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御道德經
Ⅰ 關於品德的論語
論 語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
【譯文】 朋友從遠方來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識,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原文】 有教無類。-<衛靈公>
【譯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原文】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
【譯文】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譯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譯文】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譯文】 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譯文】 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我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原文】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譯文】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譯文】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原文】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選擇對的一面學習,看到他不對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譯文】 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 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原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譯文】 暫時沒有長遠的困難,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譯文】 在考慮自己站得住時,也要想到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這是一個做仁者的處世態度。
【原文】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陽貨>
【譯文】 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泰伯>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
【譯文】 孔子稱贊衛國大夫孔圉,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原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譯文】 求知時在心裡要有一種生怕追趕不上那樣的感覺,對學過的又好像有一種生怕丟掉什麼的感覺。
【原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 只讀,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譯文】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的嗎
【原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 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他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原文】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譯文】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原文】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為政》
【譯文】 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
【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譯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為政》
【譯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 提拔正直無私的人,摒棄邪惡不正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了;反之,則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原文】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 靜默思考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過則勿憚改。-《學而》
【譯文】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
【譯文】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譯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
【譯文】 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種從政美德: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譯文】 四種從政惡習: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原文】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
【譯文】 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譯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義,小人只知道圖小利。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
【譯文】 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譯文】 不怕沒有位置,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譯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譯文】 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譯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
【譯文】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譯文】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鄉黨>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進>
【譯文】 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先進>
【譯文】 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
【譯文】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原文】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譯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原文】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譯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原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譯文】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原文】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譯文】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譯文】 君子說話要謹慎穩妥,而行動要敏捷。
【原文】 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譯文】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原文】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譯文】 君子不會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原文】 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
【譯文】 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譯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譯文】 愛好仁德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行為放盪;愛好誠信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危害親人;愛直率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勇敢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原文】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譯文】 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
【譯文】 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
【原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譯文】 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孔子看不起誇誇其談之人,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
【原文】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譯文】 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原文】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
【譯文】 老師具備了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原文】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
【譯文】 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
【譯文】 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
【譯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譯文】 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原文】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譯文】 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譯文】 君子只謀求道行道,...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賢者辟世,其次闢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七節
【譯文】 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
【原文】 知其不可而為之.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八節
【譯文】 當時有一些人對孔子的看法是,認為他是一個明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節
【譯文】 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節
【譯文】 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原文】 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第十五 第四十節
【譯文】 主張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節
【譯文】 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節
【譯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原文】 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第十七第四節
【譯文】 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Ⅱ 先秦諸子的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說道諸子百家就不能不提到孔孟老莊這兩支對後世影響最大而又南轅北轍的流派。
就現在而言,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張和平,對促進世界和平意義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張忠孝,有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增強向心力與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張修德,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第四,孔孟禮樂思想有助於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質、精神素質;第五,孔孟的誠信思想,對建立市場規范意義重大。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長期以來一直是維系中華民族精神團結的重要紐帶。
儒家強調道德,這對現在的道德建設尤其有意義。儒家在強調道德的同時,也強調規則、程序,而這正是法制的基礎。
儒家的君臣父子講的是有序、程序,和血統論根本無關。現代「血統論」、人情走後門登峰造極的年代,是文革徹底詆毀孔孟儒家的年代。可見,血統論、人情走後門,其根源在於詆毀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從未禁止競爭,學而優的原則,就是一種通過正當的手段進行競爭的原則,就是,儒家主張正當的競爭。儒家所強調的秩序,其實就是反對混亂的惡性競爭,本質上是在保護通過正當手段競爭的人的利益。
莊子反對人為物役,不為權貴禮法所拘,追求個體身心自由。在中國歷史上,莊子第一個揭露了人為物役的異化現象,認為世人追逐物質利益和權貴禮法是「危身棄生以殉物」,是人生一個大悲劇。因此,莊子強烈地反對物質利慾、權貴禮法對人身心自由的束縛,要求「不以物害己」(《壯子:秋水》)「不以物挫志」(《莊子:天下》),「寧游戲於污瀆之中以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
在先秦諸子中,莊子的人生態度是最樂觀的,莊子超邁曠達的人生觀,培養了中國人的樂觀精神和豪放性格。在貧富問題上,莊子主張雖「處窮閭陋巷,困窘織履,搞項黃首或」(《莊子:列禦寇》),也不要為富貴所動,而是視利祿如糞土,不以物役為快。
莊子這種對個體身心自由的嚮往和追求,在魏晉時期引起強烈的反響。阮籍《詠懷》中說:「膏火自煎煞,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油脂可以點火,所以自討燃燒;一個人錢財太多,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寵祿不足以維生,布衣反而可以終養天年。從阮籍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無用之用」的處世哲學對魏晉名士的深刻影響,也驗證了現代社會億萬豪富動輒就會葬身在「多財為患害」上,以及貪官的下場說明「寵祿豈足賴」的過眼雲煙。
在生死問題上,求生畏死,求長壽不老是人之所望,莊子卻比較超脫,「不知說生,不知說死」,甚至以死為樂。妻死莊子鼓盆而歌,就是自己死後,也主張天葬,讓自己的屍體成為鳥鳶、螻蟻的食糧。主張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連生死埋葬都不在乎,亦可想見莊子人生觀的曠達了。封建士大夫仕途受挫、生活困頓時,往往以曠達的莊子人生哲學作為自己苦悶心情的安慰和寄託。唐代詩人白居易被貶流放時,也從莊子思想中吸取力量,他在《讀莊子》一詩中寫道:「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記得無何是本鄉」。這種身處逆境而「少憂傷」的開朗豁達,顯然是得之於莊子的思想。
莊子超曠的人生態度,又可以陶冶人們豪放的性格。「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李白,要求徹底擺脫世俗的羈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的樂觀豪放的性格是深受莊子影響的。明中葉被時人目為「狂士」的徐渭,對莊子「曠達古無比」的人生態度十分推崇,徐渭不拘禮法,「疏縱不為儒縛」,性豪爽通脫,常與「群少年昵飲市肆,每每大醉而歸」。
莊子強調人們在養生處世時,要「依乎天理」,適應環境,自然無為。在莊子看來,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由於莊子把自然無為看作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此,他反對有為,反對用外力去改變和破壞人的自然天性。這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厭世、遁世的思想,不是積極地去改變現實,而是消極地順應環境,逃避現實斗爭。在現代社會,需要人們去努力發展生產,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推動社會前進。莊子這種寂靜無為、消極忍耐、隨寓而安、祈求心理解脫的人生哲學似乎與現代社會的行程相違悖,但在拜金主義盛行、物慾橫流的今天,莊子的人生哲學不是能稍稍平抑人們過度的物質慾望嗎?也許能給人們以某種精神的安慰,從而保持人們心靈上的寧靜和心理上的平衡,並最終促使現代社會協調發展,為人生提供一個理想的生存空間。我認為這就是老莊哲學的現代價值。
講了儒道兩家對現世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看法家。法家講的這個駕馭術,就是駕馭領導的技術。以法家的思想制國,這是一個偉大的低級狀態,法家的祖宗怎麼死的?商鞅是被自己製造的世界級賓士車壓死的,他當時定的那個法家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品牌的社會制度,世界級別的賓士制度,讓秦國的生產經濟飛速的發展起來了,最終戰勝了六國。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死的,他是被五匹馬拉死的,他製造的那架社會制度的車子太強大了,以至於他沒有一個跑的地方,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後,商君所立的制度象鐵箍一樣繼續在秦國運行,商君在他所立的制度下英雄的去了,但他的制度卻了不變的。所以法家的制度,是變法圖強的基礎。
商君是比西方的尼采理智的一個戰爭論者,商君留下了幾卷《商君書》,也稱《商子》鼓吹好戰,將戰爭抬高到壓倒一切的地位, 以為戰爭可以解決一切。如果將戰爭上升到法的地步,那他是要完蛋的,希特勒也把當時的德國的國家危機以法的形式轉嫁給侵略戰爭。所以法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目的。
法家也講權術詭道,它所說的法是為是為權術詭道服務的。 他所說的法也就是駕馭術,權術詭道是服務於駕馭術的工具。儒家"吾執御矣"的以術"御"世,他的那個術是最好的術,終於碰到一個偽知音,孔子死後三百多年的漢武時代,董仲舒發現其中的三綱五常可以駕馭人民愚弄人民,這一駕馭愚弄,把個中華帝國愚弄駕馭了二千多年,但是中華還是必須再走到低級境界,再努力進入一個法制國家。
社會的前進也有一個法的原則,螺旋式的法的原則,最基礎的原則就是"法"的原則,這是最低級的管理,沒有了"法"什麼也行不開,大車無輪,小車無軏,行之不遠,因此我們行了兩千年又倒退到找法大哥幫忙。所以當今時代,國家要富強,人民要民主,我們只有再回到二千年前尋找我們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三思,我們該回到那個最低級的狀態,法的狀態了。
恩格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么一句: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我們如今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正在解決很多問題,包括我們要向二千年前尋找我們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認罪,重讀他老人家留下的經典解釋:
法繁則刑省。 民治則亂,亂而治之.又亂。 故治之於其治則治,治之於其亂則亂。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亂故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
法家的駕馭術是多方面的,這只是其中之一點,供有識者三思。法家對社會的認識和對人的認識以及對人的管理,在許多方面,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因此,有些學者主認為,如果中國不是以儒家為其正統文化而是以法家為正統文化的話,那麼中國有可能在13世紀就進入了工業革命的時期。
法家的的特點:主張用客觀的、具體的、鐵定的法律,通過鐵面無私的獎懲制度,進一步強化司法的威嚴和檢查的力量,確保每個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須達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時對沒有達到甚至是消極怠工、腐敗浪費等現象進行最嚴厲的懲罰。管理的核心:以獎懲賞罰的強制手段來求得公平這一社會理想,賞罰的公正來源於可觀的可靠的資料。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問題:遠古時代信息的不發達,難以獲得可靠的資料;在高壓作用下,沒有任何的人情味。長期會對人的心理和身體都可能產生麻木不仁的結果。
法家的管理思想:因此,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內能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但長期實行,或實行得不徹底,反面的效果會逐漸暴露,而且可能是破壞性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商鞅變化可供研究。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法家是有相當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腸,法家的手段」來進行管理被認為是管理的最優狀態。
Ⅲ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做遲了。看到了惡人或做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說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並不擔心是否貧窮
2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願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懷。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解釋:到了嚴寒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3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志於學習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35、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後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3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面嗎?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38、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3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里講的是一條結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業的人不如喜愛學業的人,喜愛學業的人不如以從事學業為快樂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坦盪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過錯不改正,才是真錯。
47、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兩個意思,即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備好他的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具備做這件事的先決條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解釋:君子應該說話謹慎,做事勤勞敏捷。
51、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解釋:熱衷於傳播小道消息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棄。
5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給別人。
5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用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54、聽其言而觀其行。(經典語錄)
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謀劃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則言不順。
解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
57、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解釋:執政者不因人說好聽的話就提拔他們,也不因他是壞人就鄙棄他說過的正確的話。
59、有教無類
解釋:我對凡來求學的人,都無區別地加以教育。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懂就就懂,不懂就說不懂,才是聰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釋:對可以交往的人而不與之交往,是錯失了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失言。」他認為只有聰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