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思想道德
Ⅰ 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獨」,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其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由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凝結而成的社會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深遠影響,可以不斷的被繼承,並得到持續的創新發展.它要求我們重視自身修養,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它也是我國人民幾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是: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每一個傳統美德都有它的來歷,有它的內涵.
1.仁愛孝悌:儒家文化宣揚天下當以「仁愛」為本.「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觀念,從中體現的 「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這也是幾千年來儒家精神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愛孝悌」.解剖來看其實就是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我們都知道這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人生於世,長於世,源於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和對每一個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謙和好禮:「謙」即為謙虛,「和」即為和睦家族、鄰里, 「好禮」即為有禮,注重禮義.中國人自古就懂得「滿遭損,謙受益」的道理.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故事,如「將相和」、劉備三顧茅廬等都是以謙德為主題.中國歷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被人稱頌的人大都是 「謙和好禮」的.
3.誠信知報:「誠」就是真實無欺,誠於自己的本性,待人誠懇.「信」就是言行相符,言必果,說到做到,遵守諾言,守信用、講信譽.《狼來了》的故事被大家熟知,如果那個放羊的孩子不是因為一時貪玩,不誠實,欺騙了一次又一次,怎麼會有那樣的結果呢?可見,誠實是很重要的.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誠信狀況將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誠實守信,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從總體來看,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然而近些年來,面對社會上的造假和腐敗等一些不良風氣,被視為一方凈土的大學校園也出現了誠信缺失的問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對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知報」就是知恩必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古訓傳承千年、歷久彌新,說的就是人要感恩、要知恩圖報的道理.我們的祖先在推崇感恩的同時,也十分譴責忘恩負義之徒,比如他們說,「人而負恩,不如禽鳥」,「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感恩是做人的一種起碼道德,也是對道德的褒揚和肯定.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方面就在於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義之心.其實,即便是動物,羔羊尚跪乳、烏鴉還反哺,何況我們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呢?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組織對我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成長之恩,我們怎能忘恩、怎能不感恩呢?人人都應常懷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撫養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關懷你的人,感激幫助你的人.我們大學生更要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舉.
4.精忠報國: 「忠」即為忠於國家,忠於皇帝.報國即為報效祖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將都是精忠報國的典範.譬如抗金名將岳飛、抗倭名將戚繼光,以及收復寶島台灣的鄭成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大學生應該繼承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將人生理想和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結合起來,「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做一個新時期堅定的愛國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跨國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銷售,資本跨國界流動,信息得以共享,跨國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斷提高,不僅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而且充分利用當地人力資源,各國公民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綜復雜的局面,一個國家的公民可以工作生活在另一個國家並對另一個國家產生感情,使人對自己的歸屬感產生困惑.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更要清醒的認識到,國家仍是本民族整體利益最具權威的代表者,只要國家仍然存在,愛國主義就有堅實的基礎.敵對勢力企圖西化和分化我國的戰略也一直未改變,個人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祖國的發展為個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個人創造的業績和成果需要得到祖國的評價和認可.
5.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慾, 「奉公」就是服從於整體.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個人利益服要從集體利益.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有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都是古代人對克已奉公的最好詮釋.這個思想更加符合當前階段黨的思想路線.
6修己慎獨: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強修養和自覺性;「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已,有高度的自覺性.加強自我修養最關鍵的是「慎獨」. 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幅醒目的中堂,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遺囑中第一條說到的就是「慎獨」.可見慎獨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高高在上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強大.
7.見利思義:「義」指義氣,正義.自古以來「捨身取義」 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隨著滔滔的江水流逝的屈原和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及文天祥曾吟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詮釋了「捨生取義,死而無憾」的人生態度.
8.勤儉廉政:即勤勞節儉、謙明正直.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為官清正廉明.白居易曾怒打行賄人,而朱元璋更是體恤群眾從而每天「 四菜一湯」,不鋪張浪費 .只有這樣的君主,這樣的臣子才會有所作為,並被後人牢記.
9.篤實寬厚:「篤實」即為忠誠老實.它要求人們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寬厚」即為待人寬宏大量.李世民不僅以史為鑒,還寬厚待人,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名被後人稱贊的明君.
10.勇毅力行: 「勇毅」就是做事有膽量、有勇氣、有毅力;「力行」就是身體力行.「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這都是以堅毅、勇毅為基礎和前提的.
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這些傳統美德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它對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1.\x09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立建設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願.但是和諧社會不會憑空而至,也坐等不來.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運用傳統美德,尤其是仁愛、謙和、好禮等美德.只有人人有行動,人人有貢獻,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和諧.
2.\x09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大學生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我
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為廣大青年了解世界、開闊視野提供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接班人的斗爭也日趨尖銳和復雜,他們利用各種途徑加緊對我們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能低估.只有用傳統文化加以引導糾正,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3.\x09加強道德建設必須承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道德從來就是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社會主義道德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升華.承接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以中華傳統道德的背景為基礎,把傳統道德中的這些符合時代要求,有助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容承接下來,推廣到全體人民中去.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變革推動下,當今社會的道德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一些新領域、新趨勢.進行道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優秀傳統,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發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發揚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中國傳統美德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同時又在新時代人們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必須使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華傳統美德,必將繼續引導我們走向未來.在燦爛的傳統美德的指引下,讓我們為中國的強大努力拚搏,創造輝煌.
Ⅱ 網路時代如何培養自我道德修養 慎獨
伴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中學生在網路生活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如:網路沉迷,學業荒廢;言行隨意,責任缺失;約會網友,上當受騙;違法犯罪,貽害無窮。這些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並採取措施加以治理。大體來說,家庭和學校千方百計阻止學生上網;國家有關部門治理網吧和網路內容;專家和學者通過呼籲並踐行素質教育來進行綜合治理。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並不理想。家庭和學校的辦法治標不治本;國家有關部門對網吧的治理有較大負面影響,對網路內容的治理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專家和學者的力量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培養中學生的「慎獨」意識,增強他們的自律能力,應是重要的一環。 本文在提出問題之後,對中學生的網路生活進行了考察。考察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所設計的問卷題目都是中學生上網經常遇到的。在分析中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時,將之和「慎獨」的內容相對照,得出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學生缺乏自律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能慎重對待自己的慾望、言行,難以理智地約束自己。問卷最後一道開放性試題,要求中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理想網路以及實現它的建議。他們心中的理想網路是網速更快、無不良信息、無黑客、大家真誠地交往的,建議採取技術、法律、道德手段來實現。然而,技術是中性的,法律還不完善,需要其使用者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理想網路才『能實現。在網路「獨處」環境中,培養無論有無監督都要追求自我完善的「慎獨」意識尤為重要。 文章最後一部分,在指出中學生具備了較強的自我意識這一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後,進而闡明意識的能動作用和中學生自尊的需要是他們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在具體培養中學生的「慎獨」意識過程中,充分挖掘中學思想政治教材,引導他們認識、感受「慎獨」;進而幫助他們辯證地看待「慎獨」,並思考「慎獨」的標准。除此之外,通過國旗下講話,舉辦主題班會等形式,讓「慎獨」意識進一步深入中學生的心靈,指引他們朝這一方向努力。
Ⅲ 慎獨哪家的思想
儒家
出自《禮記·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惡惡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謂自謙④。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⑤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⑥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節選自《禮記·大學》)
註解
①毋:不要
自欺:自己騙自己
②惡:討厭
惡臭:難聞的氣味 臭:氣味
③好:喜愛
好色:美麗的容顏
④謙:通「慊」,滿足。
⑤揜:即「掩」的異形字,掩蓋。
⑥嚴:厲害。
《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是 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
1、「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是解釋前一句話的「毋自欺也」;
2、慎獨,在這里約等於捫心自問。如聶文濤博客:「孔子說的仁道,那是講給君子的。而我,曾經放棄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能再談什麼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價值。換句話說,面對這些孩子,我能否捫心自問:我還是一個人嗎?」。
3、「人之視己」,這里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每個人。每個人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見其肺肝然」。
4、這里講的是慎獨與真誠。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污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自己感到 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曾子說:「許多隻眼睛看著,許多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Ⅳ 劉宗周的慎獨思想。最好多闡述,急。。。
論劉宗周的慎獨學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ZSF200002016.htm
「慎獨」說是劉宗周學說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復強調「慎獨」之重要。他說: 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廁、天下一齊俱到。故在《大學》為格物下手處, 劉宗周與王陽明觀點同道
在《中庸》為上達天德統宗、徹上徹下之道也。 又說:《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獨而已矣。《大學》言慎獨,《中庸》亦言慎獨。慎獨之外,別無學也。 可見劉宗周把「慎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那麼什麼是「獨」?劉宗周的學生陳確解釋說:「獨者,本心之謂,良知是也。」「獨」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種主觀道德能力,「慎獨」則是一種內省的道德修養功夫。劉宗周把「獨」提升到本體論高度,而把「慎獨」說成是最重要的修養方法:「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所以,「獨」是「至善之所統會」,所謂「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之始事也。」這里,不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而且人類的一切道德准則都統攝在「獨」(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獨中具有喜、怒、哀、樂。四者,即仁、義、禮、智之別名。」 既然「獨」相當於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慎獨」的功夫相當於「致良知」,那麼為何劉宗周還要立異呢?他本人對此有所解釋: 千古相傳只慎獨二字要訣,先生(指王陽明)言致良知,正指此。但此獨字換良字,覺於學者好易下手耳他認為「良知」說不如「慎獨」說簡易明白,後者更便於學者下手。而且「良知」說還有流於禪學的危險。 「慎獨」說是劉宗周的道德修養論。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提出「慎獨」,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士風,希望通過內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躋於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禍」。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獨」的重要性: 君子由慎獨以致吾中和,而天地萬物無所不本、無所不達矣。達於天地,天地有不位乎?達於萬物,萬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萬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則俱致,一體無間。 人心與天地、萬物關系極大,通過「慎獨」的功夫治心,心為天地萬物之本,本正則天地萬物悉正,以此為出發點,齊家則家齊,治國則國治,天下太平則易如反掌。這里,體現出劉宗周思想的心學特徵。「誠意」與「慎獨」密切相關。如果說「慎獨」是劉宗周全部學說的宗旨,那麼「誠意」則是他的全部學說的根基。這里,先要理解什麼是「意」。劉宗周說: 意者,心之所以為心也。止言心,則心只是徑寸虛體耳,著個意字,方見下了定盤針,有子午可指。 心之主宰日意,故意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猶身里言心,心為身本也。 因此,「意」是「心」之本體,是人心中超越的價值,是「至善」,是「道心」,是「至善之所上」。劉宗周還特別指出,「意」是「有而未始滯於有,無而未始淪於無,蓋妙於有無之間而不可以有無言者」,也就是說,「意」合攝了一切價值但又不表現為任何具體的價值規定,具一切相而不落於任何實相。所以「意為心之所存,非所發」,為未發之中。 「意」既然不是現實的活動,而只是一種超越的潛存,那麼它就不可能是「動念」,而是「至靜」。劉宗周與弟子的一段對話說: 問:「一念不起時,意在何處?」 先生曰:「一念不起時,意恰在正當處也。念有起滅,意無起滅也。」 又曰:「事過應寂後,意歸何處?」 先生曰:「意淵然在中,動而未嘗動,所以靜而未嘗靜也。」 在關於「未發之中」這一點上,劉宗周揭出「意」這一個重要范疇,指出「意無所為善惡,但好善惡惡而已」,也就是說,「意」只是善必好,惡必惡的一種潛在意向,不是好善惡惡的具體活動。由此出發,他對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都進行了批評: 朱子惑於禪而辟禪,故其失也支;陸子入於禪而避禪,故其失也粗;文成(即王陽明)似禪而非禪,故不妨用禪,其失也玄。 劉宗周所說的一意」既然如此,那麼如何「誠意」呢?他說: 意根最微,誠體本天。本天者,至善者也。以其至善還之至微,乃見真止;定靜安慮,次第俱到。 也就是說,通過「定靜安慮」的功夫,使意「以其至善還之至微」,以實現對超驗價值本體的還原。《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意」就是要以「思誠」的人道踐履實現天道的本誠。劉宗周說:「誠意雲者,即思誠一點歸宿工夫也。」正因為「誠意」是一點歸宿功夫,故正心先誠意,這是「由末以之本」,因為「誠以體言,正以用言」,誠意是體,正心是用。「誠意」的功夫就是「慎獨」。劉宗周說: 《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慎獨而已矣。意也者,至善歸宿之地,其為物不二,故曰獨。其為物不二,而生物不測,所謂物有本末也。格物致知,總為誠意而設,亦總為慎獨而設也。非誠意之先,又有所謂致知之功也。故誠意者《大學》之專義也,前此不必在格物,後此不必在正心也。亦《大學》之了義也,後此無正心之功,並無修治平之功也。 這樣,誠意、慎獨與致知、正心實際上是合一的,沒有先後之分,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誠意。在《學言》中,劉宗周又說: 《大學》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意者,至善之所止也,而工夫則從格致始。正致其知本之知,而格其物有本末之物,歸於止至善雲耳。格致者,誠意之功。功夫結在主意中,方為真功夫。如離卻意根一步,亦更無格致可言。故格致與誠意,二而一,一而二者也。 可見,格致是誠意的手段或方式(功夫),誠意則是格致的目的或歸宿。通過「格物致知」這樣的經驗性方式,去體認人心中的超越的至善本體——意。因此,格致與誠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牟宗三先生將劉宗周這種「誠意」、「慎獨」的學說概括為「以心著性」、「歸顯於密」。的確,誠意、慎獨的內傾性極為明顯。劉宗周希望通過對內在超越的道德本體的探求,找到一個現實道德實踐的理論基礎,然後再向外展開,去尋求這種超驗本體的實現方式,達到本體與功夫的合一,由誠意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Ⅳ 修己慎獨的概念
「修己慎獨」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德中的精髓,是我國古代儒學創造出來的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幾千年來,這種修身的方法,對我國人民修身養性、人格鑄造、提高道德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大學生應該賦予他新的意義,尤其是大學生黨員和幹部,作為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構建和諧校園的中堅力量,應該做「修己慎獨,表裡如一」的模範。「修己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監督,更是一種情操,一種自律精神,一種表裡如一的坦盪。在中國歷史上,「修己慎獨」是君子倡導的一種重要的自我約束的方法,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的顯現,一種趨近完美的道德修養境界。在新的文化歷史背景下,「修己慎獨」也應該成為當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美德。大學生能否做到「修己慎獨」,關乎自身將來在社會上的立足點,領導幹部能否做到「修己慎獨」,是衡量「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的標尺。「修己慎獨」,對君子而言,能夠感覺到一種責任感、一種壓力,保持一種榮譽感和顏面,言行較為謹慎。大學校園里,有些學生雖然在某些方面表現優秀,甚至是學生黨員,學生幹部,學習標兵等,但一遇上充滿誘惑的機遇和條件,由於自身道德修養不夠,功底不扎實,思想道德防線築得不牢,很容易被金錢和美色誘惑,很容易干出些「雞鳴狗盜」之事,或走關系,或不公開,或好事一人獨攬,或壞事你們平攤……表裡不如一,良心蒙受譴責,為集體造成沒有必要的損失,為同學造成嚴重的不公平。這種人在君子看來,甚至是「罪人」。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ae03f0100clca.html) - 修己慎獨 表裡如一_黨姚斌_新浪博客當然,還有一些黨員或幹部,在有人監督的大庭廣眾之下,才會顯示出「極高」的思想覺悟,表面看上去「修己慎獨,表裡如一」,可一旦脫離組織或群眾的監督,假、丑、惡在其骯臟的環境中就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領導面前,阿諛奉承、善拍馬匹;在同學或同事面前,居高自傲,自以為是,不合群,愛挑釁,這種人自身修養的多面性,甚至更顯得其精神腐朽,無知落後,腐敗無能,他算不上一個「修己慎獨」的人,更算不上一個有本色的人。這種人群中,不乏學生幹部或所謂的優秀學生。「修己慎獨」雖是一種道德修養趨近完美的境界,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品質。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現代人的認識觀念中,趨近完美實可難登,作為初踏社會的大學生們,我們達不到古人或學者的修養,但起碼應做到其中最基本的東西,做到人前人後的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即使沒有群眾監督或疏於監督的情況下,仍能按照要求和規矩辦事,決不因惡小而為之,也決不因善小而不為。在這個極具物質和美色誘惑的社會和校園中,要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決不是靠一時的感情沖動或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要靠我們學生點點滴滴、扎扎實實的長期努力修煉而成的,要靠內在不斷增強的自身免疫力和堅定的意志信念對不良風氣的自覺抵制而完成的。總之,「修己慎獨」的力量,古人自有傳承,其無限大的精神魅力在於我們的探索和自身認識。一個人崇高的品德和無私的胸懷,不是古人的教導就能得到的,他來源於思想深處對他人的無限關懷,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高度負責感。「修己慎獨,表裡如一」——當代大學生,切記……
Ⅵ 為什麼說「慎獨」有助於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
1.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2.
「慎獨」一說在儒學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由於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主導地位,「慎獨」一直是仁人志士道德修養的重要門徑。發生於東漢時期的「四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楊震不因「暮夜無知者」而接受賄賂,不愧為以慎獨精神廉潔自律的典範。清代名臣曾國藩在著名的「日課四條」中:把慎獨列於主敬、求仁、習勞之首,強調了慎獨的重要,只有慎獨方可心泰。
3.
慎獨是一種情操,是一種良知,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能在監督到位、領導在場、眾目睽睽的情況下,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則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一般來說是不難做到的事情。但更多的情況是,監督缺失,領導不在場,沒有眾目睽睽的眼睛,只是個人面對自我,這時仍能自覺用法律、制度、道德准則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就顯得難能可貴。以慎獨精神保持操行,需要長期堅定的內省修養和嚴格的道德自律。只有在「誠其意」的前提下,在別人不能看見的場合,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保持理性的自覺,嚴於自我調控,才有可能自覺地踐履道德規范,遵紀守法。慎獨,有別於被動的自律和被迫的檢束,是人格美的一種崇高境界。講究道德自律的「慎獨」,在現代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升華。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針對一些人信仰動搖、道德缺失、私慾熏心,更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進行更深理性層次的道德內省和道德自律,自覺進行自我約束,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走出道德的困惑,在變動的社會環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發揚慎獨的精神和境界。
Ⅶ 如何使學生達到「慎獨」的思想境界
「慎獨」一詞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的,在別人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總是十分警惕的。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當他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總是非常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其特點在於強調要從「微」處和「隱」處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為,不因小過而為之」,防微杜漸,避免出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情況;另一方面,在那些人們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嚴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獨雖然著眼於「隱」和「微」,但卻能因小見大,因微見著。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惡行昭彰的人外,人們一般會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做了壞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少人會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甚至肆無忌憚。慎獨的修養方法,訴諸人們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自覺精神,因此,能夠做到「慎獨」,表明道德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堅持「慎獨」則是一種有相當難度的道德修養方法。正是這種修養方法,使修養者成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鍛煉人們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講道德修養,一定要「慎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離開了「慎獨」,也就無所謂道德修養。每個具有起碼道德覺悟的人,都要「慎獨」,堅決糾正和克服表裡不一、「雙重人格」的現象,同違背道德的缺德行為展開堅決斗爭。
我們知道,社會道德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和准則,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對人們的行為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的。一般地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處在社會集體眾目睽睽的監督下,有「社會輿論」起作用,他就會比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的道德修養。但是,當一個人在獨立進行職業活動時,他的行為為他人、集體所「不睹」、「不聞」、「莫見」、「莫顯」,沒有「社會輿論」的監督,可能「永遠」不會為人們所察覺,這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和自覺性。愈是在這種情況下,愈要求一個人自珍自愛,用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好自為之。如果不注意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道德修養,不養成「慎獨」的品質,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不可告人的「隱私」,天長日久,益發滋長,必然害己又害人,對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嚴重危害。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煉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要做到是極不容易的,需經過一個由不自覺到完全自覺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省,面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向「慎獨」的道德境界邁進。
Ⅷ 思想品德里的名詞解釋……1:慎獨2人生價值觀3 友誼4 愛國主義5 道德修養,有哪位曉得嗎
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版道德權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不同人 不同觀點 自己認為對的 自己值得 認為我活著不虛此行的 便是自己的價值觀。友誼就是好朋友間的溫暖和感動等感覺。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自身所屬國家的一種積極和認同的態度和行為。愛國主義包含了這樣的態度: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強烈希望保留祖國的特色和文化基礎;對祖國其他同胞的認同感。道德修養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會和階級中,人們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的、內容和途徑。
Ⅸ 慎獨在職業道德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慎獨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 :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著《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意義:這就是內心真誠,,會流露於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
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四項都非常完滿,培養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備、造福社會。顯然,「修身」屬於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這既是選拔賢良的基礎,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飽學,是內功。自律,則須內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獨。
(9)慎獨思想道德擴展閱讀:
《中庸》之慎獨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錄的孔門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說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後漸漸流為學問之說,離其真意甚遠。
其中「君子」和「慎獨」兩個概念,與原意大相徑庭,是理解原意的關鍵。《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獨,指的是謹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獨特的見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生起心念的那個能力,凡是生命可以離開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道。(每個人從不間斷的思維作用、心念活動,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生起思維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來修行的人,對自己不能耳聞目睹的事物,應該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懼的恭敬態度。雖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還是能夠在最隱秘的地方和最細微之處,感知到普通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修行人應該謹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獲得的)獨有的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