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

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09 09:59:47

㈠ 資本主義法律三個原則的見解

西方資本主義法制在私法領域奉行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契約自由 和民事主體平等原則
契約自由原則(Freedom of Contract),是近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近代意義上的「契約自由原則」,可以追溯到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
意義
個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應根據契約當事人的自由意思決定,而不得受到國家的干涉。契約自由原則的內容包括: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締約的自由),與誰締結契約的自由(對象選擇的自由),訂立什麼內容的契約的自由(內容的自由),以何種方式訂立契約的自由(方式的自由)。
2功能
編輯

契約自由原則與私有權的絕對化,過失責任主義等三項原則,共同構成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自由交換的基本保障。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過分強調尊重個人意志,會造成壟斷企業對社會的支配。因此,對於契約自由原則的反省和批判也日益強烈。
對經濟上弱者的保護
在勞動合同中,利用契約自由的名義實質上由強勢者支配弱勢群體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國家為了恢復兩者之間實質上的平等,通過勞動法等特別法的制定來加以介入。另外,土地租賃法,房屋租賃法,農地法等租賃契約中國家的介入也是為了調整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間實質的平等。
大量的交易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規模生產造成了運輸合同,保險合同等合同格式的統一化,契約的一方實際上被另一方所制定的條款所限制(格式條款)。這決不是契約當事人各自的自由意思來決定的,因此是對契約自由原則的一種沖擊。
強制締約
不僅涉及締約自由,也限制或排除契約內容自由,在有關公益方面的契約中,締約的自由也被否定(強制締約)。 強制締約分為直接強制締約和間接強制締約,直接強制締約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公用事業之締約義務、醫事契約之締結和其他規定。[1]
參考資料

㈡ 資本主義法律基本特徵所體現出的原則

1、保護私有財產。資本主義財產制度是私有財產最發達和最完備的形式,資本主義法在保護私有財產制度上,體現了奴隸製法和封建製法所未有的觀念和原則。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資本主義法的基本原則。

2、宣布法律平等。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滅了等級特權和地方特權,實現了法律上的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曾經是資產階級向封建主階級進行斗爭的一個口號,在資本主義確立時期起過革命的作用。

3、標榜契約自由。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2)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但對無產階級來說,這種契約自由只不過是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法律外衣。契約自由,是指人們在訂立契約時不受限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主要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

所以,工人只能在勞動力市場上享受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契約自由」;只有資本家才能享受到交換原料、產品和購買工人勞動力的自由。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這種「契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

隨著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日益加強,國家常常通過立法來干預、調節私營企業的經濟活動,其中也包括對契約關系的調節。而且,隨著格式契約、標准契約的出現,契約的內容和條件一般也不再是簽約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是由壟斷組織單方提出的,另一方只能表示接受或拒絕。

㈢ 資本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有

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建立的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個基本原則是私有制原則,私有制原則是整個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支柱,「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是資產階級最強烈要求保障的權利,正如列寧所說:「以前所有一切憲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憲法的精神和基本內容都歸結在所有制這一點上。」
插入視頻T-0403002 美國《宅地法》
第二個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的原則,這里的「國家主權屬於人民」,主要是指每隔數年進行一次議會或總統選舉或公民投票,這是一種由人民來決定誰來統治、管理國家的政治形式。但是,實際上國家權力卻直接或間接地控制在資產階級手中,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樣:「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
插入視頻T-0403003 英國《大憲章》
插入視頻T-0403004 美國制憲會議與第一部成文憲法
第三個基本原則是分權與制衡原則,強調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種不同的、相互制約的政治活動方式,必須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機關分別行使其職能。美國憲法是對分權與制衡原則表述得最為典型的憲法。
插入視頻T-0403005 《拿破崙法典》
第四個基本原則是人權原則,強調「自由的和自主的個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

㈣ 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西方憲法的基本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也稱主權在民原則,意思是指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屬於人民。

這一原則最早於1776年北美十三州的《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中得到政治確認。後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而傳播於世界各國,並在1789年美國憲法上首次獲得最高法律確認,而當1791年法國憲法將《人權宣言》作為序言予以記載下來以後,人民主權原則就成為了資產階級憲法的基本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社會主義憲法中,人民主權原則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包括第一,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憲法人民主權原則的基石,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准則。

它否定"三權分立"反對對主權的分割,強調人民主權的統一性;第二,"人民"是個政治概念,有特定的含義,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

資本主義憲法所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民主權是全民的超階級的,而社會主義憲法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即國家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人民主權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主權。

第三,人民行使主權的方式是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機關由人民選舉,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人民代表機關組織產生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它們都對人民代表機關負責,受人民代表監督。此外,社會主義國家憲法還規定了許多其它形式和途徑,保證人民參加國家管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人權

人權,即作為一個人應具有的權利。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人權內容的憲法性文件,馬克思稱它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它明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791年的法國憲法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對人權保障作了更為系統和合理的規定。

維護和保障人權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一貫致力於維護和保障人權。從《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到《1982年憲法》,雖然沒有直接使用"人權"一詞,但基本人權原則和人權的具體內容,則直接反映在憲法所確認和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之中,而且在實踐中始終把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

生存權是第一人權,是其它人權的基礎。在佔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解決了公民的生存權問題,這在人權發展史是個傑出的貢獻,其根本原因無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確認與保障了人權。同時,民族的發展權在我國也得以充分實現,這對我國民族的興旺和繁榮有著深遠的意義。

3、權力制約與監督原則

權利制約原則源於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關於分權和制衡的理論。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研究並吸收了洛克的分權學說,特別是總結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政治實踐,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

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行政權力、司法權力,這三種國家權力應當歸屬於三種不同的機關來掌握和行使,以實現以權力制約權力,並斷言:沒有制約的國家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在美國得到了發展與運用。

最典型地採用「三權分立」原則的還是美國憲法。美國1787年憲法只有7個條文,其中有3條直接涉及"三權分立",另外4條也有一定聯系。根據這部憲法的規定,立法權屬於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國會,但總統對國會的立法有否決權,國會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

行政權屬於作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總統,但總統任命部長和締結條約時,必須經國會同意,國會可對總統的違法行為進行彈劾;司法權屬於聯邦法院及其下屬法院,法官是終身制,法官須經國會同意後由總統任命,而最高法院有權審判經國會彈劾有罪的總統,並有權審查國會的立法是否違憲。

這樣,三權相互保持獨立,相互制約,以達到權力的平衡。這種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在西方甚至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產生過較大影響。

在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制約原則表現為議行合一,即權力統一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這一社會主義的憲法原則是由巴黎公社所創建而為後來的社會主義憲法具體化,它在理論上確認國家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在實踐中以人民代表機關作為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它並不排斥行使國家權力的各部門之間的分工,但以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權作為主導,一切國家機關向人民的代表機關負責並接受它的監督。另一方面,這一原則並不排斥平衡與制約,而是在國家權力的統一和人民代表機關屬於主導地位前提下的平衡與制約。

4、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又稱依法治國,其基本含義是依法辦事,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建立秩序,任何組織或個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權。

法治原則是憲法的根本要求

法治原則是憲法的根本要求,憲政本身就意味著法治。因此,法治原則都是由憲法確認的。在資本主義國家,憲法對法治原則的確認始於1787年美國憲法,但該憲法只體現了法治精神,而並未在憲法條文中出現法治字樣。

體現法治原則最為明確的,應該是首見於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法國憲法。它宣告:"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後來,法治原則成了資本主義憲法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則。

它表現為資本主義憲法都以強調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應得到法律的保護;反對特權和權力的濫用作為基本內容。

法治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法治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充分體現在社會主義國家憲法中。在我國,過去法治原則習慣上被稱為法制原則。

但這實際上卻是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概念,法制是法律及其制度的總稱,法治則是依法治理國家,具體表現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核心是依法辦事,可見法制要通過法治的活動才能實現。"這種由靜態到動態的過程,也就是法制的適用過程,即實行法治的過程"。

(4)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

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

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

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

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㈤ 社會保險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

對於你的問題,我找了很多資料,並加以綜合後,給出如下目前最為完善的答案,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
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
1、保障基本需要的原則
保障基本需要的原則是社會和國家要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個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醫療需求,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及失業時,能夠及時地從社會保障方面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和基本的醫療和葯品,從而能夠正常地生存下去。人的基本生活包括:營養、衣著、住所和獲得個人自由與進步的機會,這是保障基本需求原則的基本要求。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里所說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需要原則,也正是適應這一要求。
要搞好基本生活保障,就必須認真研究和正確地確定基本生活保障線,這是基本生活保障的依據。基本生活保障線是指平均每人每月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水平或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生活費用標准,低於這個水平,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就要受到影響。基本生活保障線也是衡量是否貧困的標准。在我國,目前將基本生活保障線確定為職工最低收入標准線、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失業人員救濟標准線、農村扶貧標准線,分別確定不同的待遇標准。此外,還應確定最低養老金標准線等,以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需要。
2、社會保障標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
社會保障是個人消費的分配,社會可供分配的消費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所以法律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標准要與國家、社會及公民個人所能提供的財力、物力相適應。西方福利國家在社會保障標准方面,待遇過高,包攬過多,給政府財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養成了國民的依賴心理,改革舉步維艱。目前,許多國家在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時,都力圖避免這一弊端。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沒有達到全面
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而且,全國還有幾千萬人沒有擺脫貧困,解決問題。中國的基本國情一方面決定了建立社會保障的必要,另一方面又限制了社會保障項目不能過多,范圍不能過寬,標准也不能過高,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表明,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具有剛性,易升不易降。但也不能過低,要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需要,保證對象的基本生活。中國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應嚴格遵循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必須的項目一定不能少,重要的事情先辦,范圍和水平不能過高過寬。法定的基本保障只能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想要提高受保人的生活質量,有條件的單位、企業和個人可以自願進行補充保障。
3、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保障是保證社會成員有安全感的穩定機制,也是保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調節機制。保證公平,即在社會保障制度下,每一個社會成員或勞動者,即使沒有了收入來源或收入極低時,也應有獲得基本生活資料的權利。這就要求社會保障在高低收入之間有再分配的功能,讓每個勞動者在年老、失業、生病、傷殘或死亡時能滿足其基本生活要求。社會保障不體現公平原則,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保持經濟運行的較高效率,社會保障也不能再像計劃經濟那樣吃「大鍋飯」。因此,社會保障在考慮公平時,還要盡量考慮效率,體現激勵原則,如保費一般是按個人工資比例繳納的,工資高者繳的多,享受標准也高。效率原則就是要讓對社會做出貢獻大的,享受社會保障待遇標准高一些,這會激勵勞動者更好地工作,以提高經濟效率。
在這里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首先要考慮「公平」和「保障」的要求,如果離開了「給勞動者以物質保障」這一宗旨,僅以勞動貢獻來決定保險待遇,那麼只要按勞分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搞社會保障。但是,效率也決不可少,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勞動是勞動者謀生的基本手段,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規律必然起作用。經營好的單位和經營差的單位相比,不僅在職職工的工資待遇要高一些,而且社會保險待遇也應好一些。從職工個人來看,勞動好的和勞動差的相比,不僅工資收入高些,而且保險待遇也高些。如果不體現這一區別,職工退休時不管原來勞動和工資如何,拿一樣的退休金,無疑是打擊先進,鼓勵落後。可見,社會保險中要體現激勵要求,效率原則,保險待遇一定要有差別。當然,這種差別要有一定的度,不能大到主次不分,甚至主次顛倒的地步。社會保障只能是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如果失業救濟金比就業時工資還高,人們寧肯失業也不工作。這種保障,不僅沒有效率,也失去了公平。
4、權利和義務相結合的原則
權利與義務相對等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鮮明特點。公民享受權利就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在履行一定的義務之後就應享受保障的權利。公民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所以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社會保障的經辦主體雖然是國家,但其費用負擔卻是以個體勞動者付費為前提的。因此說,社會保障制度體現了權利與義務相對等的特點。
首先,社會保障是人人平等享受的權利。現代社會保障區別於以往各種慈善救濟事業的特徵之一,就是它是公民應當享受的一種權利。人人平等地享受社會保障權利,意味著反對各種歧視,包括反對職業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健康歧視、政治歧視、宗教歧視等。
其次,權利主體應承擔義務。與權利主體相伴隨的是義務,公民、社會成員作為醫務的主體要履行應屬的義務,才能取得權利主體的資格。義務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稱之為勞動(或工作)義務;第二個層次是捐獻(或繳費)義務。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是社會保障,尤其是社會保險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增強公民自我保障意識,強化投保意識,有助於每個公民從個人利益上關心自己的保障待遇,從而密切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共擔風險的社會保障機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法國君主立憲制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的具體指具體指哪些原則

(1)確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保護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
(2)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滅了等級特權和地方特權,實現了法律上的一律平等
(3)標榜「契約自由」。
(4)確立資產階級法制原則。

㈦ 資本主義法律基本特徵所體現出的原則有哪些

1、保護私有財產。資本主義財產制度是私有財產最發達和最完備的形式,資本主義法在保護私有財產制度上,體現了奴隸製法和封建製法所未有的觀念和原則。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資本主義法的基本原則。

2、宣布法律平等。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滅了等級特權和地方特權,實現了法律上的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曾經是資產階級向封建主階級進行斗爭的一個口號,在資本主義確立時期起過革命的作用。

3、標榜契約自由。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7)資本主義社會的法的三大原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法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產物。

資本主義經濟是最後一種類型的私有制經濟,它是在封建社會內部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封建社會的末期,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封建制國家為了將日益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關系納入自己所控制的秩序范圍之內,便陸續制定了一些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法律。

當然,正如歷史所證明了的,封建制國家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沒有起到鞏固和延長封建統治的作用,相反,由於使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制度的基礎,資產階級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並最後通過不同形式奪取了政權。

此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歷史上空前完備的法律體系。所以說,盡管在封建社會末期就出現了許多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法,但只有在資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才出現了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法。

㈧ 資本主義憲法的一般原則有什麼原則

一、資本主義憲法的一般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2、人權原則;

3、法治原則;

4、分權原則。

資本主義憲法所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民主權是全民的超階級的,而社會主義憲法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即國家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人民主權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主權。

二、憲法的基本原則:

1、制約原則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關之間實行民主集中制。」對上述原則有一定的體。

2、基本人權原則

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專章規定和列舉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了對公民的憲法保護。2004年,我國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它為我國憲法觀念從工具主義向憲政主義轉變提供了契機。

3、人民主權原則

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無一例外地承認國家的權利屬於人民.並以此作為重要的憲法原則,我國憲法也同樣接受人民主權的思想,並且體現在制度和組織上.但是這個原則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與西方有所不同.社會主義的憲法理論通常不承認"社會契約",不認為主權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體現,其權力與西方所認為的全體國民公意的"超階級"的觀點有所區別。

4、法治原則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過的新《黨章》再次重申了法治原則這一重要原則。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任務,特別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修改憲法,在《憲法》第5條中增加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在憲法上正式確立了法治原則。



㈨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有哪一些

資本主義法有以下主要特徵:
(1)確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保護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資本主義財產制度是私有財產最發達和最完備的形式,資本主義法在保護私有財產制度上,體現了奴隸製法和封建製法所未有的觀念和原則。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資本主義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又以法律形式確認了這一原則。從字面上看,「保護私有財產」好像是為一切人規定的。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少數剝削者佔有大量的財產。所以,資本主義法的這一原則,著重保護的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反映了資產階級法律的階級本質,是資本主義法的基石。在帝國主義階段,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法主要代表了本國壟斷集團的意志和利益,資本主義法的所有權制度也適應壟斷資本的要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在形式上改變了私有財產權絕對的、不受限制的原則。國家在維護「全社會利益」的幌子下,對壟斷資本也作某種限制,同時又授予某些壟斷企業以種種特許權。此外,國家還常常直接、間接地參與資本主義生產、交換、流通和分配過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調節。但是,這些形式上的變化絲毫未改變資本主義法維護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本質。它的目的在於更有效地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取最大的利益。
(2)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滅了等級特權和地方特權,實現了法律上的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曾經是資產階級向封建主階級進行斗爭的一個口號,在資本主義確立時期起過革命的作用。在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這個原則被規定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中。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任何人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平等。但是,由於資本主義法是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的反映,這種平等的實質就是向資產階級的要求看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最基本的法定權利即私有財產權的界限是除了人以外可以佔有一切,包括人的勞動力,所以就使得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只獲得了一種出賣勞動力的權利;而資本家在使用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中無償佔有了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實現了對工人的剝削。共同平等地遵守法律的結果只是資產階級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工人,實現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3)標榜「契約自由」。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但對無產階級來說,這種契約自由只不過是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法律外衣。契約自由,是指人們在訂立契約時不受限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主要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所以,工人只能在勞動力市場上享受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契約自由」;只有資本家才能享受到交換原料、產品和購買工人勞動力的自由。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這種「契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隨著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日益加強,國家常常通過立法來干預、調節私營企業的經濟活動,其中也包括對契約關系的調節。而且,隨著格式契約、標准契約的出現,契約的內容和條件一般也不再是簽約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是由壟斷組織單方提出的,另一方只能表示接受或拒絕。
(4)確立資產階級法制原則。資產階級法制原則,指的是國家政府機關、公職人員以及一切社會成員都要依法辦事,即建立適用一切人的法定權利義務關系。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思想家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為反對封建專制而提出來的,在當時以及以後確立和鞏固資產階級政權都起過歷史進步作用。資產階級法制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組織形式,其重要標志就是資產階級通過選舉選出代表組成議會,由議會集中本階級的意志制定成為法律,同時組織政府和司法機關組織和保證法律的執行。但是,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並未真正實現過,因為資本和真正的法制原則是不相容的。資產階級一方面需要法制,因為資產階級國家制定的法律是資產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要求人們一體遵守,以實現它的統治;另一方面,又由於資產階級害怕勞動人民,因而感到法制對他們也是一種束縛。所以,資產階級雖然在形式上確立了法制原則,但在實際上他們自己又破壞了它。特別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在壟斷資本日益表現出它的反民主本質的時候,資本主義法的這種法制原則更是明顯地受到破壞。在立法方面,帝國主義國家制定了大量違反憲法和資產階級公開宣布的民主自由原則的法律;在司法方面,違反法制原則的現象尤為突出。隨著階級斗爭的日趨尖銳,有些帝國主義國家的非法鎮壓活動越來越擴大,行政和司法專橫的傾向也越來越突出。

㈩ 什麼是資本主義法制原則

是指反映資產階級意志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又稱「資產階級法」。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維護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秩序,實現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其基本原則是保護私有財產,實際上只是保護資本家的私人佔有制。它具有民主性。但由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它又具有虛偽性。
就法的歷史傳統而言,大體上可分為以英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習慣法和判例法佔有重要地位為特徵;大陸法系主要採用法典形式。資本主義法在內容、形式、體系等方面它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