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新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社會利益

新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社會利益

發布時間: 2021-03-09 19:47:21

Ⅰ 簡述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商業道德的內涵。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商業道德是判定行為正當性的重要標准,科學認定商業道德對規制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大有裨益。司法實踐中分別以誠實信用原則、行業自律慣例和創設具體細則三條路徑來認定商業道德,然而這三條路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對此,從立法史、文義解釋與域外實踐的視角檢視之,可從誠實信用原則的角度詮釋商業道德。鑒於行業自律慣例是行業共同體慣常做法與公認標準的體現,與商業道德的源起、內在表徵一致,故可輔佐認定商業道德,但應嚴格限定其適用條件。面對新興行業競爭規則的匱乏,應允許司法能動地提煉商業道德的具化規則,但其須契合競爭法的基本理念、注重多方主體的利益衡量且以必要的案例群與充分論證為基礎。

Ⅱ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不正當競爭是指(unfair competition),是指經營者以及其他有關市場參與者採取違反公平、誠實信用等公認的商業道德的手段去爭取交易機會或者破壞他人的競爭優勢,損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Ⅲ 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不正當競爭行為是一種侵犯消費者利益以及國家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1 假冒行為
假冒行為是假借和冒充其他經營者或其商品的名稱、商標、質量和產地標志等,以使人混淆產生誤解的行為。它包括以下行為:
(1) 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2)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3)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4) 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2 商業賄賂行為
商業賄賂行為是指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購買或者銷售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也可以給中間人傭金,但必須如實入帳;接受回扣、傭金的經營者也必須如實入帳。凡在賬外暗中接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根據這一規定,構成商業賄賂行為應同時具備三個要件:第一,行為人採用財物或其他手段實施了賄賂;第二,賄賂目的是為了銷售或購買商品;第三,行賄者是經營者。
在實踐中,商業賄賂主要表現為賬外暗中給付和收受回扣。
3 虛假廣告行為
虛假廣告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行為。引人誤解是指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此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還規定,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4 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是指經營者通過不正當手段,違法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行為。所謂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護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具有保密性、經濟實用性和秘密性等特點。侵犯商業秘密所採取的手段包括:第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第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此外,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存在上述違法行為,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在實踐中,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很多的是與企業的科技或管理人員的跳槽行為相聯系。為此,國家工商局在《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的第三條第四款對此類行為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5 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不正當有獎銷售,是指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而進行的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有獎銷售是經營者的一種促銷手段,是指經營者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附帶向購買者提供物品、金錢或其他經濟利益,其形式有獎勵所有購買者的附贈式有獎銷售和獎勵部分購買者的抽獎式有獎銷售。正當的有獎銷售,法律是允許的,而不正當的有獎銷售,則不僅會損害同業競爭者的利益,而且也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危害公序良俗。因此,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對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加以禁止。該法第13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1) 採用謊稱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2) 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3) 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金額超過5000元的。

可見,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欺詐式的有獎銷售、不正當推銷的有獎銷售和高額抽獎式的有獎銷售。
6 詆毀商譽的行為
詆毀商譽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虛假的事實,損害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信譽的行為。詆毀他人商譽將會削弱競爭對手對顧客的吸引力,從而爭奪和擴大自己的市場。該行為違背公認的商業道德和市場競爭規則,因而是不正當的、違法的。

Ⅳ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商業道德的內涵是什麼

反不正當競爭法抄中的商業道德是判襲定行為正當性的重要標准,科學認定商業道德對規制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大有裨益。司法實踐中分別以誠實信用原則、行業自律慣例和創設具體細則三條路徑來認定商業道德,然而這三條路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對此,從立法史、文義解釋與域外實踐的視角檢視之,可從誠實信用原則的角度詮釋商業道德。鑒於行業自律慣例是行業共同體慣常做法與公認標準的體現,與商業道德的源起、內在表徵一致,故可輔佐認定商業道德,但應嚴格限定其適用條件。面對新興行業競爭規則的匱乏,應允許司法能動地提煉商業道德的具化規則,但其須契合競爭法的基本理念、注重多方主體的利益衡量且以必要的案例群與充分論證為基礎。

Ⅳ 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弱化商業秘密的「實用性」會帶來什麼影響

你好,根據你的陳述結合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有關信息具有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即上述經濟性及實用性實為一項構成要件。另外《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新《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三款將商業秘密的定義修改為「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並經權利人採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這也與《司法解釋》和《刑法》的規定保持了一致。商業價值也就是實用性,指某項技術和信息應具有應用價值,能解決生產經營中的現實問題,並能夠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商業秘密必須具有實用性,才具有價值性,沒有實用價值的商業秘密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Ⅵ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濫用相對優勢地位和反壟斷法中的相關規定有什麼異同

送審稿第六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相對優勢地位,在沒有正當理由的前提下,限定交易相對方交易對象、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條件、濫用收費或者不合理地要求交易相對方提供其他經濟利益,以及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條件。

相對優勢地位的理論起源於德國。此外,法國和日本在反壟斷法體系以外對利用優勢地位損害競爭專門進行了規制。我國此前已經在一些行政法規(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和無船承運業務,不得濫用優勢地位,以歧視性價格或者其他限制性條件給交易對方造成損害)、部門規章(例如,《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零售商不得濫用優勢地位從事不公平交易行為)、國務院規范性文件(例如,《國務院關於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意見》規定禁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收取不合理費用或強制設置不合理的交易條件,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關系)中使用了「優勢地位」的概念。如果本條最終被採納,將是首次在法律層面確定「相對優勢地位」這一概念。

送審稿第六條禁止的行為類型與反壟斷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非常相似,都禁止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對象、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等。但這兩條在適用主體、法律責任、執法主體等多個方面存在不同.
相對優勢地位和市場支配地位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首先,相對優勢地位和市場支配地位都關注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比如相對優勢地位就要求「交易一方在資金、技術、市場准入、銷售渠道、原材料采購等方面處於優勢地位」。而反壟斷法第十八條在認定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時,也需要考慮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財力和技術條件」、「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等。其次,相對優勢地位和市場支配地位都體現在交易相對方對於該經營者的依賴性上。認定相對優勢地位的核心在於經濟依賴性,即交易相對人合理轉向其他交易對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較小,因此形成對於原交易對象的依賴。而根據反壟斷法第十八條,「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也是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因素之一。

盡管如此,從立法本意來看,相對優勢地位和市場支配地位有不同的適用范圍也是明確的。正如送審稿《起草說明》中指出的,送審稿第六條旨在規范「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在交易中具有相對優勢地位經營者的不公平交易」。具體而言,「市場支配地位」關注企業在相關市場上針對其他競爭者和交易相對人的市場力量,而「相對優勢地位」強調企業在具體交易中,與交易相對人之間的市場力量對比。因此,在認定市場支配地位時,通常需要確定相關市場,並綜合考慮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等確定經營者的市場力量。而相對優勢地位主要考慮交易相對人是否對於經營者具有經濟依賴性,一般來說考察交易相對人是否因為該經營者的品牌知名度、長期合同關系、稀缺物資、或者必要設備等產生依賴,使得其不得已同意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Ⅶ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幾種情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之規定: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關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具體表現,可以參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競爭行為」,即第五條至第十五條之內容。現摘錄如下:

第五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第六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七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第八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
第九條 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第十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十一條 經營者不得以排擠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第十二條 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第十三條 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採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超過五千元。
第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十五條 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反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下列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1)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行為。

(2)虛假標識行為。即經營者採用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使用與其相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的;在商品上偽造、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行為。

(3)濫用優勢地位行為,是指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公平競爭的行為。

(4)商業賄賂行為,是指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在賬外暗中給對方單位、個人以回扣等其他人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購買商品的行為。

(5)強行搭售行為,是指經營者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銷售商品的行為。

(6)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包括三類,即欺騙性有獎銷售、借機推銷質次價高商品的有獎銷售、最高獎金超過5000元的抽獎式有獎銷售。

(7)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經營者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主要表現為3種: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得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權利人的職工或者權利人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

(8)濫用行政權利行為,是指對市場經營活動有影響力的行政主體,出於地方利益或小集團利益,違反法律或公認的市場規則故意對市場進行干預,妨礙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也指來自經營主體外的直接或間接行政權利作用下的強買強賣的行為。

(9)虧本銷售行為,是指經營者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商品的行為。

(10)商業誹謗行為,是指經營者捏造、散布和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物的行為。

(11)串通招標投標行為。我國《招標投標法》規定,在招標投標活動中招標人不得有下列行為:以不合理的條件限制或者排斥潛在的投標人;對潛在投標人實行歧視待遇;向他人透露已獲取招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名稱、數量以及可能影響公平競爭的有關招標投標的其他條件;泄露標底;強制投標人組成聯合體共同投標,限制投標人之間的競爭等。投標者不得有下列行為:投標人之間串通投標報價;與招標人串通投標,各投標人或者評價委員會成員行賄謀取中標;以低於成本的報價競標;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

請採納

Ⅸ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有哪些亮點

43043

熱點內容
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原則強調社會公正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469
達州稅務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6 18:28:09 瀏覽:533
湖南省行政立法 發布:2025-09-16 18:28:01 瀏覽:341
刑事訴訟法被取保候審人義務 發布:2025-09-16 18:27:56 瀏覽:103
經濟法法律行為的劃分 發布:2025-09-16 18:22:09 瀏覽:761
溫州市中院法官名 發布:2025-09-16 18:16:27 瀏覽:589
民法典那個時間開始 發布:2025-09-16 18:11:31 瀏覽:669
扣留別人畢業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17:52:03 瀏覽:661
賴小民法 發布:2025-09-16 17:51:24 瀏覽:229
法院引進來 發布:2025-09-16 17:46:28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