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2017中級年經濟法考試大綱

2017中級年經濟法考試大綱

發布時間: 2025-09-17 09:19:49

❶ 中級會計師考試《經濟法》知識點總結(2)

2017年中級會計師考試《經濟法》知識點總結

(二)仲裁的適用范圍

根據《仲裁法》的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下列糾紛不能提請仲裁:

1.關於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

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3.下列仲裁不適用於《仲裁法》,不屬於《仲裁法》所規定的仲裁范圍,由別的法律予以調整:

(1)勞動爭議的仲裁;

(2)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

知識點:仲裁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由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2.合法合理原則。依據事實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的原則。

3.獨立仲裁原則。仲裁機關不依附於任何機關而獨立存在,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4.一裁終局原則。即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法院不予受理。

知識點:仲裁機構

1.仲裁委員會性質:民間性組織

仲裁委員會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 區的市設立。——不實行地域管轄

仲裁委員會獨立於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沒有隸屬關系。仲裁委員會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不實行級別管轄

2.仲裁委員會組成: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員7~11人組成。仲裁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法律、經濟貿易專家 不得少於2/3.

知識點:仲裁裁決

1.《仲裁法》規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仲裁委員會應當由當事人協議選定。

2.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員或者1名仲裁員組成。由3名仲裁員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當事人約定由3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應當各自選定或者各自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1名仲裁員,第3名仲裁員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員是首席仲裁員。當事人約定由1名仲裁員成立仲裁庭的,應當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託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當事人沒有在仲裁規則規定的期限內約定仲裁庭的組成方式或者選定仲裁員的,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指定。仲裁庭組成後,仲裁委員會應當將仲裁庭的組成情況書面通知當事人。

3.仲裁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也有權提出迴避申請: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3)與本案當事人、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

(4)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的。

4.仲裁應當開庭進行。當事人協議不開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據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決。

5.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

6.當事人申請仲裁後,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撤回仲裁申請後又反悔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申請仲裁。

7.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8.裁決應當按照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少數仲裁員的不同意見可以記入筆錄。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數意見時,裁決應當按照首席仲裁員的意見作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9.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仲裁庭只能調解和裁決,無權強制執行。

知識點:民事訴訟

(一)民事訴訟的適用范圍

1.因民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等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發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糾紛、房產糾紛、侵害名譽權糾紛等。

2.因經濟法、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的爭議,法律規定適用民事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如企業破產案件、勞動合同糾紛等。

3.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選民資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蹤、死亡等非訟案件。

4.按照督促程序解決的債務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決的宣告票據和有關事項無效的案件。

(二)審判制度

1.合議制度。

(1)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外,一律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

(2)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3人以上的單數。

2.迴避制度。指參與某案件民事訴訟活動的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是案件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或者與案件有利害關系,或者與案件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不包括證人)

3.公開審判制度。法院審理民事或行政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當公開進行。

不論案件是否公開審理,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4.兩審終審制度。一個訴訟案件經過兩級法院審判後即終結。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我國法院分為四級:最高法院、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基層法院。除最高法院外,其他各級法院都有自己的上一級法院。

(1) 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2)對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如果發現終審裁判確有錯誤,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❷ 2017中會《經濟法》考試重點: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我為大家帶來2017中會《經濟法》考試重點:企業所得稅的概念,歡迎參考,更多會計相關內容請繼續關注本網站!

2017中會《經濟法》考試重點: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什麼是豎段臘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1、企業所得稅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以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對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徵收的一種稅。

2、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

該法所稱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該法所稱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

3、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納稅依據是不同的: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2017中級經濟法考點練習題:單項燃念選擇題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的規定,下列關於非居民企業的表述中,正確的是()。(2012年真題)

A.在境外成立的企業均屬於非居民企業

B.在境內成立但有來源於境外所得的企業屬於非居民企業

C.依照外國法律成立,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屬於非居民企業

D.依照外國法律成立,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余滑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企業屬於非居民企業

【答案】D

【解析】(1)選項AC: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屬於「居民企業」;(2)選項B:在境內成立的企業屬於「居民企業」。

❸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和注會《經濟法》的異同點

1、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和注會《經濟法》的相同點為:內容部分重疊,科目內版容多、內容細、內容枯燥、考題權靈活,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科目。

2、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和注會《經濟法》的不同點如下:

(1).中級會計職稱的考試科目是:《財務管理》、《經濟法》、《中級會計實務》;注冊會計師考試科目:《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財務成本管理》。

(2).書內章節側重程度不同,注會的經濟法沒稅法部分。

3、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

4、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5、注冊會計師,考試劃分為專業階段考試和綜合階段考試,考生在通過專業階段考試的全部科目後,才能參加綜合階段考試。

❹ 2017年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有幾章

您好,2017年中級會抄計職稱考試中的襲《經濟法》一共有8章,分別是: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三章 其他主體法律制度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六章 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七章 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八章 相關法律制度
祝您輕松過關!

❺ 2017年中級會計師職稱經濟法重點:商業銀行存款業務規則

2017年中級會計師職稱經濟法重點:商業銀行存款業務規則

考點2: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相關規則★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全部業務:

(1)吸收公眾存款;

(2)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3)辦理國內外結算;

(4)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

(5)發行金融債券;

(6)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

(7)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

(8)從事同業拆借;

(9)買賣、代理買賣外匯;

(10)從事銀行卡業務;

(11)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12)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

(13)提供保管箱服務;

(14)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一)存款的概念及其種類

存款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把貨幣資金存入銀行或其他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並獲取存款利息的一種信用活動形式。

1.根據期限不同,存款可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

2.根據存款人主體的不同,存款可分為單位存款和個人儲蓄存款。

3.按照存款的幣種不同,存款可分為人民幣存款和外幣存款。

4.按照支取的形式不同,存款可分為支票存款、存單(折)存款、通知存款、透支存款、存貸合一存款和特種存款等。其中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款時不約定存款期限,支取時需提前通知銀行,約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額方能支取的存款。個人通知存款有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兩個品種。

(二)存款業務基本原則

1.存款業務經營特許制。

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目前,我國能夠從事吸收公眾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有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等。

2.存款機構依法交存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商業銀行依照法律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於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目的是為了保障存款機構支付存款的能力。

3.存款機構依法留足備付金。

備付金是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保證存款支付和資金清算的清償資金,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4.依法確定並公告存款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利率管理的唯一機構,它有權負責制定、調整各種利率。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存款利率,並予以公告。

5.財政性存款專營。

財政性存款由中國人民銀行專營,不計利息。

6.合法正當吸收存款。

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採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款。

(三)儲蓄存款業務規則

儲蓄是指個人將其所有或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自願存入中國境內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摺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此支取存款本息的信用活動。儲蓄是居民個人與銀行之間發生的一種信用關系。

1.儲蓄存款原則。

(1)存款自願、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

(2)個人存款實名制原則。下列身份證件作為實名證件:

(1)居住在中國境內的中國公民,為居民身份證或者臨時居民身份證;

(2)居住在境內的16周歲以下的中國公民為戶口簿;

(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為軍人身份證件;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為武裝警察身份證件;

(4)香港、澳門居民,為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台灣居民,為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其他有效旅行證件,

(5)外國公民,為護照。上述未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個人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賬戶時,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證件進行核對,並登記其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號碼。代理他人在金融機構開立個人存款賬戶時,金融機構應當要求其出示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證件進行核對,並登記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號碼。

❻ 2017中級會計經濟法考點:訴訟時效解釋

本文“2017中級會計經濟法考點:訴訟時效解釋”,跟著中級會計職稱資格考試頻道來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幫到您!

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1.約定履行期限之債的訴訟時效,自履行期限屆滿之日開始計算。

2.未約定履行期限之債的訴訟時效,自權利人提出履行要求之日開始計算;債權人給予對方寬限期的,自該寬限期屆滿之日開始計算。

3.附條件之債的訴訟時效,自該條件成就之日起計算;附期限之債的訴訟時效,自該期限到達之日起計算。

4.因侵權行為而發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事實和加害人之時計算。其中,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勢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

5.國家賠償的訴訟時效(2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孫閉起計算。

6.以不作為為義務內容之債的訴訟時效,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債務人作為之日開始計算。

【解釋】合同約定一方當事人保守秘密,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當事人泄密(即違反了不作為義務)之日開始計算。

7.航空運輸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民用航空器到達目的地點、應當到達目的地點或者運輸終止之日起計算。

8.海上旅客運輸

海上旅客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分別依下列規定計算:

(1)有關旅客人身傷害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算;

(2)有關旅客死亡的請求權,發生在運輸期間的,自旅客應當離船之日起算;

(3)因運輸期間的傷害而導致旅客離船後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算,但是此期限自離船之日起不得超過3年;

(4)有關行李滅失或者如毀損壞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渣凱備者應當離船之日起算。

熱點內容
2014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9-17 11:23:07 瀏覽:237
溫州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9-17 10:58:09 瀏覽:660
法院問被告 發布:2025-09-17 10:53:00 瀏覽:294
民事訴訟法內容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0:52:07 瀏覽:216
經濟法基礎2018分數分布 發布:2025-09-17 10:24:20 瀏覽:837
刑事技術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7 10:20:02 瀏覽:508
律師學論文 發布:2025-09-17 10:19:58 瀏覽:699
新婚姻法規定多少歲可以結婚 發布:2025-09-17 10:07:51 瀏覽:811
護士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10:00:16 瀏覽:2
2019年初級會計最後六套題經濟法 發布:2025-09-17 09:55:22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