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律的理解

道德與法律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49:05

㈠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一、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
1.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
思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
1.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關系主要表現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
②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2.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補充,主要表現在:
社會主義法律所沒有或難以涉及的地方,社會主義道德卻能發揮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
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
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㈡ 如何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道德是靠公民自我的約束而實現的,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來實現的。內
違反道德的行為是不會受到容司法制裁的,而違反法律的行為是一定會受到制裁的。
違反道德不一定違反法律,違反法律一定是違反道德的。
法律其實某種意義上就是根據這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而制定的。
還有就是樓上說的很對,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㈢ 怎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淺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於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僕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於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化革命之後,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准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容,對於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辨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必然產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准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意識形態。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㈣ 如何理解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回下線,正是法答律的上線。構成一條德與法的「地平線」。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道德與法律是此消彼長的反比關系。
道德與法律又有一個共同之點,他們的終極目標,我想就是消滅法律,回歸道德的天空。

㈤ 怎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麻煩告訴我

淺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於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僕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於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化革命之後,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准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容,對於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辨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必然產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准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意識形態。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㈥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

道德本質是由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的,人們行為應當在人們所能接受的范圍內,若超過了人們無法接受的范圍就會觸及社會道德底線,這樣會引起大多數的公憤。道德和法律一樣都具有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的社會功能,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道德是社會的意識形態,說明道德是由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形成的,而法律往往是統治階級制定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具有國家意志性;

法律的制定應當考慮道德標准和底線,法律應當在這范圍之內,當法律的適用與道德相沖突時,往往應當遵守法律,一是為了穩定法律的權威性,二是為了保護法律的穩定性,三是法律的制定是理智的公正的,而民眾道德觀念易變化且缺乏理智,往往帶有情緒性,不利於穩定社會關系。

(6)道德與法律的理解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㈦ 論述如何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正確認識道德和法律的關系,需要從根本上面認識到道德和法律的各自優點和各自缺陷,具體如下: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7)道德與法律的理解擴展閱讀: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㈧ 如何理解職業道德與法律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
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師要遵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醫生要遵守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等等。
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
要理解職業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點:
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 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再次,從調節的范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面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最後,從產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職業化」,又使個人道德品質「成熟化」。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決不是離開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的道德類型。在階級社會里,職業道德始終是在階級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下存在和發展的;職業道德和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任何一種形式的職業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樣,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在很大范圍上都是通過具體的職業道德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實際從事一定職業的成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成熟的階段。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在學校生活階段和少年生活階段所形成的品行,影響道德主體的道德風貌。
(三) 職業道德的特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1. 職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2. 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古至今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3. 職業道德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由於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為具體、細致,因此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4. 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
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是介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後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說,一方面遵守紀律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紀律又帶有強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須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軍人要有嚴明的紀律等等。因此,職業道德有時又以制度、章程、條例的形式表達,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職業道德又具有紀律的規范性。
(四)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會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
1、 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
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是調節職能。它一方面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如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如職業道德規定了製造產品的工人要怎樣對用戶負責;營銷人員怎樣對顧客負責;醫生怎樣對病人負責;教師怎樣對學生負責等等。
2、 有助於維護和提高本行業的信譽。
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的信譽,也就是它們的形象、信用和聲譽,是指企業及其產品與服務在社會公眾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業的信譽主要靠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質量,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高是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有效保證。若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很難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和提供優質的服務
3、 促進本行業的發展。
行業、企業的發展有賴於高的經濟效益,而高的經濟效益源於高的員工素質。員工素質主要包含知識、能力、責任心三個方面,其中責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職業道德水平高的從業人員其責任心是極強的,因此,職業道德能促進本行業的發展。
4、 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主要內容。職業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個從業者如何對待職業,如何對待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從業人員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的表現;是一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發展的成熟階段,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另一方面,職業道德也是一個職業集體,甚至一個行業全體人員的行為表現,如果每個行業,每個職業集體都具備優良的道德,對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成都溫江律師 發布:2025-05-27 10:36:58 瀏覽:190
刑事訴訟法迴避習題 發布:2025-05-27 10:36:21 瀏覽:875
競業禁止協議與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7 10:36:11 瀏覽:689
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5-27 10:30:25 瀏覽:921
美國戰時經濟法 發布:2025-05-27 10:19:37 瀏覽:644
道德與死 發布:2025-05-27 10:10:13 瀏覽:807
合同法約 發布:2025-05-27 10:05:51 瀏覽:725
11歲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7 10:05:08 瀏覽:154
刑法典地位 發布:2025-05-27 10:00:14 瀏覽:879
2015年全民健身條例 發布:2025-05-27 09:52:21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