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有關證據的案例

婚姻法有關證據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24 08:13:07

A. 關於婚姻法的案例

不知道你看的是那本書,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不單是從內生育學、容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的,還包括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如果照你所說,養父母與養子女、繼父母與繼子女都可以結婚了。
如果非要結婚,就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婚姻登記條例
國務院令第387號
2003年7月30日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六條 辦理結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機關不予登記:
(一)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
(二)非雙方自願的;
(三)一方或者雙方已有配偶的;
(四)屬於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
(五)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

B. 婚姻法案例題

1,李娟、張剛二人和張美是收養關系。收養關系自2013年辦理了收養登記之日起成立。
2,李娟、張剛二人與張美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按照收養法規定,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父母與養子女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適用法律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即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形成法律擬制的直系血親關系,養子女從此取得了與婚生子女完全相同的法律地位。
3,李娟與張帥是姐弟關系。李娟張剛離婚對他們二人的關系沒有影響,二人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因為,根據收養法規定,被收養人與收養人是擬制的直系血親關系,換句話說,與父母親生的子女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一樣的。
4,魏淑芳與張帥是繼母子關系。按照法律規定,他們之間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且與親生母子關系完全相同。
5,李娟與張剛協議離婚,應具備:雙方感情破裂,離婚意思真實,自願離婚;簽署了財產分割協議及子女撫養協議;沒有其他重大爭議這些條件。雙方一起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登記。辦理登記時要攜帶身份證,結婚證、離婚協議等資料。
6,除了協議離婚以外,雙方還可以訴訟離婚,即去法院通過法院裁決離婚。
7,李娟想要提出離婚損害賠償,必須有證據證明張剛有過錯且因為張剛的過錯導致離婚。按照現行《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一方有權向過錯方提出損害賠償:(1)重婚的;(2)由配偶與他人同居的,(3)有家庭暴力行為的,(4)虐待遺棄其他家庭成員的。」
8,離婚時財產分配: (1)關於房產:房屋首付20萬元,且房屋產權登記在張剛名下,可以將房屋歸張剛所有,李娟不再負責支付房貸。20萬元視為張剛父母對張剛個人的捐贈,房產增值40萬元,應由張李二人平分;(2)關於存款和傢具,存款10萬元和傢具30萬元應由二人平分;(3)張剛借其叔父的50萬元,是家庭債務,因為公司尚無收益,如張剛分得公司,則張剛負責償還債務,李娟不負責償債。

C. 急急!!與婚姻法有關的案例分析

事實婚姻,指沒有配偶的男女,未進行結婚登記,便以夫妻關系同居生活,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兩性結合。
事實婚姻是相對於合法登記的婚姻而言的,事實婚姻未經依法登記,本質上屬於違法婚姻,但考慮到我國的現實國情,為了維持一定范圍內的,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口婚姻關系的穩定,國家對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男女雙方之間的關系有條件的予以認可,這就產生了事實婚姻這一概念。

事實婚姻的構成需要以下要件:
一、男女雙方的同居(即男女雙方在一起持續、穩定的共同居住)行為始於1994年2月1日以前;
二、同居是以夫妻名義進行的;
三、同居雙方1994年以前同居時已經具備結婚的實質要件。
所謂結婚的實質要件即男女雙方建立夫妻關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具體包括:1、雙方均達到法定婚齡(男二十二,女二十);2、雙方自願結婚;3、 雙方均無配偶且不屬於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 4、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你所說的情況是在1995年3月,而且兩人未到法定婚禮,這是不符合事實婚姻構成要件的,(法律規定見上構成要件)所以說不能認定為是事實婚姻,其不具備婚姻關系,並且2001年12月27日起,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者經補辦登記,其事實婚姻關系可溯及既往地合法化,得到承認與保護。兩個人沒有補辦婚姻登記,所以兩個人的關系在法律上是同居關系。

1995年張某20歲,那麼到了2001年應該是26歲,已滿法定婚齡,如果胡某也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並且兩人登記,那麼根據我國現在婚姻法律方面的規定,張某和胡某的婚姻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護的。

何某向法院起訴,也只能解除其與張某的同居關系,何某與張某所生的孩子屬於非婚生子女,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9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的規定,無論是事實婚姻關系,還是同居關系,雙方離異時,其子女撫養問題均依照婚姻法的這一規定辦理。
被認定為同居關系的,同居期間共同勞動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為一般共同財產,該期間雙方各自繼承或受贈的財產為雙方個人財產,為共同生產、生活形成的債權、債務,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無論是哪一種關系,在同居生活前,一方自願贈與對方的財物,按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財物,應根據雙方同居生活時間的長短,對方的過錯程度以及雙方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酌情返還。

D. 關於婚姻法的典型案例

http://you.joy.cn/video/3106127.htm
http://you.joy.cn/video/3106126.htm
關於新婚姻法解釋的案專例屬

E. 婚姻法相關案例分析

1、如果對於黎某的惡習,謝某有證據予以證明,且符合法律規定的離婚事內由的,就算黎某不同意,容法院也會判離。
2、關於孩子的撫養權問題,一般情況下,不滿2周歲的子女會判給女方撫養。男方應當支付撫養費,並且享有探望的權利。

F. 有關婚姻法裡面的各種案例答案

結婚從2001年起算。同居期間購買的可以按份共有。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版《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權》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G. 婚姻法中奇葩經典案例

王某(男)與彭某(女)是小學同學,同村居住,1992年雙方18歲的時候,由父回母給他們訂了親答,遂以夫妻名義住在了一起,並生育一子。2000年,王某外出務工,結識了女工秦某,不久即租房同居,並於2002年2月起訴到法院要求與彭某離婚。彭某則以《婚姻法》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的規定為根據提出反訴,要求保護自己與王某的婚姻關系,排除秦某的妨害行為。請問人民法院應如何對待雙方的訴請?
解析:
(1)當事雙方1992年以夫妻名義同居時不到法定婚齡,王某起訴「離婚」時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人民法院應告知當事人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如果雙方補辦了結婚登記,按照離婚訴訟審理;如果雙方不補辦結婚登記,則按照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2)如果雙方不補辦結婚登記,不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即使雙方補辦了結婚登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彭某僅以《婚姻法》第4條為依據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
望採納

H. 跪求:關於婚姻法的小故事 急用!!

案情一:
[基本案情]
原告彭某,女,27歲,江西省南豐縣人
被告艾某,男,61歲,江西省南豐縣人
被告魏某,女,57歲,系艾某之妻
原告彭某與兩被告之子艾某於1997年6月10日結婚,婚後於1998年9月9日生育一子,取名艾某某。後因感情不和,彭某與艾某於1999年9月11日離婚,艾某某由彭某撫養,艾某每月付一定的撫養費,兩被告則常到彭某處看望孫子。2001年初,彭某再婚後,為避免兩被告的探望行為對其組成家庭的不良影響,對兩被告提出異議,要求他們未經她的同意不要擅自探望艾某某。但兩被告認為,他們去看望孫子合情合理合法,因而對彭某的異議未予理睬,仍然經常去艾某某所在幼兒園探望並帶一些食品給艾某某吃。原告認為這樣不定期地給小孩零食吃會使小孩食慾不穩定,影響其身體健康,而且經常去幼兒園探望也會妨礙小孩的正常學習,從而訴至法院。
[審理]
受案法院審理認為:兩被告系被告探望人的爺爺奶奶,若雙方無異議,在適當的場所,有節制地探望孫子也是人之常情。但兩被告在被探望人的直接監護人已有異議的情況下,不體諒原告彭某已另立新家的難處,堅持探望孫子則侵犯了原告的監護權,違反了婚姻法的規定,因為婚姻法明確規定,只有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作了如下判決:被告艾某、魏某今後未經原告彭某許可,不得擅自探望原告之子艾某某。
[點評]
探望權,指定期或不定期探望子女的一種權利。我國新《婚姻法》第38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因此在將子女的監護權判給一方,法律賦予沒有監護權的父或母的探望權是其作為父母的一項基本權利,無正當理由是不能剝奪的,但夫妻離婚後,小孩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是否享有探望權呢?這就得另當別論了。若已離婚的夫妻雙方無異議,在適當的場合,有條件地探望孫子外孫是人之常情。如果小孩已離異的父親或母親,特別是行使監護權的一方在再婚後,對小孩原來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探望小孩有異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還堅持探望孫子外孫,就有悖於上述法律規定,因為法律沒有賦予其探望權。本案中,被告在被探望人之母即直接監護人已有異議的情況下,認為探望孫子是無可非議的,不體諒原告已另立新家的難處,堅持探望孫子,則侵犯了原告的監護權,違反了新《婚姻法》有關探望權的規定,所以法院判決二被告未經原告許可,不得擅自探望孫子是正確的。

案例二:
【案情】
原告: 董政琴
被告: 胡正前
原、被告於1995年2月27日結婚,1995年6月6日生一子胡棟。1998年被告以其名義開辦某通訊器材店。2000年6月因原、被告感情不和,原告攜子回老家居住至今。回鄉期間,原告無工作,無土地,失去生活來源,原告及其子生活困難,原告遂於2002年7月19日訴至法院要求被告給付原告扶養費自2000年7月1日起至2003年7月1日止每月600元整。

審理中,被告陳述其1998年雖開辦過通訊器材店,但不久就不開了,現在自己亦無固定收入,故無法再承擔對原告的扶養義務;原告則認為,即使被告後來未開通訊器材店,被告也有一技之長,故有能力承擔扶養義務,但對於被告目前的經濟狀況,原告未能提供相應證據。對於雙方所稱的通訊器材店,經法院調查,未能查詢到有關該店的工商登記情況。

審理期間,被告於2002年8月28日給付原告50元整。
【判決】
法院經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後認為: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在本案中,原、被告系夫妻,並育有一子,因雙方感情不和,原告攜子回老家居住生活至今。現因原告無固定經濟收入,攜子生活有一定困難,故要求被告給付扶養費,理由正當,本院予以支持。但扶養程度應按照原告的實際需要和被告的負擔能力均衡確定。對於扶養時間,應從原告明確其訴訟請求即2002年10月起計算至其所要求給付的截止日期即2003年7月1日止,比較合理。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胡正前自2002年11月起每月給付原告董政琴扶養費100元整,至2003年7月1日止;並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給付原告董政琴2002年10月的部分扶養費50元整。

宣判後,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
【評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條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這里的扶養特指夫妻相互之間在經濟上供養對方和生活上扶助對方,生活上的扶助包括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慰、家務的代理和分擔及生活中的關心和體貼。

一、夫妻間扶養的特點
1、夫妻間的扶養義務是基於夫妻特定的人身關系而產生,始於婚姻締結之日,終於夫妻離婚或一方死亡時為止。扶養責任的承擔,既是婚姻關系得以維持和存續的前提,也是夫妻共同生活的保障。

2、夫妻間的扶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夫妻享有平等的受扶養權,也要平等地履行扶養配偶的義務。
3、夫妻間的扶養是有條件的。它的履行以一方需要扶養和另一方有能力扶養為限。要求給付扶養費的一方,只有在"需要扶養"時,才能行使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請求權。這里的"需要"是指要求扶養的一方年老、病殘、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經濟來源,生活發生困難的情況。而一方主張扶養權在具備上述條件的同時,還必須具備對方具有扶養能力這個條件,否則不能主張這項權利。因為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是基於婚姻的效力而產生的,它不同於債權債務關系因一定的事實而產生或消滅,且債權人完全可以不受債務人有無履行能力的條件限制,隨時可以通過包括訴訟在內的多種手段主張和實現債權。在婚姻關系中,夫妻一方主張扶養費,只有在己方生活發生困難,而對方又有扶養能力時,才能行使這項權利。

4、夫妻間的扶養具有法律強制性。當夫妻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權要求對方履行扶養義務。當扶養義務人拒絕履行扶養義務時,扶養權利人可請求法律救濟,並可強制執行。

二、扶養的內容、程度和方式
1、扶養的內容包括夫妻在經濟上的相互供養與生活上的相互扶助。
2、扶養程度,即指應給予扶養權利人的扶養水平和標准。扶養程度應按照扶養權利人的需要和扶養義務人的能力等均衡確定。這里所稱"需要",是以全部生活的正當且必要的需求為限。
3、扶養方式。目前各國關於扶養方式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共同生活扶養,即扶養義務人與扶養權利人同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中實現扶養。通常情形下,夫妻相互扶養是在共同生活中實現的。二是定期支付扶養費、探視和提供扶助,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扶養義務人還應定期探視扶養權利人,提供體力上的扶助,給予精神上的慰藉等。夫妻相互的扶養理當以第一種扶養方式為主。

三、夫妻間扶養糾紛的類型
根據夫妻間扶養的特點和內容,引發扶養糾紛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處於經濟拮據狀態的當事人,為維持自身的生存,常會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但由於對方支付能力的欠缺,致使扶養需求不能滿足,引發扶養糾紛。二是情感原因。夫妻之間信守婚姻的忠誠,保持情感的專一與持久,既是婚姻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但當夫妻一方或雙方情感出現外傾,導致婚姻障礙時,基於喜新厭舊等多種心理,有扶養能力的一方往往拒絕履行扶養義務,試圖通過經濟上的控制來達到迫使對方離婚的目的。上述原因的存在使扶養糾紛體現為下列類型:

1、基本扶養費的給付而引發的糾紛
夫妻雙方在身體和經濟狀況正常的情況下,本不需要對方的扶養。但當出現疾病、喪失勞動能力或喪失經濟來源時,便會產生要求對方予以扶養的心態。這時,處於經濟弱勢和地位弱勢的一方,便會要求有扶養能力的一方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支付扶養費。
2、基於生活的扶助而引發的糾紛
夫妻間的扶養義務包括兩方面:生活上的扶助和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扶助包括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慰、家務的代理和分擔、生活中的關心和體貼。當扶養義務人不履行扶助義務時,受扶養方有權要求對方履行義務以保障受扶養權的實現。
本案即屬於基於扶養費的給付而引發的糾紛。綜上所述,法院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作出上述判決是正確的。
案例三:
【案情】
原告法定代理人張XX(原告母親)原系中山大廈翠香閣餐廳領班,後因被告經常至餐廳用餐,雙方由相識逐步發展為婚外戀。為此,被告妻子曾到張XX原單位及更換後的單位多次吵鬧,張XX亦曾於2001年10月以被告妻子侵犯其名譽權為由,訴至本院要求處理。後因證據不足,被本院依法駁回。2002年2月7日張XX生育一子(即原告),現張XX以與被告多次發生性關系,且懷孕時自己丈夫根本不在南京為由,以原告名義要求確認孩子系被告所生。並明確向法院申請做原告系非婚生子女的鑒定,及原、被告之間的親子鑒定。審理中,原告法定代理人堅持認為與被告之間系婚外戀,且多次發生性關系,並於懷孕38周後生下原告,要求確認原、被告之間父子關系。對此,原告法定代理人提供了原告的出生醫學證明及本院(2001)玄民初字第2546號民事判決書。被告(被告未到庭)委託代理人則堅持認為雙方只是相識,無任何性關系,且張XX在懷孕時其合法婚姻關系是存在的,並不排除原告系其婚生子女,故堅決不同意做原、被告之間的親子鑒定。現張XX提供不出原告系非婚生子女及任何與被告發生兩性關系的證據,故應承擔敗訴責任。後經醫學鑒定,確定原告系非婚生子女。
【審理】
本案法院在審理中,產生了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法律並沒有規定法院可強制當事人做親子鑒定,故在被告不到庭且拒不做親子鑒定情況下,原告法定代理人必須提出證明力較強的證據,即提供的證據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既要排除原告系婚生子女,又要提供其與被告有兩性關系證據。只有這樣,才能把舉證責任轉移至被告,如被告仍堅持不做親子鑒定,則推定原告系被告所生,但現張XX只提供了原告系非婚生子女證據,未提供與被告有兩性關系證據,故應以原告證據不足為由,駁回其訴訟請求。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XX與被告有婚外戀已在本院名譽權糾紛一案判決書中予以認定。兩性關系純屬隱私范疇,且張XX自懷孕至生子已有較長時間,如讓張XX提供與被告有兩性關系證據,顯屬對其舉證要求過高。現經鑒定,已排除了原告系婚生子女,根據舉證規定責任分配原則,此時舉證責任應由被告承擔,如被告仍堅持不做原、被告之間親子鑒定,根據"妨礙舉證"的推定原則,可推定原告之主張成立。
【評析】
一、證明責任分配原則在本案中的運用
1、民事舉證責任的含義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彌補了民事訴訟法第64條只規定行為責任之不足,明確肯定了民事舉證責任具有雙重含義,即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前者是指當事人就其主張的事實負有提供證據的責任;後者是指在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承擔不利訴訟後果的責任。證明責任作為裁判規范指示法官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如何作出裁判,證明責任規范的實質是在案件事實不明的場合,誰最終應當承擔不利後果,證明責任分配原則要解決的正是應當根據什麼因素來決定誰應當承擔不利後果,以及為什麼要由這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而不由相對方承擔,並且根據這一因素或這些因素來決定誰承擔不利後果又是公平、合理和符合理性的。
2、原告法定代理人舉證責任已經完成,正如第一種觀點所說,法律並沒有規定法院可強制當事人做親子鑒定,故在被告不到庭且拒不做親子鑒定情況下,原告法定代理人舉證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現經鑒定,其既提供了原告系非婚生子女證據,又提供了與被告有婚外戀證據,即本院(2001)玄民初字第2564號民事判決書,原告舉證責任已經完成。第一種觀點要求原告法定代理人提出與被告有兩性關系證據,顯屬對原告法定代理人舉證要求過高。其一,原告法定代理人從懷孕至生子,再到訴訟,已有較長時間,其在客觀上取證較為困難。其二,男女性關系純屬個人穩私,它包括在隱私之中。構成隱私有兩個條件,一為"私",二為"隱",前者指純粹是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事情,這是隱私的本質所在。後者包括:當事人不願這種個人私事被他人知悉,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準,這種個人隱私不便讓他人知道,否則會對當事人產生各種不利後果;這種個人私事當事人不願或不便他人干涉和侵入。特別是原告法定代理人與被告之間系婚外戀,是為公眾道德所譴責的,故其不可能大肆去宣揚,現要求原告法定代理人必須提供與被告有兩性關系的證據,顯屬不妥。

3、適時適用"妨礙舉證"的推定。根據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即"凡主張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只須對產生該權利或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負舉證責任,不必對不存在阻礙該權利或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負舉證責任,存在阻礙該權利或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的舉證責任由對方當事人負擔"。故在原告法定代理人舉證責任滿足的情況下,證明原、被告之間不存在親子關系的舉證責任應由被告承擔。其完全可以通過親子鑒定反駁原告之主張,因為親子鑒定的否定結論為最重要,最有說服力的否認證據,目前的科技發展已經能夠作出肯定或否定親子關系的鑒定,在實務中廣泛採用。在法院多次明示下,被告無正當理由仍拒絕做親子鑒定,此時即可適用"妨礙舉證"的推定。所謂推定,就是根據法律或經驗法則,直接根據某一已知事實,確定另一事實已存在。在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證據持有人持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該證據證明的待證事實為對方當事人所主張,是證明對方主張的證據。為了勝訴或避免敗訴,證據持有人一般不會將這一證據出示給法庭,也不會在證據交換程序中使用,如果對方當事人證明或者法院根據相關證據或經驗法則發現該證據掌握在其手裡,在法院要求其提供的情況下,持有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可推定一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持有者一方。
二、加強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建立完善非婚生子女"強制認領"制度。
在親屬法的發展歷史上,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受歧視到平等的過程,過去非婚生子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被稱為私生子女,其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都無法得到保障。進入本世紀後,人們認識到了對非婚生子女給予平等待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許多國家修改或重新制定相關法律,親屬法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也日臻完善。我們現行立法關於非婚生子女的規定,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傳統的婚姻意識、家庭、道德倫理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貞操觀、戀愛觀、生育觀不斷裂變更新,結婚--性愛--生育的古老模式被打破,非婚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問題也日漸復雜多樣,並非原來簡單的保護和撫養問題。在目前存在大量非婚生子女,生父逃避責任情況下,為切實保護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懲罰那些為尋一時之歡逃避責任的生父,使他們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僅規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對子女負有撫養義務是不夠的,必須在婚姻法中建立非婚生子女的強制認領制度,作為使非婚生子女得到正常的撫養和教育的保障。在強制認領中,認領權的構成須具備下列條件:(1)須適用生父逃避責任場合。(2)請求認領的權利人為非婚生子女之母及非婚生子女本人。(3)請求強制認領,必須認領人與被認領人之間有事實上的父子關系存在。(4)強制認領必須依訴訟程序進行。非婚生子女一經認領,即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經父認領的非婚生子女,對於生父之配偶,母之非婚生子女對於生母的配偶,均為姻親關系,而無父母子女的血緣關系。

案例四:
[案情]
原告:王紅霞,女,27歲,漢族,住河南省郾城縣孟廟鎮八里廟村。
被告:河南省郾城縣城關鎮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候國朝,鎮長。
原告王紅霞與其夫李成林以感情不和為理由,於1992年9月15日向郾城縣城關鎮婚姻登記室申請協議離婚。在問清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問題之後,城關鎮原婚姻登記員朱林用1990年7月4號以後廢止的離婚證明書為其辦理了離婚手續。1993年4月28日城關鎮婚姻登記室以原告王紅霞騙取離婚證為理由,根據河南省《婚姻登記辦法實施細則》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宣布王紅霞與李成林的離婚證無效。原告王紅霞不服,向郾城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城關鎮婚姻登記室的"宣布離婚證無效書。"

[審判]
郾城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王紅霞所持離婚證書上有"郾城縣人民政府婚姻登記專用章"的鋼印,並有王紅霞、李成林的簽名和指印,應屬有效的證書,被告方聲稱原告騙取離婚證查無證據。該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四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五目之規定於1994年4月30日作出判決撤銷城關鎮婚姻登記室1993年4月28日作出的對王紅霞、李成林"宣布離婚證無效書"。

宣判後,原、被告雙方均未提出上訴。
[評析]
本案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一、此案中所提到的離婚證書應屬有效。被告方的工作人員雖然在辦理離婚手續時用的是1990年7月4號以後廢止的離婚證明書,是經辦人員工作中的失誤問題。原告對此並不知曉。且原告王紅霞與李成林在此離婚證書上也簽了名,按了指印,並且被告方也加蓋了"郾城縣人民政府婚姻登記專用章"的鋼印,這證明王紅霞與李成林已脫離夫妻關系。至於原婚姻登記員為何玩忽職守,用已廢止的證書來辦理此離婚手續,這屬於行政部門內部應處理的問題,與本行政案件無直接關系。

二、婚姻登記機關在一定條件下有權宣布離婚證無效。河南省《婚姻登記辦法》實施細則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弄虛作假,冒名頂替,騙取結婚證或離婚證的,一經查明,應即宣布無效,收回結婚證或離婚證,並酌情處罰"。

民政部新頒布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也有類似規定。這說明婚姻登記機關在查明有虛假情況的前提下,有權宣布結婚或離婚證書無效。本案中,婚姻登記機關聲稱宣布其離婚證無效是由於原告王紅霞騙取離婚證,但在整個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方卻一直未舉出王紅霞騙取離婚證的證據。可見,被告方宣布其離婚證無效並非依法處理,而是濫用職權。

因此,郾城縣人民法院對此案的處理是正確的。
需要指出的是,郾城縣人民法院在處理此案的程序上有不妥之處。李成林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此案件中的離婚證書是王紅霞與李成林共同申請的,城關鎮婚姻登記室作出的"宣布離婚證無效書"對於王紅霞和李成林來說都是有約束力的,不論李成林對離婚持何種態度(事實上,李成林是反對與王紅霞離婚的),本案的判決都將與李成林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根據《行政訴訟示》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因此郾城縣人民法院應在本案中追加李成林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案例五:
[案情]
申請人:孫井女。
申請人孫井女於1991年7月19日向江西省於都縣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稱:其丈夫盧才仁於1968年底被下放回原籍於都縣小溪鄉■下村進行管制。因經常被批鬥,盧才仁無法忍受,於1972年離家出走,至今一直未歸,杳無音訊。因此,向法院申請宣告盧才仁死亡。申請人孫井女並向法院提交了小溪鄉派出所關於盧才仁下落不明的證明。

[審判]
於都縣人民法院受理申請人孫井女的申請後,於1991年9月19日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盧才仁的公告,刊登於同年11月30日的《法制日報》上。公告一年期滿後,仍沒有盧才仁的音訊。據此,於都縣人民法院於1992年12月18日公開審理此申請案。經審理查明:下落不明人盧才仁系申請人孫井女丈夫,原系小溪鄉鎖龍村村學公辦教師。因曾被劃為右派,於1968年底被下放回原籍小溪鄉■下村監督改造。因常被批鬥,盧才仁於1972年在本村下楊坑組參加勞動時出走,至今杳無音訊。經公告一年後,盧才仁仍然下落不明。於都縣人民法院認為:盧才仁於1972年離家出走,至今20年未歸,且杳無音訊。經本院依法公告尋找,現公告期已屆滿,盧才仁仍然下落不明。據此,可確認盧才仁已死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於1993年1月6日判決:宣告盧才仁死亡。
[評析]
宣告死亡,是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由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的公民死亡的一種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人民法院依法律規定的條件,確認下落不明人死亡的一種法律上的推定,其目的在於以此結束因該公民長期下落不明所造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確定的狀態,保護該公民的利害關系人(包括其近親屬和與該公民有其他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兩法的意見中的有關規定,宣告下落不明的公民死亡,必須符合下列條件和程序:

一、必須由利實關系人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這里的"利害關系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25條的規定包括:(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而且根據該條司法解釋的旨意,這條規定又是關於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下落不明人死亡的順序的規定。本案申請人是下落不明人盧才仁的配偶,由其提出申請,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二、申請人提出宣告下落不明人死亡的申請,應符合一定的先決條件,即:首先,公民下落不明必須滿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兩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如果申請人提出申請時不能滿足上列條件的,人民法院不得受理其申請。其次,申請人提出申請時,應當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

三、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生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放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四、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宣告死亡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死亡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一般來說,公告期間屆滿,下落不明的公民仍無音訊的,法院應確認該公民已經死亡,並作出宣告該公民死亡的判決;如果在公告期間該公民有音訊或者該公民已經死亡的事實能夠確認的,則應作出駁回申請的判決。

於都縣人民法院對本件宣告死亡案件的處理,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的。

I. 關於婚姻法案例分析!!請幫忙·急~

1、「想問問這個孩子以後又繼承財產的權利嗎?」:這孩子有繼承小樂父親遺產的權利,如果小樂的父親沒有留下遺囑的話。

2、「小樂的父親幫小樂的舅舅做生意結果偷用了幾十萬來養女人,這要夫妻雙方一起承擔還錢嗎?」:
(1)如果小樂父親是借職務之便「偷用」的話,涉嫌構成侵佔罪;如果不是利用職務之便,涉嫌構成盜竊罪或是其他犯罪。
(2)如果小樂父親偷用這錢構成犯罪:這債務就不是夫妻共同債務、而是小樂父親的個人債務:只能用小樂父親的個人財產償還。
(3)但鑒於偷用的是小樂舅舅的財產;不管是夫妻共同償還還是由小樂父親一人償還:只要還不上,虧的還是小樂舅舅,還不上時,小樂媽媽不會不著急的。

3、「還有包養女人還生孩子在法律上算犯了什麼法律?」:要區分不同的情況:
(1)如果小樂父親與那女人在外又領了結婚證、或者是以夫妻名義同居:就是涉嫌重婚罪的行為,觸犯的是《刑法》;同時還違反了《婚姻法》中關於夫妻有相互忠實義務的規定,屬於違反《婚姻法》的行為。
而且:如果那女人明知小樂父親有妻子還和他犯重婚行為的:那女人也涉嫌構成重婚罪。
(2)如果小樂父親只是與那女人勾搭成奸或同居生子:沒有又領結婚證或是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情形的,就沒有觸犯《刑法》、不構成犯罪,只是違法行為,違反了《婚姻法》。

4、「如果要告上法庭她的父親有哪些罪?會判什麼刑呢?」:
(1)如果有重婚行為的:小樂母親可以到法院告他重婚罪,如果那女人明知他有妻子的,可以將那女人也一起告;重婚罪的處罰是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依據是:《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如果沒有重婚行為、只是一般的結婚生子:不構成犯罪、沒有刑事處罰,只是小樂母親可以此為由請求離婚、並在離婚時請求少分他財產,而且如果他是長期持續穩定與那女人同居的,還可以在離婚時向他索要精神損害賠償金。

5、「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那孩子繼承呢?」:除非讓小樂的父親留下遺囑,聲明小樂父親的所在財產都不讓那孩子繼承,此外別無他法。

6、「該怎麼解決啊·上法庭?」:
(1)應先收集好小樂父親「偷用」小樂舅舅幾十萬的證據。
(2)然後和小樂父親談判:如果他能按時歸還這筆錢,就先讓他歸還,能還上多少算多少。還完錢後再算其他的賬。
(3)如果他已經揮霍、還不上了:讓小樂舅舅立即向公安報警,請公安立案追究他侵佔或是盜竊罪的刑事責任。
(4)在公安立案後,小樂舅舅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讓他賠償。
(5)小樂母親可以在收集到他有重婚的證據後: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告他或他和她重婚罪;在重婚罪判決後再提起民事訴訟請求離婚、並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索要精神損害賠償金;如果他沒有重婚行為的:可以他有外遇為由起訴離婚,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請求少分給他;如果他和她同居的:可以在離婚時索要精神賠償金。

J. 《婚姻法》案例 總結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該收養關系是否有效。
那麼我們就先分析一下,
《收養法》回第四條規定答,下列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一是喪失父母的孤兒;二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三是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收養法》第五條規定:下列公民、組織可以作送養人:(一)孤兒的監護人;(二)社會福利機構;(三)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
有關當事人的合意是收養成立的重要條件,而作為當事人一方的送養人,必須是被送養人的父母、其他監護人或監護教養機關。

回到本案,法院已經作出生效判決宣告崔曉生夫婦死亡,崔京的祖父作為崔京(7歲)的監護人,在無力撫養崔京的情況下,有權將崔京送予他人撫養,這也是為了使崔京,在養父母的撫養教育下,享受家庭的溫暖,得以健康成長。
本案中:一、崔京的祖父作為崔京的監護人,有權送養。二、崔京(7歲)未滿14周歲,可以被送養。三、雙方達成送養協議並辦理了公證,證明雙方合意。四、王玉山夫婦還應當到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
因此,崔曉生夫婦的訴訟請求不應得到法院的支持。

熱點內容
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台指什麼 發布:2025-09-18 16:53:32 瀏覽:618
北京立法垃圾 發布:2025-09-18 16:53:18 瀏覽:288
刑法德日理論 發布:2025-09-18 16:45:08 瀏覽:861
二次微商法計算 發布:2025-09-18 16:44:33 瀏覽:630
經濟法才54分怎麼辦 發布:2025-09-18 16:41:23 瀏覽:93
平時做題經濟法才50多分 發布:2025-09-18 16:35:00 瀏覽:328
黨政幹部選拔使用條例 發布:2025-09-18 16:30:48 瀏覽:299
法治足音 發布:2025-09-18 16:30:43 瀏覽:20
稅務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16:04:42 瀏覽:926
部隊敬畏法規 發布:2025-09-18 15:55:19 瀏覽: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