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4章

道德經第4章

發布時間: 2021-01-22 11:41:06

A. 老子 道德經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中的「沖」怎麼讀

chong,虛而不滿的

B. <道德經>第四章中「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誰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嗎包括到每個字!謝謝!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專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屬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

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

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C.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不出什麽東西 就叫做無相
聽之不聞曰希
聽不出什麽聲音 就叫做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摶)
摸不著的東西 就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
以上三樣 無相無聲無形 就是道體的微妙 所以世人是看不見 聽不到又摸不著 這就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故混而為一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 可以分開來說 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口 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 凡是有一邊明的 就有一邊是暗的 如上面是明的 下面就是暗的 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 它上面不是明的 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 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 似乎是有個物體 又難以立言 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 雖然它生長了萬物 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
是為無狀之狀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 沒有物體的物體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 好像有 又好像沒有的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麽會這樣子呢 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頭去迎接道體的話 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 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 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因此聖人就是秉著持著 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 去治理世間的一切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所以 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 就是知道 道的系統的人 因為這個系統 就是道的綱紀呀

D. 道德經第四41章全文翻譯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義解;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奮地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古語說: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潔白好像污黑,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疲弱,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沌未開。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貴重的東西遲遲才能完成,最高的樂聲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見,道盛大而沒有名稱。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簡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E.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釋]

①沖:通盅(chong ),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 ):消磨,折去。兌( 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 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 :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引語]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論述「道」的內涵。他認為,「道」是虛體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於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虛體的,但它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極其久遠,存在於天帝產生之先。因而,創造宇宙天地萬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這樣,老子從物質方面再次解釋了「道」的屬性。

承接第一章內容「無形」,老子稱頌「道」雖然虛不見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從「橫」的角度談,「道」而是無限博大,用之不盡;再從「縱」的角度談;「道」又是無限深遠,無以追溯其來歷,它好象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從此說來,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繼生萬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

[評析]

在本章里,老子通過形容和比喻,給「道」具體作以描述。本來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種寫狀,這里又接著描寫「道」的形象。

老子說,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是無法限量的,是無窮無盡而且永遠不會枯竭。它是萬事萬物的宗主,支配著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發展變化必須依賴的力量。在這里,老子自問:「道」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他沒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說它存在於天帝現相之前。既然在天帝產生以前,那麼天帝也就無疑是由「道」產生出來的。由此,研究者們得出結論,認為老子確實提出了無神論的思想。

也有的學者把老子的「道」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相提並論,認為這兩個范疇的內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是永恆的存在,萬事萬物皆依「邏各斯」而產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創造的,而是創造世界的種子,是一種「以太」的物體。「邏各斯」無時無處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但人們卻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確實的。(可參閱《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7—26頁)老子的「道」同樣具有「羅各斯」的這些屬性和職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在前四章里,老子集中提出了「道」是宇宙的本原,而且先於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互相矛盾而存在的,並且處於變化發展之中等觀點。此外,老子還提出了他自己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某些基本觀點。這些學說無不充滿智慧的蘊含。

[解讀] 思想的放盪

把「道」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紮根於形象,才會使蘊含的豐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動和富於想像力的發揮,老子對道的這種不拘常規的描述方式,給予後來道家人物自由放盪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和啟迪意義。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對莊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發揮和藝術形象想像力的極度誇張的影響。《莊子·德充符》寫了好幾個奇醜無比的得道之士,如斷腳的叔山無趾,生著瘤子的瓮大癭,彎腰駝背又沒有嘴唇的支離無胯,等等。可這樣的人,偏偏國君看其順眼,男人們樂於相處,女人們甚至爭著相嫁。究其緣由,就因為這些人悟道天然,形顯而德美,內在的道德美勝過了外在的形體丑。《莊子》一書中,像這樣用放盪的思維和古怪的事例來闡說道理的篇章,可謂比比皆是。他說厲鬼與西施「道通為一」,說中央之帝渾地被人為鑿出「七竅「而丟了命,諸如此類,都體現出這種特徵。

這種超常規的思維方式,對於後來魏晉時期玄學的自由發揮,也有其直接的承襲關系。玄學在殘酷的政治高壓下,以真對世俗禮教的束縛,主張人性的解放、服膺於自然為其宗旨。號稱付林七賢的劉伶,佯狂縱酒,放盪形骸。一次,他飲酒大醉,脫衣裸形在屋裡。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劉伶卻回答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房屋當作衣褲,你又為什麼走到我的褲子中來呢?」這種看似怪誕的言行,卻真實反映了清談人物對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對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說:「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張人與自然關系的諧合,追求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為准則與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劉伶的這種驚世駭俗的言行,正是對世俗和禮教的唾棄,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體融合到自然廣大深厚懷抱里的一種實踐。

「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是魏晉名士的名言。對現實禮教的鄙棄,對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盪、性格不羈的他們,在世俗的眼中總是顯得那麼奇異怪誕、格格不入。那個臨刑前還要彈奏一曲《廣陵散》的嵇康,就是一個敢於懷疑和批判的思想放盪者。他竟然對一向被視為「凶逆」的管叔、蔡叔給予新評價,認為其「未為不賢」,只是「不達聖權」而已;不僅如此,他還無法無天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諸如此類,他都表現出一種獨立不羈的人格精神,千載而後,仍讓人不能不感嘆敬佩。

F. 道德經第四章給人以揭示了什麼道理

這一章主要是老子描述他心中的「道」,道是虛空的,唯其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

G. <道德經>第四章中「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誰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嗎包括到每個字!謝謝!

原文復:

道沖,而用之制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空又無形狀的,可它卻是世間萬物永無窮盡的源泉。

它像深淵一樣廣大,真不愧是世間萬物的宗主。

它永遠也不顯露鋒芒,它能以簡馭繁,解除世間的紛亂。它對一切都無偏見,遇見光就和光相擁,碰到塵埃就和塵埃混同。

它看起來好象什麼也沒有,說它沒有似乎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好象在天帝之前就已經有了。

只有心懷天地、洞悉天、地、人的智者才會有此體會。

H. 道德經第四一章翻譯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一次一齊了;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下版多聞,多不信;權
【下士聞道,大笑之】因何信不及,只為太分明。
【不笑不足以為道】大迷之下,必有大悟。
【故,建言有之】才開兩片,露出肝腸,
【明道若昧】含華隱曜;
【進道若退】瞻前顧後;
【夷道若類】和光同塵;
【上德若谷】虛以受人;
【大白若辱】卑以自牧,
【廣德若不足】滿而不溢;
【建德若偷】偷,音俞。外渝。密而不露;
【質真若渝】應變無方;
【大方無隅】不露圭角;
【大器晚成】不有其功;
【大音希聲】叩之即應;
【大象無形】莫見乎隱;
【道隱無名】莫顯乎微。
【夫唯道,善貸且成】忠恕而已。

上四十一章,上章雲有無相生,非高上之士不容無疑。故次之以上士聞道,夫道若昧,若退,若類,若偷,若渝,不可得而見聞,可笑之由。惟高上之士稟性沖虛,故能超然直入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之也。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又且笑而侮之也。善貸且成者,貸下士笑侮之過,而成上士勤而行之功也。雖下愚不肖,一覺其初便可反善,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頌曰
至道元容易,人心自謂難,中人猶擬議,下士轉。莫,呈在秤兮物在盤。

(道德會元)

I.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譯文

[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與己身生內命那一個更親呢?己身生命與貨利那一樣更容重呢?得與失那一樣更有害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的追求、愛名 必定費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會有何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引自國學自學網)—

J. 《道德經》第四章「湛兮似或存」的「湛」讀音 讀第四聲zhan還是第二聲chen

「湛」讀音
zhàn

熱點內容
登報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08 03:24:54 瀏覽:457
道德或法治建設4000字 發布:2025-09-08 03:19:07 瀏覽:154
贛榆區水利局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08 03:16:08 瀏覽:469
重慶酉陽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08 03:11:18 瀏覽:380
勞動法死亡補償多少錢 發布:2025-09-08 03:10:37 瀏覽:467
低壓變配電法規 發布:2025-09-08 03:08:20 瀏覽:532
國際經濟法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2025-09-08 03:06:52 瀏覽:797
浦東法院起訴 發布:2025-09-08 03:06:08 瀏覽:300
企業違反勞動法無處罰措施 發布:2025-09-08 03:00:01 瀏覽:493
民法具體法律 發布:2025-09-08 02:58:32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