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施行的中國社會救助法的重大改變
❶ 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的重大發展事件
自貿區的建立
❷ 中國的社會救助制度有哪些內容和特點
特點:
一、社會救助法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基礎
社會救助法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實現社會回公平為價值基礎。社答會救助基於國家財政向社會特殊群體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既不是強調國家公權對公民權利的干預,也不是規范公民、意思自治。社會救助法律制度規范國家調節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擔對社會困難群體的扶助責任和義務,保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適度平衡,一定程度實現社會公平。
二、社會救助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現代社會,獲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政府在其中負有嚴格的責任。有關社會救助的權力的實施和權利的實現及其救濟不僅是行政行為和司法行為,而且是嚴格的程序和過程。因此,社會救助法不僅是規范社會救助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還必須規定主體資格,救助程序,權利義務實現方式等。
所謂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於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它對於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❸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有哪些重大的變化
1、城市城鎮化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城鎮化率為19.8%,到2017年城鎮化率達到58.52%。距離基本完成城鎮化70%的目標還有11%,大約需要10年的時間。城鎮化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轉變,消費方式的轉變,生活方式的轉變,意味著經濟的高速發展。
比如從1999年到現在,城市化率由百分之三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多,同時經濟增長也是最快的時期。而1956年到1976年這二十年間,城市化率增長百分之二,經濟發展速度也十分緩慢。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也是中國長期的政策。
2、中國航天事業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7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神七」的成功發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讓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3、中國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51枚金牌,穩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們實力的見證。
4、中國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5、社會流動性變化加劇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通過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城鄉二元的體制分割、單位所有制的職業分割,使得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很弱。改革開放之後,為了發展市場經濟,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就需要充分調動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成分的人的作用,社會流動性由此大大提升。
據統計表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全國大約有1.1億多的人口經常處於流動狀態,人口流動的范圍也已經從國內不同地區擴展到不同國家之間。在職業上,人們選擇的自由度也大大提升,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工作單位之間、不同職業之間的流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道風景。改革開放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社會流動渠道逐步開放,逐步多元化,人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可以在社會中獲得向上流動的可能。
❹ 我國社會救助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從國際社會救助制度的建設和發展的歷程看,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對於國家的繁榮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當下,對貧困者和弱者進行社會救助,要有嚴格的資格審核制度,使真正有需要者得到救助。為完善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突破現有的發展困境,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理順管理體制,健全運行機制。建立協調平台和落實平台,構建跨部門的社會救助管理體系,保證各項救助政策的落實,形成社會救助工作合力,實現社會救助工作組織體系與救助工作的專業化。
進一步推廣社會救助的分類分層管理。適當區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專項救助,推廣分類施助和差異施助。建立「以人為本,重在服務」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制度的作用。建設正式救助與非正式救助相結合的制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
積極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立法。加強社會救助的法制建設,建立中國社會救助的法律法規體系,盡快推動社會救助法的出台,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社會救助的公正度進行監督,逐步完善現有的具體救助政策和措施,確保社會救助制度的長效性和權威性。完善稅收調節制度,通過稅收手段調節國民的收入分配,進而籌集救助資金,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減緩社會救助的壓力。
實現社會救助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規范靈活的救助機制,改變以往的資金籌集方式,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積極開展社會募集,合理分擔中央與地方政府責任。
保障社會救助的公平性。保障城鄉發展的均衡性,促進城鄉共同進步。改變「城鄉分治,公民不同權」的理念,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努力實現社會救助的均等化。經濟發展是社會救助政策實施的重要基礎,未來中國應更加重視社會救助制度效率的提升,著力解決公平問題,注重貧困緩解,堅持走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救助發展模式,更加關注兒童和未成年人的發展問題。
❺ 2014年3月14日,國務院以649號令頒布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是
192.168.1.106
❻ 中國消費者行為近幾年最重大的改變是什麼
基本沒太大變革 依然是沖著吃和穿等人的基本需求
❼ 中國2014年有哪些大事件
2014年,公歷平年,共365天。2014年的重大事件如下:
1.1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1月21日:中國遭到DNS入侵,中國紅客聯盟(王子)當晚組織反擊;
3.3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3月21日21時許,昆明火車站發生多名歹徒惡性砍人襲擊事件。事件共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雲南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案件);
4.4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4月5日:海歸華人陳恩田等人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祭奠鄧小平;
5.5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5月30日,上午9時20分,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卡場鎮再次發生里氏6.1級地震;
6.6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6月3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為中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范圍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
7.7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7月23日:台灣復興航空一架從高雄飛馬公的客機在澎湖發生緊急迫降失敗,意外墜毀,事故已造成48人遇難;
8.8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8月19日,中國「高分二號」衛星發射成功;
9.9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9月30日:首個烈士紀念日儀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
10.10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10月23日~11月3日:第十五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在成都舉行。10月31日:首屆「世界城市日」活動在上海舉行;
11.11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11月22日:16時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北緯30.3度,東經101.7度)發生6.3級地震;
12.12月份發生的重大事件。12月31日,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08星。
❽ 近二十年中國巨大的變化有哪些
對照近年來的變化:
1、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到2007年止,我國GDP總額已達到22.4萬億元,人均約合2880美元,年均增長100%以上,已經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由佔全球GDP總額的10%上升到50%以上;經濟效益的提高,財政收入連年的增加,到2007年已達到5.13萬億元,外匯儲備超過.7萬億美元。2009年,GDP總量已躍升世界第二位。
2、取消農業稅,終結了中國幾千年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今年豐收已成定局。
3、進出口貿易一直增長,開放型經濟進入了新的階段。
4、創新轉型國家建設進程良好,涌現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
5、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6、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居民收入有較大增加。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
8、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
9、社會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農村實現了免費制教育。
10、 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
11、 港、澳、台工作進一步加強。
12、我國外交全方位發展。
(8)2014年施行的中國社會救助法的重大改變擴展閱讀:
五年時間瞬間即逝,中國與世貿之間的關系早已跨越了當初的起點。回首既往,目睹當下,相信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基本認識: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中國入世都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性事件。這不只是因為全球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突然加入了洶涌澎湃的13億人口,而且更因為中國和世界都因此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而這種變化將貫穿於整個二十一世紀。
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後來者」,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卻迅速地後來居上。在短短五年時間里,中國經濟和市場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不僅使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而且還對當今和未來的全球秩序發揮著重要影響。
社論表示,就在入世後的幾年時間里,中國的經濟規模接連超越了多個老牌工業國,包括義大利、加拿大、法國和英國。中國僅居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其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由此開始,由七大工業國一直唱主角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是人們所沒有料到的。
社論指出,當然還遠遠不止於此。在入世之初,中國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貿易國,但今天卻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之一。
當初,其外匯儲備只相當於新加坡或台灣,但今天卻超越了曾經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當初,其貨幣還不受重視,甚至受到歧視,但今天人民幣卻在國際貿易和外匯市場上變得炙手可熱。所有這些,似乎都在瞬間發生。
然而,中國入世五年來最深刻的變化,還在於整個社會的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