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法在國際社會的作用

國際法在國際社會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3-09 14:46:21

❶ 國際公法的作用是什麼

又稱國來際法。主要調整源國家間相互關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和。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以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間的關系,也受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約束。國際法具有如下特徵:(1)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國家,類似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國際組織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2)國際法的主要淵源是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和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輔助淵源。(3)國際法的制訂者是國家本身。國際法的效力的根據正在於此。(4)國際法沒有統一的、超越國家之上的強制執行機構。國際法院或其他國際裁判、國際仲裁法庭沒有強制管轄權。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家本身單獨或集體的行動。

❷ 中國在國際法,國際法秩序中發揮什麼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八年來,在國際交往中,始終不渝恪守現代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在國際關系中,大力倡導和積極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決反對霸權主義,支持第三世界各國維護本國的政治、經濟主權,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國際法的具體規則,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認真總結我國對現代國際法的實踐和貢獻,對於進一步發展國際友好關系,發揮國際法在深入對外開放中的指導作用,

❸ 國際法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主要是國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體。
國際法是法律的一個特殊體系
因這它具有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這些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國際法中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貫穿於國際法各個領域、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強行法的范疇,而並非可以任意選用或者廢棄的原則。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民族自決原則等。[1]

❹ 國際法對外交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作為外交活動開展的法律基礎。另外一方面,可以用作為外交勝利的果實。

❺ 分析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國際組織是當代國際生活中的一種普通現象。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大洋深處到宇宙空間,人們都可以感覺到國際組織的存在。通過國際組織進行國際交往,維護國家利益,幾乎是每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之一。正確認識和探討國際組織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 1.國際組織是國際交往的高級形式國際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而出現的。人類社會出現了國家,便開始了國際交往。國際交往最初主要是跨國界的民間交往,而在政府間交往出現後,政府間會議、政府間國際組織這種多邊外交形式日益進入國際舞台。政府間會議在先,政府間國際組織居後,二者互相補充而非後者取代前者。從現代國際交往的整體來看,民間交往、政府間交往、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諸種形式同時存在而非此消彼長。其中,政府間交往與雙邊外交仍然是國際交往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形式,相對來說,民間交往與多邊外交在國際交往中居次要地位。這四種國際交往形式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相互作用,構成了國際交往中的基本構架。國際組織則是在多邊外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高級的國際交往。與其他國際交往形式相比,國際組織是一種較為穩定、制度化和常設的國際交往形式。國際組織是國際交往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反映,並受影響國際交往發展因素的制約。首先,國際交往發展和程序與范圍影響國際組織的形式與類型。如,國際交往中存在民間交往,國際組織中則有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交往中存在政府間交往,國際組織中則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交往局限於一定地區,國際組織中則有區域性國際組織;國際交往擴展到全球,則在國際組織中出現了全球性或普遍性國際組織;國際交往活動波及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國際組織中則有一般性國際組織;國際交往僅限於某一領域,國際組織中則有專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交往只要求協調各國的國際行動,國際組織中則有一般意義上的國際組織;國際交往要求國際機構在一定條件下直接行使某種國家性質的職能(如制定法律,修改法律規則,代表成員國就某些國際問題直接與第三方談判,制定並實施自動或直接約束成員國國內的自然人或法人的某些決定或法規),國際組織中則有稱之為超國家組織的新型國際組織或一體化組織。其次,影響國際交往的因素對國際組織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制約作用。如,科學技術革命,戰爭,特別是世界大戰,對國際組織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兩個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了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了聯合國。科技革命使國際交往更加頻繁和密切,從而促使大量專門性國際組織的出現。這些專門性國際組織主要有:萬國郵政聯盟、國際電訊聯盟、國際民航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等。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對國際組織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增強,在世界一級,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關貿總協定所支撐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正在開始向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演變。在地區一級,歐洲聯盟和發展中國家在亞、非、拉等地區建立的各種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均在日益向改進和強化成員國之間合作的方向發展。現在一些跨地區性的國際經濟組織的發展也引人注目,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目前,在經濟領域,幾乎每個主權國家或具有獨立對外經濟關系權的實體,都與相關的國際經濟組織建立有一定的聯系。在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中,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及其潛力,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國際政治格局深刻地影響著國際組織的發展。在蘇美爭霸時期,美國和前蘇聯均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政治、經濟、軍事國際組織體系。現在,前蘇聯已解體,多極世界正在形成之中,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正致力於建立和鞏固以美國為核心的所謂的「世界新秩序」,因而正力圖通過改造現行國際組織來實現這一目的。在國際政治活動中,第三世界國家也通過國際組織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超級大國抗爭,謀求建立一個公正、合理、持久和平的國際新秩序。這方面的國際組織主要有: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商品共同基金、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七十七國集團」、「不結盟會議」等等。誠然,國際組織不僅受國際交往的影響,也反過來對國際交往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從而促進了國際交流的發展。國際組織發展歷史表明,國際交往從低級向高級、從單一形式到多種形式的發展,反映了國家之間聯系由相對鬆散日益向相對密切發展的特徵,而國際組織則是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國際交往形式。 2.國際組織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參與者無論在國際政治關系中或是在國際經濟領域內,國際組織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與者。國際組織積極參加國際關系,並促進國際關系的發展。在國際政治領域中,聯合國、不結盟運動所發揮的作用決非任何單個主權國家所能媲美。在國際經濟領域,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是現行國際經濟秩序的三大支柱。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等是南北對話、改革和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講壇。歐洲聯盟是三足鼎立的國際經濟關系格局中最有力的一極。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區域性和次區域性國際組織,在促進本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從而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地區性經濟組織和經濟集團,在推動南南合作和集體自力更生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加強了南方國家集體談判的力量,從而有助於南北對話。自從國際組織大量出現以來,國際關系中集團外交和多邊外交呈現制度化、組織化趨勢。各國或國家集團都藉助於一定的國際組織來進行國際交往,協調矛盾、處理紛爭、加強合作。現在,在國際關系的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與經濟領域,過去那種一國「單槍匹馬」「爭斗」的情況逐漸被國家集團「大兵團」「較量」所取代。因此,用「國際組織的世紀」來概括我們這個時代的國際關系特點,毫不過分。但是,與主權國家相比較,國際組織仍然是國際關系的次要參與者。國際關系歸根結蒂是國家之間的關系,即便是國際組織與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或國際組織相互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主權國家通過國際組織表現出來的國家間關系。國際組織受主權國家的制約,主權國家是第一位的,國際組織居次要地位。主權國家之間力量對比及其變化必然會影響國際組織。強國在國際組織中通常居重要地位,政治性國際組織、非政治性國際組織、區域性國際組織、普通性國際組織,均概莫能外。在國際組織的三級組織結構中,居重要地位的行動機關(如理事會之類非全體機構)往往是大國控制的權力核心。這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歐洲聯盟執委會等均可找到確鑿的證據。這些均說明,國際組織在國際關系中雖然是相當重要的參與者,但是它只是支持和輔助主權國家而非取而代之。3.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特有的肩負廣泛協作責任的社會組織國際社會是由各主權國家組成的。在這個主權林立的社會里,民族國家擁有對內至高無上、對外獨立自主的主權。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各主權國家相互平等,不受他國控制,而且沒有也不可能有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的世界性公共權力機構,因此與國家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系統相比,國際社會則是一個多元平行結構系統。在這種國際社會中,不存在國內社會中國家所擁有的最高公共權力來進行社會控制與管理。主權國家體制根本不允許世界政府的出現。為了維持國際社會的正常運轉,人類必須尋找一個適合國際社會特性的社會組織。這個社會組織必須是:在尊重國家主權獨立、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協調各主權國家之間可能相互沖突的利益,促進主權國家之間某些共同的利益;維持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各國的和平共處與發展;鼓勵並協助主權國家發揮積極作用,限制並約束主權國家對維持整個國際社會利益的消極作用,而不是廢除主權國家。這種組織必須是常設的、自願的和獨立的實體。這種社會組織就是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就是主權國家根據一定協議建立起來的、介於主權國家之間而非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的一種社會組織。它承認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單位,自願承擔協助主權國家的任務。它雖有行使一定職能的常設機構,但是其組織章程明確規定其宗旨、組織結構、活動程序及成員資格等事項。它雖有由各成員國代表組成的議事機關,但這些議事機構大多隻能作出建議性的決議。它雖設有常設秘書機構,但秘書機構多限於行使行政、研究和交換情報的職能。國際組織成員資格不是強制性的,加入與否聽命於主權國家。另一方面,國際組織雖然是主權國家根據國際協議建立的,但仍具有自己的獨立的法律人格。因此,與其他國際社會的組織相比,國際組織是具有常設性的、自願性和獨立性的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作為國際社會的組織,具有維持和平與安全、促進發展、協調矛盾、加強合作等職能。其目的在於維持國際社會這個多元平行系統的正常運轉。這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它體現了國際社會國家間性質的特點,表現為穩定國際社會關系的框架。國際組織是一種國家間權力關系的表示,也是國際社會秩序的基礎。從組織形態來考察,它是國際社會區別於其他社會的重要標志。 4.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法的重要主體從國際法角度來看,國際組織(即政府間國際組織)是現代國際法的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國際組織可以直接參與國際法律關系,成為國際法律關系的當事者,直接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和承擔國際法律義務。國際組織是以主權國家為組成單位,為實現共同目的,以一定協議形式(多表現為條約)建立的國際實體。在國際關系中,它作為獨立的實體,以國際組織的名義進行活動。一般說來,按照各國際組織基本文件的規定,幾乎所有國際組織均具有相應的法律能力。為實現其宗旨,在一定范圍內,國際組織通常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尤其是具有締約權和對外交往權。國際組織不僅可以與其成員國締結條約,而且可以與其他國際組織或非成員國締結條約;國際組織不僅可能締結其基本文件明文規定的條約,通常還可以根據國際組織本身工作的需要締結條約。國際組織不僅可以通過締結條約的形式積極參與國際法的制定工作,而且可以草擬條約、作出關於批准條約的決議、讓有關國家簽署與批准條約等方式,間接參加「國際立法」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國際組織具有對外交往權,它可以向成員國派遣代表或在有關成員國內設立辦事處。國際組織還具有求償權,享有對其本身財產的所有權和處置權。國際組織在其成員國境內,在執行職務的必要范圍內,享有特權和豁免。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國際組織只是介於主權國家之間的法律組織,它不具有與主權國家相同的法律人格。其法律人格只是其成員國通過條約或其他方式授予的,離開了主權國家的授權,任何國際組織在法律上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國際組織是一種派生的國際法主體。國際組織法律人格這種局限性正是國際社會特性的反映。主權國家是積極的、能動的、基本的國際法主體,國際組織則是主權國家通過國際協議創立的國際法主體。其次,在法律形式上,與各主權國家的法律能力呈現出統一性相比,各國際組織的法律能力則呈現出差異性。因為各國際組織的法律能力取決各自基本文件的具體的不同規定。在實踐中,甚至個別國際組織的基本文件沒有對其法律能力作出明文規定。因此,除非其成員國事後以其他明示的或者隱含的方式賦予它法律能力,否則該國際組織就不具備法律能力。 對於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曾有兩種不同的極端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際組織是一種即將出現的世界政府的先鋒。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國際組織只不過是主權國家之間赤裸裸的權力角逐的遮羞布,它對於促進主權國家之間的合作沒有任何作用。這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國際組織作為國際社會的「配角」,它不能發揮主權國家(「主角」)那樣的作用。在國際舞台上,沒有「配角」,「主角」也難以充分施展才幹,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國際組織與主權國家這種「配角」與「主角」關系(但不是「主僕」關系)決定了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國際組織為主權國家在各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從而能使所有或絕大多數國家從各領域的合作中獲得利益各主權國家在彼此交往中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可能出現矛盾和沖突,單靠一個國家單方面的行動以求得矛盾和沖突的解決,是十分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而通過國際組織則可以達到協調沖突、緩解矛盾、促進合作的目的。國際組織具有一套既能維護國家主權又能促進主權國家之間共同利益的制度與方法。主權國家通過以協定形式建立的國際組織來進行國際性的集體協調,能取得依靠單個國家獨自干預所不能取得的成就。2.國際組織為動員世界輿論、伸張國際正義、關注人類共同利益提供了講壇國際社會不僅存在各國的國家利益、各民族的民族利益,而且存在人類的共同利益,如和平、發展、環境保護、和平開發和利用外空和海底資源等等。在動員世界輿論重視和關心人類共同利益方面,國際組織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積極活動、出版和傳播有關資料,進行廣泛宣傳;舉行各種國際會議,與世界不同階層的人士交換意見和磋商,喚取各國人民對人類利益的注意和重視;設立機構進行調查研究,建立世界性調查監測體系;呼籲各國人民投身於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活動;在國際發展合作方面,國際多邊開發機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發展援助。正是在聯合國開發系統50年來活動的基礎上,國際發展法和國際合作法已作為國際法的新領域日益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因此,在注重人類共同利益方面,國際組織起了先鋒作用。這無疑對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3.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國際組織為各國政府提供了多種可供選擇的制度與技巧在發生沖突時,為了遏制沖突的蔓延與擴大,國際組織通過一系列反沖突逐步升級裝置可以防止緊張局勢日益惡化,從而為有關國家尋求和解和妥協創造條件。在裁軍談判、維護集體安全、制止侵略戰爭方面,聯合國通過了大量決議,喚起了世界輿論的普遍關注,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從而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在促進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方面,聯合國與區域性國際組織一起,協同提供了和平解決地區性、全球性國際爭端的機制。但是,如前所述,國際組織在國際關系中只是支持和輔助主權國家,國際爭議的最終滿意解決,主要取決於主權國家的善意合作。4.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國際組織不僅可為各國提供達成有關合作決定的場所,還可以通過其執行機制將這些合作決定付諸實施國際組織不僅是多邊合作、集團外交的重要場所,而且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來促進國際合作。如聯合國可以向沖突地區派遣維和部隊,向不發達國家提供官方發展援助,向受災地區和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救濟等。同時,聯合國為各會員國提供交換意見和多邊交往的機會與場所。在區域性國際組織中,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在促進本地區合作方面的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在專門性國際組織中,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在維護世界經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為世界所稱頌。總的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大約300 多項國際協定或其他國際性法律文件都是在國際組織直接或間接努力下達成的,其中最著名者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最後文件》。此外,戰後非殖民化運動如此迅速地取得幾乎全面的成功、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日益成為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都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息息相關。當然,國際組織實際上所起的作用總是與人們所期望的目標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聯合國組織。五十年來,聯合國不時被指責為不稱職。鑒於維持和平與安全是聯合國的首要宗旨,人類歷史已證明,法律與武力都不足以維持和平,只有社會合意(social consensus)才能真正維護和平。在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社會合意依賴於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均衡發展。為此,聯合國系統正在全球各地從事長期的合作事業,其他國際組織也在竭盡全力,以便在國際關系中最終實現理性戰勝激情、理智戰勝本能、負責精神戰勝僥幸心理。在本世紀即將結束之際,國際社會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除了通過建立協調、合作、規劃與決策的國際組織體系來迎接這種挑戰並取得勝利外,人類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❻ 論述國際組織在國際經濟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不同的國際組織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來講,國際組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間國際組織,一種是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下面這篇文章可以粗略的概括出國際組織的作用。

( 一 ) 為成員國展開各種層次的對話與合作提供場所

每個國際組織都是特定區域范圍或特定問題的國際論壇,是一種常設的固定的國際會議形式,是聯接、溝通各成員國的紐帶和渠道。經由這一所有成員國平等參與的國際議事機構,各國可自由表達本國的立場觀點,可充分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有利於國際社會形成和宣示某種世界輿論,有利於協調成員國的政策與行動。這種論壇也是多邊外交的一種組織形態,為成員國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交往、會談提供了方便的時間與場所,有利於雙邊關系的發展和緊張局勢的緩解。

( 二 ) 管理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社會公共問題

如同一國政府是本國內外事務的管理者,國際組織在一定意義上充當了國際社會共同事務的管理者的角色。特別是在那些專門性或技術性領域,從郵政、電訊、海事、衛生,到氣象、民航、原子能、知識產權,諸如此類,全球性或區域性管理規則的制訂,管理機構的建立與運作,都是由相關國際組織來完成的。盡管有人對這類管理性國際組織的成效一再提出質疑,但也不否認這些方面國家間合作的必要性。在人們驚呼世界已進入一個地球村的時代,國際組織的管理者職能只會越來越加強。

( 三 ) 在成員國之間分配經濟發展的成果和收益

從世界范圍來看,不論是自然資源的生產、開發和銷售,還是資金的融集和借貸,除了各國主權范圍內的職能,還存在著一個在各有關國家之間公平、合理分配的問題。這種國際分配者的職能非國際組織莫屬。從世界范圍內石油、礦產物與農牧產品的生產數額、銷售價格、進出口比例到國際資金向發展中國家的投放,其分配原則、分配方案的確定和實施乃至制裁措施的執行,現在都有賴於相關的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和商品協定組織。在一定意義上,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能否建立,取決於現有國際組織分配職能的改進、完善和強化。

( 四 ) 組織國際社會各領域的活動

促進國際社會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大大小小的組織協調中心。日益加強的全球組織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際組織者職能。聯合國就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的組織協調中心。不論是對第三世界發展援助項目的制定、實施,還是促成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不論是全球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還是促進普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實現,都必須藉助國際組織的組織職能,建立起國際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正常秩序。盡管極少數國際組織的組織職能表現出一體化的傾向,但是就大多數組織而言,其組織職能本質上是一種國家合作的形式,是一種非主權的行政職能。

( 五 ) 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和經濟爭端

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是現代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項原則的實施,已經不僅僅依賴爭端當事國本身,國際組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成為和平解決國家間爭端的有效工具。許多國際組織的基本文件都將之列為自己的重要職能,並且規定了相應的解決機制。成員國之間的爭端,不論是政治性的還是經濟性的,不論是尋求外交解決還是法律解決,國際組織都可以隨時進入解決程序,促使或主持爭端的和平解決。從聯合國到東南亞國家聯盟,從國際法院到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國際組織以其大量實踐證明了自己在和平解決爭端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六 ) 繼續維持國際和平

藉助國際組織建立成員的集體安全體系,維持和平、防止戰爭,曾經是幾代人的夢想與追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聯合國的創立為標志,這一理念才得以逐步成為現實。全球性與區域性政治組織,都將維持世界及地區和平視為己任,並以整個組織的機制來服務 於這一宗旨。盡管迄今為止,聯合國、非 洲統一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的維持和平行動尚不能提供令人完全滿意的記錄,但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認,這類行動曾經有效地緩和、平息了多起地區武裝沖突和內部動亂,防止了戰火的蔓延與升級,為恢復和平,解決爭端奠定了基礎。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范圍內的和平得以維持,和平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國際組織功不可沒。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組織更應繼續發揮好維和的作用,防止戰爭的發生。

( 七 ) 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渠道和推進器

以領土、主權和實力為基礎的多國家體系是國際關系的基本事實。自形成民族國家體系以來,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沒有一個國家不曾直接或間接地捲入各種戰爭。強權政治一直在這一體系中起主導作用。各國已越來越認識到有必要對這一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更是對這種體系緩慢地產生著侵蝕作用。國際組織的發展過程就是人們謀略擺脫國際無政府狀態,追求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探索過程。

概述國際組織在當今世界的作用,可以引用前國際法院大法官拉克斯的一段話,「不可否認,國際組織的建立導致國際舞台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穩定。……今天,各種國際組織在實施對所有成員國和整個人類都至關重要的目標與價值。……它們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成員國的有序運作之中,以至於這些成員國想要恢復某種行動自由而放棄國際合作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了」。

❼ 國際法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有哪些

近年來,有關爭議海域所屬權的爭奪已趨於白熱化,圍繞國際法展開的法律爭議更是此消彼長。這表明,國際法與國際政治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強化和相互滲透的關系。一方面,自國際法產生以來,國際法的發展時常受到國際政治的制約;另一方面,國際法一經確立就對國際政治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在未來的國際體系中,國際法將逐步擺脫強權政治的束縛,作

[1]用也會更加突出。

[關鍵詞] 國際法的歷史發展 國際法的現實基礎 國際政治

一、國際法的歷史發展

國家之間有了來往關系,就有可能產生對一些國傢具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在這個意義上,古代世界早就有了國際法。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國都可以說有了國際法。當然,在古代,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多,它們有一些關於使節、條約、戰爭的原則和制度,這些原則和制度只能說是國際法的雛形。

(一)古代

古希臘分為許多城市國家,它們彼此獨立而來往頻繁,因此,所形成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范圍較為廣泛,與近代國際法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體繫上與近代國際法很不相同。古代羅馬國際法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市民法」之外形成一套稱為「萬民法」的法律,調整羅馬人和與羅馬處於友好關系的國家的人民之間的關系(見羅馬法),對於後來的國際法有相當的影響。但它是羅馬的法律,而不是國家之間的法律。

(二)近代國際法的產生

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的國家之間的法律??國際法,是近代歐洲的產物。這樣的國際法是以 獨立主權的國家為基礎的。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訂立以後,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主權國家。這個公約標志著近代國際法的產生,使國際法

[2]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時期,一些歐洲國家的法學家、神學家,相繼發表了與國際法有關的著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荷蘭法學家H?格勞秀斯,他發表了一部有完整體系的國際法著作,即著名的《戰爭與和平法》(1625)。這部巨著以戰爭為重點,涉及神學、歷史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概括了國際法的全部范圍,為近代國際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對於後來國際法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頁
國際法隨著國際關系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重大的歷史變動總是影響國際法的變化。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曾對國際法的發展發生巨大的影響,它提出了國家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強調了國家主權原則既包括國家對領土的主權,也包括對在國外的公民的管轄權;它宣布民族自決的權利(見民族自決權),申明了以獨立為基礎的不幹涉內政原則;它廢除了一些關於戰爭的舊規則和制度,主張在戰爭法上貫徹人道主義精神。這些原則在當時反映著資產階級國家的利益,但它們本身具有進步的意義,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構成國際法的一部分。

(三)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

❽ 聯合國國際公法的作用

國際法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條約:條約和其他經一致同意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它們(如果是國際習慣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發展現行的國際法。它們也可以通過條約將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轉變為聯合的或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社會。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構成有兩個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只有在國際習慣法或條約法沒有相應的規則與之平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輔助性的。這種原則必須是一般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作用范圍有限的法律規則;它還必須得到有相當多的國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體系)的承認。

在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主要規則可以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主權:依照國際法,共處的各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它們只能對在其領域內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從領海到公海的緊追權或者報復權)才被允許對在其領域外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各個國際法主體除受普遍適用的國際習慣法的規則約束外,不經它同意,不得令其承擔任何外加的國際義務。

承認: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承認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主體而存在,或者承認它的首腦為該國的代表並希望與之維持外交關系。承認的主要形式是承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一塊領土上行使事實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轄權,簡稱為事實上的承認和法律上的承認。承認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承認也可能並不是全面的,而只限於承認一群人為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如果這些叛亂者事實上已經控制了該國部分領土。承認在原則上是可以自行斟酌決定的,但過早地承認別國的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是和該國專有的國內管轄權不相容的,因而也是非法的。

同意:國際法主體在訂立協定時,在不損害第三者權利的情況下,可以修改和補充國際習慣法的某項規則或者為各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遵循國際法的要求所作出的同意,為締約雙方確定了相互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經締約雙方同意所訂立的協定,其中止、修改和終止也應經締約各方的同意或默認。

信實:在國際法發展的早期階段,所謂信實主要是指不背信棄義。以後,信實的含意逐漸與公平合理、符合常識的要求一致起來。締約雙方或者應對自己的單方面行為負責的一方,必須恪守信義地解釋和執行協定。

公海自由:公海航行自由的規則不準許任何國際法主體佔用公海的任何部分。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只能對有權懸掛該國國旗的船舶行使管轄權;而在戰爭時期,則可根據海戰規則和捕獲法規干擾敵國及中立國的航運。對於公海、公海上空和海床的利用,必須合理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海盜行為和販運奴隸都是對公海的非法利用。

國際責任:關於國際責任的規則要有兩個前提,1.國際法主體的下屬機構違反國際義務,構成了不法行為或國際侵權行為;2.這種國際侵權行為引起賠償的責任。這些規則所規定的義務是獨立於任何個別的國際法主體的意志之外的,但是它們是可以經過同意和默認加以修改,它們也可以用雙方同意的規則規定類似國內刑法的那種處罰來加以強化,或者通過默認和不行使權利而予以放棄(也稱消滅時效)。

自衛:國際習慣法允許國際法主體對其他國際法主體的不法行為採取自衛措施,也可以對不受任何其他國際法主體保護的個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採取自衛措施。自衛必須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緩的。只有為了擊退即時的、緊迫的入侵才有權採取自衛行動。

支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各項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又規定了一些次要規則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領土、外交法及豁免、保護國外的僑民、貿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難、國際權利與義務的繼承。

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象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是在各國一致同意和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組織。它們對國際法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經各成員國明示同意,對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那些規則進行修改。例如聯合國憲章限制了國際法主體按照國際習慣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裝報復和戰爭的權利。2.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國際法的規則進行間接的修改,聯合國大會雖然不是行使造法職能的機構。但是它的許多決議具有間接的修改,因為這些決議確定了國際法的新規則,如果聯合國的大多數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絕大多數主要機構都接受這些國際法規則,認為它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那末,這些國際法規則遲早終究會過渡成為新的法律。3.對國際法作進一步的編纂和發展。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擔負著編纂國際法的任務,但它同時也在開拓許多新的國際法領域。事實上,國際法委員會並未將下述兩項任務即編纂國際法(重申現行的國際法)和發展國際法(通過起草新的國際法規則——包括變更現行的國際習慣法),加以嚴格區分。除此之外,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海牙私法會議也曾分別就海洋法、國際勞工法、國際私法等專題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國際法在一些區域性集團的相互關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❾ 國際法有什麼用大國真的在乎國際法么

當然在乎,只是這個在乎,要看大國的需要而已。

英國學者菲利普.桑斯,寫過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裡面探討了嘴裡說著支持國際法,但內心又多少不希望國際法規則影響到本國利益的英美兩國,他們是如何適用國際法規則的具體例子和他們對國際法規則的態度。

冷戰結束後,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動不動就是美國例外,這是典型的不要國際法的例子。細節就不需要說了。但國際法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就從英美說起,一開始國際法規則的建立就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就像歐美財產法一開始所樹立的「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規則一樣。這樣建立起來的規則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他們自己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往往又不希望包括中國在內的別國適用該規則來損壞他們的利益,因為畢竟一個國家使用了這個規則,就代表別的國家也可以用這個規則來對付你。

國際法到底是否虛無?這是顯而易見的,國際法規則就擺在那裡,它也發揮了幾百年的作用,也逐漸地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只是目前國際法對於國際社會的事務還沒有足夠的管轄力而已。換句話說,對於大國違反國際法時,目前的國際社會還沒有完全的強制執行力。

假以時日,隨著國際法理論基礎(主權原則)的改變,國際法的約束力應該會有質的改變。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接觸國際法規則也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算一算,也就只有70年左右,加上中國對於「遙遠」的國際法並太關心,也不信賴,就會導致中國對於國際法規則的研究和適用都十分陌生,那麼中國在面對國際爭端的時候,肯定會落後於很多發達國家(當然不一定只有發達國家才會完全掌握國際法理論,也不一定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掌握國際法理論),所以中國要不落後與國際社會,對於國際法的態度應該轉變,也應該逐漸重視國際法規則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作用和影響。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