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業社會勞動法
呵呵
用不著這么頭疼,很簡單。
一、你先確認一下你的勞動關繫到底是總部還是在分公司。看分公司是否有法人資質,看以前一直是哪個單位發的你的工資。你是財務,這些應該不難吧。
二、收集在單位工作的依據,比如考勤記錄、人事檔案,有工資發放憑證更好,證明你在單位工作,工資薪酬約定及確認勞動關系的依據。
三、以單位沒有辦理醫療保險(或者其他保險)為由,以書面形式向單位辭職。辭職書一式兩份,辭職理由必須是單位沒有辦理保險,交單位人事部門一份,讓收件人在你所留底根上簽收。如果單位拒絕簽收,可把辭職書特快專遞郵寄給單位,保留好郵寄憑證,掐算好單位收到時間,交接完手頭工作,走人。
四、到當地區勞動仲裁或者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要求:
1、單位去年10月至你辭職期間的雙倍工資賠付。
2、要求單位支付1個月的工資作為經濟補償金。
3、要求單位補繳去年5月至辭職期間的社會保險。
就這樣就行了,至於適用那條法律法規,你不管就是了,那是勞動部門的事。你們勞動局總不至於答復你說沒有法律適用吧?
OK。給分吧
B. 勞動法應是法律什麼專業
勞動法作為部門法,屬社會法學科。
由於社會法學家把研究的注意力從立法轉向了司專法,加上他們屬強調法與社會的關聯,所以他們很重視法的實現問題,即法的實際運行的過程、程度和結果,這就構成了他們研究的第二個方面,即法的事實或實際方面。它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是法律的實際運行問題,包括運行的過程及其規律,影響法律運行及其結果的各種因素等。
其二,是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目的和效果。社會法學家重視法律的實際還表現在,他們特別重視法律實際上對社會所產生的效果。
C. 請教法律專業人士一個關於勞動法的問題
1、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書面訂立勞動合同又實際用工的,法律上稱為「事實勞動關系」,也就是說,只有未訂立勞動合同,才能構成「事實勞動關系」,無「事實勞動合同」概念。與單位建立「事實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同樣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規保護,並且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自08年2月1日起,享受雙倍工資,至用人單位與其書面訂立勞動合同時止。
2、「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沒有提出任何理由」法律上屬於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行使《勞動合同法》第48條賦予的權利,提出留任要求。
D. 關於《勞動法》第三十八條!法律專業人員進……
當然,沒有足額的為勞動者繳納社保,同樣是屬於未依法.
這個和工資可以做比較的。比如你工資1500.發了你1000.當然屬於未依法足額支付.
E. 華政的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專業如何
我是這個專業的2010屆本科畢業生,說實話,這個專業很難就業。全國開勞專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最好的學屬校是中國人大,但他們就業都是轉入了其它的行業。而且是因為他們學校的牌子硬,最後能找份好工作。像我們這種一般本科大學畢業的,又學的這個專業的,就業真的很難。就連報公務員都沒資格報,因為專業要求,沒有收這個專業的職位。
這個專業是很文科性的,大學里學的知識,自己看帶背書就完全能通過考試。如果你還沒報,我勸你換個專業,當然學校不錯的話可以報,但是專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已經報了,那就業余時間多學點知識,多考證。為將來做鋪墊吧!
F. 自考 法律專業的《勞動法》教材最新是哪個版本
自考法律專業的《勞動法》教材最新是刑事訴訟法學自考教材(2015年版)。回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Higher self-examination),答簡稱自考,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創立,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G. 法律專業或者懂勞動法的進!謝謝!非專業人士勿擾!
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期滿,單位不與你續簽的就應該按照工作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支付經濟補償金。前期需要准備的證據,只要勞動合同證明你和單位存在兩年的勞動關系以及工資記錄證明的月平均工資來方便計算補償金就好了。當然,建議最好注意工作環節不要有疏忽,不然單位可能抓住你有疏忽,以你違反公司紀律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解除合同。
H. 馬上要考勞動法了,有些案例分析,請各位法律專業人士幫忙,謝了!
答:
1.主要問題有:(1)見習期不得超過半年(公務員可以為1年);(2)不參加社會保險,勞動監察部門責令其交納,逾期還要交納滯納金;(3)不執行當地最低工資標准;(4)因為"無業績"被辭退,不符合勞動法關於合同解除的規定,無效.(5)"表現良好"方訂立勞動合同,不符合勞動法規定,只要無第25條的情形,就不可以單方解除協議.
2.不屬於勞動法調整范圍.屬於債務糾紛.王某可以直接起訴,不需要申請勞動仲裁.
3.(你寫的"幾許"意思是積蓄吧?從題目的意思看,你問的是:是不是可以把他的積蓄全部執行?)不能將其積蓄全部執行,保留其生活必須品和必要生活費.
以上是我的答案,大家一起探討.
你好,關於第一題,你提的意見有道理,是我疏漏了.
只簽定畢業生就業協議是不能認定雙方勞動合同關系成立的,但是可以認定為雙方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簽定書面勞動合同須經過勞動部門認定備案.
關於第三題.實在沒有具體的數字可以提供,因為各地的生活水平是不一樣的.當事人的財產,本來就要考慮當事人的償還能力,收入水平等等方面.當然不能一次執行全部數額.實踐中經常分期執行.
如果可能 請把第三題說的再詳細一些.
I. 勞動法和社會法的關系
勞動法與社來會保障法是聯系非自常密切的兩個法律部門,他們都與保護弱勢群體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定有關。但作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它們調整的社會關系是不同的。長期以來,我國將保障福利內容納入勞動關系進行調整,作為勞動法的組成部分,並不存在社會保障法的范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社會保障法應與勞動法合理界定。但由於兩個部門法在發展上的某種聯系和延續性,使得學界對它們之間的認識模糊不清。有人認為勞動關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內容,有人認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相互交叉,還有人認為勞動法從屬於社會保障法,因而造成了一些實際的社會問題難以解決,不利於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必須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