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社會規范是什麼意思
㈠ 法律是具有什麼的社會規范
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
㈡ 法律和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是一個很廣來義的概念自,如果單單指現代社會法律體系而言,包括國家的制定法以及法律慣例.是一個立體的,復雜的,內容豐富的系統.我們可以把法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的區分.法律調整著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各種規范功能齊全.
而原始社會規范只是調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高級一點的可以算做習慣法,低級一點的,不是被所有人承認和遵守的連習慣法也算不上.而且內容比較狹隘,也很原始,沒有現代法基本的精神理念,可以說是比較野蠻的.這與當時極端底下的生產力是相適應的.
㈢ 法律規范屬於什麼規范社會規范還是道德規范🙏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
應該屬於社會規范。
㈣ 請問什麼是法律的價值標准、規范標准、社會標准
法律規范(法律規則)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國家意志的,具體規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後果的行為准則。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這也可以說是法律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民法之外有民事訴訟法,刑法之外有刑事訴訟法)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問題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容易造成我們視野的狹窄。其實法律規范除了以上兩種規范外,還有一種規范,即沖突規范。學術界傾向於將沖突規范歸入程序規范之中,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做是欠考慮的。沖突規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價值,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論述: 首先,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用來具體的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而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當事人,責,權,義明確。從而形成可見的預期,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我們也可以稱其為通過實體實現正義的規范。而程序規范,本身並不追求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明確,而是使得當事人在追求實體權利,義務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它追求的是一種秩序,一種看的見的正義,即「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看的見的方式實現」。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程序實現正義的規范。而沖突規范,是在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中產生的。它本身既不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也不規定使用何種程序來實現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是通過指導,來告訴法官選擇那個國家的法律來處理國際民商事關系。因此它也被稱做「法律適用規范」,「法律選擇規范」。因此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選擇,指引來實現正義的法律規范。 其次,歷史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最先出現的,程序規范次之,沖突規范最後。但是這只是在當歷史按照一種由內而外,由閉塞到交往的路線發展時才成立。我們通過觀察法律的最初形態「習慣法」就會發現,最初的習慣法是實體和程序不分,但是這種混合狀態中實體是戰具著很大一部分,而程序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程序性習慣的效力沒有實體性習慣的效力高。古時候衙門的縣令可以同過各種方法,哪怕是當今看來是非常荒唐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心中認為的實體正義。在他們的心目中實體正義第一,程序無關緊要。而沖突規范,只有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社會關系,有兩種或者多種法律同時調整它而且規定不一的時候才會產生。因此實體規范,程序規范,是它出現的前提,只有當前兩者規范彼此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才需要通過沖突規范的選擇,指引來做出決定,選擇出具體的實體規范,程序規范來調整具體的社會關系。 最後,從規范的結構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存在著「三要素說」和「兩要素說」。前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組成;後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組成」,無論是「三要素說」還是「兩要素說」,傳統學者認為都是為了達到法律規范的確定性,概括性,穩定性。這種觀點對於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來言是非常的適合的,尤其是實體規范。但是沖突規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這是由他的目的和價值所決定的。一般的沖突規范都沒有規定法律後觀,沒有將規范適用的條件和行為模式區分開,而是將兩者合在一起。由「范圍」+「系屬」構成。前者是應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後者是指明對這種社會關系應該適用何國,何地,何種法律來進行調整。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實體規范,程序規范還是沖突規范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目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結構,尤其是沖突規范和前兩種規范的區別更是明顯。因此不應該簡單的把沖突規范歸如到程序規范或者是實體規范之中。 法律規范又由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組成。若法律規范要求受約束的人以規范的價值取向行為或不行為,則為行為規范。若目的在於要求在法律上有爭端的人或機關以規范為標准進行裁判則為裁判規范。法律規范大都由這兩種組成,但有側重。例如民法規范重行為規范,刑法規范重裁判規范。
㈤ 法律規范是什麼
1.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
2.規范一般可分為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兩大類。
法律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技術規范指規定人們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行為規則。在當前技術發展極端復雜的情況下,沒有技術規范就不可能進行生產,違反技術規范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如導致生產者殘廢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災和其他災害等。
因此,國家往往把遵守技術規范確定為法律義務,從而成為法律規范。對違反技術規范造成的嚴重危害,要求承擔法律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4條規定:工廠、 礦山、林場、建築企業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由於不服管理、違反規章制度,或者強令工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技術規范與作為社會規范之一的法律規范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關系,法律規范可以規定有關人員負有遵守和執行技術規范的義務,並確定違反技術規范的法律責任,技術規范則成為法律規范所規定的義務的具體內容。
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在階級社會中,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除法律規范外,還有道德、習慣及其他共同生活規則等,但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有明顯的區別:①法律規范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其適用和遵守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其他社會規范既不由國家來制定,也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②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有統治階級的法律規范,其他的社會規范則不同,在同一階級社會中,可以有不同階級的規范,如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③除習慣法外,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其他社會規范除某些社會團體制定的規章(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的性質)外,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而大都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法律規范和統治階級的其他社會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其他社會規范,在統治階級認為必要時,也可以經國家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獲得法律規范的屬性。
法律規范是一般的行為規則。它所針對的不是個別的、特定的事或人,而是適用於大量同類的事或人;不是適用一次就完結,而是多次適用的一般規則。至於只適用於某一具體的事或人的具體命令或判決,雖然也具有必須遵守的性質,但它不是法律規范,是法律規范在具體條件下的適用,是非規范性的文件。強調法律規范與非規范性文件的區別,對防止行政、司法專橫,維護法制具有重要意義。
㈥ 法律與一般社會規范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法律與一般社會規范的本質區別是: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而一般社會規范不是。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這也是其區別之一,但不是最本質的區別,因為它不能充分體現法律最具特徵的那一面。
㈦ 法的作為社會規范的一種,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首先,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視野更加豐富多彩,和物質財富,精神的世界回不夠豐富
第二答次入侵外來文化,西方文化也好,葉灝韓國文化,這些都是以後有好有壞點
第三,傳統思維,與當前的文化影響,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判斷,親近好惡
㈧ 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之間是什麼 的關系
法的作用可以來分為自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希望能幫到你!
㈨ 法律規范的含義與特徵是什麼
法律規范又稱為法律規則,是指通過法律條文表現出來的,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法律上的某種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的特殊行為規則。
法律規則,又稱法律規范,是採取一定的結構形式具體規定人們的法律權利、法律義務以及相應的法律後果的行為規范。在漢語中,規則與規范兩個詞的含義基本上是相同的。法律規則(規范)是一種社會規范,即特定社會群體中一般成員共同的行為規則和標准。社會規范包括政治規范、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或一般社會組織規章等。
法律只是社會規范中的一種。除了社會規范外,人類社會還需要其他各種規范,比如技術規范、語言規范、運動規范等。其中技術規范是關於使用設備工序,執行工藝過程以及產品、勞動、服務質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則和標准。當這些技術規范在法律上被確認後,就成為技術法規。這種技術法規在內容上仍是技術性的,但是已經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應當把法律規則和法律條文區別開來。法律規則是法律條文的內容,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表現形式。但並不是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是直接規定法律規則的,也不是每一個條文都完整地表述一個規則或只表述一個法律規則的。有時候一個法律規則可以包括在幾個法律條文中,有時候一個法律條文可能包含了幾個法律規則。
從內容上看,法律是由法律規則、法律原則和法律概念三者共同構成的,其中法律規則是構成法律的269基本單位,與其他要素相比,具有微觀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強、確定性程度較高、可預測性等特徵。
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較,法律規范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第一,法律規范是一種一般的行為規則,它使用同一標准;對處於其效力范圍內的主體行為進行指導和評價,這一特點使它有別於任何個別性調整措施;
第二,法律規范規定了一定的行為模式,是一種命令式的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這使它區別於不包含確定行為方案或僅具有倡導性的口號或建議;
第三,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具有強烈的國家意志性,這是它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最基本特徵;
第四,法律規范規定了社會關系參加者在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反規范要求時的法律齎任和制裁措施;
第五,法律規范有明確的、肯定的行為模式,有特殊的構成要素和結構,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行為規則。所有這些特徵使法律規范具有其他調整措施所不具備的品質,成為對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的權威性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