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407條

合同法407條

發布時間: 2021-03-10 15:29:00

① 讓別人去辦事,途中出車禍死了,我有責任嗎

你沒有責任,但你有補償別人經濟損失的義務!不論從法律上講還是從道義上講。司法實踐中你也有出錢的義務!

② 租賃合同的效力終止

租賃合同效力的終止
(一)因融資租賃合同的解除而終止
與一般合同一樣在租賃期限屆滿之前,融資租賃合同的效力也可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行使解除權而終止。所不同的是融資租賃合同的解除與一般合同的解除相比有著更為嚴格的條件。融資租賃合同中一般都有類似「除合同約定條款外(或除特殊情況外),未經對方書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中途變更合同內容或解除合同。」的規定,即所謂的「中途禁止解約條款」。合同簽訂以後,由於主客觀原因,當事人往往需要變更合同內容,刪節或補充合同條款,使合同的履行更有利於合同目的或當事人自身利益的實現。在法定的條件下,也允許當事人雙方或一方行使合同解除權,使合同自始或僅向將來發生消滅(參見《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九十四條。)。然而,如果將這些規定毫無保留地適用於融資租賃合同,將不利於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是因為:
一方面,對於承租人而言:
(1)承租人之所以要支付比貸款本息高得多的租金向出租人承租租賃物,主要原因是承租人缺乏足夠的資金購買設備又難以獲得貸款。承租人在租賃過程中已經投入了相當的資金,若允許出租人單方任意解除合同,將使承租人已投入的資金無法收回而蒙受損失。
(2)為了使用租賃物,承租人往往需要進行一定的配套設備的投入,出租人如中途解約,會增加承租人的損失。
(3)由於租賃物的特定性,出租人單方中途解約收回租賃物以後,承租人如果要再購進同種物件,不僅是相當困難的,短期內也難以辦到,這樣勢必給承租人造成更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對出租人而言:
(1)購買設備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除了出租人的自有資金以外,絕大部分來自第三者的融資,包括國外金融機構的融資,出租人除了要支付這些融資的本息外,還承擔著匯率變動的風險。如果允許承租人中途解約,則出租人很難收回投入的資金,更毋庸說償付融資本息。
(2)在融資租賃中,租賃物是由承租人根據自己的具體生產經營條件選定的,一般不具有通用性。如果允許承租人中途解約,即使將租賃物返還給出租人,在一定期間內租賃公司也很難將退回的租賃物租給新的承租人,更難期待通過出賣租賃物使出租人收回殘存租金的相當金額。在這種情況下,租賃公司不僅要失去數量可觀的租費收入,而且要遭受租賃設備無形損耗的損失。
(3)租賃物的購入價款、利息、保險費、手續費等,在固定的租賃期間內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償還,租賃期屆滿時將全額收回。如果允許承租人中途解約,將使出租人所投入的各項資金成本難以收回。
鑒於此,無論國外立法還是融資租賃實踐均對中途解約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限制的方式一般有如下三種:
(1)條文的形式明確規定限制融資租賃合同的中途解約。採取這種形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國,美國在其《統一商法典》中以新增第2A-407條規定:「如果合同不是消費租賃而是融資租賃……則承諾人在租賃合同中作出的承諾在沒有得到接受承諾一方同意的情況下不能取消、終止、修改、拒絕、免於履行或替代履行。」
(2)以判例的形式確定對融資租賃合同中途解約進行限制。例如,德國聯邦財產法院判例就形成了「禁止中途解約」的判例基準。
(3)在具體的融資租賃合同中以合同條款的形式對合同中途解約進行限制。

③ 給別人辦事,出了交通事故請問那個人有多少責任

車友,你在為朋友駕車外出辦事的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提出了這位找你辦事的朋友是否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我的作答如下:
一是,這位朋友托你辦的事兒是公事還是私事。是免費的,還是有償的服務。這都涉及到那個人是否擔責的條件。如是公事,就應該由單位承擔責任;要是有償的服務,就應由你自己擔責。
二是,如果是出自於你自願,受朋友之託開車外出辦事,出現了交通事故,應該由你承擔全部的責任。當然,出自於這個人的道義上,是可以,也應該為你作出一定的補償的。
因為,你的事故的發生,與受人之託外出辦事是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的。所以,這種事兒的發生後果,還有應該由自己來承擔責任的。

④ 租賃合同法對拖欠租金多少時間可解除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承租人無正當理由未支付或者遲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合理期限應當根據到期租金的數額、承租人的支付能力以及出租人的經濟狀況等因素來確定。

【知識拓展】
承租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金額、方式向出租人支付租金,這是因為承租人取得租賃物的使用權是以支付租金為代價的。出租人出租租賃物的目的就是收取租金,承租人能按時足額支付租金,出租人通過讓渡財產使用權而獲得租金收入的合法權利才能得到保障。

承租人在租賃期間無正當理由不得拒付和遲延支付租金。所謂正當理由包括幾種情況:一是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使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的,承租人已無法對租賃物使用、收益,承租人可以請求不支付租金。二是因出租人沒有履行義務,如交付的租賃物不符合約定的使用要求;在租賃期間租賃物出現質量問題,出租人不盡維修義務的。三是因承租人本身發生一些意外事件致使其暫時無力支付租金。例如,用於居住的房屋租賃的承租人因生重病住院,經濟上出現暫時困難,無力支付到期租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請求出租人適當延緩交付。

承租人無正當理由未支付或遲延支付租金的是一種違約行為,當然要承擔一定的違約責任。承租人不支付租金雖然是一種根本違約行為,但出租人並不一定要馬上解除合同,為了保持合同的穩定性,可以給承租人對違約的補救機會。因此,本條規定,出租人通知承租人,要求其在合理的期限內支付。該合理期限應當根據到期租金的數額、承租人的支付能力以及出租人的經濟狀況等因素來確定。承租人經催告後在合理的期限內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對遲延交付租金的,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出租人的一個催告時間,在經催告後承租人仍不交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租賃合同被解除後,租賃期間尚未屆滿的,合同終止履行,承租人應返還租賃物,承租人欠付的租金以及對出租人造成的損害,應當進行清算。

⑤ 分包商的區別

代理人和分包商的不同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代理人和分包商有以下一些不同點:
代理人,是指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某種法律行為的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
(一)意義不同 代理行為和分包行為是意義不同的兩種行為。第一,代理權的成立來自於代理授權。這種授權行為是被代理人的單方行為,代理人即使不作出承諾表示,代理關系一樣成立。而分包行為來源於總承包商與分包商的分包合同,雙方既有要約又有承諾,是一種雙方行為。第二,代理屬於處理被代理人與第三人的關系,不對外就無所謂代理,離開第三人也難以研究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關系;分包則是分包人與總承包人之間的關系。第三,從我國民法上講,代理人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活動;分包人則以自己的名義活動,除非得到授權。第四,代理人的行為一般不包括事實行為,而分包行為既可包括法律行為,也可包括事實行為。
(二)性質不同 代理人有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的區分。代理商的法律基礎,通常來源於委託代理。委託代理之性質,學說上通常認為是受委任。委託代理又以委託合同作為其代理權的基礎。委託合同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396條)代理人(受託人)按照委託合同的約定,根據委託事務的性質、特點處理事務,至於事務處理的結果是否成功,例如律師辦案是否勝訴,則在所不論。只要委託代理成立,律師辦案即使敗訴,也算完成委託事務,委託人也要依約支付報酬給律師。「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報酬。」(我國《合同法》第405條)。此外,委託人還應向代理人(受託人)預付處理委託事務的費用,如車馬費、食宿費等。「委託人應當預付委託事務的費用。受託人為處理委託事務墊付的必要費用,委託人應當償還該費用及其利息。」(我國《合同法》第398條)
工程分包商的行為,從性質上講屬於建築工程承攬合同行為。分包商與總承包商之間存在分包合同關系。分包商按照總承包商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總承包商向分包商支付報酬。如果分包商沒有按照合同完成工作,不能交付工作成果,總承包商就不會按約支付報酬。分包合同的內容通常包括分包工程的范圍、建設工期、中間交工工程的開工和竣工時間、工程質量、工程造價、技術資料交付時間、材料和設備供應責任、撥款和結算、竣工驗收、質量保修范圍和質量保證期、雙方相互協作等條款。(參見我國《合同法》第275條)分包商只能依照合同取得撥款和報酬。法律沒有給分包商設立取得預付費用的規定。
(三)地位不同 代理人,既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某種民事法律行為,那麼,在這種法律行為中,代理人不是當事人,不負履行之義務,不直接承擔合同的民事責任。但代理人有代理資格,可以為當事人給付或受領給付。「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取得的財產,應當轉交給委託人。」(我國《合同法》404條)如果從廣義代理來說,即代理人不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而是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代理人在以下情況下就取得當事人的地位,應承擔該合同的民事責任:(l)代理人在訂立合同時完全沒有披露代理關系的存在,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關系,從而實際上把自己置身於當事人的地位;(2)代理人在訂立合同時雖然披露了代理關系的存在,但有確切證據證明該合同只約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例如,如果合同寫明了只能由第三人向代理人履行時,代理人也成了當事人。(參見我國《會同法》第402條)
分包商,在與承包商訂立的分包合同中,當然處於當事人的地位,應承擔合同當事人應承擔的所有民事責任。
(四)行為本身特徵不同 代理行為和分包行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l)從行為目的看,代理以代理人為委託人處理委託事務為目的,不以代理事務的完成為要件,例如委託人指示代理人與他人訂立合同,並不以一定訂立成功為要件;而分包行為以分包人為承包人完成一定工作為目的,分包人應當按時按質完成工作,向承包人交付工作成果。(2)從行為對象看,代理行為的對象較為寬泛,沒有特別限制,而分包行為的對象是建設工程的一部分,具有對象上的特定性。(3)從行為後果看,代理人是以委託人的名義、費用處理委託事務,不承擔代理行為的任何風險;而分包人是以自己的名義、費用完成工作,在工作成果交付之前,獨立承擔分包工作的風險。(4)從行為主體看,法律對代理人資格不作嚴格限制,而根據建築法等法律法規,分包人必須具有一定的資質等級,與所分包的工作任務相適應。(5)從合同行為是否可以轉委託看,在代理行為中,代理人可以轉委託,但應是為被代理人的利益,並應率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在分包行為中,合同法明文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行分包,以保證工程質量,防止層層「扒皮」現象。(6)從行為的履行要求看,代理行為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特別信任而訂立,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代理合同,並且不存在強制代理人必須依合同處理事務的問題。(參見我國《合同法》第410條)但建築工程分包人則不能隨時解除合同,必須符合法定的合同解除條件,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否則不能發生合同解除的效力。(7)從行為是否有償看,代理行為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而建築工程分包行為則必然是有償的。
(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機制不同 代理和建築工程分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法律行為。由此決定代理人和分包人的民事責任機制的主要區別有:
(1)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不同。代理行為在我國純屬私法行為,主要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的規范和保護。分包等建築工程承包行為在我國具有嚴格的計劃性,合同的訂立,履行都應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其法律依據,除合同法、民法通則外,同時必須遵守建築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2)民事責任構成的客觀表現不同。代理人承擔違反代理義務的民事責任,不僅在於是否對委託人造成損失,更在於代理人在處理委託事務中的過錯,如違反忠實義務、注意義務等,而分包人承擔違反分包合同的民事責任,關鍵在於分包人沒有及時提供符合約定質量的工作成果即工程。
(3)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不同。依合同法規定,代理人不履行委託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委託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而分包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包括無償修理、返工改建、減少報酬、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參見我國《合同法》第406條、第407條)
(4)歸責原則不同。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和責任由被代理人承擔。(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而分包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和責任在一般情況下由分包人自行承擔。但對建築單位而言,由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就分包工程對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我國《建築法》第29條第2款)

⑥ 授權委託書中授權人和被授權人是誰

自己是委託人,甲是受託人。
法律界定的權利和義務為:
委託合同中受託人的權利義務
1.按照委託人的指示親自辦理委託事務的義務。

委託人和受託人訂立委託合同的目的,在於通過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來實現委託人追求的結果,因此辦理委託事務便成為受託人在委託合同中承擔的首要義務。受託人在履行這一義務時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按照委託人的指示和要求親自辦理委託事務。

需要變更委託人的指示時,應當事先徵得委託人的同意。受託人因緊急情況而無法與委託人取得聯系的,可以變更委託人的指示,但必須將變更的情況及時通知委託人。(見《合同法》第399條)

委託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以當事人雙方之間的相互信任為基礎,因此受託人不得擅自將自己受託的委託事務轉委託他人處理。只有經過委託人同意或者在緊急情況下為保護委託人的利益不得已而轉委託他人處理時,受託人才可以轉委託他人辦理委託事務。(見《合同法》第400條)

2.報告的義務。

為了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受託人在辦理委託事務的過程中,根據委託人的要求或認為有必要時,應當及時向委託人報告委託事務處理的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結果,並徵求委託人的合理建議與指示。委託人在辦理委託事務完畢時,應當向委託人全面報告委託事務的辦理經過和結果,並提交必要的書面材料和證明文件(見《合同法》第401條)。

3.交付委託事務辦理結果的義務。

受託人應當將其辦理委託事務所產生的結果,包括因處理委託事務而取得的各種利益和權利交付給委託人。(見《合同法》第404條)

4.賠償責任。

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受託人超越許可權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此外,《合同法》規定,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因解除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該當事人的事由以外,應當賠償損失。兩個以上的委託人共同處理委託事務的,對委託人承擔連帶責任。(見《合同法》第406、409、410條)

5.委託合同終止後的義務。

第一,因委託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破產,致使委託合同終止將損害委託人利益的,在委託人的繼承人、法定代理人或者清算組織承受委託事務之前,委託人應當繼續處理委託事務。

第二,因受託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破產,致使委託合同終止的,受託人的繼承人、法定代理人或者清算組織應當及時通知委託人。因委託合同終止將損害委託人利益的,在委託人作出善後處理之前,受託人的繼承人、法定代理人或者清算組織應當採取必要措施。(見《合同法》第412、413條)

委託合同中委託人的權利義務
1.及時接受委託事務結果的義務。

委託人依據委託合同的規定應當及時接受受託人在委託許可權范圍內處理委託事務所取得的結果,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不得無理予以拒絕接受。對於受託人超越委託許可權處理的非委託事務,委託人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是委託人知道而又不否認或者予以同意,則委託人仍應承擔民事責任。

2.提供或補償辦理委託事務所需的必要費用的義務。

無論委託合同是否有償,委託人都有義務提供或補償受託人為辦理委託事務所需支出的必要費用。所謂受託事務所必需的費用是指受託人在辦理委託事務時,為了達到委託人所追求的結果而必須支出的一切合理費用,例如代購、代銷商品的保管費、包裝費、運輸費等。

3.按合同的規定支付報酬的義務。

委託合同並不是純粹的、絕對的無償契約,受託人依合同約定有獲得報酬的權利。即使是委託合同中並無報酬的約定,但依據習慣或依據委託事務的性質或處理的具體情況,屬於公認應該給付報酬的,委託人仍應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對此,《合同法》第405條規定:「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報酬。因不可歸責於受託人的事由,委託合同解除或者委託事務不能完成的,委託人應當向受託人支付相應的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4.賠償責任。

受託人在處理委託事務時,非因自己的過錯而受到的損失,得向委託人要求賠償,委託人應對自己的委託負責。例如,委託人指示不當或重復委託、解除委託,或者由於第三人的原因而使受託人受損的,委託人應當賠償損失。(見《合同法》第407、408、410條)。

5.清償債務的義務。

受託人為處理委託事務而負擔的必要的、合理的債務,有權請求委託人予以清償。如果受託人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處理非委託事務,委託人對此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依《民法通則》有關規定,視為委託人同意,因此委託人對受託人辦理該事務所負的必要債務,同樣負有清償的義務。

⑦ 交通事故的被委託人要承擔什麼責任

有的。我國《合同法》第407條規定,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委託人應該對自己的委託行為負責,如果因為委託不當或者指示錯誤給受託人帶來了損失,委託人當然應當賠償受託人的損失;此外,受託人為了委託人的利益才處理委託事務,處理事務過程中獲得的收益均屬於委託人所有,受託人應當將這些利益交還給委託人,因此委託人應當承擔相應的風險,那麼受託人在處理委託事務過程中遭受損失的風險也應當由委託人來承擔。這是基於民法公平的原則作出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原則。
受託人在辦理委託事務過程中,第三人致使受託人遭受損失,受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也可以向委託人主張權利。按照公平的原則,民法不具有懲罰的性質,因此,受託人是可以向第三人或委託人主張權利,但不可以同時向委託人和第三人主張權利。
此外,受託人的損失只要不是自身過錯造成的,就可以向委託人主張權利。所謂不是自身原因造成,包括了一下幾種情況:(1)委託人的原因致使受託人遭受損失。如委託人指示的過錯等。(2)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受託人遭受損失。如第三人侵權等。(3)自然災害等原因。如受託人在辦理委託事務的過程中,遇到難以預料的大暴雨,受託人因此而感冒,支出了相應的醫葯費等。
受託人這種損失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受託人無過錯,即受託人的損失不是自身原因造成的;(2)受託人的損失已經發生,即受託人並不是可能造成損失,而是實際已經遭受了損失,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實際發生了。(3)原因與受託人損失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如果是受託人的全責造成交通事故,那麼委託人不用承擔責任。

⑧ 建築工程中代理人在代理工程中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委託人有責任嗎

我國《合同法》第407條規定,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委託人應該對自己的委託行為負責,如果因為委託不當或者指示錯誤給受託人帶來了損失,委託人當然應當賠償受託人的損失;此外,受託人為了委託人的利益才處理委託事務,處理事務過程中獲得的收益均屬於委託人所有,受託人應當將這些利益交還給委託人,因此委託人應當承擔相應的風險,那麼受託人在處理委託事務過程中遭受損失的風險也應當由委託人來承擔。這是基於民法公平的原則作出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公平原則。

⑨ 辦事不成,退費問題(請都懂法律的朋友)

你好,我是法學的學生,我暑假在法庭民事庭實習期間遇到過類似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首先,你需要明白的是,你,該孩子的母親,辦事人之間,實際上屬於民事委託合同關系,而其母親為委託人,你為受託人,而辦事人為經你轉委託的第三人。
其次,需要明確的就是,在你將85000元給付給辦事人,讓其幫助辦理此事的時候,其母親對於此事是否知道,是否表示同意,如果表示同意,即你可以脫離其委託關系,由其母親對辦事人的行為負責,因此你也不會受到什麼牽連。但我國《合同法》407條明確規定,委託人經受託人同意,可以在受託人之外委託第三人委託事務,因此給受託人造成損失的,受託人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但是從法律角度上,辦理假證本身就不是一個符合公平正義的事,而且也沒有給當事人帶來什麼具體損失,所以原則上應該不會由你承擔責任。
如果沒有經同意或其不知道,那麼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你將要為第三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負責,那麼也就是你將要為此負連帶責任。
還有,你在辦理這事的時候是否從中間得到利益,如果你有得到所謂的「好處費」那你也是將要對此負連帶責任的。
所以關鍵還是在於你是否告知過其母親轉托此事情,或者是否你可以證明其母親根本就知道你沒有能力能辦理此事必須經由他人的參與,或是能證明她完全授權與你而當初承諾不會追究你的責任,這樣你在法庭上就應該不會承擔則責任。
希望能幫到你~

⑩ 騎士在送餐途中遇交通事故買家有責任嗎

外賣我們都不陌生,當代年輕人的生活中必然少不了它的存在。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新冠疫情給經濟社會運行,尤其對消費帶來沖擊的當下,餐飲已經成為穩住消費的重要力量,而促成無接觸點餐用餐的外賣在這一過程中功不可沒——國家統計局6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外賣等餐飲服務收入快速增長,5月份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餐飲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
那麼點外賣必不可少的外賣小哥如果在配送過程中出現意外,例如不幸遇到車禍等情況,點外賣的顧客是否要承擔責任呢? 這個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是不用顧客負責的,因為外賣員和顧客是沒有直接委託關系的,但如果是直接委託的跑腿就要另當別論了。

按照我國《合同法》407條的規定: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要求賠償損失。
比如說朋友委託你幫忙辦事,結果在路上出車禍了,你可以起訴車禍肇事方,也可以要朋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這是合理合法的。

而我們的外賣,卻不是這種外賣員與顧客一對一的委託關系,因為一份外賣上存在的法律關系包括三種,首先是顧客與商家之間的合同關系,其次是商家與外賣平台之間的委託配送關系,最後是外賣員與外賣平台之間的僱傭勞動關系。
所以看似是「你點的外賣,外賣小哥接單後給你配送」,但實際上委託外賣小哥的主體並非你,而是其勞動關系存續的公司主體。

那麼外賣小哥如果遇到車禍,該由誰賠償呢?首先當然是肇事方及其保險公司,其次是保險不足/車主賠償後有不足的部分,若是外賣員和平台公司建立有勞動關系,可以申請工傷賠償;若非勞動關系,只是普通的僱傭關系,那麼應該直接由僱主(管理外賣小哥的公司)進行賠償。
所以目前外賣平台和勞務公司基本達成一致,通常會在每天外賣的第一單收取1-3元不等的意外保險費,為他們進行保險投保,這也是為了保障外賣小哥的安全,以免其遭受意外時無力承擔,同時也減輕了平台自身面對意外時的法律風險。

最後雖然我們不用為外賣員負責,但我們仍應該尊重他們的勞動,是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如果有法律相關問題想要咨詢,可關注我們的頭條號聽訟網,私信咨詢。也可以直接點擊文章末尾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即刻在線免費咨詢。

熱點內容
法院翻譯方案 發布:2025-09-16 14:08:32 瀏覽:704
任前法律知識和廉政考試 發布:2025-09-16 14:06:36 瀏覽:546
清末對訴訟法編撰的 發布:2025-09-16 13:49:08 瀏覽:163
不是被告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9-16 13:42:58 瀏覽:409
西安市法律援助網 發布:2025-09-16 13:39:19 瀏覽:766
是檔案法治的靈魂和核心 發布:2025-09-16 12:51:40 瀏覽:787
一個億律師費 發布:2025-09-16 12:29:19 瀏覽:910
有法律效力的房屋搬離通知書 發布:2025-09-16 12:29:17 瀏覽:294
勞動法關於父母生病陪護假 發布:2025-09-16 12:24:56 瀏覽:459
江西省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9-16 12:21:5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