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社會道德
㈠ 初中課文論語十二則
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申論範文社會道德擴展閱讀: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
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
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㈡ 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怎麼寫 有人說申論寫不好。面試就會受到拖累。是這樣嗎
什麼是申論?公務員招錄中申論又是什麼?公務員招錄中申論的實質又是什麼?申:申述、申辯、說清楚;論:就是論據、進行論證。申論就是把事情說清楚,加於論證。公務員招錄中申論就是針對當前存在的社會熱點和難度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提出對策。公務員招錄中申論的實質--------公務員的思維方式!我覺得申論答題也沒有什麼技巧可言的。應考申論考試,最根本的前提是了解《考試大綱》要求,了解測查目標、試卷結構、試題內容、考查規律、評分規則和標准,知道申論為什麼而考、考什麼、怎樣考、怎樣答,由過去的考試實踐推知未來的考試情況,使備考復習建立在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關注社會熱點,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關注這些問題的同時,不但要關注其理論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關注這些問題的發展現狀以及針對其問題的具體的解決思路和對策,對社會熱點進行分類,總結,這些積累很可能在考試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申論想得高分,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平時的積累!提出對策的「申論萬能八條」: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2。加強宣傳、營造氣氛;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4。健全法規、完善制度;5。組織協調、形成機制;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7。加強監管、全面落實;8。總結反思、借鑒經驗。公務員考試復習資料可以到我空間http://hi..com/new/gwyks 看看或者http://sjysbdkj.taobao.com 祝你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