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當代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當代大學生與誠信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7 01:59:46

⑴ 談談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知行統一,堅守誠信意識,努力培養誠實守信的優良道德

當代當學生應該學習文明用語,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

⑵ 找一篇2000字以上關於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誠信品質的論文

眼下,在全國很多高校里,誠信缺失成了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惡意拖欠學費、用虛假材料騙取助學金、考試舞弊、剽竊論文、偽造個人簡歷、隨意毀約等等,這些行為給學生個人、學校乃至全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而引發人們高度關注如何幫助這些還未長大成型而又即將成為社會主力軍的大學生們樹立誠信意識.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定。在我國傳統美德中,學生誠信被視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無信不立」,更是把誠信提高到關系國家興亡的重要地位。《綱要》把誠信列為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標准、中華民族傳統的要求,容易被公民所接受和認同。

誠信包含誠實與守信兩個方面。誠實是守信的基礎,離開誠實就無所謂守信;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判誠實的重要標准。學校德育開展誠信道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德育積累了許多豐富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但是,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多樣化趨勢,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

對不同層次道德水平的學生來講,誠信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因而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誠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實,沒有真實也沒有了誠信。對少數學生中出現的「說謊獻媚」、「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等脫離誠信道德的「兩種語言系統」,則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加強對學生誠信教育與引導,對不誠信道德開展批評與幫助,制止不誠信的「兩種語言系統」現象在學校生活的其它領域進一步蔓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倫理對學校誠信道德建設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從正面影響看,網路倫理以其內容豐富、觀點鮮明、誠信觀念新穎等特點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作用。

但是,網路倫理是一種虛擬倫理,具有「數字化」、「虛擬化」運行的特點,學生網上的交流與溝通以字元為中介,可以「相逢對面不相識」,因而表現出非常自由、難以控制的虛擬人格,可以做出許多與現實人格不相適應的事情,表現出與現實社會誠信道德規范不相符合的狀況,這對缺乏分辨力、判斷力的學生的誠信道德觀念也產生著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

年學生的誠信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國的基礎.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樹立學生是學校誠信道德建設主體的觀念。

其次,深化誠信道德體驗教育。

第三,形成誠信道德的輿論宣傳。

第四,建立相應的道德約束懲罰機制。

第五,以誠信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如果把誠信協議書和加修「誠信課」兩個結合起來,誠信的「前門」、「後門」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的誠信意識何愁建立不起來,社會的誠信何愁不能確立?

誠信的預置和後補都有積極意義,請大家以扶持新事物的態度,去呵護、支持這些工作創新,讓它結出我們期待的「誠信果」。

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在國內媒體上,「誠信」這個詞是近些年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詞。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到校園,從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到街談巷議,人們都在關注誠信.

讓人覺得它似乎是當今信息時代的產物,一霎間成了熱門話題。

甚至有人建議開設一門誠信教育課,先從讓學生理解並背誦「什麼是誠信」開始。

1)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

(2)加強教學管理,培養學生誠信品格;

(3)抓學風建設,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格;

(4)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的監控、管理力度,從制度上防止和杜絕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弄虛作假行為的發生。
魯迅曾經說過:「誠信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榮譽更具有時效性。」
伊朗誠信貿易為世人所推崇,麥克傑克遜,虛假表象為世人所鄙視;人大代表虛偽選票為世人所唾罵!
古往今來,誠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翻開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會發現,以誠實守信為做人根本的故事比比皆是:商鞅立木,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了新法:季禮掛劍了卻徐國君的心願,傳為千古佳話!
誠信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種文明,珠光燦爛,源遠流長。
據一份調查顯示:有3.5%的貸款大學生承認從未考慮還貸問題,北京工行的負責人表示:大學生的拖欠貸款率已經高達20%。
一個成長於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個得到過國家幫助的人,居然在學業有成後,把貸款之事拋之腦後,將誠信踐踏的粉身碎骨。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誠信!
這是怎樣的一種誠信?作為21世紀大學生的我們擁有的難道就是這種帶著面具的誠信嗎?不,作為北航北海學院的學子,我們一定帶著真正的誠信上路,播種在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擴大到世界的每一片土地!
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溫暖冰冷的心;
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染綠秋冬季節;
擁有誠信,一顆小小的星星,可以點綴深邃的夜空!
我們要身披一席燦爛,心繫一份執著,帶著誠信,踏出一路風光,握住誠信,傳播誠信,笑看誠信之花絢爛綻放!

⑶ 當代大學生誠信品質的現狀及其原因

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政治領域的腐敗現象,人際交往領域的互不信任,誠信頻頻出現「危機」,「拜金」意識在滋長,利益取代了美德,在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也在逐漸弱化,個別人誠信缺失。比如,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甚至僱用「槍手」代考,完全忘記了學生的本分;惡意拖欠學費,申請政府助學貸款卻不按時償還,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信用;在網路上謾罵、攻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竊取他人信息等,引發一系列道德甚至法律問題。誠信危機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具有許多現實原因。 誠信危機形成的原因 在校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弱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大學生道德品質下降,這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社會轉型期的負面影響使學生誠信意識弱化。我國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深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文化的影響。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使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在行為認知、道德評價中產生錯位,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是獲得利益的一種途徑。這對大學生心靈的腐蝕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本身原因促使學生誠信意識弱化。教育乃「百年大計」,但如今社會上出現的「重物質、輕信譽」的現象已逐漸蔓延到教育領域。教師個人的誠信素養、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專業水平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誠信表現。學校在具體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和不誠信,也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產生了負面影響。 大學生自身對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誠信」作為一種德性,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當前社會對於大學生誠信度的評價並不高,而大學生對於本群體誠信道德的認同度也較低。有資料顯示,76.6%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僅有3.8%的學生明確承認自己不是誠實守信的人,有19.6%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完全是」誠實守信的人。可見,大學生在對於所屬群體和個體的誠信道德的認同上出現了矛盾的心理。 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誠信既是思想觀念的認知過程,又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積累過程;既有內在修養,又要求外在約束和規范;既是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從多方面加強誠信教育。 教書育人,注重誠信。誠信是道德修養、成才做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書育人一定要抓住誠信教育這個根本,時時事事處處突出誠信教育。首先,教師要作表率和楷模,作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於學生。其次,課堂教學要隨時注重誠信教育。再次,發揮校園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網路道德,開發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使網路成為高校一個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 自我管理,引導誠信。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學生的自立意識、自主意識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提高。要引導學生自覺認識誠信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引導學生幹部、學生黨團員以身作則,作誠實守信的模範,發動和組織同學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情感,變為誠信行為;引導學生建立誠信自律制度和相應的考評體系,讓學生創作誠信格言而自勉自律。 實踐教育,突出誠信。現階段學校的誠信教育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實踐環節。學校可與企事業單位等建立誠信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感受誠信行為的機會;在專業見習與實習階段重視對學生誠信實踐的指導;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各種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勞動、調查、參觀、宣傳中傳播誠信文化,宣講誠信思想,學習誠信事例,實踐誠信原則,塑造誠信品質。(

⑷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樹立誠信品質

要切實有效地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必須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誠信教育體系,將誠信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建設和實現。這一體系的實現有賴於七大重要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好從組織制度和思想三方面來抓。

(一)組織方面:要注重輔導員、班主任環節的建設。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多,交流多,對學生影響廣泛,必須選擇素質水平高、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並具有較強教育管理能力的人員充當。同時要注重輔助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在教育者和學生之間起到橋梁紐帶的作用和他們自身良好誠信形象的「榜樣效應」,從而有力地帶動同學。

(二)思想觀念方面:要充分認識到誠信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道德要求;要把誠信作為高校和學生行為的基本規范,注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要把誠信建設擺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首位,將誠信視為一種文化在高校和大學生群體中傳承發揚。

(三)制度方面:
1、完善高校規章制度。
2、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制度。
3、將學生的誠信納入學生的考核中去。

⑸ 大學生如何做到誠實守信

1、善待他人。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路社交媒體中,我們都應該以善良心、共情心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是肢體上還是語言上都要做到不故意傷害他人;愛己達人,愛惜自己與他人的名譽和尊嚴。

2、按期還款。享受助學貸款的大學生是在用自己的誠信作擔保,條件成熟時或者畢業後應當積極償還貸款。如今助學貸款已成為大學生跨入社會的第一份信用記錄,這方面存在不誠信記錄或者違約記錄,可能會影響以後的貸款可得性。

3、學業誠信。在學校,作業、考試是檢測同學們學業水平的重要途徑,每一次作業的完成、考試的開展也是同學們對自我的反思與總結,不逃課、不抄襲作業、考試不舞弊是同學們作為學生最最基本的行為准則。

不僅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應樹立與不良風氣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勇於檢舉和揭發考試不和諧行為。

(5)當代大學生與誠信道德擴展閱讀:

對於現在的我們大學生而言,誠實守信不僅僅是應該遵守的道德,更是身為成年人應盡的職責,是做人之本,立世之本。比如考試的誠信,就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基本准則,是對學校,對父母的交代,對自己的負責。

只有保持一個良好的信譽,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學會如何以誠待人,且凡事都要從大局出發,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有損集體利益的事情,事事處處守信用、重承諾、踐約定,同學們之間能夠以誠相待,才會更好的形成集體的誠信風氣。作為大學生,面臨著應聘,社會經歷本來就不豐富,那何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社會信譽使得他人可以更加信任你。

⑹ 當代大學生中違反誠實守信道德的行為有哪些

(轉載)
文章作者:馬培良

(節選)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在學習上不誠信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職責,但不少大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復習功課,不完成作業,甚至作業也請人代筆,考試時作弊現象屢禁不止,而且作弊的人越來越多,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甚至出現以賺錢營利為目的的「職業槍手」。考試分數是衡量人才標准和就業起點標準的重要標志,用不正當手段來獲取是嚴重不道德的行為,理應受到處分。
第二、大學生在學術論文上不誠信。學術抄襲成司空見慣,做論文移花接木,假想實驗數據等對於不少大學生是家常便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文章=剪刀+糨糊」的觀點,在大學生中認同率極高。
第三、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誠信。①有些學生簡歷「注水」,花樣百出,塗改學習成績證明,自薦材料虛假,偽造虛假就業材料,欺騙用人單位。②有些學生面試中自我拔高,例如優秀學生幹部、三好學生,人人都有一疊榮譽證書。在招聘會上誇誇其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而在實際工作中,普通平淡,這種有文憑沒有水平的現象較多。③有些大學生隨意毀約,視「就業協議」如一紙空文,或簽約後不到用人單位報到。椐報載,目前大學生就業遭遇信任危機,違約罰金已高達三萬元。這種行為不僅給個人,也給學校聲譽帶來不良影響。
第四、大學生在日常社會生活不誠信。不少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言而無信;例:借書不還。據統計,上海近40所高校每年圖書流失的總量達到2萬冊,其中不乏珍貴的絕版圖書。借同學老師的錢不還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到附近的商店、飯店賒賬,畢業時逃之夭夭。更有甚者,不還貸款,拖欠學費,同學們知道,為了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1999年國家推行助學貸款,但此項活動都遭遇了「誠信危機」的嚴重打擊,雖簽訂還款協議,但遲還或不還,使自己信譽受損,還導致了銀行對高校大學生的不信任,使國家助學貸款無法順利進行。廣州某外貿大學生2009屆畢業生的助學貸款利息未還款率竟然達到84%。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的2009屆畢業生中還有2051人沒有交清所欠的學費,欠費金額高達772萬元。也有的學生假裝困難,騙取助學金。
第五、人際關系交往中不誠信。由於缺乏與同學相片的真誠與信任,於是有的沉迷網路和虛擬世界;有的背地造謠中傷,偷看他人日記,甚至盜竊財物;有的為爭奪戀人,搶奪升學、留學機會而不擇手段;有的逢場作戲,未婚同居,多角戀愛等等,於是因戀愛不成而輕生自殺或是兇殘報復的事件在高校時有發生。人際關系的淡漠,容易導致學生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缺乏責任感,引發心理疾病,不利於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使學校的不穩定因素加大。

⑺ 請談談當代大學生的誠信道德

這個無法給予絕對答案,看個人素質和修養,相信大部分大學生沒被社會傳染,內心還是光明的

⑻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遵守誠信道德

第一階段:慎獨。做與不做的標准在於問心無愧。
第二階段:利他。發在內心去幫助別人,而專非由於自己的私心不去屬做,即便去罵、訓、打,只要秉著一顆真正幫助別人的心,即可。
第三階段:無為。達到一定程度後,順其自然,發於心,行於臻。

⑼ 列舉當代大學生中違反誠信守信道德的行為有哪些

一、大學生誠信的現狀分析:

近5年來,透視各類對大學生誠信調查的統計結果,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大致有幾個特點:

1、 從認識層面來講,多數學生把誠信作為一種重要品質來看待。

各類調查中基本是80%以上的學生認為誠信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有50%左右的學生認為誠信在自己的為人處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則,有50%左右的學生認為講誠信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斷。

2、 大學生將誠信劃分為理想認識與現實操作兩個層面。

各類調查結果表明,當誠信作為一種理想道德操守時被學生認為是重要的,但誠信作為一種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時並沒有充分被體現,這體現出學生在思想道德上的知行不一。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對於較多學生來講,誠信不是作為一種一以貫之的品質修養,而是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

3、 從對別人要求的角度,學生對於別人的誠信品質要求普遍較高,而作為自己的道德要求不高,且自身實踐誠信較差。

4、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什麼是「誠信」認識不清。

在一些誠信的專項調查中,如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開展的對「上海大學生誠信道德現狀調查」中,承認在大學期間有過作弊行為的學生中有67.0%,但這些學生中絕大多數仍認為自己是「誠信學生」,僅有3.9%的學生承認自己「不是誠實守信的人」;在贊成作弊的同學中,居然有高達95.2%的人認為自己是「誠信」的人……。可見這些學生所謂的「誠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從這項十分有代表性的調查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誠信」的概念認識不清。

5、大學生選擇誠信同時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有強烈的功利傾向

學生在選擇是否誠信時更多地是出於對自身現實利益的考慮,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做一個誠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損害或出現新的利益誘惑時,他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道德准則。可見,多數學生的「誠信」視自身的利益而定,帶有強烈的功利傾向。

二、大學生的在誠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日常言行缺乏誠信,背信違約。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佔84%,小學生佔51.3%,中學生佔20.1%,大學生佔0.48%。具體表現為:到圖書館借書,拖延不還;;家庭並不困難卻要申請助困補助;有的借錢不還;製造各種假證書……

2、信貸誠信:惡意拖欠貸款、學費,銀行高校處境為難。

為了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 1999年國家推行國家助學貸款,但是此項活動卻遭遇了「誠信危機」的重棒。據教育部門統計,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學校開展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4.5萬名貧困大學生獲得了2.76億助學貸款。然而近有20%的學生在獲得貸款後沒有考慮還款的事宜,中國銀行在某校簽訂國家助學貸款協議的218名97級學生中,截至2001年11月,僅有3名學生畢業後與中行聯系還貸事宜;近幾年來全國許多高校也幾乎是不約而同面臨著嚴重的學生欠費問題。這其中除了一部分學生確實是無力負擔高額的學雜費外,更深層次更本質的原因還應當歸結於大學生的誠信危機。

目前,我國全社會的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這也使得一些大學生鑽了法律的空子。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對大學生的充分信任為前提,是一種依靠人們的信用為「擔保」而發放的貸款,,而現在國家助學貸款推行難,關鍵就在於大學生的信用狀況不能讓銀行放心。如果大學生的信用問題得不到解決,狀況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持續貫徹執行。

3、考試誠信:考試作弊,屢禁不止。

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筆者曾在與學生座談時聽到這樣的聲音:過去作弊者被發現其自身感到羞愧,要承擔很大的輿論壓力,而現在周圍人對作弊者的行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對學生而言,不斷發展的通訊技術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圍學生的看法、輿論的寬容是一個更重要的方面。而當前大學生的作弊現象也由「個別」迅速發展成為「群體」或「團體」作弊。

4、就業誠信:求職履歷,弄虛作假;就業簽約,無故悔約。

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大學畢業面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學生在求職履歷上大做文章,塗改成績、誇大事實、製造假證件、虛構經歷,絞盡腦汁玩手段。在關於就業誠信的調查中,作為一種品質,誠信體現出很強的相對性特徵。歷次調查中,高達60%以上的學生認為求職過程中簡歷的適當修飾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認為就業簽約後再找到自己更滿意的單位然後違約是可以理解的。

5、學術誠信:抄襲成風,瞞天過海

關於學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問題還未引起我國高校的足夠重視。事實上,有關大學生抄襲、剽竊的報道,不絕於報端;大量的「槍手」廣告、論文交易廣告充斥於大學校園和網路;做實驗把實際數據「調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狀態的數據;抄襲他人的作業,從網上下載論文作為自己的論文等,學術腐敗問題已成為一個困擾學術發展的障礙和籠罩在校園象牙塔的陰影。在學術誠信上,學生往往對於教師和他人的要求高,對自己的要求差。這說明當前高校教育體制的確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學生並未確立嚴肅的學術觀,掌握做學問的方法與途徑,「剪刀加漿糊」的學習方式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同。

在如何防止和減少學生學生學術舞弊問題上,我國高校也還基本停留在懲戒的層面上,靠懲罰被發現的學術舞弊行為學生來「殺雞禁猴」,恐怕是難以奏效。對於論文抄襲一類的學術舞弊來說,由於難以被發現和鑒定,其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

大學生出現誠信危機的原因分析

人是社會的人,大學生亦是社會中的群體,同樣受社會各種思潮和現象的影響。大學生發生誠信危機的原因在於歷史積淀、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以及教育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

1、針對大學生出現的誠信危機,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大學生道德品質下降,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諸多的現實原因。社會中的失信之風和不完善的信用體制,歷史與現實積淀等負面影響,直接造成了大學生的誠信度下滑。

長期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雖然形成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等有關誠信的警言名句,但在封建社會長期的專制下,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老實人易吃虧」等格言古訓,導致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潛意識里誠信意識的匱乏,歷史積淀中的帶有「世襲」觀念的殘余還在影響著當代大學生。

現實社會中的失信之風、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學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繚亂的虛假廣告、隨處可見的假冒偽劣產品;還有企業、經營者的拖欠賴帳、偷稅漏稅,走私騙匯;一些單位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浮誇虛報欺騙……社會中的不誠信現象如此泛濫,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難免不受其影響。加之,大學生受到生活經驗的「教育」,老實人總是吃虧,尤其是吃眼前虧,遵循誠信法則的人並不能得到太多的實惠,相反那些處處行事與誠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這些對於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極端不良的影響和誘惑。

在法制領域,目前我國還沒有個人信用評估體系、沒有失信懲罰機制,沒有相應的立法規范實施,在公民誠信體制上國家在立法司法、執法上沒有達到很好的統一。一時之間,在現代社會之中堅守誠信未必符合當前的時代精神之類的論調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的上風。誠信雖然在觀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現實中卻沒有明顯的約束力。

2、長期教育中,學校、家庭重智育而忽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教育環境和手段不利於學生培養誠信的品格。

我國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長期以來,強調的智育教育,即取得高分,而忽視對學生的德育,認為此類東西對於我們培養的人才來講可以緩行。學校教育中,智育的首席位置乃德育教育之無法比擬,盡管學校也在不斷開展德育教育,但往往也只注重受教育者對社會的絕對服從,而不夠重視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對受教育者來講,更多的是一味的講大道理,而對大學生的生活細節和身邊小事的教育不夠。另外,教師台上紅色旋律,台下失信作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如何培養出學生誠信的品格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樣。有的家長教孩子要勤奮學習,不要貪玩,自己卻夜夜撲在麻將桌上;有的家長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毆,而他們夫妻之間卻打罵不停;有的家長教孩子要誠實、不要弄虛作假,而他們自己卻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虛作假的醜事……如此的家教之中如何培養誠信。

從深層次上來說,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中的各種現實不良現象的趨從代替了對價值理念的引導。

3、責任意識的淡薄、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內動力。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經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對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社會的陰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同時由於他們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能力還不夠,很容易使他們將觀察了解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從而誤導他們失去誠信觀念,甚至出現與公民道德規范相背離的行為規范。

4、學校誠信教育效果甚微:

眾所周知,近幾年不僅是高校,各類各級院校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誠信教育,大有從娃娃抓起之勢,然而收效不佳。筆者認為現有的誠信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1)學校不夠重視教師在誠信素養、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專業水平在誠信教育中的作用。(2)教育方式、方法簡單,大多以灌輸、說教為主,將德育教育視為政治說教,或把德育教育當作知識「傳輸」,忽視情感教育。(3)高校的德育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由於高校德育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這給大學生不守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4)學校在具體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和不誠信,也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5)誠信機制未能引入關系學生切身利益的范疇,也使得學生誠信意識不強。

加強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的對策

大學的教育應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認知(學習)。大學生涉世不深,對於信用和誠信的認識不清,如果再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和正確引導,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會現象誤導,同時他們又還沒有通過足夠豐富生活的閱歷來體驗道德素養對一個人的生存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道德失范所帶來的後果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我們呼喚建立規范、科學、操作性強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一、在教書育人中,以德育教育為先導,創建誠信的校風、學風,充分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教書育人的目的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及個性心理品質,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及技能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即所謂「德才兼備」。誠信是道德修養、成才做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書育人一定要抓住誠信道德建設這個根本,時時事事處處突出誠信教育。

筆者認為,在教書育人中狠抓誠信教育主要應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時時事事講誠信,給學生作誠實守信的榜樣,再好的約束替代不了廣大教師的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要隨時注重誠信教育。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一定要充分發揮其育人的強大功能,把誠信教育落到實處。

二、在管理體制中要強化誠信道德建設,建立規范、科學、操作性強的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體系

高校誠信教育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所高校出台了學生學術道德規范管理條例,並且還僅限於研究生。高校誠信道德建設僅靠正面教育缺乏約束機制,那麼誠信將僅存在於理想認識中。建立規范、科學、操作行強的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體系,應當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各種誠信制度和誠信道德建設制度,以強化誠信教育。

要把誠信的具體規定列入有關的制度中去,讓全體師生在誠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謂誠信道德建設制度,是指學校加強誠信教育的有關規定,認真執行誠信道德建設制度,決不能讓投機者得逞,也決不應該讓守信者吃虧。在誠信制度中,違背了誠信原則,不僅要受到遣責,而且要受到懲罰,誠信制度執行的關鍵和強有力的手段,它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特別是在與學生切身利益關系中體現出來,如就必然能起到約束的效果。

2、建立誠信的考評體系和相應的信譽檔案。

建立學生誠信或個人信用檔案,逐步實現系統內聯網,並與教育部門的全國學籍網連接,收集學生在各方面的誠信表現,並將其作為就業、畢業、評獎的重要指標。在經濟發達法制健全的社會,個人信用在銀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而為大學生建立誠信檔案,也使之成為學習工作的第二張身份證。比如針對助學貸款到期不還,惡意拖欠的現象,研究和建立我國個人信用資信登記系統。

(1)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

引進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成立相應的大學生誠信度的評估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首先要確定誠信度測評的要素,我們認為可把誠實、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質列為測評的主要因素;其次,確定誠信度測評體系各級指標,即確定幾項能反映大學生誠信度要素的具體項目;再次,確定誠信度測評的標准,把大學生誠信狀況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對每一項指標定出不同級別的標准,以便參照定位;最後,選用誠信度測評的途徑,可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和社會中介機構評議。通過誠信度測評體系可以考核學生過去、現在的誠信狀況,進一步預測大學生個人誠信道德的發展趨勢。

(2)建立學生的誠信檔案。

在高校中引入社會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設立學生的誠信檔案,並建立統一的資料庫管理查詢系統。對於誠信品質差的學生,則要採取相應的防範和懲罰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學生記錄在案,並相應進行道義和行政上的制裁。設立學生信用檔案,可從年滿16周歲及以上的學生開始。通過對個人誠信,如包括身份證、戶籍、家庭情況、居住地、就讀情況(考試、圖書借閱)、助學貸款、就業情況(履歷寫作、合同履行)、工作單位、社會保險、信用簡史、曾獲得榮譽和處分、基本經歷、學習成績等建立類似貸款證的通用檔案,由學校某一部門統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業單位以及各金融機構查閱,從制度上約束大學生的信用風險。

同時還可將學生的信譽表現與其平時學習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掛鉤,通過網路將其與學生的電子卡、圖書卡、上網卡等功能卡關聯,出現不良信用記錄者,限制其相關的信用活動。如學生拖欠學費或貸款,除相應處罰外,取消其所有的信用功能,如圖書館借閱書籍、機房上網等。不良的信譽記錄將使被列入信用體系的黑名單,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

3、在高校中積極拓展誠信監察渠道。

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請和聽證制度以及加強學術活動的輿論監督和建立舉報獎勵制等。通過建立相應的組織和機構,負責學生誠信和道德素質的認證和考評。進一步加強規范、規章制度的強制性和導向性,促進大學生良好「誠信」觀念和學術道德的形成。

4、在學生自育時要強調誠信道德建設

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學生的素質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各種自育自理組織、團體蓬勃建立,為學生自我誠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在學生自育中強調誠信道德建設。一是要引導學生、幹部及其自育組織自覺認識誠信和誠信道德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先導;二是引導學生幹部、學生自育組織和學生黨團員以身作則,作誠實守信的模範,發動組織同學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情感,變為誠信行為。

三 、深化大學生誠信實踐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建立誠實守信的校園氛圍。

應當充分利用學生課外活動,充分依靠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學生工作教師,依靠學生的各種組織,通過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深入細致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誠信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修養,如選擇一些有條件的班級,實施無人監考、開展誠信論壇、評選「誠信標兵」等,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誠信教育。與此同時,將宣傳與活動並舉,在高校校園里積極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講誠信者得益,不講誠信難行」的校園氛圍。

四 、培育社會的誠信道德文化,構建社會誠信文化系統,在環境建設中要體現誠信道德建設,引導學生共建和諧校園。

1、要盡快完善和健全社會的誠信制度,建立由誠信管理系統、誠信評價系統、誠信監督系統組成的誠信監管體系,在這個體系裡還可以建立個人的誠信查詢系統,最終把社會建立成一個人人都講誠信的誠信系統。個人誠信、信用的建立,不僅需要社會輿論監督,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誠信服務中介機構提供誠信測評、管理、監督的服務。學校的誠信道德教育的落實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社會作為一個大環境,對於承擔誠信道德建設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通過培育社會的誠信道德文化,形成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營造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

2、在高校的辦學理念、校園環境(含文化環境和網路環境)和輿論環境中,體現誠信道德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育人環境」是一個廣泛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方方面面。一是學校的辦學理念要以誠信為本,它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愛國進步、誠信質朴、求真創新、為人師表」辦學理念就充分體現了以愛國為核心,以誠信為根本,以創新為動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的精神。二是校園環境建設要體現出誠信教育。例如精心規劃設置誠信教育專欄,在教室、寢室和公共場所適當設置誠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園網上設置誠信道德建設的網站或在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中充實誠信道德建設的內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教益。三是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輿論環境,並引導學生用誠實守信的言行共建和諧校園。要充分運用廣播、板報、校報、電視、網路等正面輿論引導人,用誠實守信的榜樣鼓舞人,用弄虛作假、欺騙欺詐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別是要利用辯論、討論、思想交流等多種形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擺事實講道理,駁斥錯誤的看法和言論,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認識。

⑽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