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禮治與法治的利弊

禮治與法治的利弊

發布時間: 2021-01-20 12:49:24

㈠ 鄉土中國禮治和法治的區別

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冊,讀起來卻極有味,費老先生對鄉土中國的深深情感更是充滿字里行間。讀罷此書,受益無窮。

不過在該書關於《禮治》這一個章節,讀了後,還有稍許不同感受。

該章節首段摘錄如下: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而且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並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並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行,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並非沒有人的因素。

由此費老先生推論出說:

這樣說來,人治和法治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對面,意思應當是「不依法律的統治」了。統治如果是指社會秩序的維持,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社會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麼力量就可以維持,人和人的關系可以不根據什麼規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據法律,根據什麼呢?望文生義的說來,人治好象是指有權力的人任憑一己的好惡來規定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的意思。我很懷疑這種「人治」是可能發生的。

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對於費老先生提出的禮治說法,我覺得頗有道理,以此來表述中國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也無不可。關鍵是,費老先生對於法治的理解,我認為有所偏頗了。

中國傳統社會有沒有法律?中國當代社會有沒有法律?都不能說沒有,但是中國的歷史上也好,現當代也好,能稱得上法治社會嗎?肯定不能。那麼假如承認費老先生所謂中國的傳統統治模式是禮治,那麼當代社會還是禮治可以概括么?顯然不再像費老先生所說:「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的服膺於傳統的習慣。」而能解釋了。

㈡ 中國是禮治社會還是法治社會

古代中國注重禮法合一,當代中國強調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㈢ 法治、人治、禮治和德治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區別:

1、概念不同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是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荀子認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國家,社會主要法制思想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

人治以人來治理國家,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弊端,封建社會已經滅亡是不可行的。

禮治和德治是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禮儀道德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基本准則,但是用禮儀和道德治理國家,那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法律沒有強制性了,如半夜睡覺不關門,人人如己。

3、來源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法治、人治是個舶來詞。遍考我國現代之經、史、子、集,我們都無從找到"法治"這兩個字的組合。

如德治、禮治則是在我國傳統的著作如《禮記》等等中可以找到、證其淵源的。

聯系:

1、就中國政治思想發展本身而言,在中國近代以前專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從中國近代鴉片戰爭開始則逐漸向民主、法治思想轉變,而德治貫穿社會生活。

2、法治社會是基於人、禮、德演變過來的,如果沒有了人文、缺少了禮儀更別說道德那也就是說法治不健全沒有了說服力只有強制性,可見法治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

3、都是根據當時社會需要而產生的。

㈣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禮治和現在提倡的法治

傳統中國基本上是一個以「禮治」維系的社會,而並非如西方社會主要依靠「法律」來治理.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矛盾,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從傳統到現代的法治模式轉換,這樣的考察和探討對於未來中國的法治建設既有其理論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本文從中國與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徵的比較研究入手,對中國傳統「禮治」與西方法治兩種政治文化觀念在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上的差異進行認真對比分析,並通過對中國傳統「禮治」一脈相承的反思和對西方法治的普適性價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緊張與矛盾沖突,揭示了中國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礙:即傳統政治文化的「權力至上」傳統對現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則的排拒;傳統「禮治」的特殊性精神與現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則的沖突;以及傳統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與以保障人權和自由為目的的現代法治理念的沖突.這種沖突與互不相容進一步揭示,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大國從事法治建設,其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是空前的.在歷史的考察中國百年法治進展緩慢及傳統「禮治」對法治建設阻礙的現象後,對現代法治模式轉換進行了探討: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效,關鍵是取決於我們能否盡快地確立一種機制,以實現傳統「禮治」向現代法治模式的轉換.具體說來,應從思想觀念與法律制度兩方面入手,使執政者和全體公民真正接受現代法治的理念,養成尊重法律、自覺守法的習慣;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繼承傳統政治文化的優秀成果,實現政治與法律文化的創新,即完備和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制度,健全法律體系、確立法律權威、保證司法公正、實現監督有效. 本文旨在說明:現代中國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規律, 又要適應個性的國情差異;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經驗,又要承受傳統「禮治」 根深蒂固的影響;既要吸納外學,又不能割裂傳統.由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承認西方法治文化的價值,從中借鑒和汲取寶貴資源,作 為構築中國法治文化基礎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應對傳統「禮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對原有的價值觀進行重塑,將其激活,更新傳統觀念,對於欠缺法治成長 的精神根基,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吸收西方法治精華,對中西文化進行整合, 以實現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為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㈤ 《鄉土中國》中禮治和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禮治,被混同抄於舊禮教,在上世襲紀初倡導新文化而同舊禮教決裂時被一並拋棄,差不多已經一個世紀了。在謀求建立近代法治國家時,德治、禮治都曾被當成和法治截然不相容的東西,而遭到全盤否定。

其實,這既是對德治與禮治的誤解,也是對法治的誤解。要了解禮治的當代意義,必須正確認識禮與禮治的根本性質,禮治與德治、禮治與法治的內在聯系,以及禮和禮治在維系當代各倫理性實體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倫理與道德、倫理與法理、法理與道德之間的歧義乃至沖突,現今超過以往任何時代,這就要求禮與禮治必須進行再創造。而革新及再創造,則應當從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從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間習俗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要對現今既有的各種禮儀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和總結,在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提升,並使之更加系統化、完善化。讓禮和禮治成為現代國家德治與法治的得力輔弼,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㈥ 道家是怎樣批判禮治和法治的

道家精神的核心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所以道家根本不會多管閑事去批判禮法。

㈦ 中國是法治社會還是禮治社會

中國是法治社會。這是治國的根本大法。但也講究禮冶。歷朝歷代延續下的公民基本道德,民俗民風還是遵循提常的。例如做人要文明禮藐,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等這些美德都會提倡,學習的,

㈧ 古代的「禮治」和現代的「法治」有什麼不同

禮制是現代政治的制度,也就是制度要比法律更重要。因為法治也必須有人和制度的回保障才能實施,如答果領導者自私自利,貪贓枉法怎麼實現法治?如果制度不完善,讓邪惡的人擔任了領導有怎麼辦?這就需要規定不同的層級要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物質要求,也就是以禮治國。

㈨ 法治在現代社會否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現代社會還需要禮治嗎為什麼

你好,法制社會應該是從大體情況下都能夠處理好問題,但不一定是所有。
因為所有的程序都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並不是全能的。

㈩ 儒法的禮治與法治之爭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兩家之爭主要是圍繞道德教化和法律強制二者的作用而展開。儒家重道德教化而輕法律強制,主張「禮治」、「德治」、「人治」,法家則重法律強制輕道德教化,因而主張「法治」。
儒家雖然強調道德教化作用,但不否認法律強製作用.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等原則下實行儒法合流的。
在當代中國,法律和道德,作為調節和控制人的行為的兩種手段來說,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僅重視一個方面而輕視另一方面。

熱點內容
周文雋律師 發布:2025-05-25 04:59:14 瀏覽:37
百姓法治寶典下載 發布:2025-05-25 04:57:58 瀏覽:688
蓋章怎麼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4:52:15 瀏覽:845
例假夜班勞動法 發布:2025-05-25 04:45:04 瀏覽:142
x戰警法官 發布:2025-05-25 04:39:17 瀏覽:292
教育司法 發布:2025-05-25 04:31:58 瀏覽:349
中國刑法閱讀 發布:2025-05-25 04:24:32 瀏覽:730
接法院傳票 發布:2025-05-25 04:10:30 瀏覽:892
動遷的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25 04:08:07 瀏覽:464
學校監護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5-05-25 04:02:34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