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法平時作業
① 能幫我解答法學社會保障法作業嗎在線等
某男以實抄際工資數值申請單位補發待遇,單位不發可申請勞動仲裁;某女家屬可申請工傷認定。
智能計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待遇,計22000元(遠低於實際應發),離職後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和就業補助金無法計算,因為該數據各省市有偏差。
申請工傷認定才能享受待遇,不過全部由單位發放。無法補繳,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發放72900元;按月發放傷殘津貼2430元/月,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需補足差額;按月發放生活護理費,標准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死亡則發放: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計539100元。
6太長懶得寫了
② 跪求2011年 電大 社會保障學平時作業答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業:
1、在羅斯福總統的領導和主持下,1935年美國頒布了第一部(C)。
A、《社會保險法》 B、《保險法》
C、《社會保障法》 D、《社會救助法》
2、英國1601年頒發的(B)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確定的社會救助制度。
A、《國民救助法 》 B、《濟貧法》
C、《補充救助法》 D、《國民保險法》
3、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以(A)1889年頒布的《老年、殘疾和遺屬保險法》為標志的。
A、德國 B、法國 C、奧地利 D、比利時
4、早期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是(D )。
A、真正解決社會成員的貧困現象 B、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 C、保障社會公平 D、防止被統治者反抗
5、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 )。
A、解除社會成員的後顧之憂 B、加強政治統治 C、防止被統治者反抗 D、實現社會的絕對公平
6、(A)是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性影響因素。
A、經濟因素 B、政治因素 C、道德因素 D、社會因素
難易程度:中
7、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C)。
A、柏拉圖 B、歐文
C、莫爾 D、傅立葉
8、《烏托邦》一書的作者是(B)。
A、柏拉圖 B、莫爾
C、歐文 D、傅立葉
9、正是基於(C )的思想,中國歷代創設了不少平倉、義倉等。
A、大同社會論 B、社會互助論
C、倉儲後備論 D、社會救濟論
難易程度:容易
10、(A )是結構功能論的創立者。
A、帕森斯 B、庇古 C、亞當思密 D、卡爾多
難易程度:容易
1、鄭功成教授對社會保障的定義包括了以下必備要素(ABCD)。
A、依法建立 B、突出以人為本 C、具有經濟福利性
D、屬於社會化行為
2、社會保障法的特徵包括(ABCDE)。
A、安全性 B、強制性 C、普遍性 D、平等性 E、鼓勵性
3、在經濟領域,社會保障的調節功能表現為(ABCE)。
A、調節公平與效率
B、調節國民收入分配
C、調節國民經濟發展
D、調節社會成員的協調發展
E、調節市場體系
4、以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內容為依據,可以把社會保障劃分為哪幾個階段(ABC)。
A、社會救助型 B、社會保險型
C、社會福利型 D、商業保險型
5、影響社會保障進程發展的因素有(ABCD)。
A、經濟因素 B、政治因素 C、道德因素 D、社會因素
6、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規律是(ABCD )。
A、立法先行 B、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C、協調發展 D、多樣化發展
7、宗教教義表達的(ABD)等思想,無疑為社會保障理論的形成與實踐發展奠定了道德基礎。
A、博愛 B、互助 C、效率 D、平等
8、中國社會保障思想的來源主要包括(ABC)。
A、大同社會論 B、社會互助論 C、倉儲後備論 D、社會救濟論
9、新福利經濟學的貢獻包括(BCD)。
A、提出社會公平理論
B、提出社會福利函數理論
C、提出社會選擇理論
D、對市場失效和政府作用進行了研究
10、社會保障重要的理論基石包括(ABC)。
A、經濟學
B、社會學
C、政治學
D、語言學
E、社會保障
1、政治因素是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首要因素。(×)
難易程度:中
2、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程度是衡量社會保障發達狀態與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
3、美國是產業革命較早的國家,也是最早由國家立法實行濟貧事業的國家。(×)
4、「社會保障」一詞的出現,最早是在英國1935年頒布的《社會保障法》中。(×)
5、一定時期內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決定該時期舉辦社會保障項目或內容的社會基礎。(×)
6、政府介入程度是社會保障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的一個分水嶺。(√ )
7、濟貧制度是社會保障的起源。(×)
8、空想社會論與現代社會保障理論構成了正統的淵源關系,而宗教的影響則主要起著道德方面的影響作用。(√)
9、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思想因官方負責的傳統而較西方社會更早地論及了政府的責任。(√)
10、在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會思想與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矛盾的。(×)
1請結合我國實際,分析未來中國農民應該靠誰養老?
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農民養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倡導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鼓勵低齡健康老人提高自養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老人繼續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人的集體福利制度;根據情況逐步建立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
2、根據案例所提供的資料及平常的閱讀積累,你認為影響農村養老保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決?
③ 社會保障學第二次作業 1 求答案謝謝 ------------------------------------------------------------- 1.
1.C 2.A 3.D 4.B 5.B 6.C 7B .8.D 9.C 10.A 11.D 12.D 13.D 14.D 15C 16.A 17.B18.A 19.D 20.A
④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作業二如何理解充分就業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二者共同促進我們國家的就業勞動法有利於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社會保障法有利於提高失業勞動者的素質,促進再就業。
⑤ 樓主社會保障學第二次作業 1 求答案謝謝
咱倆可能題一樣 ,只不過我還沒做,你有答案了說聲啊
⑥ 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特徵有哪些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特徵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強制性和復雜性的特徵。
廣泛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涉及面極其廣泛,它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與角落,城鎮、農村、企業、機關、團體、個體勞動者,工、農、兵、商、學、城鄉一般居民,老、弱、病、殘、傷、死、生、失業、天災,等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一點,除憲法、民法等少數法律以外大部分法律都難以與社會保障法相比。
強制性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無論是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社會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優撫制度,凡屬覆蓋范圍之內的,所有單位和公民、職工個人均須五條件參加,不具有參加與否的任意選擇權。
雖然在社會保險法律關系中,簽署保險合同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合同自由原則在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的適用必須要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為保證受保障對象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訂立社會保險投保和經辦委託等有關合同時,應該貫徹法律規定的內容,只能有條件地適用合同自由原則。
復雜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既包括行政性法律關系,又包括平等性法律關系,另外還包括涉及社會保障爭議處理時的仲裁、訴訟法律關系。
它們相互獨立,有時卻又糾纏在一起,社會保障基金來源不一,籌集方式多樣,各項待遇享受的條件和標准各有不同,其中內容紛繁復雜,跟一般法律相比,復雜性更為突出。
⑦ 社會保障學作業之選擇題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碑上只有那字還認得出來,即「花山」。現在將「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於前進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足夠用來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志,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志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採取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安石記。
⑧ 急求兩道社會保障的作業題答案!
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社會保險法》草案,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立法進程又邁進了一大步。作為社保體系的核心法律,新草案將涵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個保險領域。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已延續十幾年了,但基本法律的缺位,使這一改革始終缺乏「尚方寶劍」。現代社保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與市場化轉型密切相關,在與計劃體制相應的、傳統板塊式社保制度被觸動後,需要進行重大改革來維系國民福利和社會穩定。1990年代,與社保改革相關的一系列立法活動開始出現,如《勞動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以及國務院1991年通過的《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都構成了社保體系的立法基礎。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雖然社保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與讓公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比,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其原因之一,就是立法基礎的不完善。現有對社保的法律支持,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為主,法律法規數量少、層次低,立法分散,難以形成體系,尤其缺乏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這使得國民福利保障只能通過行政手段,弱化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嚴肅性和運行效率。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通過法治化來保證政府為公眾服務,其中社保立法本質上是為了明確規定政府的責權。從此角度看,現代社保立法的原則,除了增加政府的職責,更要明確限制政府的權力,避免以社保名義侵害國民福利的政府行為。1883年,德國頒布《疾病保險法》,標志著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社會保障法》,促使社會保障制度在美國得到全面實施。如今,歐美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無論是「福利國家」的北歐模式,還是政府與市場結合的美國中間模式,或者「完全積累制」下的拉美模式,雖然各自都有不如人意之處,但毋庸置疑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石。
我國多年社保改革舉步維艱,但值得慶幸的是,《社會保險法》已呼之欲出,或許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中國特色社保制度的改革時代。當然,為了彌補我國社保改革的法律缺位,不僅需要盡快出台《社會保險法》,還需要一系列單項法律和實施細則的配合,由於涉及眾多主體的利益,這一立法過程必然困難重重。需要強調的是,制定這些法律,根本目的是為了以法治來保障國民基本福利,其中應該充分貫徹幾個原則。
首先,應在立法精神中充分體現社保的制度化特徵。所謂制度化,表明社保不僅是經濟制度,而且是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富裕階層的規模增加,而收入兩極分化和貧困問題也更嚴重。社保制度是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制度,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使國民分享國家強大的成果,只有上升到如此高度,才能使社保改革真正被各界重視起來。其次,也應藉此盡快強化社保體系的法律化特徵。相關政府條例和部門規章是不可能真正約束政府自身權力的,以法律替代行政規章,是我國社保改革的出發點。如果有人擔心,通過法律會使政府在社保方面套上「財政枷鎖」,那麼我們認為這個枷鎖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政府在首先保證社保支出的基礎上,通過其他收支結構優化改革來實現公共財政的意義。
此外,社保立法也應體現出全民化。這要求立法過程不僅是部門主導推動,而且要充分向社會聽證,使切身利益相關的大眾都盡量參與。同時,全民化還意味著要以法律手段來保證大多數國民被納入保障體系。人們只看到發達國家「福利國家」帶來的財政困境,卻沒看到這對於許多國家向現代社會平穩過渡的意義。在轉軌中的當前特定階段,為了真正實現社會和諧,普惠的福利保障是理應承受的成本,要想直接跨越發達國家社保制度的發展歷程,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