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違反勞動法無處罰措施
① 為什麼中國的勞動法對僱主犯法的沒有民事懲罰措施,因為這樣的法律等於沒有法
1。《勞動法》第1條為:「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注意這里的表述是先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再調整勞動關系,《勞動法》是將勞動者的權益放在首要位置的。
2。我國的法律制定有個前提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人,不會故意或者試圖違反法律,所以我國的大多數法律都是沒有明確的懲罰和民事攜帶責任的。當然,要除了刑法一類的法律。
3。《勞動法》中的第十二章——法律責任中大多數都是限定用人單位的行為的,限定勞動者的只有少數的幾條,側面證明《勞動法》是稍微偏向勞動者的:
第八十九條 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第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第九十二條 用人單位的勞動安全設施和勞動衛生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或者未向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和勞動保護設施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停產整頓;對事故隱患不採取措施,致使發生重大事故,造成勞動者生命和財產損失的,對責任人員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三條 用人單位強令勞動者違章冒險作業,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四條 用人單位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第九十五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保護規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對女職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六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
第九十七條 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的無效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八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該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一百條 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
第一百零一條 用人單位無理阻撓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行使監督檢查權,打擊報復舉報人員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二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三條 勞動行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一百零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和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的工作人員挪用社會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處罰的,依照該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總結:至於沒有明確的懲罰和民事攜帶責任這點,我的第二條論述了,大體上就是那樣。實際中勞動者是處於被動地位的,處於弱勢,這是用人單位的買方市場決定的,畢竟我國的勞動力太多了。所以,作為法律保護的主體,實際操作中的弱勢群體,我們要熟悉掌握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還有一些相關的條例等,多多注意細節,盡量多留心用人單位的做法是否符合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自己多注意保留一些證據就是了,以防出現打官司的情況,多為自己留條後路。
② 在一個崗位工作超過6個月還是勞務派遣合同,用人單位是否違法
違法,但沒有明確的法律後果及處罰
按照勞動合同法及2014年國務院、人社部的相關解釋及規定,禁止用工單位以勞務工代替正式用工的方式,勞務工只能從事一些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的崗位,當然這裡麵包括一些公益性或臨時性崗位
但由於對於臨時性崗位用工雖然有相關規定,卻沒有明確的處罰措施,而且由於勞務工與用人單位並無直接勞動關系(這里指法定的勞動關系,而非事實上的用工關系),也無法追究實際用工單位違法的責任(因為勞動者的勞動關系在派遣單位)
也就是說:單位的做法涉嫌違法,但沒有處罰措施,勞動者也無權直接向用工單位維權,主張權益目前只能是向勞務派遣單位主張
PS:月長石這里多說一句,現在的勞務派遣就好比幾年前的住房公積金;最初國家早就規定了企業應當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但很多企業不予執行,由於缺乏處罰措施,國家只能規定卻不能管理。自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出台後,社會保險這塊改善很大,因為有了法律保障和處罰規定,企業不執行,就會面臨高昂的維權代價和處罰(拒不繳納社保的,勞動者有權解除合同,要求賠償,主張保險補繳,監察部門也可以依法對單位處罰,少交一個保險幾千塊,可能面臨數萬元的損失),這樣就大大規范了企業用工。但公積金卻沒有足夠的法律來保障,目前依然有企業只交保險(因為強制化)不交公積金(缺乏強制能力),而勞務工這一塊,目前也存在著法律不足的問題,重點是懲罰機制缺乏,有規定沒有處罰,相對的只能說勞動者可以依法增加選擇的權利,但由於對企業的規范不到位,是否「轉正」沒有強制規定,只能說現在還是只有等等看了
③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工廠不可以對員工進行罰款
工廠單位沒有罰款的權利,沒有法律依據。罰款,是行政處罰手段之一,是行政執法單位對違反行政法規的個人和單位給予的行政處罰。需要行政執法單位依據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即可執行。
法律分析
法律並未明文規定企業罰款權,並對適用的情形、程序、罰款額幅度進行嚴格規制的情形下,承認企業罰款權不利於保持企業用工自主權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平衡。企業行使經濟處罰權是以剝奪勞動者的經濟利益為代價的,對勞動者是不公平的。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剋扣勞動者工資,是用人單位違法或違反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約定,沒有正當理由扣減勞動者應得工資報酬的行為。除法定允許代扣工資的情況外,用人單位一律不得剋扣或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否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在如下情況下,允許用人單位減發勞動者工資:國家的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的,如用人單位可以代扣代繳勞動者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中有明確規定的。如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職工病假只能享受病假工資,這種情況下可以減發工資;用人單位依法制定並經職代會批準的廠規、廠紀中有明確規定的。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八條 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有權監察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情況。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勞動者工資和經濟補償,並可責令其支付賠償金:(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的標准,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