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社會學看待法
『壹』 如何看待社會學的功能
社會學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層次,也就是兩大功能:一是社會認識功能,一是社會實踐功能。
社會認識包括描述社會現象、解釋社會問題、預測社會趨勢,或者說,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今後怎麼變化(預測)。
實踐功能主要反映在幫助人們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在改革不利於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上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和合理性,更符合規律性。
『貳』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社會學的意義。
學習社會學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可以回望一眼一百年前的中國,大家就可以發現,那個時候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和現在是有著多麼大的不同。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看待整個世界,也意味著不能用過去的方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社會學帶著我們去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時,我們開始慢慢具備這樣一種精神——不會再把任何事情當作是理所當然。
鄭也夫老師也在演講中表示,當我們捕捉到社會發生的各種變化時,我們就開始學會了反思學會了分析。反思可以讓我們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或者解決什麼問題並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因此,我們又能從反思中學會了去探索去創新。
(2)怎麼用社會學看待法擴展閱讀
社會學應該以某種特殊的方式而變得有用,譬如說透過對於社會如何運作的深入解剖,我們創造出改善社會的具體方法,然後讓社會按照這些特定的模式和組織運行,把社會學當作服務於此的有用工具。
然而,我們不應該被迫地接受,社會學本質上便是謀求實際性或是有用性的學科這樣的觀點。社會學也許真的一點實際的用處也沒有。它當然可以是一種知識、智識的追尋,一種幫助我們提升批判力和審美力的重要工具。
就某種意義而言,其實人人都可以是社會學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社會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就某一特定的社會話題進行辯論,盡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
『叄』 如何理解社會學給了我們希望的理由
煩請樓主看完
社會學不應當僅僅局限於發觀支配社會行動的一般規則,它還應當試圖去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意向和動機。社會工作源於社會慈善事業和睦鄰運動,以助人自助為理念,注重解決社會問題,尤其關注弱勢群體,是以專業價值觀和實踐為基礎的專業服務活動,促進社會公正,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維護服務對象的權益促進其更好發展,提高對象群體和個人的福利水平;它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工作。社會工作的基本要素:社會工作者、受助對象、助人活動、專業價值觀和一定的情境。
從社會工作的定義和基本要素來看,社會工作本身就有自己所固有的價值觀,有自己區別於其它專業的獨特性,有自己獨特的內涵。社會工作的學習和實務,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而且社會工作實務的發生是以受助對象為前提的,服務對象也是有背景有「故事」的人。因此,我們對於服務對象情境的解讀,理解服務對象,是社會工作專業學習、實務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名實務工作者的必備素質。
而且,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社會的個體化特徵有所增強,主體性文化不斷增加,人的社會性文化性也不斷增強,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在時空中,都處在不同的場域,人們都在從各方面提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調整自身的位置。一方面,是獨立意識的增強,一方面又需要與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人們渴望了解他人,也希望被他人所理解,這些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要求。這也說明,「投入理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投入理解」法,是一種強調通過站在研究對象的角度,了解人們的情感動機,以達到對人們的社會行為的理解的社會學方法。德國哲學家d.狄爾泰等人,最早從歷史學和哲學角度將「投入理解」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把直覺領悟置於因果解釋之上。之後,韋伯首先將「投入理解」法引入社會學,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而人是有情感和個性的。在社會工作實踐實務中,我們一直秉持「人在情境中」這一理念,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會賦予他們的某些社會行為以情感和意義。對服務對象及其所處情境的理解和緊接著作出的因果說明的解釋性理解與判斷,這是我們進行具體實務的前提和依據。
另外,我們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我們的專業學習中,我們也需要進行理解,專業的發展、實務所能達到的水平、我們的綜合實務能力的提升,這些都在當前所處的情境中發生。因此,「投入理解」在社會工作學習、專業實務、社工與服務對象的成長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投入理解」在社會工作學習中的重要性
社會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特徵,其專業屬性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掌握系統的理論、方法、技巧,並適時不斷做出完善、豐富。社會工作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又決定了一個人要想成為社工,就必須在專業院校中接受較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和學習。
首先,專業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是我們整個社會工作學習階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不斷的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也會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比如社會工作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大環境中的發展情況、對本專業發展中障礙因素的理解等等。 其次,自主學習。我們自主學習的途徑是向老師請教、與他人交流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因此,就需要較多的「投入理解」,我們需要理解他人的想法、看法和處境,也需要他人理解我們。
基於上述兩點及社會工作學習具有的強理解性和應用性的特徵,所以,我們在社會工作學習中要重視理解。我們還需重視,對所學到的知識技能的適用性、系統化、知識的本土化實踐、知識的貫通性、專業知識的轉換語言、現有知識的局限性和情境特徵等進行思考和理解。比如,對一個案主自願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不如意的生活,你會怎麼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是作為一名社工,我們會以專業價值觀為依據,會盡最大可能去挽救他的生命。但是,對於自殺者本人來說,可能認為你挽救我是對我的不尊重和不理解,這是服務對象的價值觀。
三、「投入理解」在社會工作專業實務中的重要性
「投入理解」和接納,是貫穿整個專業實務過程始終的。我們要進行更好的適合服務對象的實務,就必須對他們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對服務對象有效理解,也是我們實務效果明顯的保證。 1、有利於對服務對象的准確理解和判斷
服務對象是我們進行社會工作助人活動的前提,對服務對象及其所處情境的了解、理解是我們開展實務的首要任務。但是,我們在進行理解時不能只做一般化的理解,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社會人,對象擁有豐富的現實感,要考慮到對象的獨特性。比如,筆者在某市盲校實習,社會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社會媒體對盲校這些學員的印象和看法是:弱勢群體,他們也沒有特殊的技能,孩子往往是低自尊,缺乏自信,孤獨感強烈,怕與人交往,交往能力弱,不同程度的抑鬱或憂慮症等等。那事實究竟是怎樣呢?首先,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和倫理告訴我們,上述看法是消極的帶有偏見的。而當我去具體接觸和進行實務時,發現他們是一群樂觀、開朗的,渴望與人溝通,對一些事情或現象有自己獨特想法、看法,有一定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孩子。而且,他們還有一些我們常人沒有的優勢,比如敏銳的聽覺、較強的聽覺判斷力、音樂天賦、較強的團體協作能力等等。
因此,沒有走進服務對象的世界,不了解服務對象的處境,就不能真正理解、接納和幫助服務對象。理解是我們實務工作的前提和目的,是一種有效服務的策略。服務對象的處境、需要、心理、行為、想法、期望、感受等都與他們歷史背景、文化傳統、語言、視域分不開,與價值觀念分不開。 2、有利於服務對象對社工的理解
社會工作實務過程,是雙方互動、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過程。服務對象對社工的理解包括實務目的與性質、實務者本人、服務理念的理解、社會工作的認識、實務活動的理解等等。實務的有效開展,與服務對象對實務者及其所開展的實務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3、有利於相互理解
社會工作實務,是實務雙方相互理解、包容並不斷達成共識的過程。理解的雙方是缺一不可的,理解具有雙向性。良好的溝通交流要求雙方相互理解,如此有效溝通以及溝通目標的達成才能成為可能。我們理解雙方的有效途徑,就是語言。語言,是我們在進行實務以及進入對方世界的有力媒介。每一個地區、社會都擁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語言習俗系統,這個系統中蘊含著支撐這個地區、社會運作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語言習慣。每個案主的語言系統,可能會具有其個體的獨特性。故此,我們的專業實務首先就需要掌握案主的語言系統信息,因為這是我們了解、理解案主並走入其世界的一把鑰匙。理解的雙方要進行有效並達成目的的理解,就需要雙方必要的「合作」。
『肆』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對「行動中的法」的評價
大家好 川農學子打個卡
『伍』 社會學怎麼看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陸』 談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看待社會問題的視角和方法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可以說是與黑格爾的idealism截然相反。黑格爾認為是思想決定生產,決版定經濟,馬權克思則認為是由經濟,物質狀態決定思想。所以馬克思就認為決定一切最為重要的就是階級,在他的著作「共-產-黨宣言」中就寫到「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大意就是目前為止的社會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以他的觀點,一開始的階級斗爭是在貴族階級與新興資本階級之間展開,通過國際貿易得到經濟實力的資本階級希望從貴族階級中取得政治權利,通過革命取得了政權的轉換,然後原本與資本階級並肩作戰的無產階級因為與資本階級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也將掀起第二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之後,就會天下大同。
以馬克思的角度,他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階級之間的不公平與不正義,財富分配的不公是造成一切問題的主因。一切的壓迫都來源於取得社會資源的能力,馬克思的觀點就是資產階級強權對無產階級弱勢的壓迫,比如女權主義就引用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是男性強權對女性弱勢的壓迫。
『柒』 如何運用社會學批評方法
我是學社會學的。以社會的視角去評論一些東西,可以批判不好的,也應該繼承優秀的。
『捌』 怎樣用社會學的方法分析亞文化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有各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由於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玖』 如何認識法社會學
1、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拾』 法社會學的如何理解
法律的產生先於國家的起源,而法律又只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或者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法律只是法的真實或虛假的表現形式。既然如此,那又如何理解作為權威性價值准則的法的強制性或強制力呢?
法的強制力量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首先,在原始習慣法產生的初期(有些學者認為原始習慣法產生於血緣家族之後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主要靠社會輿論、氏族首領的威望等社會強制力來保障習慣法的實施。其次,在氏族社會末期,法庭和訴訟已經成為保證原始習慣法實施的手段。再次,隨著國家的產生,習慣法逐漸向成文法過渡,國家強制力(指國家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也逐漸成為保障法律施行的主要工具。此外,「階級對抗社會的法能夠代表全體居民的利益越少,法律形式依賴於國家強制力就越多」.
法的實施之所以要以強制力為後盾,國家法之所以要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乃是因為法作為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器,必然會觸犯一定社會主體的某些既得的或預期的社會利益,從而必然會受到這些人的抵觸甚至反對。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強制力為後盾,法在許多方面會變得毫無意義,違反法的行為得不到懲罰,法所體現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貫徹和保障。由於法律由國家創制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在整個國家主權范圍內實施,法律因此而具有統一性、普遍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