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在與相近的社會規范如道德

法在與相近的社會規范如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3-09 10:34:58

① 如何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如何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1、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方略重要意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必然要求。要注意防止和糾正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誤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錯誤傾向。強調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也不是反對和排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而是要使二者協調配合、共同發展。以為重視依法治國就可以忽視思想道德建設,重視以德治國就可以忽視民主法制建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和片面的。

2、著力構建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體系。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綱領,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要緊密結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和群眾實際生活,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與社會不同群體的特點和要求統一起來;把理想信念與群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實踐性統一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教育群眾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建設。

一切大眾傳媒、一切文化場所、一切精神產品,都要成為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斗爭,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環境。要高度重視黨員幹部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示範和導向作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原則,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帶頭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努力成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表率。要依法加強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管理,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在全社會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3、切實加強依法治國進程。

推進依法治國,一是在法律的價值方面,要形成以權利為基礎的新格局。法治社會要求法律建築在尊重人類的人格、尊嚴、自由、合理願望、進取精神和財產權利的基礎之上。

二是在法律的地位方面,要確立法律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中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在國家生活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法治社會的顯著特徵,法律的權威性要求任何政黨、團體、國家機關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就是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權力,形成法律支配權力的權力運行秩序。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如果法律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使制定大量的法律,也是沒有意義的。

三是在法律的運行方面,要形成獨立的、合理的法律運行機制。在法治社會中,法律要實現其合理組織社會的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獨立的合理的運行機制。如果沒有獨立的法律運行機制,就根本談不上法律在社會中的保障地位。司法機關要相對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和政治組織,依法獨立地行使職權。惟有如此,才能構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格局,形成全體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自覺依法辦事的局面,從而實現中國社會的法制化。

② 當法律規則與道德原則沖突時該如何化解

現代社會為法治社會,適用法律處理問題。法律與道德有共通之處。完善的法律應當吸納道德規則,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努力成為「善法」

③ 法在與相近的社會規范,如道德、宗教、政策等想比較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特殊象徵和標志有哪些

原因
看清楚題干 需要選擇的是不同點
其他規范也具有規范性

④ 如何解決法與道德之間的矛盾求專業版回答!

人需要自律(自覺)與他律的。(強凋慾望是無限的)
中國有深刻對自身的道德自覺的修養。也就是修身為「仁」而齊家,誠意而治國,正心而平天下。是人自覺的秩序,同時社會有序。所以說:道德即天理。那麼法律也是在自覺的社會有序的道德原則下而隱喻而生。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人總不能天天面對專政工具嘛。

⑤ 法在於相近的社會規范,如道德、宗教、政策等相比較的過程中顯示出來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系紛繁復雜,很多是法律不能調節和單靠法律規范不能解決的,還要藉助諸如道德、習俗等其他社會規范。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⑥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在那些地方,怎麼克服

你好,如果答案對你有所幫助,請予以回復,我將繼續對你進行解答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⑦ 什麼是法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一般認為法律是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屬於法律調整的范圍。法律的淵源主要包括成文法,判例法等等。

法律與道德都屬於社會規范,但是二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1. 法律關注人的行為,不單獨調人的思想活動。比如,想殺人的行為並不受法律調整,只有在實施行為的時候才考慮人的思想因素。而道德則同時調整人的思想與行為。

  2. 實施方式不同。法律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依靠人們的自覺遵守。

  3. 調整范圍不同。法律的調整范圍比道德小,不如法律不調整戀愛關系但是卻受道德的調整。

  4. 表現形式不同。法律包括成文法與判例法都是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而道德往往是人們口口相傳的一種傳統。

  5. 內容不同。法律規定的內容是人們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是道德則不突出權利,注重義務。

    有理論認為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但是現代法理學有很多觀點也認為二者其實沒有這樣一種包含關系,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⑧ 法對於道德習慣等其它社會規范,具有鮮明的特徵是什麼

【德與法兩防線】一個想防錯向善的人,必先自身設有德、法兩道防線。德是高出法律之上的,一切主觀不圖報償的公正利他利眾的科學思想和言行,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公而忘私等可稱一道軟性內防線,而硬性法律(底線)則居其中,有些過去的道德(除迷信、駁民意)變為今日法律,它講的是人間道理,但都源於多數公民真意的規約。法有明文,可稱外防線。當各種非法、非分、非理的利誘當前,必先觸內防線,勝敗皆決於此,應由良心堅守勿失,並視峻法為無處不在的天眼,力戒任何僥幸而觸犯。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