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與政治

道德經與政治

發布時間: 2021-01-27 03:56:38

道德經是講大道的書還是政治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一部講大道的鴻篇巨作。

❷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1、文學思想: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

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

2、政治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3、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2)道德經與政治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 ),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參考資料:網路-老子

❸ 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分別是什麼

思想: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

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3)道德經與政治擴展閱讀:

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❹ 老子哲學上的無為思想和政治上的無為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無為」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所倡導的自然無為、柔弱無爭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

老子的「無為」是指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讓萬事萬物遵循自然法則,順其自然。

政治上無為的「黃老之學」只是以老子思想作為指導,來對前期各種思想流派的缺陷來進行糾正,特別是針對法家。

因為老子、儒家、墨家都沒有進入政治決策高層,法家作為制度管理流派,在各個國家已經取得非凡成果,只是太過嚴苛,不適合拿到檯面上來講。

2、內涵不同:在《道德經》中,老子關於「道」與「德」的解釋有兩層涵義。在哲學意義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萬物的本性。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意思是說,萬物靠道生長出來,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長、發展,因此萬物都要「尊道而貴德」。二是在倫理意義上,「道」指人類生活的最高准則,「德」指人類的本性或品德。他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即是說,聖人以與世無爭作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則。他又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這里的德,則是指人的品性。在老子那裡,自然與道德觀是相通的。

他說:「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就是說,人類生活中的「道」與「德」,應當以自然界的「道」與「德」為依據。

老子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也應依循天道,做到自然無為。正是從這樣的道德觀念出發,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無為」為原則的道德觀。

「黃老之學」正是用老子思想來對「德經」部分發展出來的法家進行糾偏,已達到一種完美的國家、君主、人民之間的平衡。他們提出「道法」的概念,其政治邏輯是,只有符合「道」的「法」,才是合理的法。也就是說,一切「法」必須符合「道」。這很明顯就是對法家的過於嚴酷的「暴政」進行柔和變通。

這種思想是非常先進的。即使在現代政治理念里,法律法規也必須以人性為參照,是人性的制度化體現。

相對於老子以「無為」達到「無不為」和「有為」的狀態,「黃老之學」則是通過「有為」和「無不為」來達到「無為」的狀態。黃老之學的理想政治狀態是「無為」。而「有為」、「無不為」是手段,具體下來就是各種「道法」。

3、相關性不同:老子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道也應依循天道,做到自然無為。正是從這樣的道德觀念出發,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無為」為原則的道德觀。

老子把「無為」作為人類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則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他認為,人人做到「無為」即樸素無欲,無所作為,即能「天下將自定」。他說「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天下統治者與老百姓都以「無為」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眾富裕。老子竭力稱贊「無為」的品德。他指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佔為己有,為萬物的成長辛勞而不居功自傲,為萬物之長卻不主宰萬物,這才是至高至善的品德。這些話表面上是稱頌作為世界的本原的「道」的,其實也是指人道的,把「無為」看作是聖人的最高美德。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將老子的無為思想運用到教育領域,就是要「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教」。

所謂「無為而教」就是教育者不過多地強迫灌輸,應該遵循學生身心成長發展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等間接教育手段,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因勢利導;

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自省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

(4)道德經與政治擴展閱讀: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曾長期在東周都城洛陽工作,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魯國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問禮。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老子為其著《道德經》,後歸隱於景室山。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教始祖,演變為「太上老君」。

❺ 《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影響

《道德經》是春秋來時期老源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❻ 《道德經》描述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政治制度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原文

1、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輕易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事。

5、徙:遷移、遠走。

6、輿:車子。

7、甲兵:武器裝備。

8、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9、結繩: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以繩記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

注釋

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大意

❼ 為什麼道德經有些內容和韓非子的政治觀念一樣

為什麼道德經有些內容和韓非子的政治觀念一樣呢因為他們都來自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呀

❽ 為什麼道德經內容涉及政治

不是「涉及政治」,而是,本來就是為了政治。
道德經,雖然說是「無為」
本質上,
卻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意思,真實的目的不是「不為」,而是「大有作為」。

❾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主要思想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

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

(9)道德經與政治擴展閱讀

老子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❿ 《道德經》中有沒有相關政治學與經濟學的記載是怎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話很有意思,它概括出了《道德經》的主旨:何為道?

用最直白的話,來解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去菜市場買肉,聽到有人說肉又漲價了,那此時我們心中大概就知道,對方聊的是豬肉了。

換一個角度,我們用虛表示“無”,實表示“有”,無是我們尚未認知的事物虛無的一面,有是我們已經劃定邊界事物具體的一面。

在老子的觀念中,無和有,其實只是事物的兩面,也就是源同而名稱各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老子認為,宇宙是非常玄妙之物,我們要認識世界,就要藉助“無”和“有”,來從可名可道之物理解不可道、不可名之物。

熱點內容
不斷推進法治 發布:2025-09-13 19:45:05 瀏覽: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3 19:43:11 瀏覽:226
2017技術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9:40:17 瀏覽:949
泉州市豐澤區法院 發布:2025-09-13 19:34:04 瀏覽:667
從法的產生對訴訟法進行定義 發布:2025-09-13 19:17:56 瀏覽:420
為什麼說婚姻法不保護女性 發布:2025-09-13 19:14:05 瀏覽:712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發布:2025-09-13 19:08:36 瀏覽:733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發布:2025-09-13 18:57:47 瀏覽:525
你進民法典的規定 發布:2025-09-13 18:52:43 瀏覽:270
中國司法鑒定官網 發布:2025-09-13 18:51:47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