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遵守道德規范議論文

遵守道德規范議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1 12:10:56

1. 找一篇有關醫生的道德品質的議論文

如何理解道德原則、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

一、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體系的核

心。他是人們立身處世的基本准則,是判斷行為是非、善惡的尺度。

道德原則集中體現了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根本利益,從道德上規定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

益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道德行為的整體方向。

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沒有本質區別,兩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則是總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

則是比較具體的道德原則,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的人們立身處世的原則和評價行為

是非、善惡的標准。

道德原則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一貫性的特點。一般說來,經濟基礎、階級關系

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道德原則是不變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

義,而資產階級根本的道德原則是利己主義。

二、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和

凝結,是人們在處理自己同他人、同社會集體的利益關系時所形成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一,道德品質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客

觀內容和表現形式,一定的道德行為持續不斷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

第二,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構成道德品質

的內在因素。

判斷和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以他的一貫的道德行為為依據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時期的倫理學家都對自己階級的成員提出了道德品質的要求。例如:1、

我國古籍《中庸》一書要求社會成員具有「智」、「仁」、「勇」三個品德。

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節制和正義的道德

品質。

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求人們具有堅定勇敢、知難而進、積極進取、勇於開拓、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等道德品質。

三、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具備以下特徵:

1、一定是與他人或社會集體發生利害關系的行為。

2、是自知的行為,即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目的有明確認識的行為。

3、是行為者本人意志自願選擇的行為。

因此,也就能夠從道德上對其進行善惡評價,行為者負有道德責任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

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

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

那種不受道德意識支配,或同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無關,又不能進行善惡評價的行為,即

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或非倫理行為。

2. 以價值不是衡量到的尺度的標准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專理論屬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3. 關於仁義禮孝1000字作文素材

「禮儀」是人們對社會文明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追求,是由內在道德表現出來的日常行為規范。傳統中國的「禮儀」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舉止規范,而且還是包括內在修養的一整套道德倫理規范。傳統禮儀文化不僅講究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恰當地面對和處理各種關系,還表現為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學習領會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於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於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並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可見,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嚮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於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於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盪、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禮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理想的社會是外有禮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認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孔子提出的禮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繫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在傳統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於外,德誠於中」「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並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鍾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並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範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3]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並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孔子也曾在一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孔子闡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於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後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准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於內在的道德自律,並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後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並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註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們現在所謂的「禮儀」,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現與禮貌行為,這是日常語言中「禮儀」的所指,是由傳統的由內而外的禮儀行為發展演變而來,成為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習慣性規范和准則,很多情況下省去了內在的道德性,有點接近於西方社會的外在行為規范。我們學習傳統的禮儀文化,應該注重它的內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當然,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應該是一致的,內在的修養品質要與外在的行為規范一致,並且內在的品質要通過外在的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出來。這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禮儀的道德內核及思想實質,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對道德品質的極高訴求,又要懂得現代社會的行為規則,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禮儀行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而不能起到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應有的作用。那麼,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價值何在呢?從傳統儒家禮儀的社會功能來看,其價值和意義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表現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國現代社會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於丟失了傳統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專門探討過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倫理規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靈,因為在中國不具備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對諸如孝道、仁義禮智信之類的道德信條則特別看重。這即是說,中國人特別注重現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級、親情、朋友等之間的關系,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仰」,如果連這一點也丟了,就失去了中國傳統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東西。第二,表現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人與人之間除了要具備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還應該通過一些禮儀性的行為展現內在的道德情懷,不然的話,學習傳統道德只能成為一種空談。這要求我們除了學習和了解傳統的禮儀行為規范之外,還要結合具體工作環境學習和了解現代禮儀,比如商務禮儀、不同場合的社交禮儀等,唯有如此,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和交往法則。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不是簡單地學習傳統禮儀的具體儀式,而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實質,外在的禮儀行為是內在德性修養的表現形式,只有把內在的德性修養和外在的禮儀形式結合起來,並與當今時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夠發揮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極作用。第三,表現在家庭和社會秩序重建方面。學習傳統禮儀文化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傳統的家庭倫理在穩定家庭秩序、維系家庭和諧、解決家庭糾紛等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有些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這需要在借鑒傳統家庭道德和家庭禮儀的基礎上,重建現代血緣親情關系,解決現代家庭中出現的父子關系以及夫妻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現代家庭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整個社會的文明風尚只有靠每一個人的積極維護才能夠實現。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只有在內心世界堅守禮儀道德准則,才能夠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關愛,也只有堅持最基本的禮儀規范,才能夠形成互敬互愛、文明禮貌的和諧社會氛圍。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內在道德和精神信仰與外在禮儀行為的和諧一致,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義,特別是禮儀文化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現象,使得外在的繁瑣儀式與內在的精神品質貌合神離。因此,傳統禮儀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應重在強調社會個體的自律自省和內在道德修養,而不只是把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功夫用在學習外在禮儀形式上。另外還應注意到,傳統儒家禮儀文化被意識形態化之後,逐步喪失了其道德性的內涵,而淪落為滿足權力秩序的工具,這樣的禮儀文化是應該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們應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態度看待和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

4. 價值不是衡量品德的尺度的作文事例

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小孩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小孩的父親很感動,於是這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當時一頭牛價格昂貴,類似現在的一輛豪華摩托,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這讓他很苦惱,孔子聽說此事後對這個學生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心安理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去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國後再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把一個淪為奴隸的人贖了回來,沒有到官府報賬,人們都誇獎他品德高尚,孔子聽說此事後,不僅不為自已的學生受贊揚而高興,反而非常生氣,很嚴厲地批評了他一頓,說他的因為人們假如墊錢續回了奴隸而又不報賬,自己就會蒙受損失,而報了賬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這個學生,於是以後只好假裝沒見。

第一則講的是孔子表揚學生見義勇為後收取貴重酬謝禮品,第二則講的是孔子批評學生贖回奴隸後不到官府報銷。兩個學生一個是救人,一個是贖人,概括起來都是善舉;一個學生收取報酬遭到人們非議卻得到孔子表揚,一個私人掏腰包得到人們誇獎卻受到孔子的責備。可見孔子是贊成善舉得到酬報,不讓行善之人蒙受損失的。

這里會產生一個疑問:一向倡導儒家道德的聖人為什麼這樣看重錢財?解答這個疑問正是完成作文的關鍵所在,它涉及到利益與道德。

看問題與做事情都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收下謝禮的學生雖然收了貴重的報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實,道德與利益的關系並不完全對立,只是我們有時在心中高高豎起了道德的旗幟,才使我們對一切與之稍有偏差的行為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恆的話題。無德者不立,道德始終是做人的基礎。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時往往過於偏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於是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理智的,甚至於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這能說明他沒有道德情操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也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比之於袁隆平的貢獻,這500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獎勵。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是想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我國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取得了很多歷史性突破,奧運會後國家重獎了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這件事引發很多議論,責難之聲不時充盈於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我們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是喪失了道德。女排姑娘們不是就集體把獎金捐給了慈善機構了嗎?
當然,我們也不能見利忘義,而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問題,更不應惟利是圖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該材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立意
一、道德尺度並不能成為衡量社會價值的唯一標准。
認的道義有時候並不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人的悲憫之心是與生俱來的且因人而異的,而制度的確立旨在維護社會穩定與進步。
而體現價值的標准需要的不只是悲天憫人,更是人們的反思與從善如流。(有一句話說得好「都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難道憑民憤就可以殺人么?)
二、成全
蘇格拉底臨死前拒絕了學生的救援,因為他相信當時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比古希臘的民主與法制更加進步了,所以他選擇遵循(盡管不盡合理)。因為整體的環境是好的,所以值得人們成全。
三、榜樣作用
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更要注意對後者的榜樣作用。可以引申到現實,比較容易聯系實際,如名人效應等
四、反彈琵琶
不在乎社會輿論,只在乎對得起道義和良心,認為是對的值得的就去做,沒有物質的牽絆與世俗的眼光,做好你自己。

ps:前兩種是比較正規的思路,但如果缺乏很強的邏輯能力和議論水平,最好還是不要涉及。如果議論論點明確,層層推進,有理由破,論據充足,完全可以拿高分。
第三種比較討巧,不需要多少技巧,只要語言流暢,言之有理,不偏題應該可以上二類文
第四種沒有一定寫作功底的不要涉及,很容易跑題,跟材料意圖南轅北轍,不過如果材料運用得當,言之有理讓人心服口服就可以上一類。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5. 關於恪守道德規范的議論文600字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回,做好資料的搜集答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6. 節約糧食 道德引領更重要 比節約糧食規則約束更重要 更好的800字作文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挨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熱點內容
新會法律援助處 發布:2025-09-06 11:17:53 瀏覽:446
2018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各省 發布:2025-09-06 11:12:54 瀏覽:581
女律師離婚率 發布:2025-09-06 10:54:10 瀏覽:603
侮辱軍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6 10:52:40 瀏覽:162
朝陽法院起訴查詢 發布:2025-09-06 10:49:35 瀏覽:938
北京大學刑事訴訟法期末試題 發布:2025-09-06 10:44:34 瀏覽:483
忠誠教育法院 發布:2025-09-06 10:43:39 瀏覽:8
刑事訴訟法第170 發布:2025-09-06 10:34:35 瀏覽:849
內省道德精神 發布:2025-09-06 10:24:43 瀏覽:378
目前的民事訴訟法是哪年修訂的 發布:2025-09-06 10:15:53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