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強制締約義務
㈠ 合同義務的締約形式
強制性義務
所謂強制締約義務,也稱為強制訂約義務,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據法律的規定,負有應相對人的請求,而與其訂立合同的義務。合同一方當事人對相對人的要約,必須作出承諾,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強制締約義務來源於法律的規定,對意思自治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限制,或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保留了當事人選擇相對人的自由,或者相反,保留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不允許當事人對締約相對人進行任意的選擇。我國《合同法》作了以下三種強制締約義務:
《合同法》第38條規定,國家根據需要下達指令性任務或者國家訂貨任務的,有關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合同法》第230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
《合同法》第289條規定,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
附隨性義務
1、債之關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基於誠實信用原則,依其情事,尚會發生各種義務。例如:甲出租A屋給乙經營麵包店時,不應再將相鄰之B屋租與他人,從事同一營業;電熱器之出賣人應正確告知其使用上之安全事項。關於此類義務,德國學者有稱之為Schutzpflicht,有稱之為Nebenpflicht,有稱之為weitere Verhaltenspflicht。台灣地區學者,有稱之為附從義務,有稱之為附隨義務,均屬Nebenpflicht之迻譯,後者較能表現其特徵。蓋此類義務,並非如給付義務之自始確定,而系隨著債之關系的發展,於個別情況要求當事人之一方有所作為或不作為,以維護相對人之利益,於任何債之關系(尤其是契約)均可發生,固不受特定債之關系類型之限制也。——王澤鑒著:《債之關系的結構分析》,載於其《民法學說與判解研究》(4)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0頁。
2、依誠信原則,債務人於契約及法律所定內容之外,尚負有附隨的義務。此附隨義務,又可分為兩種。一為輔助的或非獨立的附隨義務,並無獨立目的,惟保證主給付之義務履行。二為補充的或獨立的附隨義務,為達一定之附從的目的而擔保債之效果完全實現。——史尚寬著:《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3、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當事人之間也無明確約定,但為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並依社會的一般交易觀念,當事人應當負擔的義務。——葉知年著:《合同法應設定附隨義務》,載於《政治與法律》,1999年第1期。
4、附隨義務指法律無明文規定,當事人亦無明確約定,為保護對方利益和穩定交易秩序,當事人依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擔的義務。——張馳,鮑治著:《附隨義務論》,載於《法學論壇》,1999年第6期,第23頁。
5、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為輔助實現債權人之給付利益或周全保護債權人之人身或其財產利益,債務人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而履行的通知、協助、保密、保護等給付義務以外之義務。——道文著:《試析合同法上的附隨義務》,載於《法學》1999年第10期,第26頁。
6、附隨義務是指債的關系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為使債權能夠圓滿實現,和保護債權人其他權益,基於誠實信用原則,債務人除給付義務外,尚應履行其他行為的義務。——王宏著:《論合同法上的附隨義務》,載於《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第92頁。
7、廣義的附隨義務是於合同關系發展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生的,當事人依誠信原則所應負擔的義務。狹義的附隨義務,為合同履行中依誠信原則產生的給付義務以外的義務。——王海霞,潘丹著:《關於附隨義務的幾個問題》,載於《理論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8、合同附隨義務,是合同義務的擴張,指合同當事人按照約定全面履行給付義務的同時,必須履行通知、減損、協助、保密等與合同有關的義務。——方龍華,吳根發著:《合同法上的保密附隨義務》,載於《法律適用》,2001年第10期,第30頁。
㈡ 合同法形成性考核中什麼是狹義的強制締約
所謂強制締約義務,也稱為強制訂約義務,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據法律的規定,負有應相對人的請求,而與其訂立合同的義務。合同一方當事人對相對人的要約,必須作出承諾,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強制締約義務來源於法律的規定,對意思自治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限制,或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保留了當事人選擇相對人的自由,或者相反,保留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不允許當事人對締約相對人進行任意的選擇。
我國《合同法》規定了以下幾種強制締約義務:
《合同法》第38條規定,國家根據需要下達指令性任務或者國家訂貨任務的,有關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合同法》第230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
《合同法》第289條規定,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
㈢ 我想問問,關於合同法的強制締約究竟是一種什麼概念,請給我一個清楚,詳細的回答,謝謝。
強制締約
一、契約自由的限制與強制締約的出現
在當今世界各國的合同立法、學說、判例中,默示條款、格式條款、合同形式的特別要求等,使得契約自由原則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中對傳統契約理論沖擊最大的當數「強制締約」的出現。強制締約是指個人或企業負有應相對人的請求,與其訂立契約的義務。換言之,合同一方當事人對相對人的要約,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這就使得契約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要約負有必須承諾的義務,即強制締約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的,對其履行的直接後果是出現所謂的強制合同。
在實際生活中,強制性合同對契約自由進行了兩種不同程度的限制。其一,使一方當事人訂立合同的自由受到限制,即對他人提出訂立合同的要約無權拒絕。比如存在於公用事業的強制締約,郵政、電信、電業、自來水、鐵路等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客戶或用戶的合理使用要求。其二,選擇對方當事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即一旦當事人決定訂立合同,他無權選擇合同相對方當事人。比如房屋出租人出賣房屋,承租人憑借優先購買權向其發出購買要約。前者被稱為絕對的強制合同,因為在此情況下,法律直接為一方當事人設定了對另一方提出的要約必須予以承諾的義務。後者被稱為相對的強制合同,因為此時法律規定只有在具備一定的條件下,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的要約才負有必須承諾的義務。
二、我國法律中的強制締約義務
在我國,強制締約規則最早出現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一十八條中,該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承租人憑借債權物權化產生的優先權而享有在同等條件下要求出租人與之訂立房屋買賣合同的權利。相應地,出租人負有在同等條件下同承租人訂約的義務。
1999年頒布的兩部重要的民商事法律?D?D合同法和證券法同樣也規定了強制締約義務。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九條規定:「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的通常、合理的要求。」這里對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設定強制締約義務,主要是由於這些承運人往往具有獨佔地位以及所提供的服務具有公用事業的性質。旅客和托運人除了這些承運人之外無法找到別的合適的合同當事人,如果不強制這些承運人與旅客訂立合同,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秩序的紊亂和經濟活動的非正常進行。證券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收購要約的期限屆滿,收購人持有的被收購公司的股份數達到該公司已發行的股份總數的90%以上的,其餘仍持有被收購公司股票的股東,有權向收購人以收購要約的同等條件出售其股票,收購人應當收購。」這是在公司並購中,證券法為了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對公司收購者所設定的強制締約義務。這一義務可以使目標公司的中小股東有機會脫離已落入收購人控制的目標公司,以體現法律對社會弱者的救濟。在這一強制締約義務中,收購人的「同意」要素也同樣被絕對地限制了。
此外,我國合同法還規定了一種更為極端的「強制合同」,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國家根據需要下達指令性任務或國家訂貨任務的,有關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在特殊情況下,國家為了抗洪救災等需要,對有關生產和運輸企業下達指令性計劃是必要的。所以,我國合同法在貫徹合同自由原則的同時,仍然規定了這種強制合同。在普通強制合同中,僅一方當事人有強制締約義務,而在這一合同中,雙方當事人連協商合同內容的自由也被限制了。因此,它是一種更為極端的「強制合同」。我國台灣學者王澤鑒把它稱為「命令契約」,即以政府行為取代當事人意思,以示與必須具備要約與承諾的「強制合同」相區別。
我國法律建立了強制締約義務規則,這對實現社會公平和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具有至少兩個方面的局限性:
其一,強制締約存在范圍過小。在許多與普通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部門,不管是合同法還是其他法律都沒有關於強制締約義務的規定。這使得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部門恣意妄為,濫用其壟斷地位,嚴重影響了普通公民的正常生活。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加緊修訂鐵路法、公路法、電力法、執業醫師法,在其中設立強制締約規則。
其二,缺少對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規范。我國合同法和其他法律都沒有對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同時又由於我國侵權行為法的不完備性,對違反締約義務一方當事人的懲治和對受害者的保護都無法可依,由此造成了法律的實效性低下。要發揮強制締約義務條款的應用作用,必須對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
三、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民事責任
目前,我國立法上沒有明確規定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性質及承擔方式。在我國台灣地區,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是適用台灣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即適用侵權責任的規定。但筆者認為,鑒於我國目前立法確定的侵權責任的規范以及違反強制締約義務承擔方式的特殊性,不宜將其納入侵權責任體系。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法律關於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受害人對侵權人的過錯須舉證,不能證明侵權人過錯的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否則不承擔侵權責任。所以,要在違反強制締約義務責任中適用這一條款,對於受害人的保護非常不利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強制締約義務的出現就是由於合同雙方當事人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在相當程度上體現著對社會弱者的救濟。因此,在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構成要件中不必強調締約義務方的過錯。另外,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經濟上的補償,即回復受害人在侵害之前的經濟地位。而在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場合下,一般不會給受害人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受害人也很難證明其具體的損害范圍及數額。強制締約義務的設定也並非為了對受害人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而主要是要公共服務部門履行自己應盡的社會職能,滿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是要求公共服務部門「實際履行」強制締約義務(加引號以表示它與違約責任中「繼續履行」相區別),即對另一方提出的要約予以實際承諾,由此在相互間形成合同關系,這與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有根本的區別。並且,在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構成要件中,也不必像在侵權責任中以造成損害為前提條件。
故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民事責任不能納入侵權責任的體系之中,即使將來在我國民法典中設置完善的侵權責任規范體系時也是如此。因為民事責任體系本來就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動態體系。正如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由於當事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承擔獨立的締約過失責任一樣,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責任也是應成為一種獨立的責任類型,是一種與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相並列的與合同相關的責任類型。
最後,筆者想強調,違反強制締約義務的民事責任作為一種獨立的責任類型,並不否認在特定情況下強制締約義務人同時構成侵權責任。因為在特殊情況,強制締約義務人拒絕履行義務會造成受害人人身、財產的損害,特別是那些人們認為通常不會拒絕要約人要約而寄予特別期望的公共事業部門,如一方當事人在危難、急病的情況下,計程車拒載;醫師對於急症病人,無故拒絕救治,使受害人病情惡化或死亡,在此可確認受害人有權要求強制締約義務人承擔經濟損失,這一請求權應以侵權責任的規范為依據。
㈣ 強制締約是合同法什麼原則的體現
從強制締約看對合同自由原則的限制 強制締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負回有應對方的請求與其訂立合同答的義務。強制締約規則是對合同自由原則的限制或修正。與一般合同成立須經要約和承諾的合意不同,它強調的是承諾的義務。雖然強制締約仍要採用承諾或雙方既定的交易習慣才能促使合同成立,但承諾的一方當事人必須承諾。
㈤ 合同法中的六大義務
附隨義務隨合同關系的不斷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我國合同法對附隨義務內容的規定大體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通知義務
通知義務又稱告知義務,指合同當事人應將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告知對方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58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2、說明義務
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相對方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負有向對方說明的義務。如《合同法》第199條規定:「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3、協助義務
協助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應協助對方履行義務,以使合同目的能順利實現的義務。在合同關繫上,債務人所負的履行義務多數是積極的給付義務,以滿足債權人利益為目的。而債權人要現實地享有合同利益,就必須以自己的行為接受債務人的履行、配合債務人完成履行行為。
如果沒有債權人的配合、創造必要的條件,合同將無法得到履行或不能達到履行的效果。為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債權人負協助義務。如《合同法》第259條規定:「承攬工作需要定作人協助的,定作人有協助的義務。」
4、照顧義務
債務人履行合同時,應以謹慎、誠實的態度照顧合同相對方及合同標的物,輔助債權人實現給付利益。
如《合同法》第156條規定:「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採取足以保護標的物的包裝方式。」
5、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又稱忠實義務,是指合同當事人負有將通過合同關系了解到的對方的秘密予以保密的義務。因為在合同訂立時,為了使對方了解和信任,一方往往要向對方透露自己的一些秘密,如商業秘密、技術秘密等。
如《合同法》第266條規定:「承攬人應當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未經定作人許可,不得留存復製品或者技術資料。」
6、保護義務
當事人履行合同時,應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保護相對方的人身和財產利益。如《合同法》第282條規定:「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設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內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承包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㈥ 合同法中哪些條款屬於效力性強制性法規哪些屬於管理性強制性法規
決定合同效力的,也就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中的效力性條款將導致合同無效,這里強制性規定中的效力性條款並不在《合同法》中。
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合同的效力
遼寧開智律師事務所 那 偉 張麗榮
實踐中,合同糾紛經常出現當事人以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為由主張無效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確屬無效合同,那麼,如何適用該條確定合同的效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否應一概無效呢?因大量的強制性規定存在於各法律、行政法規中,絕對化的適用該條,不僅將導致大量不應無效的合同被認定為無效;且因以該條主張合同無效的當事人中,其中不乏以獲取不當利益為目的惡意主張,如此也將導致惡意主張人獲取了不當利益,不利於社會正常秩序的維護和交易的穩定安全。什麼樣的規定才屬於「強制性規定」、當事人惡意主張無效能否支持,我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適用違反強制性規定確認合同無效應當慎重,具體從違反的強制性規定必須是強行性規定中的效力性規定、當事人主張無效主觀上不能具有惡意兩方面進行衡量後,再作出認定。現就此觀點闡述如下:
一、必須是違反了強行性規定中的效力性規定,才會導致合同無效。
(一)合同違反禁止性規定中的取締性規定是相對無效,只有違反效力性規定才絕對無效。
強行性規定包括強制性規定與禁止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是法律和行政法規要求人們必須為某種行為;禁止性規定則是法律和行政法規要求不得為某種行為。其中禁止性規定又分為效力性規定和取締性規定。
效力性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規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違反這些禁止性規定後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但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後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違反效力性規定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
取締性規定又稱管理性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違反此類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違反此類規范後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也並不損害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只是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的規范。違反該規范的,並不當然導致合同絕對無效,只有損害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才能無效。
(二)禁止性規定中效力性規定與取締性規定的區分
對於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其是效力規定還是取締規定,應當探求其目的而定,即「非使違法行為之法律行為為無效,不能達其立法目的者,為效力規定;而僅在防止法律行為事實上之行為者,為取締規定。二者的具體區分標準是:
其一看法律規范的內容。如規范中明確規定違反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的,該規范屬於效力性規范。
其二看合同違反的禁止性規定是針對一方當事人還是針對雙方當事人。如針對一方當事人的,則不屬於效力性規定。因為禁止規范是作為對該方當事人的「約束條款」來規定,只有違反方才應負該規范所確定的行政責任,另一方不需負行政責任,既然不需負行政責任,自然也就不應在民事上承擔不利後果。
其三看合同規范所禁止的對象。如果規范所禁止的對象是行為效果,則是效力性規定;如規范所禁止的對象不是行為效果,只是行為手段或行為方式,或者禁止的是行為的外部條件如經營資格、經營時間、經營地點等,而允許有資格經營者或允許依其他手段、方式或時間、地點作出行為的,因此時規範本已不在於禁止行為效果的發生,而在於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這類規范是管理性規范。
其四看規范所禁止的目的和違反規范的後果。如規范的禁止目的是保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且違反該規范必然導致直接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嚴重後果的,該規范屬於效力性規范;如果該規范雖也有保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但違反該規范只會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不當然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該規范屬於管理性規范。
二、當事人主張合同無效主觀上存在惡意的,合同不應認定無效。
(一)惡意主張合同無效的涵義
惡意主張合同無效是指當事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為了獲取訴訟利益、逃避違約責任、減少損害等目的,在訴訟中主張合同無效的行為。惡意主張包括兩種情形,其一是惡意起訴無效合同,指不願繼續履行合同的一方以訂立合同時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故意提起合同無效之訴以達到恢復原狀、減少合同繼續履行將導致的更大損失之目的。其二是惡意抗辯,則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以所爭執合同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為抗辯理由,以達到減少損失、謀取訴訟利益之目的。
(二)惡意主張合同無效不應支持的理由。
首先,惡意主張合同無效不符合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原則中的帝王條款,該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對該原則的遵守同時也體現了民事主體基本的商業道德,而惡意主張通常都表現為一方在原先簽約基礎與事實發生變化後,因合同的履行對其不利,就公然承認自己違法,以此來主張合同無效,並希望通過合同無效逃避合同義務,其行為顯然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對於此類行為予以支持,無異於鼓勵不誠信,將促使人們在因市場行情變化而使履行合同帶來的不利利益大於因承擔合同無效責任而喪失的利益時,選擇後者,即以合同無效為借口而逃避合同的義務,此舉必然會助長市場經濟活動中不講信譽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置他人利益於不顧的現象,給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交易的安全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支持惡意主張違背了合同無效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宗旨。合同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以誠信和公平原則為主要內涵的社會公共利益,提倡社會公共道德。確認合同無效是國家對民事主體所從事的民事活動進行的干預,目的是防止、制裁違法行為。設立無效合同制度,不僅要維護國家的強制性法律規范的實施,而且還必須體現社會公共利益中的誠信和公平願望。而在惡意抗辯情形下,違法行為人主動請求確認合同無效,並希望通過確認合同無效使其獲得某種不正當的利益,以致從根本上違背了無效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宗旨。如果惡意抗辯得到支持,善意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支持,相反違法行為人不僅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還將獲得某種不正當的利益。因此,惡意主張不應支持。
再者,惡意主張是惡意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效合同惡意主張因嚴重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破壞了合同秩序,是一種惡意規避法律的行為。一方在從事某種違法行為之後,可以根據履行的結果選擇合同的效力,合同履行的結果對自己不利便主張合同無效,合同履行的結果對自己有利則認為合同有效,此舉如果能夠得到支持,則將會起到縱容不法行為人從事違法行為的後果。也就是說,違法行為人完全可以為所欲為,從而使合同無效制度成為其追求某種不正當甚至違法利益的手段。如果支持惡意主張,實際上就是肯定當事人可以通過違法行為獲利,是對相對人信賴合同有效成立的重大打擊,將會縱容違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相對人也將喪失對正常交易的起碼信賴。在我們的社會活動中,如果惡意主張一方的訴求一概得到法律的支持,那麼,這種損害誠信和公平社會原則的立法和司法是不可能實現鼓勵和穩定交易理想的法律效果的,而且也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
(三)主觀惡意的認定
1、主觀上是故意,即由於惡意主張人明知其主張行為可能導致合同無效,而積極主張合同,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2、合同無效事由發生之前,主張人就對合同無效存在故意的情形才能構成惡意抗辯。對於該故意產生在合同無效事由已經發生之後(包括因過失導致合同無效後轉變為希望合同無效的),不應認定為惡意抗辯,只能認定為合同無效的一般情形。因為這種情況下合同無效事由發生之時抗辯人並不希望合同無效,仍有意於合同的有效及履行(包括對合同無效事由存在過失的情形)。
3、主張人明知合同無效導致合同相對方利益受到較大損失。如果合同無效相對人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失或只有輕微的損失,只需認定合同無效,而沒有認定惡意主張的必要。
綜上,對違反強制性規定無效合同作出限縮規定,不僅將充分鼓勵交易並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使無效合同范圍大大縮小,而且也可以遏制惡意主張行為,保證交易安全和促進誠信原則,進而保護了市場秩序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
㈦ 什麼是建設用地使用權消滅時的強制締約義務
以商品房為例:業主所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的規定。
業主購買商品房時所取得的建設用地使用權本身是有期間限制的。該期間屆滿,原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否消滅,取決於合同雙方的共同意志。
目前,法律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自動續期,只是說明,作為出讓方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和用地者續訂出讓合同的強制締約義務。
㈧ 強制締約是合同法( )原則的體現
您好,您所問的是否是:強制締約是合同法( )的原則的體現。
A. 自由原版則 B. 正義原則 C. 鼓勵權交易原則 D. 情勢變更原則
正確答案:B
強制締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負有應對方的請求與其訂立合同的義務。強制締約規則體現了正義原則,是對合同自由原則的限制或修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