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先合同義務
❶ 先合同義務的解釋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關系作為一種當事人之間的特殊結合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合同的訂立需要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要約人發出要約,承諾人做出承諾。要約和承諾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之間必然有一個接觸磋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當事人之間信用關系的增強,先合同義務逐漸產生。這種義務如果在當事人的心中不成為義務,當事人任由自己的意志率性而為,不考慮相對方,則可能要有悖公平、誠實信用原則,損害對方當事人的權益。
比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明知標的物在出賣人要約的條件下自己不會買受,卻仍然出於惡意,一再以種種理由與方式與出賣人磋商,最終合同不成立,卻導致出賣人不能及時出賣標的物,間接蒙受損失。又如出賣人為使買受人更充分詳實了解標的物,可能要介紹一些有關標的物的數據資料、生產工藝等商業秘密,這時如果買受人不遵守先合同義務的規定,就可能會使出賣人權益受損。因此,合同法從法律角度強制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守先合同義務,對因一方過錯而遭受損害的相對方,賦予其依法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從而確保了公平、誠實信用原則。
二、先合同義務包括主觀義務和客觀義務兩個方面。主觀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締約人必須始終以誠實信用的心態積極接觸磋商,最終目的是為了促成合同的成立,而不能以不正當競爭、刺探商業秘密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意圖惡意磋商。例如,在要約人發出的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後,受要約人須對要約的條件及時做出真實意思表示,同時主觀上應該是本方要麼及時通知要約人接受要約或者拒絕要約,要麼在承諾期限內不做出承諾。如果受要約人違背這項義務則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客觀義務是指締約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客觀上必須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具體指締約人在訂立合同過程,必須負有提供與訂立合同有關的真實情況,不得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保守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及時通知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項,與締約相對人互相協作,共同促進合同的及時合法成立等義務。先合同義務具有法律確定性、強制遵守性。法律確定性指先合同義務的涵蓋內容由合同法明確規定,具體體現在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的規定中。
強制遵守性是指對於先合同義務,法律強制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守,否則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民事責任。該民事責任又叫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締約人因故意或過失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締約相對人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締約過失容易造成兩種後果:一是因締約人的過失導致合同不能成立,而且使相對人因此而受到損害,這主要是指假借訂立合同惡意磋商的情況;二是因締約人的過失導致合同雖然成立了,但屬無效合同或應被撤銷的合同,從而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無論是哪種後果,都要在締約人之間產生損害賠償責任,即締約過失責任。
❷ 什麼是先合同義務
❸ 合同法上的先義務合同是什麼
先合同義務又稱「前合同義務」或「先契約義務」,是指在要約生效後合同生效前的締約過程中,締約雙方基於誠信原則而應負有的告知、協力、保護、保密等的合同附隨義務。 
❹ 什麼是先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的特徵有哪些
所謂先合同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應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的法律義務。[1] 它是建立在民法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基礎上的一項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公平原則的具體化。它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保護、通知、保密、協作及詐欺禁止等義務。
淵源
編輯
古典合同法理論認為,只有在合同生效後,當事人才負有合同義務。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糾紛發生在合同訂立過程中,而此時合同未生效,依照古典合同法理論締約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也違背法律的正義、公平理念,基於此開始了對先合同義務理論的研究。最早對該理論進行系統、深刻、周密研究的當屬德國法學家耶林,其在1861年發表了《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一文中指出:契約因一方當事人的過失不能成立時,有過失的一方是否應當就他方當事人因信賴契約有效成立而遭受損失負賠償責任?對此耶林認為:「法律所保護的並非僅是一個業已存在的契約,正在發生中的契約關系亦應包括在內。否則,契約交易將暴露在外,不受保護。締約一方當事人不免成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犧牲品!」「當事人因自己的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者對信其契約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基於此信賴而發生的損害」,耶林學說的貢獻之一在於將當事人因締約行為而產生的關系歸結為一種類似契約的信賴關系。締約上的過失破壞了這種信賴關系,法律應保護當事人因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此後,各國對先合同義務理論的研究都是沿著耶林這一思路進行的。隨著實踐的發展,該理論不斷得以完善。
內涵
編輯
先合同義務存在於締約過程,其起止時間分別為"要約生效"與"合同生效".作為合同附隨義務,先合同義務之產生與存續依賴於締約行為及當事人對合同生效之期待.先合同義務突出的特徵在於義務的法定性與附隨性.先合同義務法律制度的價值在於體現民法衡平、正義的理念與誠信精神.
解釋
編輯
法庭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關系作為一種當事人之間的特殊結合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合同的訂立需要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要約人發出要約,承諾人做出承諾。要約和承諾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之間必然有一個接觸磋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當事人之間信用關系的增強,先合同義務逐漸產生。這種義務如果在當事人的心中不成為義務,當事人任由自己的意志率性而為,不考慮相對方,則可能要有悖公平、誠實信用原則,損害對方當事人的權益。
比如在買賣合同中,買受人明知標的物在出賣人要約的條件下自己不會買受,卻仍然出於惡意,一再以種種理由與方式與出賣人磋商,最終合同不成立,卻導致出賣人不能及時出賣標的物,間接蒙受損失。又如出賣人為使買受人更充分詳實了解標的物,可能要介紹一些有關標的物的數據資料、生產工藝等商業秘密,這時如果買受人不遵守先合同義務的規定,就可能會使出賣人權益受損。因此,合同法從法律角度強制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守先合同義務,對因一方過錯而遭受損害的相對方,賦予其依法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從而確保了公平、誠實信用原則。
相關法律
二、先合同義務包括主觀義務和客觀義務兩個方面。主觀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締約人必須始終以誠實信用的心態積極接觸磋商,最終目的是為了促成合同的成立,而不能以不正當競爭、刺探商業秘密等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意圖惡意磋商。例如,在要約人發出的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後,受要約人須對要約的條件及時做出真實意思表示,同時主觀上應該是本方要麼及時通知要約人接受要約或者拒絕要約,要麼在承諾期限內不做出承諾。如果受要約人違背這項義務則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客觀義務是指締約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客觀上必須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具體指締約人在訂立合同過程,必須負有提供與訂立合同有關的真實情況,不得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保守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及時通知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項,與締約相對人互相協作,共同促進合同的及時合法成立等義務。先合同義務具有法律確定性、強制遵守性。法律確定性指先合同義務的涵蓋內容由合同法明確規定,具體體現在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的規定中。
強制遵守性是指對於先合同義務,法律強制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守,否則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民事責任。該民事責任又叫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締約人因故意或過失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締約相對人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締約過失容易造成兩種後果:一是因締約人的過失導致合同不能成立,而且使相對人因此而受到損害,這主要是指假借訂立合同惡意磋商的情況;二是因締約人的過失導致合同雖然成立了,但屬無效合同或應被撤銷的合同,從而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無論是哪種後果,都要在締約人之間產生損害賠償責任,即締約過失責任。
先合同義務特徵
編輯
通過定義可知先合同義務具有如下特徵:
1、先合同義務的主體是特定的
即締約合同的雙方為締約合同進行接觸磋商,由一種普通人之間的陌生關系進入特殊密切聯系的關系,實現了義務主體的特定化、相對化。
2、先合同義務成立的理論依據是誠信原則。
誠信原則要求締約雙方維持特殊的信賴關系,互守諾言,講究信用,共同促成合同締結成功。如果違反該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時,即使合同未成立或已經訂立的合同被撤消或宣布無效,也要進行損害賠償。
3、先合同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
先合同義務是法律強制締約雙方承擔的義務。是一種強制性規范而非任意性規范,不是由當事人合意產生的義務,也不允許雙方排除。因此違反先合同義務是違法行為而非違約行為。
4、先合同義務是附隨義務
相對於有效成立的合同所生的合同義務而言,先合同義務並不決定合同類型,不以給付義務為內容。而且隨締約關系的不斷發展,依據誠信原則逐漸形成不同內容的協力、告知、保護、保密等義務。
5、先合同義務始於要約生效,終於合同生效
幽默漫畫
。在要約生效前,雙方只是一般人之間的關系,相互間的期待和義務較弱,沒有進入特殊信賴關系范圍內。隨著雙方的接觸,要約生效後,要約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產生約束力,進入特定信賴關系。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可能基於信賴對方而作出締結合同的必要准備工作,對於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進行制裁才有意義。而在要約生效前,要約並未發生法律拘束力,若一方因可歸責於另一方的過錯而有損失,可用侵權行為法或不當得利加以救濟。如在要約生效前,當事人承擔先合同義務無疑加重了締約雙方的負擔,不利於交易的順利進行。當然「在少數情況下,並不存在要約,但合同談判的當事人一方卻基於信賴而受損失,出於公平與誠信的考慮,也會存在締約過失責任。」
先合同義務終止時間應為合同生效前。對此,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合同成立前。[5]我們認為這將縮小先合同義務發生的時間范圍,使合同成立後到生效前的這段時間里的利益難以受到法律保護,因為有些合同並不是成立就生效。如需要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的合同、附生效條件、期限的合同等成立後並不生效。在此種情況下,一方違背誠信原則致另一方受損,因無先合同義務而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也不承擔違約責任。因此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應將合同生效作為先合同義務的終點。這樣先合同義務、合同給付義務、後合同義務成為一個緊密連接的義務體系,與之相對應的是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後合同責任構成的責任體系。
❺ 先合同義務的性質
先合同義抄務,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應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的法律義務。它是建立在民法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基礎上的一項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公平原則的具體化。它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保護、通知、保密、協作及詐欺禁止等義務。
先合同義務是法律強制締約雙方承擔的義務。是一種強制性規范而非任意性規范,不是由當事人合意產生的義務,也不允許雙方排除。因此違反先合同義務是違法行為而非違約行為。
❻ 什麼是後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合同附隨義務的概念
一、附隨義務的概念:各國立法對附隨義務並沒有明確規定其涵義,故學界對其表述也並不一致。附隨義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附隨義務包括先合同義務、合同履行中的附隨義務、後合同義務。狹義的附隨義務是指合同履行過程中,為協助實現主給付義務,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而履行的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王澤鑒先生的觀點,他認為附隨義務是在債之關繫上,除給付義務以外,基於誠實信用原則,在當事人間尚發生保護、照顧、通知、忠實及協力義務。
二、從給付義務的概念:從給付義務簡稱為從義務,是不具有獨立的意義,僅具有補助主給付義務的功能的義務。存在的目的是不在於決定合同的類型,而在於確保債權人的利益能夠獲得最大滿足。發生原因:基於法律的明文規定、當事人的約定、誠實信用原則及補充的合同解釋。
三、先合同義務的概念:先合同義務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發生的,應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的法律義務。它是建立在民法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基礎上的一項法律義務,是誠實信用、公平原則的具體化。它主要包括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互相保護、通知、保密、協作等義務。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四、從給付義務與附隨義務的區別
1、目的或作用的不同。從給付義務的目的在於實現給付的利益,使得主給付義務更臻完善;而狹義的附隨義務的作用在於彌補給付義務的不足,以確保債權人的固有利益的完整。從價值取向來看,從給付義務旨在使得主給付義務得到滿足,而附隨義務的價值在於實現合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二者與給付的關聯程度不同。
2、不確定性的程度不同。從給付義務和附隨義務都非自始完全確定,但其情形依然有所不同。從給付義務因以確保主給付義務為目的,故其內容在債的發生時通常可以得到確定;而附隨義務在債發生時,基本不可能確定。
❼ 合同法有先合同義務有沒有後合同義務呢
一、抵銷權的概念、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將自已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但依照法律規定或者依照合同的性質不得抵銷的除外。當事人主張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抵銷不得附條件或者附期限。」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抵銷是指二人互負到期債務時,各以其債權以充當債務之清償,而使其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對等數額內相互消滅。並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條之規定,抵銷可以經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而形成。從合同法的前述二條款可以看出,抵銷可分為二種,即法定抵銷和合意抵銷,二者主要是依據其產生的不同而進行劃分。法定抵銷系合同法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在性質上為形成權,即由法律規定其構成要件,並依享有抵銷權的當事人以單方意思表示發生互負債務抵銷的法律效力。合意抵銷指雙方當事人共同意思表示,而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一種互負債權債務抵銷的合意或稱合同,它可不受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的限制,僅依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發生法律效力。
法定抵銷的構成要件
法定抵銷,是指二人互負同種類的債務,且債務均已屆清償期時,為使相互間所負相當額之債務同歸消滅的一方意思表示。用作抵銷的債權,稱為主動債權,被抵銷的對方當事人的債權稱為被動債權。法定抵銷如前所述為形成權的一種,只有具備一定的要件,才能形成該種權利。第一、須二人互負債務,互享債權。抵銷的目的在於使對等數額內的債權債務消滅,故只有雙方債權的存在為必要前提。同時,當事人存在的二個債權債務關系必須均為合法,如其中有任何一個不法,即不得進行抵銷。另附條件的債權中,如所附條件未成就前,債權尚不發生效力,自不得為抵銷,如其為解除條件,則條件成就前債權為有效存在,故得為抵銷,對於已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因其不具備強制力,故不得進行抵銷,附有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債權,不得以其為主動債權而主張抵銷。第三人的債權也不得進行抵銷。第二、須雙方債的標的種類相同,即同為種類物,如金錢或質量同一的同種物等,質量較差的種類物不得作為主動債權主張抵銷,而質量較好的種類物可作為主動債權主動抵銷。第三、須雙方的債務均屆滿清償期。抵銷具有清償功能,應當自債務已屆清償期始得為抵銷。當然,未屆清償期的債務的債務人如放棄期限利益,也可用於抵銷。在破產程序中,破產債權人對其享有的債權,無論是否已屆履行期限,無論是否附有期限或解除條件,均得抵銷。第四、雙方的債務的需可用於抵銷。不得為抵銷的債權主要有以下二種,一是性質上不得用於抵銷的,如不作為或撫養費等;二是法律上規定不得為抵銷的,如禁止強制履行的債務、因故意侵權行為產生的債務等等。
合意抵銷
合意抵銷系當事人雙方為消滅相互間的債權債務而達成的合意,是通過協商而達成的對權利義務的處置,故理解起來比較直觀,本文不作過多贅述。
二、抵銷權的行使方式及其效力、效果
如前所述,抵銷權的性質是形成權,適用民法關於意思表示的有關規定,其行使可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九條第二款規定: 「當事人主張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抵銷不得附條件或附期。」故這種意思表示一經抵銷權人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並不依對方當事人的同意與否作為必備條件,因而也不應以訴訟上的裁判為必要。主張抵銷者只要享有民事行為能力,並對債權有處分權即可作出,並於通知到達對方當事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處發生法律效力。同時,抵銷不得附有期限或條件,這是因為附期或條件與抵銷的本意相悖,也可能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另外依形成權的特性抵銷一經作出,即不得撤回。抵銷一經作出一般發生以下幾種效力:第一、雙方互負的債權債務按抵銷的數額歸於消滅。雙方債務數額相同時,其互負債務均歸於消滅。雙方債務為不等時,債務數額軟較小一方的債務消滅,債務數額較大者,發生一部分消滅的效果。第二、債權債務關系因抵銷溯及至可為抵銷時消滅。雙方的債務清償期有先後的,當以在後的清償期屆至時為准。抵銷的溯及力所發生的效果還包括:從可以抵銷時起,即發生不支付利息的後果,同時也不承擔違約責任,不承擔賠償責任等。另抵銷於可為抵銷時即可為之,換言之,當抵銷的要件成立時,當事人即可主張抵銷,法律並未規定抵銷權的行使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