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名
發布時間: 2021-01-22 09:52:06
『壹』 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強豪之民中有人掌握著官吏的短處,因而作姦犯科,譚澄察出他們的姓名,都依法予以治罪
『貳』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國之亂也,非其法亂
(1)材料一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中「法」的職能主要在於調節經濟關系(商業和貿易關系)。評價:以法治國、賞罰分明;保障了富國強兵的實現;嚴刑酷法激化了社會矛盾。原因:羅馬法中有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等內容,法律程序嚴謹;羅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體系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2)立法權應歸人民;所立之法應維護眾人權益;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材料一的法治實質是君主專制統治;而材料四的法治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3)梁啟超是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人,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反對君主專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憲制),實行維新變法。 (4)史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人民民主國家的性質,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認識:古今中外均強調法治,但法的階級實質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設過程中,我們應善於借鑒中外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來完善我們的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所規范的是不同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應從國情出發進行法治建設。 |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