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獨處

道德獨處

發布時間: 2021-01-15 21:42:18

『壹』 如何理解護士的慎獨修養,並舉例說明

慎獨是指護士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仍能自覺地堅持護理道德信念,堅守護理道德規范。「慎獨」既是護理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又是護理道德修養的境界。護理工作是以病人為服務對象,積極主動、全心全意地護理病人、救治病人,它雖有群體性,但更多的情況下是單獨工作。如值午班、夜班,還有進行各種治療、護理時,有時病人失去知覺,如昏迷、休克、嬰幼兒無法表達意見和喪失主動能力,更無法監督護理工作,護理工作中彈性較大。工作中仔細、馬虎、多干、少干,有時不易被覺察,全憑良心道義、職業道德來約束自己。每當此時,更會感覺自己工作的神聖與偉大,愈發的謹小慎微,認真核對,絕對准確及時,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大意,倦怠疏忽。你的行為決定著病人的康復與安危。因此,「慎獨」在護士整個服務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慎獨」作為護理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是指護士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仍能自覺地堅持護理道德信念,屬守護理道德規范。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首先,要認識到「慎獨」是護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慎獨修養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行為。它依靠的是真誠的職業道德,這是護理人員感情魅力之所在,也是得到全社會認可和尊重以及體現自身價值的基礎。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2.1 提高認識愛崗敬業,充分了解手術室護理工作特點 要認識到作為一名護士,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工作中能夠吃苦耐勞、嚴謹求實、表裡如一,這是提高「獨」修養的基礎。要時刻把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用愛心承擔起挽救患者生命,托起生命希望的重任。

2.2 加強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護士素質 具備良好慎獨意識的前提是個人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及嫻熟的技術操作技能,對手術室護理操作技術的要求是:一要穩,即動作輕柔、靈巧、穩妥、有條有理;二要准,即按照護理規章辦事,操作準確無誤,恰到好處;三要快,即動作熟練,眼疾手快,用較少的時間高質量完成操作任務;四要好,即質量高、效果好。我們體會到,只有技術過硬才能做到遇事不亂,動作嫻熟,為進一步提高慎獨修養奠定基礎。

2.3 重視新護士的教育 慎獨修養是與責任心、內心信念、自製力和自覺性等密切相關的。為了高質量地完成護理任務,保證手術患者的安全,要重視對新護士加強這些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制訂切實可行的帶教計劃和目標,從細微之處抓起,將過硬的技術,尤其是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道德風范傳授給他們,使他們逐步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的好習慣,慎獨律己、忠於職守。

『貳』 君子慎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呀

君子慎獨的意思是越是在隱蔽、沒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獨處的狀態下,君子越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表裡如一。

儒家將"慎獨"作為君子最重要的行為准則,認為"慎獨"是個人道德風范的最高境界。人前為人不難,而人後,在沒有了監督,沒有了任何他人的時候,所面對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獨處,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獨處,不僅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在一起,獨處時,所面對的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君子慎獨,所指的"慎",就是來自"超我"的自律:嚴格地約束自己,努力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南宋陸九淵說過:"慎獨即不自欺"。人可以騙得過所有人,然而,卻最騙不過自己。慎獨,於人是坦然,於己則是心安。

(2)道德獨處擴展閱讀:

"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思為:不讓最隱微處的違背正確原則的行為顯現坐實,所以修行到究竟處的君子就會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

慎獨並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不同於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

而要做到「慎獨」,最重要的就是說的做的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叄』 《中庸》翻譯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
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孔子:「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載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於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於整個天地。

孔子說:「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贊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於政事;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說起來,政事就像蘆葦一樣,完全取決於用什麼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喜歡學習就 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 也就會做到真誠。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准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裡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裡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准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於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範,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並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朴。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弘揚德行的最高境界

《詩經》說:「身穿錦綉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於心志之中。君於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肆』 有一個好室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室友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到成家立業之前,大家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肯定都會有和自己一塊住的小夥伴兒,自然什麼樣的人都有,碰到一個有趣的室友或者說心地非常好的室友,絕對能夠讓生活更順利更開心。

他本質上是一個特別老實憨厚的人,心裡沒有什麼特別復雜的心思,就處在那種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看我不順眼,我會讓你更難受的那種簡單性格裡面,到了大學之後也仍然保持著聯系,我們在一座城市上學,但是不在一所學校,然後偶爾假期比較長的時候也會坐公交車,嗯,一塊出去玩,然後晚上的時候在各回各的學校,相處了大概五六年,發現這樣的一個朋友,他很適合作為終身的朋友去相處,因為他不會在背後給你捅刀子,也不會給你搞什麼特別復雜的花花腸子,就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單純的朋友,至於以後怎麼樣現在不清楚,至少現在是如此的。

『伍』 一人獨處也要保特高尚品德用成語表達

平易近人、寬宏大量、冰清玉潔、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廢寢忘食、大義凜然、臨版危不俱、寬容大度、權

光明磊落、不屈不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奮不顧身、舍己為人、堅強不屈、赤膽忠心、不屈不撓、忠貞不渝、誓死不二、威武不屈、捨死忘生、肝膽相照、克己奉公、一絲不苟、兩袖清風、永垂不朽、頂天立地、豁達大度、兢兢業業、

『陸』 慎獨的含義

慎獨的含義:指人在沒有旁人監督休閑獨自待著的時候,更加需要謹慎、慎重從事,自覺遵守該恪守的道德准則。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出處:出自東漢時期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

翻譯: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

(6)道德獨處擴展閱讀:

「慎獨」的蘊義分析:

1、一為律己。此為於大群中求修身之道。強調一己之言行合於社會要求,合於人倫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監督還是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能以社會的道德要求約束自己。

2、二為真己。此為於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長而善消,人漸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養心莫善於寡慾」。

3、三為完己。此為於個性中求修身之道。「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人雖同此一大群,但其個性則千差萬別,各有所思、所想、所慮、所言、所行、所求、所得、所失。但其所本則一,即本於人性,本於人群大道,所以個體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倫大道的完成與實現。

4、四為超己。此為於崇高中求修身之道。人之為人,所以最為天下貴者,在其具有萬物所沒有的超越性。人總是不甘於為存在而存在,總要尋找一種意義,追尋一種價值。這種意義與價值是自我的充分實現,也是自我的內在與外在的雙向超越,弗洛依德稱之為「超我」。

『柒』 怎樣理解「慎獨」

慎獨是一個來漢語詞語源,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

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

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譯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獨」,舍近期遠,堵塞了。

(7)道德獨處擴展閱讀

慎的字形演變

慎組詞

1、慎重:[shèn zhòng]

謹慎認真:~處理。態度~。

2、謹慎:[jǐn shèn]

對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小心~。

3、慎獨:[shèn dú]

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

4、失慎:[shī shèn]

疏忽;不謹慎:行動~。

5、悛慎:[quān shèn]

悔改戒慎。

『捌』 問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有人在眾人前和獨處時表現出來的道德素質不一致呢

我覺得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現實生活中肯定也有這樣的人把自己真實的一面掩藏的很深,不讓別人發現。

『玖』 在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小心,自覺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兒干壞事

就是"慎獨"吧.

非要寫4個字,就是"慎其獨也"

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小心,自覺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或不注意的時候而干壞事。這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或方法,稱之為「慎獨為入德之方」。南宋學者朱熹對這個詞作過這樣的說明:
「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明顯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裡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
(《朱子語類》)
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以「慎獨」出名的人物,名聲最大的是東漢安帝時的荊州刺使楊震。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謁」著稱,留下了個「清廉誡四知」的典故。《後漢書·楊震傳》有這樣的記載:楊震去荊州赴任,道經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當年舉薦上來的,王密為了表示對楊震當年提挈之恩的感謝,「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你這樣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了楊震的一番話,「羞愧而出」。後人就把這件事當成「慎獨」的典型,流傳下
來。

熱點內容
城鄉規劃的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17 15:00:06 瀏覽:360
雙流法院通報 發布:2025-05-17 14:23:10 瀏覽:202
合法學院動漫 發布:2025-05-17 14:21:18 瀏覽:339
離婚協議約定子女結婚費用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7 14:07:42 瀏覽:944
上海法院法官違紀 發布:2025-05-17 13:56:03 瀏覽:700
三校名師講義刑法劉鳳科 發布:2025-05-17 13:51:53 瀏覽:8
行政法學的英語 發布:2025-05-17 13:16:20 瀏覽:983
湖南科技大學法學 發布:2025-05-17 13:05:42 瀏覽:881
中國司法部健康打卡 發布:2025-05-17 13:05:37 瀏覽:148
民法機能 發布:2025-05-17 12:50:24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