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製法治與人權的關系
㈠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①兩者基礎不同。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專的基礎之上。②兩屬者特點不同。人治呈現出隨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③二者體現的原則不同。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l)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可以說,法治是具有特別價值內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為精神的法制秩序。
㈡ 民主法治和人權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人權保障的關系
------------------------------------------------------------------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合理借鑒中外法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為當前和今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南。本文擬就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系和人權保障關系進行探討和論述。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確立是保障人權的政治基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首次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律概念,人權入憲開創了用憲法保障人權的新時代。繼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共五個內容,前四個理念是對憲法規定的保障人權做了進一步的闡釋,為尊重和保障人權奠定了法律基礎和政治基礎。
人權入憲是人民民主憲政和人權法律保障的重大發展。第一,確立了人權原則,完善了民主憲政。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實施的《共同綱領》和四部《憲法》都沒有使用「人權」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權利」概念。雖然從實際內容來看公民權利與「人權」概念並無二致,但是,由於憲法中沒有「人權」概念和原則,使得我國的人權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憲政建設顯得不夠完整。此次修憲引入「人權」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憲政的內涵。
第二,突出了人權價值和理念,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的規定注入了新的意義。此次修憲在寫入「人權」概念的同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憲法關於公民權利原則性規定的條款之一,既賦予人權概念以確定的內涵,又從原則上提升了公民權利概念的實質含義和價值,實現了兩者的統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權利保障的原則規定,強化了憲法的人權精神。人權作為一項原則寫入憲法,不僅使《憲法》第33條關於公民權利的原則規定更加完整,對第二章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對整部憲法有關人權的內容起到統率作用,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未來發展將產生導向性影響。從憲法上宣告和確認人權,僅僅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要變憲法原則為實際行動,在現實中切實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
切實遵行憲法的人權原則,就要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於立法、執法、司法和執政、行政各個環節之中。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過程中要進一步突出人權主題,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精神,將憲法規定的人權原則和各項公民權利具體化到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去,建立健全以憲法為基礎的行之有效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使公民各項人權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科學指針
人權的改善和進步需要法製作保障。法制則需要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南。刑法作為我國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涉公民基本人權的保護。從目前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具體法律保護人權的法治理論 依據,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從制度上強化了對公民人權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確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則,為人權保障提供堅實基礎
首先是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現行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這一規定以具體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罪刑法定這一現代刑法的首要原則。它表明,當代中國刑法由偏重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保障個人權利並重的價值取向轉變,體現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國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公民能夠清楚地預測到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同時,罪刑法定還能夠使公民預測到他人的行為性質和後果,避免因擔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懼和不安。
其次是確立了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治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現行刑法第4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其實質是:任何犯罪人均應當平等地承擔刑事義務,並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規定的刑事權利,不允許犯罪人因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財產、性別、種族等的不同而適用不同的刑罰。
再次是確立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罪、責、刑相適應,亦可稱為罪刑相當、罪刑均衡、罪刑相稱,其基本意義是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現行刑法第5條明確規定:「對犯罪分子量刑的輕重,應當與其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人權保障的實質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和適用刑罰必須公正,從而使犯罪人的權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剝奪、限制與保護,同時被害人的權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護。
其二是強化和突出了對特殊群體人權的保護
對社會特殊群體的特殊保護是人權保護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就刑法的人權保護而言,強化對未成年人、殘疾人、婦女、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的人權保護,無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1.關於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由於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責任能力不完備且易於教化等特點,成為現代各國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從寬處理的特殊對象。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特殊待遇,表現在:(1)明確規定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的范圍。(2)明確規定對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即一律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3)明確規定對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處死刑,即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判處死刑,包括不得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此外,為了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現行刑法進一步強化了對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懲治,明確規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新罪名,如猥褻兒童罪、拐賣兒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對於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犯罪行為,刑法也明確規定要從重處罰。
2.對精神病人、盲人、又聾又啞人的特殊保護。現行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考慮到了精神病人由於存在精神障礙,其責任能力減弱甚至不具備的特殊情況,有助於維護精神病人的合法權益。
盲人、又聾又啞的人由於重要的生理功能喪失而影響其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和開發智力,進而影響到其刑法意義上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不完備。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刑法對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護。
3.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我國現行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體現在兩個方面:(1)保障婦女在犯罪時受到適當的從寬處理。現行刑法第49條規定:「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對孕婦不適用死刑,這既是對婦女作為母親的尊重,也是對胎兒的保護,體現了刑罰的人道主義。(2)在婦女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刑法給予特殊保護。現行刑法強化了對婦女合法權益的特殊保護,關涉婦女合法權益特殊保護的罪名主要包括強奸罪、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拐賣婦女罪、重婚罪、組織賣淫罪等等,這些罪名構架起了我國刑法對婦女的特殊保護機制。
4.對少數民族公民的特殊保護。相對於1979年舊刑法而言,現行刑法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進行了重要的補充和必要的修改,進一步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公民人權的保護。具體表現為:(1)繼續在刑法總則中對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適用刑法典作出專門規定。(2)完善刑法分則關於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的規定,以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
其三是刑罰更加人道化
刑罰人道無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現行刑法也充分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精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留並更加重視人道性的刑罰種類「管制」。管制是一種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的刑罰方法。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刑罰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徵十分明顯:首先,它僅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並非剝奪其自由;其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未與社會隔離,仍在其工作崗位上;再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人還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勞動待遇。二是限制和減少了死刑。我國現階段在死刑問題上一貫堅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堅持少殺,防止錯殺。這一政策是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的。現行刑法較好地貫徹了這一政策,對死刑進行了嚴格地限制和削減,主要表現在:(1)進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適用條件,將死刑的適用對象嚴格限制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2)放寬了死緩減輕為無期徒刑的條件,將1979年舊刑法規定的「確有悔改」修改為「沒有故意犯罪」。(3)削減了死刑罪名。比如,將舊刑法規定的流氓罪分解為強制猥褻婦女罪、侮辱婦女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和聚眾淫亂罪,這幾種罪均未設置死刑,這等於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則體現了反對酷刑、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我國政府一貫反對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予以遏制。現行刑法規定了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監管人罪等酷刑范疇之罪名,這是我國政府反對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權的法治理念的具體體現。
由此可以看出,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對人權保護的重要意義,並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㈢ 法治與法制的關系
一個是制度
一個是國家在處理事物上堅持的方法,像對應與專制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回聯系的兩個概念,答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㈣ 社會主義法制與人權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制對人權的作用
第一,社會主義立法直接確認和保障人權。{我們已知人權是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應然權利與實然權利的結合。
第二,社會主義法的實施直接維護和保障人權。
第三,社會主義法制對人權得以實現的環境發生作用,由此而間接保障人權。
第四,參加國際人權條約,維護和保障人權。
2、社會主義法的實施對人權的直接維護和保障主要表現在:
①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審理侵犯人權的案件維護和保障人權。
②司法機關在辦案中通過堅持一系列原則,履行一系列程序,來維護和保障人權。
③國家專門機關對犯罪一方面加以處罰,另一方面實行改造,再一方面仍然保障他們所保留的人權,如健康權、人格權、合法財產不受侵犯權以及控告權、申訴權、檢舉權等。
④行政機關在執法中也注意對人權的保障,禁止在執法中出現侵犯人權的行為。
⑤實行人權救濟制度,使人權被侵犯者得到應有補償。通過這五方面,就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地將法所確認和保障的人權在法的實施過程中加以維護和保障。
3、人權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人權問題不僅是個需要法制確認、維護和保障的問題,也是對法制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的問題。在我國,重視人權,確認、維護和保障人權,必然會促進法制的發展。
首先,發展人權就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法制。
其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人權,就意味著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意味著實現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人身權、政治權、經濟權、文化教育權、社會權等等,而這些人權的實現,無疑會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法制的發展。
此外,人權的狀況,也是衡量法制狀況的一個價值尺度。
㈤ 談談法治與人權保障
法治的終極意義在於保障人權。
㈥ 論述「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人治,是法治的對專立概念,屬是指依靠個人權威性和個人崇拜的作用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治。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l)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㈦ 人權與法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指以法律為准則統治或治理國家。它與「人治」相對,即治理國家依靠確定的、公開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則,而不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法治與法制不同,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不涉及治國原則和法律的價值與權威。不同國家對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法治有三層含義:第一,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第二,憲法和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嚴格依法辦事;第三,保障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治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曾對法治政府優於人治政府進行了論證。我國古代的《管子》一書中就含有「依法治國」的思想,並且法治學說一直在傳統社會中發展延續。進入20世紀後,我國傳統的法治概念與民主、自由、人權相結合,成為社會改良和革命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權的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其確立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這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在制度發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與人權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法治是保障人權的前提條件。沒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人權也必須通過公正的國際法律秩序來保護和促進。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將法治確立為一項重要原則。其次,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人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這對創設和發展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第三,人權作為一種「應然」的道德權利,可以為法律權利和相應的法律原則、制度提供道德基礎,從而解決法的道德性問題,並在某種程度上補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㈧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㈨ 試述法制和法治的聯系和區別
1、聯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2、區別: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制是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簡稱,它與司法制度,執法制度,法律監督制度等相對應。它是一個靜態的過程。法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內涵上講,它包括了民主,人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政等,從制度層面上講,就是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從運行上講,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司法,法律監督。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9)論法製法治與人權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