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知識結構樹狀圖

合同法知識結構樹狀圖

發布時間: 2021-02-24 22:39:48

Ⅰ 11課建構知識體系 要列成樹狀圖,而且每部分的知識內容要全!

你要累死人啊.懸賞分也太低了.

Ⅱ 知識體系表怎麼列列成樹狀圖還是

只要能表達清楚,都是可以的。個人認為樹狀圖可能表達起來相對要更清楚些。

Ⅲ 告訴我怎麼畫高中歷史知識結構樹狀圖

以時間為紅線,事件為主幹,人物為旁支,用時間來貫穿事件和人物.
把各個篇章中有聯系的知識點總結到一起(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熟讀課本,將知識融會貫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樹狀圖。把自己融入歷史。

Ⅳ 求一份英語知識結構樹狀圖。到高中的。

附件已上傳,請查收。主要是要自己理出一個脈絡來,英語就好學了。

Ⅳ 知識結構圖怎麼畫

其實很簡單
就是畫樹狀圖。
你把這學期的章節分別寫出來,然後這章里的重點列出來。
主要就是寫成樹狀圖的形式,也就是結構圖了。
不是很好說清楚,如果你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給我發消息,我再告訴你~!

Ⅵ 如何構建知識結構圖

構建知識結構的具體方法2009-7-31 19:09:36 《中國民辦學校制度創新案例》叢書徵稿函件 構建知識結構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教師方面:
1、應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科的知識結構 ;
2、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構建認知結構: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已有知識出發,每學一個概念都和前邊已經學過的概念進行聯系對比一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總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知識間的聯系始終在學習過程中被關注。二學生方面:
1、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科學的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每節課後,學生都應該復習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思考所學知識間的聯系,刪減補充筆記,要求學生用知識結構圖的形式整理所學的內容,形成局部知識結構。
2、做章節知識結構圖 ,要學生自己通過復習、聯想、分析、整理,自己做知識結構圖。
3、優化課堂聽課效果(聽課目的、聽課方法、注意力分配、筆記的形成與整理)
做好四件事,有利於提高聽課效果。
第一上課前做好心理准備,使情緒飽滿,保持心境的輕松和平靜。
第二做好生理准備,保持大腦清醒和興奮狀態,精力充沛。
第三、做好知識准備,熟悉與新課有關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第四、做好物質准備,將課堂上所需要的物品准備齊全。
檢查自己:聽課目的;方法;注意力分配;筆記的形成與整理。

Ⅶ 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的知識結構樹狀圖

商品 含義:用於交換勞產品

交換演進: ①物物交換(①偶物物交換②擴物物交換)

②般等價物媒介交換

③貨幣媒介交換

屬性: ①能滿足某種需要(商品使用價值)(自屬性)

②凝結商品差別類勞(商品價值)(社屬性)

般等價物含義:家普遍樂意接受能夠表現其切商品價值充媒介商品叫做般等價物

貨幣 含義:商品離固定充般等價物商品(商品交換發展產品)

本質:般等價物(貨幣與般等價物區別:否固定)

產:般等價物固定金銀標志著貨幣產

職能含義:指貨幣經濟所起作用貨幣本質體現

基本職能:①價值尺度:用表現衡量其切商品價值職能(觀念貨幣)

(價格含義:通定數量貨幣表現商品價值)

②流通手段:充商品交換媒介職能(現實貨幣)

其職能:①貯藏手段:貨幣退流通領域做社財富代表保存起(足值金屬貨幣)

②支付手段:賒銷賒購用償債務用支付租、利息、稅款、工資等

③世界貨幣:越內市場世界市場購買外商品支付際收支差額作

財富代表與間轉移具世界貨幣職能(實際金屬貨幣)

商品流通:含義:貨幣媒介商品交換

公式:商品--貨幣--商品

Ⅷ 樹狀知識匯總流程圖怎麼畫

你下載一個流程圖軟體這件事就好辦多了。

打開迅捷流程圖軟體,點擊「文件—新建」會出版現很多模板權;

這樣是不是容易很多,主要是節省時間。

民法總則的樹狀結構

  • 2017年3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民法總則,該法將於2017年10月1日施行,這為我國民法典編纂走出了重要一步。民法屬於私法,關乎每個人,故有人形象得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關懷。未來的民法典,從目前的消息來看,將包括民法總則、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就民法總則而言,其規定的是民法各編共通的基本規則,學者稱之為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現將《民法總則》各章分述如下。

  • 一關於基本規定第一章基本規定共12個條文,其中第5條至第9條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10條規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則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據。有的基本原則屬於倡導式原則,比如第9條的綠色原則,法官不能根據該條規定來確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這一章中,最具意義的有兩個條文。一是第8條用國際上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詞代替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在第10條規定習慣可以作為法源,但遺憾的是,在無法律或習慣可供適用時,並沒有規定法官可以基於公平正義理念,依據法理作出判決。

  • 二關於民事主體《民法總則》共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三種民事主體。對於自然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個主要變化。一是自然人的稱法取代了《民法通則》的公民一詞,因公民是系指一國之民,而自然人不分國籍,民法適用的對象為我國法域內的所有居民而不論國籍,故自然人一詞更精確。二是在第16條明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兒可以分得遺產,這在《繼承法》第28條已經作出規定,但本條規定則不限於繼承,還包括接受贈與、向侵權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等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均視為有權利能力,也就是說,胎兒在未出生前,就可以向有關義務人主張權利,包括在娘胎里就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不需要等待出生後再提起訴訟。三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這個條款並不是媒體誤讀的保護打醬油的權利,恰恰相反,下調年齡將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利。四是在監護一節,規定對於監護有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這條規定改變了《民法通則》必須由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先行指定的前置程序之弊端,因為在實踐中,這此組織往往不願意指定監護人,這導致指定監護制度形同虛設。五是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當然,《民法總則》即使未規定成年監護制度,成年人預先安排自己老年時變痴獃等無生活自理能力時的監護人,根據私法自治原則,也沒有必要認定無效。六是更加詳細的規定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相關情形和程序。對於法人,相較於《民法通則》,有以下幾點變化。一是區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其中營利法人包括公司等企業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不向出資者、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利潤的法人。其中的社會服務機構,可能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比如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在特別法人中,《民法總則》一方面在第96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另一方面又在第101條規定了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兩者什麼關系需待釐清。二是明確了法人(不再局限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理事等執行機構或者決策機構的成員為清算義務人,清算義務人未及時履行清算義務,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種民事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在民法理論中,侵權責任包括侵害權利、違反善良風俗故意致人受損、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所產生的侵權責任,其中清算義務屬於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違反清算義務致人受損,屬於違反保護性法律致人受損,構成侵權行為。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需要明確的是,法人的分支機構規定在「法人」一章的第74條,沒有規定在「非法人組織」一章,這說明立法者並沒有將法人的分支機構作為非法人組織,這與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人組織的概念是不同的。

  • 三關於民事權利民法總則的兩個核心概念是權利與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的立法例中,並不會詳盡列舉民事權利的類型。但我國的《民法總則》獨樹一幟,共用20個條文列舉了民事權利的類型,包括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民法總則里詳細列舉權利清單,僅僅起到宣示性作用,難以單獨作為裁判規則。盡管如此,在民事權利一章中,也有進步的一面,比如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這是我國用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確規定徵收需要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即使《物權法》也沒有使用「公平、合理」這兩個詞。另外,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這條規定是對權利行使之限制的規定,具有裁判規則的特質,法官可以拿來適用。最後要指出的是,由於立法機關擬不再規定債法總則,故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這兩種債規定在民法總則之中,但由於只有兩個條文,不足敷用,可以想見,今後會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予以補充,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制度。

  • 四關於法律行為作者不願意使用民事法律行為一詞,蓋因法律行為一詞本就是德國民法的產物,不存在行政法律行為、刑事法律行為,所以也沒有必要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但立法機關考慮到法理學者的感情,予以妥協,加了多餘的「民事」兩字。法律行為是權利得失變更的重要法律事實,譬如物權、債權常因法律行為而創設或消滅;又如,婚姻關系始於結婚這個法律行為,終於離婚這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包括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前者如合同,後者如結婚、收養。民法總則既然是民法各編通用規則的提取,即所謂的提取公因式,那麼法律行為一章的相關規定都應該可以適用於身份行為。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民法總則里的法律行為主要適用於財產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關於法律行為有如下修改。一是第139條規定意思表示可以通過公告方式作出,這對於無法尋找相對人有利。比如表達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相對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報紙公告的方式作出,無須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但是,第139條規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這是不符合法理的,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告發布後兩個月後生效。二是關於無效法律行為的種類上,共有如下幾種: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44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第146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一款)、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3條第二款)、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第154條)。對比合同法第52條,你會發現,少了三種情形。一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三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對此,作者認為,合同法第52條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無效,已經被《民法總則》第153條第二款的違背公序良俗無效所替代。對於另外兩種情形,由於《民法總則》居於一般法的地位,而《合同法》是特別法,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及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法律行為,仍應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認定無效。三是關於可撤銷法律行為,與《民法通則》相比,增加了第三人實施欺詐、脅迫的情形,另外對於撤銷權消滅的情形亦作了類型化規定。

  • 五關於代理對於代理制度,與《民法通則》相比,變化不大,仍然將代理限定在直接代理,不承認間接代理。主要變化是將職務行為作為代理之一種。《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兩條即所謂的職務行為。作者認為,職務行為,本質上屬於代理行為,故理應作為代理行為之一種,但《民法通則》將之不當得規定在法人一章。《民法總則》撥亂反正,在代理一章的第170條規定,「1、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2、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自此,職務行為回歸代理制度。

  • 六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的民事責任一章,是一個大雜燴,糅合了多種情形。作者嘗試分析之:(1)第176條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這條是眾所周知的法理,無特別規定之必要。(2)第177條、第178條分別規定了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這里的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屬於債的范疇,本應規定在債法總則里,但由於立法機關不再另行規定債權總則,故將這兩個條文放置於「民事責任」一章,體例的缺陷在這兩個條文中表露無遺。(3)第179條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是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排他性權能的體現;返還財產是物權請求權之行使;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是債法責任。(4)第181條和第182條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制度,這兩條即學理上的自衛行為,在「台灣民法」,與禁止權利濫用(即大陸《民法總則》第132條)同屬於權利之行使的范疇,作者認為可以參照「台灣民法」,規定在「民事權利」之第132條以下,因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屬於保護自己或他人之利益免遭危害而設,屬於權利行使之界線。第183條以及第184條的「好人法」,類型上亦可分別歸類於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5)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言這條是全國人大代表會議表決前臨時加上去的,這個規定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死者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這不僅僅是英雄烈士,普通人也應受保護,無特別規定之必要,且即使規定,也應當規定在「民事權利」一章的人身權下。二是該條規定的原告是誰語焉不詳,是否是英雄烈士的近親屬?還是有關國家機關,比如檢察院?如果是後者,規定在民法之中並不合適,如果是前者,則根據侵權責任法即可,也無在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必要。(6)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此條文語意不明。(7)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刑民交叉是中國式法律問題,不知這一條的規定能否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 七關於訴訟時效與《民法通則》相比,《民法總則》將訴訟時效期間統一規定為三年,不再規定特殊短期訴訟時效(如前者規定租金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另外,根據第188條的規定,訴訟時效適用的客體為民事權利,但自第190條開始,採用了請求權一詞,因此,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當屬無疑。而請求權,有基於物權者,有基於人格權者,有基於債權者。何者適用訴訟時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只有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6條的規定,除機動車、船舶等需要登記的動產外,其他動產的返還請求權,雖然屬於物權請求權,但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Ⅹ 知識結構樹狀圖的形狀怎麼樣好看又好寫

一般地,將「樹」橫放,即用大括弧連結。

熱點內容
中國民法由來 發布:2025-09-18 15:23:23 瀏覽:611
職業道德准則是 發布:2025-09-18 15:15:47 瀏覽:610
勞動法工資計算表格 發布:2025-09-18 15:12:18 瀏覽:248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
武昌律師咨詢 發布:2025-09-18 14:38:03 瀏覽: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發布:2025-09-18 14:38:02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