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產生於
① 為什麼以社會保險法的誕生標志社保制度的形成
法律先行是社保體系完善的前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01:09 21世紀經濟報道
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社會保險法》草案,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立法進程又邁進了一大步。作為社保體系的核心法律,新草案將涵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個保險領域。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已延續十幾年了,但基本法律的缺位,使這一改革始終缺乏「尚方寶劍」。現代社保體系在中國的發展,與市場化轉型密切相關,在與計劃體制相應的、傳統板塊式社保制度被觸動後,需要進行重大改革來維系國民福利和社會穩定。1990年代,與社保改革相關的一系列立法活動開始出現,如《勞動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以及國務院1991年通過的《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都構成了社保體系的立法基礎。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雖然社保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與讓公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比,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其原因之一,就是立法基礎的不完善。現有對社保的法律支持,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為主,法律法規數量少、層次低,立法分散,難以形成體系,尤其缺乏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這使得國民福利保障只能通過行政手段,弱化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嚴肅性和運行效率。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通過法治化來保證政府為公眾服務,其中社保立法本質上是為了明確規定政府的責權。從此角度看,現代社保立法的原則,除了增加政府的職責,更要明確限制政府的權力,避免以社保名義侵害國民福利的政府行為。1883年,德國頒布《疾病保險法》,標志著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社會保障法》,促使社會保障制度在美國得到全面實施。如今,歐美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無論是「福利國家」的北歐模式,還是政府與市場結合的美國中間模式,或者「完全積累制」下的拉美模式,雖然各自都有不如人意之處,但毋庸置疑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石。
我國多年社保改革舉步維艱,但值得慶幸的是,《社會保險法》已呼之欲出,或許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中國特色社保制度的改革時代。當然,為了彌補我國社保改革的法律缺位,不僅需要盡快出台《社會保險法》,還需要一系列單項法律和實施細則的配合,由於涉及眾多主體的利益,這一立法過程必然困難重重。需要強調的是,制定這些法律,根本目的是為了以法治來保障國民基本福利,其中應該充分貫徹幾個原則。
首先,應在立法精神中充分體現社保的制度化特徵。所謂制度化,表明社保不僅是經濟制度,而且是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富裕階層的規模增加,而收入兩極分化和貧困問題也更嚴重。社保制度是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制度,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使國民分享國家強大的成果,只有上升到如此高度,才能使社保改革真正被各界重視起來。其次,也應藉此盡快強化社保體系的法律化特徵。相關政府條例和部門規章是不可能真正約束政府自身權力的,以法律替代行政規章,是我國社保改革的出發點。如果有人擔心,通過法律會使政府在社保方面套上「財政枷鎖」,那麼我們認為這個枷鎖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政府在首先保證社保支出的基礎上,通過其他收支結構優化改革來實現公共財政的意義。
此外,社保立法也應體現出全民化。這要求立法過程不僅是部門主導推動,而且要充分向社會聽證,使切身利益相關的大眾都盡量參與。同時,全民化還意味著要以法律手段來保證大多數國民被納入保障體系。人們只看到發達國家「福利國家」帶來的財政困境,卻沒看到這對於許多國家向現代社會平穩過渡的意義。在轉軌中的當前特定階段,為了真正實現社會和諧,普惠的福利保障是理應承受的成本,要想直接跨越發達國家社保制度的發展歷程,是不現實的。
② 社會保障法的特徵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公平效率結合,將效率寓於公平,在社會保障領域實現更高境界的公平。
再分配與儲蓄相結合,即二者在制度上和功能上的互補作用。 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首先,有學者認為,保障的政府機制的形成,或者說導致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原因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的固定特徵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看不見的手」無法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公共消費,必須構造一隻「看不見的手」——政府機制的「社會保障」,去實現這一項任務。這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為社會多數人們所在地接受的邏輯。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的,例如西方一些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保障,認為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經濟職能。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因而,從一般原理看,是市場失效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對公平的關注,為政府幹預經濟、插手社會保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確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調動市場和個人機制的作用,但這只是要解決以往的高福利政策所釀成的政府財政危機並導致經濟效率下降這一弊病,就高層自身無法克服的「市場失靈」而言,政府仍應是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當然,政府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的管理和運作、監督乃至出現爭議的解決,都要通過具體的社會保障機構以及國家的職能部門來操作。因而,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社會保障職能機構就始終代表著國家一方。而且,由於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是政府基本職責而啟動的,因而社會保障關系的一方必須是社會保障職能機構,也即國家。
社會保障關系主體中的「社會」,在我國主要指用人單位、社會共部分社會服務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實踐表明:政府通過經濟政策手段干預調節經濟運行過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擔負起社會保障的責任。在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失效的過程中,發現政府也存在失效。「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產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靈便產生了。」用這種政府失效的理論保障體制的弊端所在。例如英國貿工部專家指出,英國失業問題還在於半個多世紀來,英國歷屆政府對「坐吃山空」的高福利政策不敢觸及,以致為所欲為業者依賴政府津貼仍能度日,客觀上助長了不少惰性。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經濟轉軌國家,例如我國,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下,國家不可能承擔起全部或大部分的保障,必須分散到社會或個人,構築起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片面強調社會保障穩定社會、實現社會平等的作用,還要重視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交率的功能。從目前我國許多保障措施來看,無論是「國家、用人單位、勞動者三方負擔」,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都體現了力圖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兼顧的原則,所以社會和個人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主體。特別是個人,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主體身份可以說是雙重的,不僅是社會保障被給付主體,在許多項目上(例如社會保險的一些項目上)還是資金來源主體(從該意義上講,也有說是給付主體)。 研究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⑴社會保障關系具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結合的屬性。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除社會福利具有廣泛性以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都是針對特定社會群體的,只有具備一定的主體身份才能享受這些保障項目。而社會保障的核心是給付,通過給付,使保障對象獲得生活的必需,因此,社會保障關系又是一種典型的財產關系。
⑵社會保障關系既不完全是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也不完全是體現國家權力的管理和服從關系。傳統公、私法的二元劃分理論認為,公法調整的是政治國家的關系,即國家權力運作產生的諸種關系;私法調整的是市民社會的關系,即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隨著現代「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相互滲透,有學者認為已出現了一個新的法域——社會法。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體,追求社會公平的實現,社會保障法即為典型的社會法。所以其中既有國家權力干預 的關系,又有公民享受國家給付的權利的關系。有學者以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核心——給付關系為例進行了闡述,認為給付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合同的約定關系。在給付關系中,在存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基於行政權利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是平等主體間基於合同約定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約定又是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單方面做出的一種授益約定。因此,給付關系是一種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做出授益約定,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依法履行授益的約定的關系。按照有的者的說法,認為它是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通過社會保障權利與社會保障義務將國家、社會團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
⑶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非對等性。這種權利義務的非對等性是指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既有無形履行了義務的法定權利,也有不享受任何權利的國家義務。前者體現在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法律關系中,享受社會保障權利的公民,不需要履行任何社會保障義務( 不需要履行繳費等法定義務),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或主體身份,即可享受社會保障權利。例如在社會救濟中,只要公民生活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和最低生活標准以下,就可以獲得救濟。此外,在社會保障項目中,勞動者對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都負有繳費義,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充分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但對失業保險來說,繳納失業保險費是勞動者法定義務,但並非所在地有繳費者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在確定和理解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上,一個難點就是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是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是不僅包括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包括了國家逐步提高公民生活質量的保證?
我國與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范圍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國家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中的最低層次。因此,我們看到的西方「福利國家」早已超越了這個層次。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本身飲食了社會福利,因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不應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社會福利是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精神生活而採取的措施,提供的設備和服務,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們。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應是指後者。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社會福利的普遍性和高水平,它必須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序時才能充分實施,否則會導致「福利危機」,阻礙經濟的發展,今日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的「福利病」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這也是同我國社會保障「低水平、廣覆蓋」的精神相適應的。 社會保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種劃分。依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社會保障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優撫安置關系。依社會保障的體制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社會保障管理關系、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關系、社會保障給付關系、社會保障資金運營關系、社會保障監督關系等。概括地講,社會保障關系就是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國家、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具體有以下關系:
⑴政府與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之間的關系。其間包括了委託、管理和監督的關系,政府委託並管理社會保障實施機構對社會成員進行給付和幫助,而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
⑵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給付關系,明確國家的職責和義務以及社會成員應享受的保障性權利。
⑶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它是指社會保障職能機構由於職責劃分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管理機構、運營機構和發放機構,它們應各自有明確的分工,但又在職能上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統一運作的整體。
⑷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社會保障費用的徵收與繳納而發生的關系。
這些關系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往往呈現出交錯復雜的特點。除此之外,就廣義而言,還有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與訴訟關系,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訴訟應採用行政訴訟的程序進行。
③ 最早頒布社會保障法的是哪一個國家
美國 1935《社會保障法》
④ 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是什麼
早在1883年,德國通過立法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社會醫療保險。
世界上最回早實行工傷保險的答國家是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它於1884年實行了《工人災害賠償法》。隨後英國推行了《僱主責任法》;法國、美國、日本等也在各國的法規中規定了職業傷害賠償原則,形成了僱主責任保險,即受害者或其遺屬直接向僱主要求補償,僱主(或僱主聯台會)直接給他們支付津貼。僱主責任保險雖然有一些對受害者或其遺屬的賠償措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賠償費經常是一次性支付,缺少受害者或其遺屬真正需要的長期補償,僱主往往無法擔負大額賠償,所以受害者難以及時、公正地得到賠償。
⑤ 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是( )
德國於1883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 德國於1883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律回, 即《疾病社會答保險法》;1884年,頒 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又頒布 《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法》。以此為標 志,世界上開始有了社會保險制度。
《社會保障法案》的誕生 美國於1935年頒布了 社會保障法案》 美國於1935年頒布了《 (Social Security Act),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具 Act),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綜合特點的社會保障法律, 有綜合特點的社會保障法律,而且也第一次使 用了「社會保障」這個詞。它的頒布,標志著 用了「社會保障」這個詞。它的頒布,標志著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式產生。
故本題 選A.
⑥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由誰頒布知道的告訴下,謝謝咯
從歐洲復社會的發展那歷製程來看,以國家立法形式確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與十六世紀三十年代, 標志是法國的福利改革和英國的《濟貧法》的出台;
德國率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出台三部社會保障法規,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
1935年美國出台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確立了社會保障的一般原則,也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保障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由此形成了由國家財政出資的濟貧和受益人繳費的互助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
⑦ 現代意義上社會保障怎麼產生
產生產生的方式方向要多的很,這個保證怎麼產生產生的方法都能自己寫出來就行了。
⑧ 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產生於什麼時期
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法產生於 19 世紀下半葉的德國
⑨ 《社會保障法》包含哪些內容
《社會保障法》包括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制度和對盲童、孤兒和其他殘廢兒童的資助。社會保障法尚不是推行於全國的法律,除養老金外,社會保障均由各州管理,而大多數州只為社會福利提供少量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