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旅遊立法亟需研究的幾個問題
『壹』 我國濱海旅遊資源
依據近海調查取得的豐富的沿海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海洋資源等方面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結合當地海洋開發條件和社會需求選劃一批有比較豐富的待開發資源,有較大開發潛力、社會發展最亟需的潛在海上養殖區、濱海旅遊區、海水利用區、海島資源綜合開發區等新型經濟開發區,逐漸形成新的海洋經濟增長點,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開拓新領域,為擴大沿海就業機會,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作出新貢獻。
評價研究的內容是:
在近海尚未用於海水養殖的區域,通過綜合評價,選劃潛在可養殖或可進行人工增殖放養的區域;在海域水產生物養殖容量和環境的關系研究的基礎上,選擇重點示範區制定合理的水產生物養殖容量;分海區、省區編制潛在海水增養殖區劃。
在旅遊資源尚未開發的海濱臨近海域、海島,通過開發環境綜合評價,選劃一批未來可開發的濱海旅遊景區;濱海旅遊產業發展的宏觀背景評估;濱海旅遊發展戰略目標和空間結構規劃研究;濱海旅遊產業的重點區域布局研究,主要是渤海海濱,北黃海海濱,滬、浙、閩、粵海濱海島以及海南島和北部灣等區域。
沿海城市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功能分區。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等嚴重缺水的沿海省市(海島)的鄰近海域,選劃一批潛在海水利用區域,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
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在沿海島嶼尤其是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經濟發達、人口較多、水資源緊缺的海島,選劃出潛在海水利用區域,制定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綜合區劃。
全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區選劃。完成北方沿海缺水省市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選劃,完成重點島嶼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區選劃。
選擇有關城市進行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試驗研究。充分利用其在海洋、土地、石化、技術等資源優勢,以海水淡化為龍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打造海水淡化、海水化學元素提取與綜合利用與其他工業相結合的產業鏈。
近海島嶼可再生能源、海水和旅遊資源開發等綜合利用評價、選劃。
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和海水淡化技術整合研究。研究多能互補式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系統和海水淡化裝置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①提高海洋能轉換效率的方法研究;②各類發電設備配置和集成技術研究;③多能互補式自動調控技術研究;④調峰、逆變技術研究;⑤多能互補式供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技術研究;⑥多能互補式示範試驗站的管理和運行預研究;⑦海水淡化集成技術研究。
近海島嶼海洋可再生能源供電、海水淡化應用和海洋旅遊等綜合開發示範試驗研究。在長山群島、嵊泗列島、舟山群島、浙江樂清灣島嶼、萬山群島、川山群島等海洋資源豐富地區,篩選確定示範站址,因地制宜開展海島綜合開發利用示範試驗研究。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是:
以本專項調查和評價成果為基礎,廣泛收集背景資料,進行必要補充調查,參照國家的有關標准和規定,制定區劃原則、標准,確定評價模型和計算公式,組織海洋、水產、環境等專家,開展功能區劃和綜合評價工作。完成潛在開發區選劃和綜合開發利用區試驗示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