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基本經驗
㈠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㈡ 簡述我國的立法原則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鼓勵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令行禁止,全社會都要一體遵照執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劃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嚴肅的事情。嚴肅立法是嚴肅執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
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
(2)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與這一國情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的需要,在實踐中能行得通;
憲法和立法法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確立了我國的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5、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6、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種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又是怎樣體現和保證法制統一的呢?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明確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另一方面,實行立法監督制度。
行政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規章要向國務院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規章。
㈢ 怎樣理解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范。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
法律和道德作用同樣重要。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3)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認識和領會「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思想,避免認識上的任何片面性。「法治」與「德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緊密結合,應當成為我們治國的一個基本方略。
第二,在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實踐中,應當自覺地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聯系起來。立法要注意法律的道義基礎,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納入法律的規范中。
第三,在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同時,還要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已經成為現實生活向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㈣ 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容是什麼
1、黨的政治建設內容是:正確制定黨的綱領和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路線,專正確制定與此相適應屬的各項工作方針政策,並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行為,通過正確處理黨內矛盾,確保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黨步調一致地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2、基本職責: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職責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3、執政黨為加強自身建設而在政治方面所進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
(4)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黨的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把經濟搞上去。中國共產黨新時期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發展變化的國內環境,以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緊密聯系治國理政的實踐,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進一步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進一步提高了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
㈤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第一: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的一項重大創舉。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將社會主義制度與法治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將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與堅持黨的領導有機統一起來,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貢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堅定地將民主法制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任務,從來沒有動搖過。不僅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目標,而且將依法執政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提了出來。
其次,黨的性質和與時俱進的品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們黨成長、壯大的歷史充分證明:我們的黨是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黨,是一個勇於追求真理、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黨。自近代以來,在中國沒有一個政黨能像我們黨那樣,將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治理得這樣好。沒有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不僅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將一事無成,而且中國必將重新陷入混亂與分裂當中。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艱巨復雜性決定了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從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可以看出,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黨正...第一: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提出,是我們黨的一項重大創舉。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將社會主義制度與法治形態有機結合起來,將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與堅持黨的領導有機統一起來,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貢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堅定地將民主法制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任務,從來沒有動搖過。不僅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目標,而且將依法執政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提了出來。
其次,黨的性質和與時俱進的品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們黨成長、壯大的歷史充分證明:我們的黨是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黨,是一個勇於追求真理、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黨。自近代以來,在中國沒有一個政黨能像我們黨那樣,將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治理得這樣好。沒有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不僅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將一事無成,而且中國必將重新陷入混亂與分裂當中。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艱巨復雜性決定了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從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可以看出,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黨正確決策的結果。在當今國際形勢十分復雜,人們思想意識日趨多元的情況下,如果不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很容易陷入歧途,當前,就存在著兩種明顯干擾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傾向,一是法律虛無主義的傾向;二是迷信西方法治模式的傾向,嚴重的甚至懷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我們只有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不為這些似是而非的傾向所迷惑、所左右,才能對法制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不斷堅定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信心。
㈥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決定》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參考:呼倫貝爾日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2/html/216666.html
㈦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1、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2、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3、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7)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1、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2、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4、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㈧ 社會主義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如下: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以事實為依據
公民政治這些行使權利時,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要注意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要在法律范圍內正確行使,應當事實求是。
3、以法律為准繩和國家賠償與司法責任
司法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中居於重要地位,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司法責任制改革將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奠定堅實基礎。
(8)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堅持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它可以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從而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它鮮明地反對法外特權、法外開恩,對掌握公權力的人形成制約,從而有利於預防特權思想和各種潛規則的侵蝕。
它鮮明地反對法律適用上的各種歧視,有利於貫徹執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它要求人人都嚴格依法辦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又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利於維護法律權威、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確保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㈨ 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經驗教訓
1、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實踐證明,只有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准確把握中國基本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才能逐步掌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開辟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實踐證明,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於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的階級斗爭,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於全國范圍的階級斗爭,更不能搞大規模的政治運動。
3、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規模和速度要和國力相適應,不能急於求成
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採取科學態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實際情況,努力按照客觀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只有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
4、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實踐證明,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大力發展人民民主,確保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使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各種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能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5、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政黨建設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政黨建設,是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的政治保證。民主集中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指導黨內生活的基本准則。
實踐證明,無產階級政黨在執政以後,必須認真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反對個人崇拜,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證黨的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必須大力發揚黨內民主,確保黨員的民主權利,避免少數人說了算、一個人說了算的現象。
6、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設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帝國主義實行敵對封鎖和禁運政策,以及後來「左」的錯誤,導致我們一度關起門來搞建設,使我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鄧小平在總結這段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㈩ 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經歷了那幾次會議最終形成的
第一階段:孕育階段(1978年到1997年):「文革」十年,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十年動亂之後,在總結「文革」深刻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開始探索治國理政的新方法。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這段談話,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准確而簡潔地概括為16個字,體現了鄧小平同志民主與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為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論基礎。
第二階段:形成和發展階段(1997年到2012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三階段:完善階段(2012年至今):黨的十八大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新任務和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10)法治建設基本經驗擴展閱讀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為解決司法體制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制約性、瓶頸性問題,要加強改革的系統性、聯動性,加快司法體制的科技化、信息化建設等。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更加註重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把法治宣傳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