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398條

合同法398條

發布時間: 2021-02-25 01:39:43

A. 在各種合同形態中,合同雙方當事人相互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合同叫什麼合同

雙務合同。

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承擔的義務與他們享有的權利相互關聯,互為因果,除法律或合同有特殊規定外,雙方應同時對等給付,一方不能要求他方先行給付。

在等價交換的商品經濟關系中,絕大多數的合同,都是雙務合同。有償合同都是雙務合同,沒有例外,因為有償合同存在對價。有償合同是真正(典型)雙務合同。

無償合同是單務合同,無償合同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如無償委託合同,委託人支付處理委託事務的必要費用的義務(《合同法》第398條)與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義務,不是對價關系,因此是不真正雙務合同。

(1)合同法398條擴展閱讀:

雙務合同的本質特徵是合同雙方的義務存有對價關系。以此為合同分類標准,可將合同分為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具備上述本質特徵的為雙務合同;反之,為單務合同。這意味著雙務合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合同當事人互負債務以及雙方的債務有對價關系。

而單務合同則不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或者表現為僅一方承擔債務,或者表現為雙方雖互負債務但雙方的債務無對價關系。

根據合同法,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履行順序的,應該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這在合同法理論上稱為「雙務合同的同時履行抗辯權」。

B.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適用於有限責任公司嗎

肯定是適用的,而且告訴你勞動合同法特別是適用於公司型單位的。

C. 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案由哪個部門立案偵查

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不屬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
一、刑法第回398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答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規定酌情處罰。
二、本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獲得國家秘密而予以泄露,情節嚴重的,盡管也以泄露國家秘密罪論處,但其性質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
因此,本罪的主體如果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屬於瀆職犯罪,由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如果是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由公安機關偵查;如果是共同犯罪的,主犯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以檢察機關並案偵查為宜。

D. 分包商的區別

代理人和分包商的不同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代理人和分包商有以下一些不同點:
代理人,是指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某種法律行為的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
(一)意義不同 代理行為和分包行為是意義不同的兩種行為。第一,代理權的成立來自於代理授權。這種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的單方行為,代理人即使不作出承諾表示,代理關系一樣成立。而分包行為來源於總承包商與分包商的分包合同,雙方既有要約又有承諾,是一種雙方行為。第二,代理屬於處理被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就無所謂代理,離開第三人也難以研究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關系;分包則是分包人與總承包人之間的關系。第三,從我國民法上講,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活動;分包人則以自己的名義活動,除非得到授權。第四,代理人的行為一般不包括事實行為,而分包行為既可包括法律行為,也可包括事實行為。
(二)性質不同 代理人有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的區分。代理商的法律基礎,通常來源於委託代理。委託代理之性質,學說上通常認為是受委任。委託代理又以委託合同作為其代理權的基礎。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396條)代理人(受託人)按照委託合同的約定,根據委託事務的性質、特點處理事務,至於事務處理的結果是否成功,例如律師辦案是否勝訴,則在所不論。只要委託代理成立,律師辦案即使敗訴,也算完成委託事務,委託人也要依約支付報酬給律師。「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報酬。」(我國《合同法》第405條)。此外,委託人還應向代理人(受託人)預付處理委託事務的費用,如車馬費、食宿費等。「委託人應當預付委託事務的費用。受託人為處理委託事務墊付的必要費用,委託人應當償還該費用及其利息。」(我國《合同法》第398條)
工程分包商的行為,從性質上講屬於建築工程承攬合同行為。分包商與總承包商之間存在分包合同關系。分包商按照總承包商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總承包商向分包商支付報酬。如果分包商沒有按照合同完成工作,不能交付工作成果,總承包商就不會按約支付報酬。分包合同的內容通常包括分包工程的范圍、建設工期、中間交工工程的開工和竣工時間、工程質量、工程造價、技術資料交付時間、材料和設備供應責任、撥款和結算、竣工驗收、質量保修范圍和質量保證期、雙方相互協作等條款。(參見我國《合同法》第275條)分包商只能依照合同取得撥款和報酬。法律沒有給分包商設立取得預付費用的規定。
(三)地位不同 代理人,既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某種民事法律行為,那麼,在這種法律行為中,代理人不是當事人,不負履行之義務,不直接承擔合同的民事責任。但代理人有代理資格,可以為當事人給付或受領給付。「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取得的財產,應當轉交給委託人。」(我國《合同法》404條)如果從廣義代理來說,即代理人不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而是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代理人在以下情況下就取得當事人的地位,應承擔該合同的民事責任:(l)代理人在訂立合同時完全沒有披露代理關系的存在,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關系,從而實際上把自己置身於當事人的地位;(2)代理人在訂立合同時雖然披露了代理關系的存在,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例如,如果合同寫明了只能由第三人向代理人履行時,代理人也成了當事人。(參見我國《會同法》第402條)
分包商,在與承包商訂立的分包合同中,當然處於當事人的地位,應承擔合同當事人應承擔的所有民事責任。
(四)行為本身特徵不同 代理行為和分包行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l)從行為目的看,代理以代理人為委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為目的,不以代理事務的完成為要件,例如委託人指示代理人與他人訂立合同,並不以一定訂立成功為要件;而分包行為以分包人為承包人完成一定工作為目的,分包人應當按時按質完成工作,向承包人交付工作成果。(2)從行為對象看,代理行為的對象較為寬泛,沒有特別限制,而分包行為的對象是建設工程的一部分,具有對象上的特定性。(3)從行為後果看,代理人是以委託人的名義、費用處理委託事務,不承擔代理行為的任何風險;而分包人是以自己的名義、費用完成工作,在工作成果交付之前,獨立承擔分包工作的風險。(4)從行為主體看,法律對代理人資格不作嚴格限制,而根據建築法等法律法規,分包人必須具有一定的資質等級,與所分包的工作任務相適應。(5)從合同行為是否可以轉委託看,在代理行為中,代理人可以轉委託,但應是為被代理人的利益,並應率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在分包行為中,合同法明文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行分包,以保證工程質量,防止層層「扒皮」現象。(6)從行為的履行要求看,代理行為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特別信任而訂立,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代理合同,並且不存在強制代理人必須依合同處理事務的問題。(參見我國《合同法》第410條)但建築工程分包人則不能隨時解除合同,必須符合法定的合同解除條件,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否則不能發生合同解除的效力。(7)從行為是否有償看,代理行為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而建築工程分包行為則必然是有償的。
(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機制不同 代理和建築工程分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由此決定代理人和分包人的民事責任機制的主要區別有:
(1)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不同。代理行為在我國純屬私法行為,主要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的規范和保護。分包等建築工程承包行為在我國具有嚴格的計劃性,合同的訂立,履行都應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其法律依據,除合同法、民法通則外,同時必須遵守建築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2)民事責任構成的客觀表現不同。代理人承擔違反代理義務的民事責任,不僅在於是否對委託人造成損失,更在於代理人在處理委託事務中的過錯,如違反忠實義務、注意義務等,而分包人承擔違反分包合同的民事責任,關鍵在於分包人沒有及時提供符合約定質量的工作成果即工程。
(3)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不同。依合同法規定,代理人不履行委託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委託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而分包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包括無償修理、返工改建、減少報酬、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參見我國《合同法》第406條、第407條)
(4)歸責原則不同。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和責任由被代理人承擔。(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而分包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和責任在一般情況下由分包人自行承擔。但對建築單位而言,由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就分包工程對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我國《建築法》第29條第2款)

E. 刑法第398條是混合罪狀嗎

刑法抄第398條應當屬於混合罪狀。該條文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及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其中「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的表述屬於空白罪狀,而隨後「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表述屬於空白罪狀。在一條文中使用了兩種罪狀表述方式,屬於混合罪狀。

F. 請問《傷寒論》只有398條嗎

《傷寒雜病論來》十六卷自(又名《傷寒卒病論》)。晉代時,名醫王叔和又認真地進行了整理。到宋代,逐漸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金匱要略》便是該書的雜病部分。《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用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獨創了對傷寒病"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該書還精選了三百多個葯方,比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等等著名的方劑。張仲景的《傷寒論》是"眾方之宗""群方之祖"。歷代注釋、闡發這本書的著作非常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然有三四百種之多。

G. 按揭逾期收到律師函,律師事務所要求支付律師費。

1、債務人未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或國家的有關規定,及時償還借款,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版定或國家的有關規定,支付逾權期利息。
2、對方當事人所委託的律師,是對方當事人作為委託人與其受託人(律師事務所及其代理律師)之間形成了委託合同,己方並未與該律師及律師事務所形成任何形式的委託代理合同,雙方不存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對方律師事務所要求支付律師費用,毫無法律支持,可以不必理會。
3、即便對方啟動司法程序,己方當事人也僅僅應當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及時償還借款,並按照法律規定支付逾期利息而已。對於對方當事人要求支付律師費用的要求,毫無司法支持
司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07條、395條、398條

H. 刑法398條司法解釋情節嚴重的具體標准

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故意使國家秘密被不應知悉者知悉,或者故意使國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觸范圍,情節嚴重的行為。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涉嫌故意泄露國家秘密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泄露絕密級或機密級國家秘密的;
2、泄露秘密級國家秘密3項以上的;
3、向公眾散布、傳播國家秘密的;
4、泄露國家秘密已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
5、利用職權指使或者強迫他人違反國家保守秘密法的規定泄露國家秘密的;
6、以牟取私利為目的泄露國家秘密的;
7、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涉嫌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犯罪行為的立案標准參照上述標准執行。
(四)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案(第398條)
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或者遺失秘密文件,致使國家秘密被不應知悉者知悉或者超出了限定的接觸范圍,情節嚴重的行為。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涉嫌過失泄露國家秘密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泄露絕密級國家秘密的;
2、泄露機密級國家秘密3項以上的;
3、泄露秘密級國家秘密3項以上,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
4、泄露國家秘密或者遺失秘密文件不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的;
5、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涉嫌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犯罪行為的立案標准參照上述標准執行。

I. 幫一個企業做一個產品標准,應該簽什麼協議書

1、應當是委來托合同。
2、委託合同自又稱委任合同,是指當事人雙方約定一方委託他人處理事務,他人同意為其處理事務的協議。在委託合同關系中,委託他人為自己處理事務的人稱委託人,接受委託的人稱受託人。
3、你們委託合同的標的是勞務。
根據合同法第398條規定,委託人應當預付處理委託事務的費用。受託人為處理委託事務墊付的必要費用,委託人應當償還該費用及其利息。
第399條規定,受託人應當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處理委託事務。需要變更委託人指示的,應當經委託人同意;因情況緊急,難以和委託人取得聯系的,受託人應當妥善處理委託事務,但事後應當將該情況及時報告委託人。等等
4、合同細節參照合同法和你們的具體情況。

J. 急求合同法中某項有爭議的條文展開的論文

一、統一合同法規定的債的保全制度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從1994年開始著手制訂,歷經數載,1997年完成了徵求意見稿,即第三稿,廣泛地徵求了各界的意見,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根據目前的情況看,統一合同法的基本內容已經確定,只待正式通過施行。
統一合同法在制訂中,既借鑒國外立法的先進經驗,又注重中國國情,制訂了很多既適應司法實踐所急需,又在理論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民法制度,表現在中國合同法的先進性。其中對於債的保全制度的規定,就是其中之一。該法(徵求意見稿)第50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對第三人的債權,嚴重損害債權人到期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訴訟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但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債權性質不能適用代位權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為限。""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第51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對第三人的債權或者有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並且受益人取得該財產時有過錯的,債權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的撤銷權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這兩條條文,完整地概括了債的保全制度的全部內容,打破了債的保全制度規定於債法的立法常規,在合同法中把債的保全制度加以固定化、條文化,在立法例上是一個創新。待統一合同法正式通過以後,債的保全制度就在中國民事立法中正式建立起來,填補了債法立法的一個大的立法缺項,在完善我國債法的立法和司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作為國內對債的保全制度最早進行研究的學者之一,對這一重要制度追根溯源,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正確理解和執行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債的保全制度的基本內涵和歷史沿革
在統一合同法中規定的債的保全制度,是否還應該叫債的保全,抑或稱之為合同保全,是應當研究的。首先,按照一般的立法通例,債的保全應當規定在債法的總則之中。在成文法國家,在合同法中規定債的保全制度,鮮見其例。在我國,民事立法采"零售"形式。就債法而言,侵權行為之債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已在《民法通則》中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對債法總則部分則作了原則的規定。立法者在制訂統一合同法的時候,原本就想在統一合同法中對債法總則的基本問題,作出詳細的規定,以便在編纂《民法典》的時候,以統一合同法的總則作為債編總則的基礎。因此,統一合同法的總則部分,實際上就是民法典債編總則的規模。其次,從統一合同法第50條和第51條規定的內容上看,也不是僅僅規定了合同的保全,規定的是適用於整個債法的保全制度。所以,對統一合同法中規定的保全制度,不應當稱為合同保全,應當叫做債的保全。
債的保全,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債法的重要內容,對於債權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也稱作債的對外效力。它是指法律為防止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給債權人權利帶來損害而設置的債的一般擔保形式,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 債的保全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使債權人依據一定的程序或方法,保全債務入的財產,防止其不當處分而損害債權,以增加債務入履行債務的財產保障。
債的保全制度由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組成。這樣兩種具體的保全形式,盡管其目的都是對債權進行保全,但是,不僅它們各自的方式不同,而且各自的具體內容也不同。
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為保全其債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屬於債權人權利的實體權利。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屬於自己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的權利實現時,該債權人可依債權人代位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已經處分的權利。 債權人代位權著眼於債務人的消極行為, 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屬於自己的財產權利而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時,債權人可依債權人代位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已經消極處分了的財產權利。它是債權的從權利,是一種以行使他人權利為內容的管理權,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代債務人之位而主張債務人的權利,其目的完全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債權,增大債權的一般擔保的資力.
債權人撤銷權著限於債務人的積極行為,是指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為保全其債權,對債務人處分作為債務履行資力的財產的行為予以撤銷的實體權利。當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而損害債權入債權的民事行為時,可以請求法院對該民事行為予以撤銷,使已經處分了的財產回復原狀,以保護債權入債權實現的物質基礎的權利。債權人撤銷權雖然是債權的從權利,但它是兼有形成權和請求權雙重性質的實體權利,其目的也是為了保全債權,但它與債權人代位權的著眼點不同,前者著眼於積極的財產處分行為,後者著眼於消極的財產處分行為;債權人撤銷權主張是對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予以撤銷,債權入代位權的主張是對債務入的財產代債務人主張權利。
債的保全制度的歷史相當悠久。但是,它的兩個組成部分卻不是同時產生的。債權人代位權產生的時間較晚,而債權人撤銷權產生的時間較早。一般認為,債權人撤銷權創建於古羅馬法,並已被古羅馬法的立法文獻所證明;而對債權人代位權的起源則見解紛紜,有的認為羅馬法還沒有建立這一制度,有的則認為有證據證明其根源可追溯到古羅馬法的後期。
債權人撤銷權在歷史上又稱為廢罷訴權,在羅馬法的文獻上也叫做"保留斯之訴"和"保利安之訴",是債權人為維護本身的合法權益得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 之所以稱作保留斯之訴或者保利安之訴,是因為這種制度,可由債權人或代表他們的破產保證人提起的要求撤銷債務人對他們實施的欺詐行為的程式訴訟方式。查士丁尼《法學總論》第六篇《訴權》規定:"同樣,債務人為了要欺騙債權人,將其所有物交付他人,而其物業經總督命令由債權人佔有者,債權人得主張撤銷交付,並訴請恢復該物,這就是說,可主張該物未曾交付,從而它仍屬於債務人財產的一部分。" 羅馬《民法大全》"契約之債編"選編了烏爾比安《論告示》第66編的論述:"裁判官說:對於明知是欺詐債權人而為欺詐行為,我賦予訴訟中債務人的財產保管人和那些在這一情況下享有訴權的人以訴訟保護。他們可在從知曉這一欺詐行為之時起一年內行使這一訴權。我認為,這一原則亦適用於對欺詐人提起的訴訟。" 在羅馬法的債權人撤銷權,注重債務人的主觀要件。至14世紀,義大利諸州法律開始承認不以主觀要件為必要的撤銷權。隨後,在很多國家的立法中,將債權人撤銷權分為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和破產外的撤銷權。例如,法國先在《商法》第424條以下規定了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後在《民法典》中"契約對第三人的效果"中第1167條規定了破產外的撤銷權。德國亦采此例,前者規定在破產法中,後者在1889年的《債權人撤銷權法》中加以規定。《日本民法》第424條至426條規定了破產外的撤銷權;《破產法》第72條規定了否認權即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在現代,這種立法例已經成為通例。
關於債權人代位權,一說認為羅馬法和古代德國法及法國法中都沒有建立此制,只是到了近代立法,才由《法國民法典》最先確認。 一說認為債權人代位權在羅馬法中就已經建立起來,是近代和現代保全制度的實質內容;羅馬法"推產"的實現,就是債權人代位請求權實現的一種形式;代位請求權是債權人一方的要求在法律的保護下予以實現,故是單方的、強制的,就此而言,它才是近代和現代保全制度的部分實質內容。 在立法上完整地確立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是《法國民法典》。它在第1166條規定:"但債權人得行使其債務人的一切權利和訴權,權利和訴權專屬於債務人個人者,不在此限。"隨後,《西班牙民法典》、《義大利民法典》、《日本民法》等均設立了這項制度。《日本民法》第423條規定:"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行使屬於其債務人的權利。但是,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不在此限。""債權人於其債權期限未屆至間,除非依裁判上的代位,不得行使前款權利。但保存行為,不在此限。"
在中國古代,沒有類似於債的保全的制度。對於債權的保障,不是以平等、自願、誠實信用的民法原則和契約形式來調整,而是以行政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來調整。 因此,在立法上只有較為軟弱的擔保制度,而無債的保全制度。清末編制《大清民律草案》,借鑒《日本民法》的立法例,在第396條至第398條擬定了債權人撤銷權的條文,在第399條至402條擬定了債權人撤銷權的條文。1915年《民國民律草案》在第340條至第341條、第342條至第343條,分別規定了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的內容。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制訂民法典,在"債編"中專設保全一款,在第242條至第245條規定了上述完整的內容。第242條和第243條規定:"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前條債權人之權利,非於債務人負遲延履行責任時,不得行使。但專屬為保存債務人之權利之行為,不在此限。"第244條和第245條規定:"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10年而消滅。"此外,國民政府還在《破產法》上規定了破產上的撤銷權。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民法的債的保全制度。

三、《民法通則》制訂以來立法和司法解釋對建立債的保全制度的嘗試
新中國建立以來,由於遲遲沒有制訂民法典,絕大多數的民法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債的保全制度亦在其中。在制訂《民法通則》的時候,人們對債的保全制度還缺乏認識,因而在"債權"一節也沒有規定此制。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債法立法中的一個重大缺陷。
在民法理論中,債的擔保分為和特殊擔保一般擔保,前者為狹義上的債的擔保。後者為廣義上的債的擔保。狹義上的債的擔保,是指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一種法律手段,其擔保形式為保證、定金、抵押、質押和留置。它是廣義債的擔保的組成部分。廣義的債的擔保,是指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一切民事法律手段,包括民事責任制度、債的保全制度和債的擔保(狹義)制度。這三種民事法律制度,從不同方面,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民事責任制度是債的一般擔保的最普遍的形式。法定或約定的債務不履行,即應承擔民事責任,以其法律強制力保障債務的履行和債權的實現。債的保全,是在債務人實施不當處分其作為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以逃避債務損害債權的行為時,法律所採取的保全措施。由此可見,債的保全是民事責任制度的繼續和補充.其作用在於保全作為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以為將來的執行作好准備。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被不當處分,民事責任將無法執行。即或國家依強制力作為保證,如果對不當處分的財產不予採取保全措施,民事責任的強制執行也無從實現。債的保全補救了這一問題,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依照法律,對其不當處分的財產進行保全,以保證債務的履行和債權的實現.債的一般擔保的三個內容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一項完整的、嚴密的民事法律制庭,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債權入的債權受到威脅。民事責任制度、債的保全、債的擔保三項制度構成完整的債權擔保法律制度,各自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在這樣一個完整的系統中,缺少了債的保全這樣一個環節,當然是一個重大的立法漏洞。
為了彌補這樣的立法漏洞,在立法上和司法解釋上作了長期的努力。
(一)在司法解釋上對債權人撤銷權的補充
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時,制訂了一條與債權人撤銷權相關的司法解釋。該《意見》第130條規定:"贈與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已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的,應當認定贈與無效。"最高人民法院上述關於贈與人惡意贈與財產無效的司法解釋,基本上體現了債權人撤銷權的基本原理。
首先,贈與人惡意贈與財產而逃避法定義務害及利害關系人權利行為無效的立法思想,符合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創立之初的立法意圖。羅馬法的廢罷訴權制度創立的目的,就是債權人為維護本身的合法權益得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這里的債權人本身的合法權益,就是指債權的實現。如果債務人處分其作為清償債務一般擔保的財產,就會害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債務人處分財產的相對人,就是債權債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債權人為維護自己的債權而請求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其法律後果,當然是使這一財產處分行為歸於無效。就最高人民法院的該條司法解釋來看,其中的"贈與人",是為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而將財產贈與他人的人。就其逃避的義務而言,他必定是這一權利義務關系的債務人,與其相對應的"利害關系人"則必定是這一權利義務關系的債權人。由此可以確定,該條司法解釋中使用的"法定義務"這一用語,實際並不是單指法定義務,而且包括債權債務關系的約定義務。 其中的受贈人,也就是該債權債務關系之外的第三人。"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也就是債務人惡意處分財產,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是指債權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主張自己的債權。"應當認定贈與無效",即由法院認定這種贈與無效。此處雖沒有使用撤銷的概念,但從其實際上的法律後果來看,認定無效與經撤銷而使之歸於無效,是一樣的。綜上分析,該條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與羅馬法創立廢罷訴權制度立法思想基本相同,與其基本原理,包括重視主觀的要件,都是一致的。
其次,現代立法中的債權人撤銷權與羅馬法的廢罷訴權相比,有兩個重要的不同,一是債務人積極處分其財產的行為,不分有償無償,債權人均可要求撤銷;二是債務人積極處分其財產,不強調其必須為惡意,轉而使用客觀標准,即以是否害及債權人債權為標准,即使債務人非為逃避債務,只要在客觀上其處分財產的行為害及債權人的債權,就可撤銷。由此看來,現代立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克服了羅馬法廢罷訴權的不足之處,因而能夠更好地保證債權人的債權實現,體現了債權保全的目的。本條司法解釋強調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這無疑是強調以惡意作為要件;強調將財產贈與他人,是強調以無償作為其要件。該條司法解釋強調的這兩點,顯然與現代立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的要求不同。但是,應當看到,這一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並不是規定完整的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而

熱點內容
中國民法由來 發布:2025-09-18 15:23:23 瀏覽:611
職業道德准則是 發布:2025-09-18 15:15:47 瀏覽:610
勞動法工資計算表格 發布:2025-09-18 15:12:18 瀏覽:248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
武昌律師咨詢 發布:2025-09-18 14:38:03 瀏覽: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發布:2025-09-18 14:38:02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