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損害的種類
⑴ 違約損害賠償的種類
根據當事人是否約定,違約損害賠償分為約定損害賠償和法定損害賠償兩類。 (1)約定損害賠償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約定損害賠償,又稱約定損失賠償和約定賠償,指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預先約定一方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或者向對方支付一定的金錢。通常情況下,由於損失的范圍在合同訂立時難以確定,所以,當事人在合同中只能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辦法,而不宜約定一個固定的賠償數額。損害賠償可以用金錢貨幣形式確定,也可以用非金錢方式確定。
約定損害賠償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損害賠償的條款;二是合同沒有約定的,在合同成立後、履行前經過協商達成損害賠償的協議。約定損害賠償的根本特徵在於它具有預定性或者約定性。約定損害賠償是事先由當事人在合同中或者合同成立後達成的補充協議中協商確定的。它不同於違約發生後當事人協商確定的救濟方式,在違約發生後,當事人也可協商確定救濟措施、協商確定賠償數額,但這種方式只是事後賠償而不是約定賠償。
約定損害賠償作為違約損害賠償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特點是有利於在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害時及時解決賠償的問題。在違約發生以後,實際損害的確定、特別是可得利益損失的確定非常復雜,而計算賠償數額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使訴訟時間延長。允許當事人事先約定賠償,就可以及時對受害人作出補償,了結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同時,預定損害賠償條款的存在,不僅可以對債務人起到一種督促作用,使之意識到違約發生後他可能承擔的賠償數額,從而正確履行合同,而且這種約定賠償條款也有利於減少訴訟。當事人在違約發生後,可直接根據這一條款要求賠償,不必訴諸法院來確定賠償數額;並且,滿足受害人的要求,在法律上承認約定損害賠償條款的效力,也有利於鼓勵交易。因為對雙方當事人來說,這一條款的存在,可以明確其未來承擔責任的范圍,使其意識到其所承擔的風險,這就減少了違約責任的不確定性,有利於促使當事人履行合同,完成交易。
鑒於上述,約定損害賠償是各國合同法律都普遍承認的一種賠償方法,此種方式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合同自由原則)的體現。合同所規定的權利義務是當事人依法而自由設定的,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對債權債務自由作出安排和處分,亦可對違約的損害賠償問題事先作出安排。在賠償方法上,中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把約定損害賠償放在首位加以規定,鼓勵當事人事先約定賠償的計算辦法。
約定損害賠償的效力
中國法律允許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條款,且承認其在違約後產生的效力。但法律承認其效力並不意味著當事人就有約定賠償條款的絕對自由。在實踐中,當事人可能會濫用合同自由原則,約定過高數額的賠償條款而使該條款的約定變成了賭博;當事人也可能約定過低數額的賠償條款,而使該條款形同虛設。為了保障合同自由原則的實現,應允許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對約定的賠償條款進行干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合同法》只規定了如果約定違約金數額過低或過高,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減,但並未規定對約定的損害賠償條款進行干預。這是否表明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的干預缺乏法律依據?我們認為,對約定損害賠償條款,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據《合同法》前述關於變更或者可撤銷的合同的規定要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對這些條款進行干預。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約定的損害賠償條款構成顯失公平,則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應當事人的請求而變更(增減數額)或撤銷該條款。顯失公平的條款包括約定數額過高、過低或者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極不合理等多種情況。當事人請求變更或撤銷條款,應負舉證責任,證明該條款符合顯失公平要件。
實踐中,對於約定賠償條款是否構成顯失公平也應嚴格掌握,否則,只要當事人提出請求,就對這些條款進行變更,將會使約定賠償條款失去存在意義。因為約定賠償條款畢竟是預定的,與實際的損害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預定的數額與實際損害稍有不同就要干預,約定賠償條款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對約定損害賠償條款進行干預,必須基於當事人的主動請求才能進行。如果當事人不主動提出請求,就意味他們自願接受了這些條款,這些條款也就自始至終有效。 所謂法定損害賠償,是指在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時,按照法律規定的辦法計算賠償額進行賠償。這里所說的法律,既包括《合同法》,也包括有關合同違約賠償的其他法律(含行政法規)規定。
法定損害賠償方法一般是在當事人沒有事先約定損害賠償或者違約金的情況下運用。其根本特徵就在於它的法定性,即由法律直接規定。在法定情況下,法律不僅規定了違約賠償的條件、范圍,也規定了賠償的計算辦法等。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在當事人沒有約定賠償的情況下,有些法律還規定了賠償限額,主要是對運輸合同中承運人規定了最高賠償限額。對超過這一限額的,違約方不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從這點上講,還是由當事人事先約定損害賠償或者違約金為好。
約定損害賠償與法定損害賠償的關系
約定損害賠償的預定性或者約定性表明了它與法定損害賠償不同。盡管約定損害賠償范圍與實際損害的范圍可能不盡一致,但它畢竟也是以違約和損害的發生為前提的。一般來說,從法律規定的精神來看,損害賠償的主要形式應是約定損害賠償。法定損害賠償只是在沒有約定損害賠償或者違約金的情況下才適用。也就是說,約定損害賠償應優先於法定損害賠償。約定損害賠償一般要優先於法定賠償而生效,這一規則正是合同自由原則下的合同優先規則的具體反映。如果當事人之間有約定,不管法律對損害賠償有無規定,都應當按照約定賠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約定損害賠償是為了彌補法定損害賠償的不足而產生的。即由於法定損害賠償常常要求與實際的損害完全一致,而要債權人證明損害的范圍常常發生困難,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也會遇到計算損害的范圍上的困難,約定損害賠償額解決了這一難題。特別是在有關法律規定賠償限制的情況下,法律允許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優先於法定損害賠償而適用。
從原則上講,約定損害賠償與法定損害賠償在性質上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說,當事人如果約定了損害賠償或者違約金,只要這些條款符合生效要件,就不應再適用法定損害賠償。受害人在取得約定賠償以後,也不應再根據有關法定賠償的規定要求賠償其他損失。但在特殊情況下,兩種賠償也可同時存在。例如,在有些合同中,當事人只是就違反某一種合同義務的行為約定了賠償辦法,而對違反其他主要義務的行為沒有約定,此時就可以在這些違約行為發生以後適用法定賠償。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合同的種類主要有幾 種
中國《合同法》分則部分規定了十五類有名合同
基本合同類型,分別是:買賣合專同、屬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及居間合同;
《合同法》又規定具體合同的類型如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憑樣另買賣合同、試用買賣合同,都屬於買賣合同中特殊類型,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勘察,設計合同和施工合同,是建設合同中的具體類型,這些具體合同類型也屬有名合同。
《擔保法》規定的保證合同,抵押合同和質押合同等。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合同的種類主要有幾種
中國《合同法》分則部分規定了十五類有名合同
基本合同類型,分別版是:買賣合同、供用電、權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及居間合同;
《合同法》又規定具體合同的類型如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憑樣另買賣合同、試用買賣合同,都屬於買賣合同中特殊類型,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勘察,設計合同和施工合同,是建設合同中的具體類型,這些具體合同類型也屬有名合同。
《擔保法》規定的保證合同,抵押合同和質押合同等。
⑷ 合同法的種類有哪幾種
現在我國就一部合同法。合同的種類有很多。
⑸ 合同法的效力類型有哪些
一、生效的合同,即不違背國家法律強制性規定,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合同。
二、無效的合同,這里所說的無效是指合同確定的、自始的、永久的無效。合同法上規定的無效合同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欺詐脅迫損害國家利益(在這里應理解為政治國家利益)者無效。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指不特定的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即公共利益,此公共利益又可以還原個體的私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3、合法行為掩蓋非法目的。(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
4、違背社會公共利益:
a、不特定的當事人的利益;
b、與基本法律價值相連的私人利益(例:「工傷概不負責」,此時的私人利益已超過私人范疇)
5、 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這一類型《合同法》未規定,但依《民法通則》第58條之強行性規定,其為無效合同當屬必然。
三、相對無效的合同,系指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損害了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那麼,這個合同相對於該特定第三人來說是無效的。
例如1、甲將房賣給乙,乙已辦預告登記,甲又將房賣給丙,此時,乙可以請求確認甲丙買賣合同無效。
例如2、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優先權人的優先權被損害者可確認侵權人的行為無效。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法上規定的效力待定的合同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 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超出年齡、智力、健康狀況情況下)純受益例外。
2、 權代理訂立的合同。
3、法定代表人超越權代表許可權訂立的合同(無權代表)
4、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
五、尚未完全生效的合同(例批准、登記等),這一類合同在未經批准登記前,合同尚未完全生效,而批准登記後將成為完全合法有效的合同。
六、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主要包括當事人:
(1)重大誤解;
(2)顯失公平;
(3)欺詐而簽訂的合同。
這種合同的效力由交易關系的當事人來確定。合同是被撤銷、變更,還是使之有效,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
⑹ 法定損害有哪些
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有哪些
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是指在發生違約情事以後,在請求損害賠償時應如何確定損害的范圍,根據什麼原則來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五百八十四條 【損害賠償范圍】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華律網
1、約定賠償范圍。依當事人的意思而定的損害賠償,《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五百八十五條 【違約金】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2、一般法定賠償范圍。依照法律的一般規定確定損害賠償的范圍。《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五百七十七條 【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涉外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對涉外經濟合同的違約責任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除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或合同另有規定外,違約一方當事人賠償另一當事人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一般應包括財產的毀損、減少、滅失和減少或消除損失所支出的費用,以及合同如能履行可以獲得的利益(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就是指利潤),但不得超過違約一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由此可見,在合同當事人沒有約定賠償時,則應適用法定賠償。
3、特別法定賠償范圍。由法律基於特殊的立法政策而特別規定的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