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姻法法學家
㈠ 以下哪一部法律的起草趙中孚老師沒有參加過
趙中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律與行政學院榮譽院長,著名民商法專家。長期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民法教研室任教。已培養碩士、博士近百名。主編或合編《民商法理論研究》、《商法總論》等專著、教材,參與《中國民法典》起草及多項民事立法的起草與研究工作。
主要立法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起草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商法律問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1984-1985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DUKE大學法學院講解中國的經濟合同法和所有權制度,應亞洲太平洋學者聯誼會邀請,在該校圖書館作了「中國婚姻法」的專題報告。
1987年:赴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參加「新興的中國民法」國際學術會議
1989年:參加了在美國夏威夷由中美雙方學者共同召開的「民法經濟法學術會議」
90年代:7次到香港為樹仁學院的暑期班、城市大學的碩士班、港澳台律師培訓班講授民法、商法、公司法課程
法學專著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民事立法評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民商法理論研究(第二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民商法理論研究(第一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聯合主編
《民法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
《民法原理(1版)》法律出版社,1983年出版(獲全國法學一級優秀教材獎)
《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國審判案例要覽民法卷(1992—1998)》
參與撰寫
《中國民法教程》、《民法通則要論》、《中國律師資格考試教程》、《現代中國法入門》
論文
撰寫的論文發表在法學書刊上的有:
《深入研究民法學理論為現代化建設服務》,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3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法律規范》,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論民法的生命力》(與湯欣、查松合寫),載法學家1996年第3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社會主義特色》載《法學家》1986年第6期
《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還有《企業破產法的制訂及其基本內容》、《弘揚依法治國戰略、構建民法美好未來》(合寫)等。
在國際和我國港澳台地區學術會議上宣講或刊出的論文有:
《企業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中美)
《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項重要法制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與實施》(中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房地產權問題研究》(中日)
《典權的特徵及其與鄰近法律關系的區別》(中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房地產抵押制度》(合寫)(中德)
《<民法通則>中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及其發展 (大綱)》(海峽兩岸)
《澳門民法典總則與債法的結構與剖析(大綱)》(中國內地、澳門、葡萄牙)
《完善抵押制度的法律思考》 (合寫)(海峽兩岸)等
㈡ 歷史是誰提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最早產生於西方,誰提出來的已經無從考證了,中國的一夫一妻制比較晚,回民答國時期才提出來,建國之後才正式實施,在中國體現更多的是尊重女權和與世界接軌。
西方自古以來從法律上就規定了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歐洲,再到近現代,莫不如此。從傳說中的羅馬建城直到西羅馬滅亡,羅馬人都是古代世界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範例。古羅馬法學家莫德斯丁即稱,「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終身結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關系」。即便貴為羅馬皇帝或各國國王,也不例外。西方的帝王基本沒有妻妾成群,嬪妃如雲。他們只能有一個配偶,同普通百姓一般。
1545年至1573年,在義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會議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法正式實行。早在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政時代就已經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神聖婚姻」,但那時還有自由離婚制度和佔有女奴的習俗存在。
到中華民國時,一夫一妻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但最後確定一夫一妻制還是在1949之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更是加以明文規定。
㈢ 穆斯林婚姻法
我還沒打開這個帖子就料到狗屎丸子一定跟帖,果不其然!
沒有這個說法。
樓主的提法應該更正為:伊斯蘭婚姻法。
一、婚姻的原理
人類有男有女,就這兩類,所以各國的哲學家都以男女為宇宙「陰陽」學的典型,代表萬物生長的基本原理,天地和諧的根本要素。 《古蘭經》說:「他把每種果實造成兩性的,他以黑夜覆蓋白晝。」(13:3) 「他創造一切配偶,地面所生產的,他們自己,以及他們所不知道的,都有配偶。」(36:36) 陰陽學是天地物質存在的規律,蘊藏著深邃的智慧和秘密,如同陰與陽、男與女、白天與黑夜,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對稱的配偶,雙體在和諧中運動,實現了天地平衡和生生不息。人類是有理智的生物,真主賦予了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因此必須以婚姻的形式結為連理,《古蘭經》說:「他的一種跡象是:他從你們同類中為你們創造配偶,以便你們依戀她們,並且使你們互相愛悅,互相憐憫。」(30:21)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把男女兩性關系看成身心不潔的行為,對高層次的「修道」者都加以限制,要求他們絕對克制性慾,以便考驗對天神的忠誠和信仰的純潔。 但是,伊斯蘭沒有這個規定,因為沒有這樣的理解,而是認為兩性的情慾是真主造化的「天性」,只有合理的結合,才是正常的人性,社會也因此受益。 真主在《古蘭經》啟示中譴責以前的宗教「他們自創出家制----我未曾以出家為他們的定製----他們創設此制,以求真主的喜悅,……。 他們中有許多悖逆的。」(57:27) 在伊斯蘭的各級信士或教士中,不存在出家或者獨身的禁慾制度,在婚姻問題上,人人一律平等。 先知穆聖說:「年輕的人們啊! 你們只要有能力(養家),就應當結婚娶妻,因為結婚可以降低你們的視線,使你們的情緒穩定。」《布哈里聖訓集》
男女通過婚姻結成夫妻,組成家庭,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這是來源於人性的需要,也是文明社會的行為規則和制度,因此,伊斯蘭對婚姻有一系列的法律規定,成為穆斯林社會的行為規范。 男女的愛情是感情問題,但是婚姻是法律的范疇,其中有男女雙方的契約和法律責任,是人性忠誠的品格,而且受到社會的矚目和監督。穆斯林是敬畏真主的社會人群,所以在男女的感情和婚姻制度上也同信仰結合,男女結成夫妻之後,一切正常的行為,是堅守正道的信仰和敬主行為「伊巴代」,可以取悅於真主。 夫婦雙方互相依戀,互相愛悅和憐憫,這正是真主造化人類的正常感情,以此使家庭生活穩定,傳種接代,後繼有人,並且人們通過家庭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繁榮昌盛。 這樣的解釋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以下聖訓的深刻涵義,先知穆聖說:「當一個人結婚成家,他完成了信仰的一半使命,另一半表現在對真主的敬畏。」
一個結過婚的人,在生理上他的需要得到滿足,在家庭和社會上,他背負著重大責任,從健康和精神兩個方面約制了許多邪惡的念頭和行動,例如亂交、姦淫、心裡騷動和暴躁、個人生活沒有規律、絕對自私、感情孤僻、缺乏責任心。現代城市中,有許多獨身主義的「單身貴族」,就有這樣的傾向,這些人,不論男女,都性格怪癖,與眾不同,因為不是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根據以上聖訓的思想,結婚的人完成了人性穩定的一半,另一半在敬畏真主中,表現出優秀的質量和人性。
二、婚姻的過程
從《古蘭經》中的許多啟示和聖訓的告誡,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於有生存能力的男人,婚姻是生命中必須執行的使命(瓦智布),他的生存能力就是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在結婚的時候有能力向妻子贈送聘儀,結婚之後能保障妻子和子女的生活。 結婚之後的男子,從生理和心理上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可以約束他在外面的行為,躲避丑惡的行為。 俗話說:家有賢妻,男人不做橫事,這個說法不僅是根據生活經驗,而且符合人性的生理機能和道德責任。 結婚對於成年女子,也是同樣的必須使命,但要求的條件不同,例如沒有生存的手段,物質上需要得到了依賴,而且感情上需要找到了寄託,避免傷風敗俗的下流行為。 那些女性「單身貴族」們說出的大話都不大可信,例如「本小姐這一輩子不嫁人,不服侍丈夫,也不要孩子。」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一般的女子不容易做到,因為真主賦予她們的天性,使她們感到生理危機,身不由己,所以多數單身女子心口不一,暗中尋找發泄的方式。 女人普遍的心理,希望有一位體貼的丈夫、天真活潑的子女和溫暖的家庭,盡到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對於男人,生活能力很重要,因為從男性的心理,他們喜歡表現強盛,戰勝苦難,有能力養活妻子兒女。 社會上許多犯罪的種類,如盜竊、搶劫、暴力和自殺,最容易發生在經濟蕭條,失業率高的時候,犯罪者多數是男性。 伊斯蘭法制規定,申請結婚登記的男人,必須向管理人員說明自己生存的能力,因為結婚之後,丈夫的主要責任是擔養家庭,保證家人的基本溫飽和兒童的教育。
人是感情的動物,尤其在婚姻問題上,最愚蠢的制度是強迫一男一女結合,例如許多文明落後國家流行包辦婚姻、指腹為婚、童養媳、聽信媒妁之言、服從父母之命,結婚前雙方沒有感情基礎。 當然是,在許多伊斯蘭國家都存在諸如此類的社會陋習,但絕不是伊斯蘭法制的規定,而是受到社會的精神污染。 根據聖訓,男女雙方在婚前表達了意向之後,可以會面「相親」,然後再深入考慮和最後選擇。伊斯蘭法制規定的「相親」,是在可靠親友陪同下的雙方見面和自然交談,而不是西方流行的男女幽會,也不是長期密切相處「搞對象」或者同居「試婚」。 相親也沒有規定只見面一次,可以多次見面交談,雙方也可以委託親信代表到對方那裡去談判,尋求滿意的結果,或者成親,或者拒絕,雙方都有自主權。 婚姻是人生一件大事,不可草率,應當如此認真。
伊斯蘭不許可對任何一方實行強制性的婚姻,男女雙方必須各自表示同意。 在公開結婚的儀式上,必須公開立下書面的字據,因為結婚是十分嚴肅的「堅實的盟約」(古蘭經,4:21)。 現代人嘲笑婚姻,是「只憑一張合法上床的證明書」,因為社會文明的敗壞,不論過去的包辦婚姻,或者是現代城市的隨意婚姻,都沒有把結婚當作信仰的一部分,使婚姻失去了嚴肅性和神聖性,把婚姻當作兒戲。 報載一名美國老影星,在結了十五次婚之後,對記者說:「我每次到在牧師面前發誓:永遠忠於我的丈夫,不論疾病或困窘,求上帝護佑我們白頭諧老。」 同樣的誓言,她在牧師作證時向上帝宣布過十五次,一次又一次哄騙了丈夫,也欺騙了上帝,從來不想認真執行,這就是社會倒退和蒙昧的最好例證。
伊斯蘭法制很重要的一條,必須首先保護女子,如果不同意,婚姻不能成立。 在《布哈里聖訓集》中,關於徵求女子婚前表示願意這個內容,集中了整個一章的聖訓專題。 這一章的題目是:「當一個男人要他的女兒出嫁,女兒不喜歡,這個婚約必須廢除」 ,列舉了許多段聖訓。 例如,一名年輕的姑娘前來向先知穆聖詢問,她的父親逼她嫁給一個她不喜歡的男人,她應該怎麼辦。 先知穆聖立即對她說,「轉告你的父親,這門親事不能成立。」
失去丈夫的寡婦可以再婚,並且受到鼓勵,伊斯蘭不許可逼迫女子守寡,為她立「貞節排坊」。 寡婦的婚姻在雙方誌願的條件之外,還有一個法定的「待婚期」,目的是避免可能因為前夫的遺腹子,將來成為官司。 《古蘭經》說:「如果你們休妻,而她們的待婚期滿,那麼,當她們與人依禮而互相同意的時候,你們不要阻止她們嫁給她們的丈夫。」(2:232)
在大部份伊斯蘭國家的婚姻法中,都保留女子「監護人」的制度,據說這是根據馬立克伊瑪目學派的主張,因為女子多數在社會上是弱者,需要保護。 監護人的責任就是在婚姻談判的過程中,對雙方起到監督作用,維護女方的利益,保證男方提供的信息准確,沒有欺詐。 在許多傳統的、以男性公民為主體的社會中,男人們為了獲得某個女子為妻可能採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因此提出對女子保護的必要性。馬立克學派對經訓中女子有權選擇丈夫做的解釋,提出了輔助措施,以補社會現實的不足。 女子的婚姻大事,應當尊重監護人的意見,不可擅自主張,個人不能完全自由。 監護人一般是父親、兄長,或者家族中可靠的男性,他們肯定要比傳統社會的「媒妁之言」和西方社會「婚姻介紹所」的資料信息更為可靠。
三、婚姻的局限
在現代報章上經常看到,西方社會為婚姻法制問題爭吵,例如在許多國家的婚姻法規定,只要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感情相愛,就可以合法結婚。 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親父女兩個人,或者同胞兄妹二人,他們提出要結婚,法官無理拒絕,因為不違背本國婚姻法的條例。 現在的市場經濟,兒子有了錢,娶父親遺棄的「二奶」為妻,已經不算新聞。 在許多國家的宮廷秘史中,都曾經有過兒子做了皇帝把已故父皇的美貌妃子娶為妻妾。 有一般基本人性常識的人都認為這是「亂倫」,禽獸行為,但是對血緣親屬的婚姻限制世界上文明國家很少有法律條文規定,多數是以地方民俗傳統出現,他們經常受到攻擊,被譴責為「封建迷信」或「落後意識」,因為西方「先進」世界以尊重「愛情至上」,不認為亂倫有罪。
伊斯蘭婚姻法對這樣的畸形婚姻嚴加制止,婚姻的倫理原則在《古蘭經》中有明顯的啟示經文,例如:「你們不要娶你們父親娶過的婦女,但以往的不受懲罰。 這確是一件醜事,確是一種可恨的行為,這種習俗真惡劣! 真主嚴禁你們娶你們的母親、女兒、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們所撫養的繼女,即你們曾經與她們的母親同房的,如果你們與她們的母親沒有同房,那麼,你們無妨娶她們。 真主還嚴禁你們娶你們的親生兒子的媳婦,和同時娶兩姐妹,但以往的不受懲罰。 真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4:22-23) 這個經文的內容在所有的穆斯林地區都成為婚姻法中的重要依據,穆斯林世界一律遵照執行,因為這些是真主降示的法度。
人類的社會組成必遵法制,以區別於禽獸,因為人類有思維和理智,並且要建立圓滿的家庭和穩定的社會,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穆斯林地區的具體婚姻法還有更為詳盡的內容,都是根據經訓的原則和當地的社會民意確立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例如,穆斯林男子許可有條件的多妻,但絕不許可同時娶兩姐妹,也不許可娶進有血緣關系的兩代人女子。 婚姻是一種神聖的契約,或「堅實的盟約」,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和人格的擔保,因此在解除已有的婚姻關系之前,不許可「重婚」。 因為死亡或離婚而成為寡婦的女子,必須守完「待婚期」,才允許舉行新的婚禮。 伊斯蘭鼓勵一夫一妻的家庭,多妻是特殊情形下的特例,在各國的伊斯蘭婚姻法中都有嚴格的多妻規定,而且以四個妻子為限度。 處於待婚階段的女子,法律上仍舊保持著與前夫的關系,不論前夫死亡或活著,都不許可接受另一個男人的求婚。 穆斯林世界的婚約制度很統一,古往今來沒有本質的變動,因為這些法制都是根據真主的啟示和聖訓,例如《古蘭經》說:「……,但不要與她們訂密約,只可說合理的話;不要締結婚約,直到守制期滿。」(2:235)
婚姻的預備階段,現在的俗話說「介紹對象」,在穆斯林文明中也有許多法制規定,不許可「遍地撒網」,或者腳踏兩條船,同時保持許多頭緒。 先知穆聖禁止兩個男人向同一個女子展開求婚競爭,因為這是對女子人格不尊重,也可能成為兩個男人互相嫉妒和仇恨的根源。 先知穆聖說:「一個信士是另一個穆斯林的弟兄,因此逼人太盛是不合法的行為,也不許可去爭奪有人正在求婚的女子,直到對方誌願解除向她求婚。」 根據這些聖訓,各派法學家都一致認為,爭奪有人正在求婚的女子是一種罪過。 假如後來者求婚得手,雙方成婚,他必須請求先行者向真主發誓的寬恕,他的罪過才能赦免。
伊斯蘭是一個有完整法制的社會,從先知穆聖時代開始,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法可依,既加強了對真主的敬畏和服從,也保障了民眾生活的公正和平等。 在先知穆聖歸真之後,他的弟子們經歷了數代學者的刻苦鑽研和辯論,歷時數百年的過程,最後形成了四大學派法學家,固定了穆斯林世界的法學原則。 婚姻和家庭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因此伊斯蘭法制的完備,超過任何世界文明。
㈣ 新婚姻法釋義的作者簡介
楊大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家》雜志主編。兼任中國婚姻家庭專研究會副會屬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常務理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口專家委員會會員。
龍翼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民商法教研室主任。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㈤ 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中,配偶權已被明確的寫入法律中了嗎
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中,配偶權沒有被明確的寫入法律中...
《婚姻法》的修訂內過程中,產生了一容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是否將配偶權作為一項權利明確的寫入我國《婚姻法》中,對該權利加以立法上的確認。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婚姻法修正案,並未採納一部分法學家主張將配偶權作為具體的一項權利寫入《婚姻法》。而僅僅在第46條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這是因為在學術界和各國的立法實踐中,配偶權尚屬一項有爭議的權利,加以草率的立法無疑是不合法理不合實際的。
參考:http://www.lawbook.com.cn/lw/lw_view.asp?no=2291
㈥ 世界各國婚姻法對婚外戀中第三者的責任承擔所做的規定
阿富汗:如果女方提出離婚,那麼她再嫁人時,她的再婚丈夫要付給前夫兩倍當年婚禮費用;如果是男方提出離婚,女方重新嫁人時,新郎丈夫則要和數償還前夫與妻子當年的婚禮費用。 (真貴。⊙⊙) 英國:夫妻雙方只有一方可以提出離婚,如果雙方都提出離婚,則不準離婚。 (這..什麼跟什麼?!!) 黎巴...嫩:在傳統的家庭中,女人出門前先要徵得丈夫的同意。 如果有朝一日不想要妻子,待妻子出門前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只需說「快去,別回家了」,便由此宣告離婚。 (可不可以也這樣對丈夫說?) 多哥:男女雙方感情破裂,便到當地部門申請,並各自請管理人員將頭發剃去一半,將剃下來的頭發互相交換。 (幹嘛?拿去做法?⊙⊙) 薩爾瓦多:夫妻感情一互破裂,可到當地管理處申請登記,然後購買一頭牛,宰殺後請雙方親戚朋友前來聚餐一頓。餐畢,夫妻雙方面面相視,各自用手打對方十記耳光,美其名曰:記住最後的痛苦,這樣就宣布離了婚。 (好可憐的牛啊....... ) 厄瓜多:夫妻反目離婚,皆要絕食三天。到第四天早晨,到該地一位年長者處接受「檢驗」是否真的有氣無力,如果真的,分手也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這位年長者會下令:永遠不準離。
㈦ 民國時期比較有名的法學家有哪些
宋教仁(1882~1913),桃源縣人,字遯初,號漁父。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1899年與胡瑛、覃振、瞿方書、孫迪卿、田荊華等人由楊吉陔、陳猶龍主盟,加入會黨組織 「富有山堂」。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06年,前往東北運動馬匪,策劃東三省革命。在東北期間對間島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寫成《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證據證明延吉為中國領土。當時中國政府正為延吉的歸屬問題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苦於缺乏證據,該書為談判獲勝提供了極大幫助。1910年至1911年,與譚人鳳等組織中部同盟會,策動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後,參與籌建臨時政府,系《臨時約法》的主稿人。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農林總長等職,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代理理事長。堅持「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的主張。1913年2月4日,參、眾兩院復選結果,國民黨獲392席,占絕對多數。宋教仁希望以多數黨的地位,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在正式國會開會之前,他親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1913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被人刺殺於上海火車站,時年31歲。其著作有《間島問題》、《宋教仁集》。
覃振(1885~1947),桃源縣人,字理鳴,原名道讓。1904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次年加入同盟會,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1908年歸國,准備發動起義,事泄,被捕入獄四年。辛亥革命時獲釋,任湘、桂聯軍督戰官,繼任湖北軍政府秘書。 「二次革命」時,到湖南策動討袁(世凱),失敗後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湘支部長。後參加護法運動。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命覃振兼任總統府法制委員。1924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參加北京西山會議,與鄒魯、謝持、居正等人組成「西山會議派」,堅持反共。歷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等職。作為民國政府法律方面的主管官員,1934年發表了《司法改革意見書》,提倡組織法律改造委員會,提前修改民、刑訴訟法,試辦陪審制度,提高法官待遇,試辦巡迴審判,法官制服之改正,限制律師資格,酌采流刑,監獄整理等司法改革措施。並為廢除領事裁判權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2月19日,以覃振牽頭共四人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對於撤廢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應由政府向有關各國交涉早日實施以維我法權之完整案》。1947年年4月18日,覃振病逝於上海,終年63歲。棄世時家無餘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頒國帑為之治喪,國葬於長沙嶽麓山。
黃右昌(1885~1970),石門縣人,字黼馨,筆名凄江子。1899年就讀於湖南時務學堂。1902年入日本岩倉鐵道學校,後轉入法政大學。歸國後,歷任湖南省私立及公立法政學校民法教授。民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湖南省立第二法政學校校長。1918年4月,當選國立北京大學法科學長,兼任法律門主任。五四運動後,撤科改系,出任北京大學法律系第一任系主任,至1922年4月。同時兼本系教授,主講民法、羅馬法等課程,與王世傑等主編《北大社會科學季刊》。又兼任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等職。1930年至1947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48年9月至11月,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後回湖南大學法律系任教授。著作豐富,有《羅馬法與現代》、《民法詮解》、《民法詮解繼承論》、《民法釋義親屬論》等。1949年8月,他參加了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宣言的簽名。新中國建立後,他繼任湖大教授,後應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之聘,任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1970年病逝於北京,終年86歲。
戴修瓚(1887-1957),常德縣人,字君亮。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中國公學法律系主任。1931年9月來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1933年7月繼何基鴻為法律系主任,直至抗戰爆發。長沙臨時大學時期,被選為法律教授會主席。1938年初,西南聯合大學成立,仍被推選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但迄是年7月,戴先生仍未到校。聯大常委會議決,改任燕樹棠先生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先生長期執掌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擘畫經營,多有興革。抗戰前曾在法律系主講債編總論、法院組織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課程。長沙臨時大學及西南聯大期間,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債權分論、刑事訴訟法等,愛育英才,不遺餘力。任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法官時,曾為「七君子」辯護。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陳瑾昆(1887~1959),常德縣人。1908-1917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歸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審判所推事和庭長、修訂法律館纂修、大理院推事、最高法院院長。1933年曾任國民黨政府司法官。1919-1938年間,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等校教授。1946年去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就職於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和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華北人民法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第一、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治法律學會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委員、顧問等職。曾參加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訂工作。他主張新中國應加強刑法的制定,司法工作應堅持審判獨立;並在犯罪因果關系問題上主張「意思自由論」,即犯罪是意思作用之結果,應有罪必罰。主要著作有:《刑法總則講義》(1934)、《刑事訴訟法通義》(1930)、《民法通義總則》(1930)、《民法通義債權總論》(1930)、《民法通義債權各論》(1931)等。主要譯著有:《民事審判實務學》(日文版)和《公證法及實務學》(日文版)等。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法學家。1959年去世。(高杉整理)
㈧ 趙中孚的人物作品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民事立法評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民商法理論研究(第二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商法總論(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第一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民商法理論研究(第一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民法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
《民法原理(1版)》法律出版社,1983年出版(獲全國法學一級優秀教材獎)
《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國審判案例要覽民法卷(1992—1998)》 撰寫的論文發表在法學書刊上的有:
《深入研究民法學理論為現代化建設服務》,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3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法律規范》,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論民法的生命力》(與湯欣、查松合寫),載法學家1996年第3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社會主義特色》載《法學家》1986年第6期
《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還有《企業破產法的制訂及其基本內容》、《弘揚依法治國戰略、構建民法美好未來》(合寫)等。
在國際和我國港澳台地區學術會議上宣講或刊出的論文有:
《企業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中美)
《社會主義中國的一項重要法制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與實施》(中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房地產權問題研究》(中日)
《典權的特徵及其與鄰近法律關系的區別》(中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房地產抵押制度》(合寫)(中德)
《<民法通則>中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及其發展 (大綱)》(海峽兩岸)
《澳門民法典總則與債法的結構與剖析(大綱)》(中國內地、澳門、葡萄牙)
《完善抵押制度的法律思考》 (合寫)(海峽兩岸)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起草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商法律問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1984-1985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DUKE大學法學院講解中國的經濟合同法和所有權制度,應亞洲太平洋學者聯誼會邀請,在該校圖書館作了「中國婚姻法」的專題報告。
1987年:赴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參加「新興的中國民法」國際學術會議
1989年:參加了在美國夏威夷由中美雙方學者共同召開的「民法經濟法學術會議」
90年代:7次到香港為樹仁學院的暑期班、城市大學的碩士班、港澳台律師培訓班講授民法、商法、公司法課程
㈨ 《婚姻法》源於西方嗎
《婚姻法》並不源於西方。我國在奴隸社會就有婚姻法。西周時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就確回立了一答夫一妻、同性不混、父母之命的三大原則。在婚姻的成立上,確定了六禮的要件。在婚姻解除制度上,有七出三不去的制度。
雖然我過早就有婚姻法,但是研究婚姻法的《婚姻法學》卻是近代以後,中國封建社會解體後,仿效西方法治出現專門法學家以後的產物。因此,《婚姻法學》源於西方。
所以你的問題看從哪個方面去認識這個問題。
㈩ 婚姻法第25條是怎樣規定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婚姻法》第二十來五條自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這個法條就是保護非婚生子女利益的啊。在婚姻制度下,必然有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之分,而非婚生子女往往遭受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婚姻法第25條雖然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過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歧視不會因為這一籠統規定而減少消失。但規定總比不規定好吧?法條還說,生父母應當負擔子女生活費教育費,不正是維護非婚生子女生存權的嘛。 當然,僅憑這一法條遠不能保護好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所以現在有不少法學家倡導引進非婚生子女轉正制度,相信未來會有改善。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