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稅收立法
『壹』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貳』 我國財稅立法全面提速的原因
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像我們發展的這么快,很多東西跟不上,要全面加速
『叄』 根據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有權參與與稅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機關是
依照有關規定,根據我國《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有權參與稅收立法和內政容策制定的機關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
『肆』 完善我國稅收立法許可權體制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一、國家整體立法體制和稅收管理體制的完善是我國稅收立法許可權體製得以改進和完善的前內提條件容
二、確立"稅收法定主義",為改進和完善我國稅收立法許可權體制的總的指導原則
三、目前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對我國稅收立法許可權體制進行改革和完善
『伍』 我國稅收立法的現狀
對於我國稅法立法現狀的評價,有不少專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法體系或體系框架。筆者對這種評價不敢苟同。
法的體系是否建立,是有一定的衡量標準的。根據法律體系構成的一般原理,從總體上說,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法律體系,它由三個次級體系構成。一是法律部門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橫向構成,也是法律體系最基本的構成。二是法律效力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依據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層次,依次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規章等構成法律的效力體系。三是實體法與程序法體系。有實體法就必須有程序法與之相適應,否則,實體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須有實體法與之相適應,程序法的設定以實現實體法為目的,其相互關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內容和形式的性質。有程序法而無實體法,程序法便是無所適從的虛設形式。法的體系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內容完備,要求法律門類齊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規零零星星,支離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沒有制定出來,或者雖然制定了,但規定的內容很不完善,與現實不相適應,就不能說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第二,結構嚴謹。要求各種法律法規成龍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國的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門之間,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銜接。第三,內部和諧。各種法律規范之間,既不能相互重復,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並且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要克服從部門利益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立法的傾向。第四,形式科學和統一。從法的不同稱謂上就能比較清楚地看出一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效力層次及適用范圍。第五,協調發展。法不是一種孤立現象,在法的體系的發展變化中,要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做到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適時地進行法的立、改、廢活動。
上述法的體系的構成原理及特徵,作為衡量法的體系是否建立的標准,對於法的次級體系,例如稅法體系,也是適用的。以此為衡量標准,從我國稅法的現實立法上觀察,還不能得出我國稅法體系或稅法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建立的結論。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432
『陸』 我國第一部地方稅收立法是什麼
1950年1月由當時政務院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並頒布的《全國稅收實施要則》。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頒布實施的第一部稅收方面的基本稅法。
『柒』 我國現有的稅務法製法規有哪些
稅收法律法規比較多,從類別分有兩類:實體法和程序法:
一、程序法就一部:《稅收征管法專》及其實施屬細則;
二、實體法就比較多:按照規范的范圍和領域分為:
1、流轉類:
(1)《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2)《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3)《消費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4)《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
2、所得稅類:
(1)《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細則;
(2)《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細則;
3、財產行為稅類
(1)《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
(2)《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
(3)《房產稅暫行條例》
(4)《城市房地產稅》
(5)《契稅暫行條例》
(6)《印花稅暫行條例》
(7)《資源稅暫行條例》
(8)《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
(9)《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
(10)《車船稅法》及其實施條例
4、《關稅法》
每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還會制定很多的補充規定,具體可以查閱國家稅務總局的官網。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我國現行稅法中屬於稅收法律的有哪幾部
1、稅收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權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等四部。
2、稅收法律是指擁有稅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頒布的調整稅收關系的規范性文件,是稅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玖』 如何按照稅收法定原則來完善我國稅收法律體系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收立法和稅收法律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
「依照法律規定設稅、征稅、治稅,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直接體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表示,將《實施意見》落實好,有利於推動我國憲法確立的稅收法定原則的貫徹落實,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推動完善我國稅收法律制度。
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議案、建議或提案,建議盡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將現行有關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明確規定,「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為實現憲法確立的稅收法定原則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高度重視稅收法定原則的貫徹落實,積極推動稅收方面的立法工作。」這位負責人說,比如,1980年制定了個人所得稅法,並根據實際情況先後進行了6次修改;1980年和1981年先後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1年制定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取代上述兩部法律,2007年制定了企業所得稅法,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2011年制定了車船稅法;同時,為加強稅收徵收管理,1992年還專門制定了稅收徵收管理法。
我國稅收體系基本成型
據介紹,改革開放初期,考慮到稅收制度的建立、完善面臨的錯綜復雜的情況,同時缺少相關經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遵循稅收法定原則,依據憲法第八十九條關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授予國務院其他職權的規定,於1984年出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已於2009年6月廢止),授權國務院在實施國營企業利改稅和改革工商稅制的過程中,擬定有關稅收條例,以草案形式發布試行;1985年出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授權國務院對於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的問題,包括稅收方面的問題,必要時可以根據憲法,在同有關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有關決定的基本原則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國務院根據有關授權決定,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稅收暫行條例。
目前,我國現行的18個稅種中,除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由法律規定徵收外,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印花稅、契稅、耕地佔用稅、煙葉稅、船舶噸稅、關稅(海關法只規定徵收關稅,但具體稅收要素由條例規定)等15個稅種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暫行條例規定徵收。
「這些稅收暫行條例適應了改革開放的需要,與幾部稅法一道構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稅收制度,為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位負責人表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的稅收體系,稅收制度基本建立並日趨完善。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將現行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實現所有稅種的設立、徵收、管理等均由法律規范的時機已經成熟。
現行稅收條例將上升為法律
「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實施意見》根據相關改革任務的進展情況,對2020年前完成相關立法工作作了安排。」這位負責人說。
據介紹,《實施意見》確定,不再出台新的稅收條例;擬新開征的稅種,將根據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同步起草相關法律草案,並適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與稅制改革相關的稅種,將配合稅制改革進程,適時將相關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並相應廢止有關稅收條例。在具體工作中,有一些稅種的改革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需要進行試點,可以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先對相關稅收條例進行修改,再將條例上升為法律。其他不涉及稅制改革的稅種,可根據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和實際需要,按照積極、穩妥、有序、先易後難的原則,將相關稅收條例逐步上升為法律。待全部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或廢止後,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廢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根據上述安排,在每年的立法工作計劃中安排相應的稅收立法項目。
「下一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按照新修改的立法法『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應由法律規定的要求,進行相關稅收立法,並根據《實施意見》要求,在調整立法規劃工作中將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計劃完成的有關稅收立法項目作出安排。」這位負責人強調,在具體工作中,將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立法公開,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通過立法反映人民訴求,體現人民意志。
這位負責人表示,按照《實施意見》的要求,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改革任務將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將稅收暫行條例上升為法律或者廢止,並相應廢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此期間,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仍然有效;國務院可以根據客觀情況變化和稅制改革需要,依據授權決定和相關稅收條例的規定,對相關稅收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
這位負責人強調,落實稅收法定,推進有關稅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實施意見》的安排,奮發有為,積極工作,拿出更大決心,沖破思想障礙,突破利益藩籬,抓緊落實。時間安排上,能夠提前的要盡量提前,力爭早日完成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改革任務。(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拾』 從稅收的本質和特徵角度,簡要分析我國的稅收法定原則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關鍵時期,各項立法工作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而作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保護納稅人財產利益,指導稅務機關征稅工作的稅收立法與修訂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為了能夠更好的作好該項工作,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稅收法定主義作為當今各國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稅收立法和修訂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實踐中其與嚴格規則主義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內涵以後,進一步論述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並為我國的稅收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1,使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入憲。目前我國在學術上都普遍認可了稅收法定主義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並用其來指導稅收立法和實踐工作。從其歷史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各國對其的研究和適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原則所體現的是通過對行政權力的限制而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的現代國家法治精神。而稅收作為一個國家正常運行所必不可少的工作,也必須依靠憲法的規定來加以保障。但是,該原則並沒有被寫入我國的憲法。基於稅收法定主義所體現的上述價值以及使之更好的發揮其價值,我們應當將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寫入憲法。
2,立法工作者要從觀念上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和嚴格規則主義的內涵。在稅收立法和修訂的過程中要盡量完善而明確的規定征稅的各項要素以及相應的程序保障手段。但對於一些特殊情形也不能排除原則性、模糊性條文的使用。我們要根據法律的本質特徵採取明文限制與原則規定相結合,並以明文限制為主,原則規定為輔的思路來指導我們的該項工作。
「稅收法律主義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機能正是在於它給國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法的安定性和法的預測可能性這兩點上」。(6)因此我們在兼顧公平主義、效率等其他稅法基本原則的同時,在稅收立法當中必須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的內涵,從其不同角度出發作好各項工作。惟其如此,公民的財產權益才能得到保護,國家的財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早日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目標才會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