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選修課合同法論文

選修課合同法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3 21:24:44

『壹』 華東理工大學,選修課推薦,易過的,你懂的

李雄,男老師(西方哲學史)。一節課都不用去選就過,不用論文。他說:你選我就是給我面子。給我面子就。。。你懂的
體育類同上,可以一節課都不去。
2學分的都可以不去,但是最和一節課要去交論文。

『貳』 選修課,《合同法》 關於「案例分析」的論文,誰能幫忙

海參蛋白質含量高且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脂類物質豐富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營養平衡極為有利。因而,海參也就成為深受消費者推崇的高檔食品。然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海參質量參差不齊,若不掌握相關的知識,購買時很容易吃虧上當。你不妨聽我們給您介紹一下挑選海參的方法。
1.體形完整端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可以說明海參的新鮮程度和品質質量。不完整的海參往往是商販將腐敗部分去除後剩下的,另外,體形歪曲干癟則說明此海參捕撈已久,此類海參易發生病害,易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變質。
2.夠干,即含水量小於百分之十五。由於海參價格昂貴,故水分含量越低越實惠,而有些商家為了謀取高額利潤,往往在海參中摻入過多的水分,這不僅使消費者在價格上吃虧,而且水分含量過高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不利於海參的保存和保質。
3.淡口、結實而有光澤。是否結實、是否有光澤,說明海參的營養豐富程度。在食物豐盛的海域中生存的海參生長發育成熟,營養物質含量高,價值自然也高。
4.大小均勻,腹中無沙。有些商販為牟取暴利,採用非法手段,往海參腹中填充沙子,以增加重量。
除了上述四點以外,請您注意:購買海參要去國營商場和有信譽保證的商家,以防受騙上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市場上出售的海參都是干品,其質量優劣可從以下方面鑒別:
①大小:個體大、肉質肥厚的,質量好;個體小、肉質薄的,質量差。
②形狀:形狀整齊、腹腔完好的,質量好;腹腔沒有剖開的,質量差,形狀不整齊。
③色澤:色澤光亮的,質量好;色澤暗淡或缺乏光澤的,質量差。
④鹽味:鹽味極度淡的,質量好;鹽味較重的,質量差。
⑤雜質:腹腔內無泥沙的,質量好;腹腔內有泥沙的,質量差。
⑥異味:聞去無異味的,質量好;有異味的,質量差。
⑦干度:質地乾燥、含水量在15%以下的,質量好;質地潮濕發軟的,質量差。

『叄』 誰告訴我 下面的選修課哪個是論文考試的 請打詳細

古人類學家認為在距今七八百萬年以前,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開始向不同的方向進化,這個過程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紀新生代的第三紀是指距今七千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地質年代。②新生代的第四紀是指距今

二三百萬年前之後的地質年代。,世界范圍的造山運動很活躍,相繼出現了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在東非還出現了長達8 000公里的斷裂谷。由於這樣大規模的地殼運動,致使世界氣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紀②,氣候變化加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氣候巨大變化的影響下,原先一些連綿不斷的森林逐漸變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斷擴大,最終被稀樹草原所取代。這時,生活在這里的一些古猿逐漸由樹棲生活轉到地面上生活,最終進化成人類;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則進化成了類人猿。

人類的祖先來到空曠的地面上生活後,逐漸能夠使用樹枝和石塊等來防禦猛獸,或挖掘根莖等來食用。在這個過程中,古猿逐步由四肢行走轉變為兩足直立行走。這一轉變不僅增強了人類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們的身體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如身體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長、骨盆變短增寬、脊柱從弓狀變為S形等。此外,兩足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祖先的前肢從用來行走和支持身體中解放出來,為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腦的進一步發展和增大創造了條件。兩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義,使人類學家把是否具備這一條件作為人和猿分界的重要標准。

人類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製造工具。早期人類製造的工具都是石器。這些石器常常與動物的遺骸和人為弄碎的骨頭一起被發現,由此古人類學家推斷,石器的出現與早期人類的狩獵和肉食行為密切相關。

在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人類祖先的大腦越來越發達,並逐漸產生了語言,形成了人類社會。

人類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大多殘缺不全,往往只有零碎的頭骨、頜骨、牙齒和股骨,而且化石的最早年代也不過在四百多萬年前。盡管如此,經過古人類學家的努力,已經弄清了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南方古猿

1924年,在南非的湯恩發現了一個古猿幼兒的頭骨化石,鑒定後定名為南方古猿。隨後,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特別是在斷裂谷的東部,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南方古猿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的研究得知,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20萬~100萬年前,能直立行走,是最早階段的原始人類。除直立行走以外,南方古猿的其他性狀大都像猿,如他們的腦容量很小,在450~530 mL之間,與現代類人猿的腦容量(平均為415 mL)差不多。

能人

自1960年起,古人類學家在非洲陸續發現了與南方古猿特徵相近的古人類化石,定名為能人。能人生活在距今200萬~175萬年前。與南方古猿相比,他們的顱骨壁變薄,腦容量增大,平均為680 mL左右。與能人化石同時發現的還有石器,這說明能人已經能夠製造工具了。

直立人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萬~20萬年以前,他們的化石在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地區都有發現,較著名的有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直立人(簡稱爪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直立人(簡稱北京人)等。其中,以北京人的化石材料最豐富,研究得最全面。

北京人的腦容量明顯增大,成人的平均腦容量多達1 088 mL,四肢骨在長度、形狀等方面與現代人的基本相同,這表明他們直立行走的姿態與現代人相同,並且上、下肢已經有了明顯的分工。但是,北京人仍有很多原始性狀,如前額後傾、眉嵴粗壯、下頜骨無頦等(正因為直立人有許多類似猿的性狀,所以他們也被稱為猿人)。

在北京人的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的石器,這些石器功能各異、加工精細,證明直立人製造工具的能力比能人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在他們住過的山洞裡還發現了很厚的灰燼層,裡面有燒過的骨頭、石塊和朴樹籽等,這說明北京人已經會用火了。火不僅可以用來取暖和驅趕野獸,還可以用來燒熟食物,使食物容易被消化和吸收,這促進了人類祖先體質的發展,特別是為腦的發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智人

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萬~1萬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現代人。他們不僅完全直立,而且腦容量已經達到了現代人的大小(平均為1 360 mL),這標志著他們的智力發展到了更高水平。因此,古人類學家把他們與現代人歸為同一個種,即智人種。

早期的智人生活在距今20萬~5萬年前,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我國廣東的馬壩人,以及山西的丁村人等。這個時期的智人還帶有一些原始性狀,拿尼人來說,眉嵴仍比較粗壯,並且頭蓋骨向後傾斜,頜骨向前突出。但是,他們製造的工具比直立人製造的更為先進,除石器外還有骨器。從生活遺跡來看,他們不僅會使用天然火,而且會人工取火。

晚期的智人出現在距今5萬~1萬年前,他們的化石在各個大陸都有發現,如法國的克羅馬農人、我國的山頂洞人等。這個時期的智人與現代人十分接近。例如,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發現的山頂洞人,不僅腦顱增大,下頦明顯,而且還具有黃種人的一些特徵。晚期智人不僅能製造精細的石器和骨器,還會製造長矛、標槍,用以狩獵、捕魚。他們的狩獵能力也大為提高,會利用地形和設置陷阱來捕捉大的野獸。此外,他們會用大獸皮等修建簡單的房屋,用骨針縫制衣物,還創造出了原始的藝術。在他們住過的地方,常常能夠發現繪畫、雕刻和裝飾品,繪畫的內容多與狩獵活動有關。在這個時期,不同的人種已經開始分化和形成,並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在體質特徵和文化遺物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充分反映出人類進化的四個階段。目前,這種劃分方法已得到大多數古人類學家的認可。

人類起源的新說法

(一)海猿說

1960年,英國的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類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也就是說,人類進化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哈代提出:地質史表明,800萬~400萬年前,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退卻,已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它們是人類的祖先。

海猿說指出:人的許多生理特徵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身上卻存在。

其證據是:(1)所有的靈長類動物身體體表都長有濃密的皮毛,惟有人和水獸一樣,皮膚裸露光滑,沒有體毛。(2)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皮下脂肪,而人類卻有皮下脂肪,這一點,明顯不同於別的靈長類動物,而與水獸相似。(3)人類淚腺分泌淚液以及排出鹽分的生理現象,也是水獸所具有的特徵。這在靈長類動物中是絕無僅有的。(4)人類所具有的性行為以及出汗等生理現象,也是靈長類所沒有而與水中生物相似。(5)人類在控制體內鹽分平衡的生理機制上同陸生哺乳動物大相徑庭,而與海獸極其相似。(6)人在潛水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稱為「潛水反應」的現象: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此時,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臟,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鍾的時間內不致死亡。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7)婦女在水中分娩沒有痛苦,而嬰兒喜歡水,並有游泳的本能,這都說明人類與水的關系非同尋常。

海猿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也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1)古猿在下海的400萬年裡,獲得了一些適合於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特徵,重返陸地後,為了適應陸地生活,也應該丟掉這些適合於海水生活而不適合於陸地生活的特證,如人類不能對體內所需食鹽進行精確控制等,為什麼在返回大陸的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沒有丟失?(2)400萬年的化石缺環,海猿說仍沒有很好的解釋。在海洋生活就沒有化石可找了嗎?我們現在不也發現大量的海中生物化石嗎?(3)根據分子人類學研究所得的結論,人和猿開始分化的時間是距今500萬~400萬年前,這一點也不支持海猿說。

(二)海陸雙祖先復合說

人類有兩個祖先,一個是古猿,一個是海洋生物。這段400萬年化石空白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古猿與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於400萬年前產生了南方古猿,組合產生新種所需的時間很短,短到相對於地質時間可以忽略不計,甚至可以在十幾代到幾代的時間便可形成新種,從而可以說過渡階段的化石是沒有的。這樣既可以說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說明人類為什麼具有一些海洋生物的特性。至於是哪一種海洋生物,還沒有說明。

(三)外星人說

最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科學家馬萊斯認為:大約65萬年前,一些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科技知識,發現了地球環境很適應他們居住,但卻不堪忍受地心引力,於是這些外星人不得不放棄地球生活,並決定在地球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適宜於地球生活的人種,同時又使他們能在地球上延續。他們選擇了地球上精力旺盛、智力較高的雌性猿人作為對象,設法使他們受孕。這便產生了我們人類的祖先。

馬萊斯的見解確能驚世駭俗,他舉出的證據是他對不久前在聖地亞哥發現的一具5萬年前的頭蓋骨的研究。他認為,那具頭蓋骨所代表的人種智力已遠超過今天人類的幾千倍。從而推測「他」就是古時來地球的外星人之一。他還指出另一個可能是外星人與地球猿人結合的證據,那就是安第斯山頂絕壁上人所共知的巨型圖案。馬萊斯說,那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與地球猿結合的真實描繪。

如果地球人真的起源於外星人,那麼發現於30萬年前、40萬年前乃至100萬~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又當如何解釋?

無論是「海猿說」,「海陸雙祖先復合說」,還是「外星人說」,都在有力地向傳統的「從猿到人」的進化學說發出挑戰。但要形成公認的科學結論,還證據不足。科學的發展,研究在深入,人類將用自己的智慧,來解開自身的謎團。

『肆』 求「論勞動關系、勞務關系、僱傭關系的區別與聯系」的4000字論文

勞動合同、僱傭合同與勞務合同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三種不同合同,只有勞動合同在《勞動法》中有相應的規定,而且規定也非常簡單,僱傭合同和勞務合同根本就沒有法律做出明確規定,只能根據有關民法理論進行判案,在司法實踐中對這三類合同的認識易產生偏差。本文試圖對這三類合同進行辨析,以期對這三類合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概念不同
(一)勞動合同。
《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實際上,作為勞動合同的定義,上述規定是非常簡陋的。其主要問題在於沒有對勞動關系進行定義,沒有講清楚勞動關系的特徵。正是由於這樣簡陋的定義,才使人們常常分不清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僱傭合同的區別。任何定義,都應指出所要定義的對象的特徵,根據這些特徵,可以確定對象的內涵和外延。但是,《勞動法》這一規定,卻不能實現這一目的。這一定義,對合同的主體做出明確規定,但是對客體和內容沒有明確描述。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這種定義,可以使人對買賣合同的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會同其他合同混淆。勞動合同所定義的勞動關系,其前身就是民法中的僱傭關系。勞動合同為當事人一方(勞動者)負有從事工作義務,他方(用人單位)負有支付工資義務的雙務合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在從屬關繫上提供勞動,從事工作的合同。所謂居於從屬關系,系指工作的實施應服從用人單位的指示。勞動合同的概念,應該體現出勞動關系的內容。根據比較法的研究,我們可以將勞動合同定義為「勞動合同是勞動者按照用人單位的指示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支付報酬的合同。
(二)僱傭合同。
僱傭合同,我國法律沒有進行規定。但是,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對僱傭合同設有明確規定,例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中華民國民法典》(現在台灣省實施),另外,英美法系國家中的英國也有成文法對僱傭合同進行規定。我國制定統一的《合同法》時,在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學者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建議草案》中,專設僱傭合同一章進行了規定,但是,在最終通過的《合同法》中卻沒有僱傭合同。對此,梁慧星先生指出「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人口的絕大多數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他們與僱主(包括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靠締結僱用合同、勞動合同和聘用合同來規定,單靠現行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的規則是規范不了的,而改革開放以來廣大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利益未受到應有的保護,各種嚴重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事件層出不窮,法院受理大量的僱用合同糾紛案件苦於沒有具體法律規定作為裁判基準。建議草案在廣泛參考各國保護勞動者的立法經驗基礎上精心設計和擬定的僱用合同一章被刪除,是最令人惋惜的。」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梁慧星教授主持的課題組向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提交的民法典專家建議稿對僱傭合同又專設一章進行規定。該草案合同編第15章第301條規定,「僱用合同是受僱人向僱用人提供勞務,僱用人支付報酬的合同」。王澤鑒先生指出,僱傭合同,「即受僱人於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內,為雇傭人服勞務,雇傭人負擔給付報酬的契約」。可見,僱傭合同的這些定義基本是一致的。
(三)勞務合同。
勞務合同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但是,對勞務合同的定義,不但立法沒有做出規定,教科書也鮮有講授。根據給付的標的,合同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財產為給付標的的合同,例如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用合同;第二類是以為勞務給付標的合同,例如承攬合同、委託合同、保管合同、僱傭合同;第三類是以共同從事一定工作為目的合同,例如合夥合同。從最廣義的角度講,第二類合同可以稱為勞務合同,王全興教授就是在這個角度上使用勞務合同概念的。他說「勞務合同是一種以勞務為標的合同類型,它包括承攬合同、基本建設承包合同、運輸合同、技術服務合同、委託合同、信託合同和居間合同等」。勞務合同實際上涉及到兩個合同、三方當事人。一個合同是雇傭人(用人單位或自然人)與受僱人之間的僱傭合同或勞動合同,另一個是勞務提供者(勞動合同或僱傭合同中的雇傭人)與與勞務接受者之間的勞務合同。這種合同與《合同法》規定的融資租賃合同非常相似。勞務合同是通過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和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實現的。《合同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勞務接受人是勞動合同或僱傭合同的第三人,受僱人是勞務合同的第三人。在勞務合同中,勞務提供人與勞務接受人約定,由受僱人向勞務接受人直接提供勞務,勞務接受人向勞務提供人支付勞務費,勞務接受人在接受勞務的過程中應當提供適當的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如果受僱人向勞務接受人提供的勞務不符合勞務合同的約定,勞務提供人應當向勞務接受人承擔違約責任。在勞動合同中或僱傭合同中,雇傭人與受僱人約定,受僱人直接向勞務接受人提供勞動,雇傭人向受僱人支付勞動報酬,勞務接受人向受僱人提供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如果勞務接受人提供的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不符合勞動合同的約定,雇傭人應當向受僱人承擔違約責任。勞務合同履行過程中,雇傭人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或僱傭合同的約定向受僱人支付勞動報酬,包括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當然,也可以委託勞務接受人向受僱人支付勞動報酬。
三類合同的比較
(一)勞動合同與僱傭合同。
勞動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僱傭合同,二者必然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二者的相同點主要是:
1、二者都是私法上的合同。二者的當事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以雙方當事人相對立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雖然勞動合同的訂立必須符合法律的強行性規定,但合同所約定的內容,仍屬私法上的法律關系。2、二者都以給付勞務為目的。這兩類合同的目的在於勞動者(受僱人)依約定向雇傭人提供勞務的行為,而不在於實現雇傭人的預期利益。3、二者都是繼續性合同。作為給付勞務的合同,受僱人給付勞務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須在合同存續期內持續的實施給付行為,因此是繼續性合同。4、二者都是雙務有償合同。在這兩類合同中,受僱人必須依約提供勞務,雇傭人必須依約支付報酬,雙方當事人都負有義務,並且雙方的義務具有對價性,任何一方從對方取得權利均需付出代價,因此是雙務有償合同。
既然勞動合同是一類特殊的僱傭合同,二者必然具有一定的區別,其區別主要表現在:
1、主體不同。這是勞動合同和僱傭合同產生差別的根本原因。在這兩類合同中,提供勞動的一方(受僱人,也可以稱為勞動者)都是自然人,在這一點上,兩者沒有差異。僱傭合同,法律對合同主體沒有特別限制,自然人、法人、合夥都可以作為雇傭人;《勞動法》第2條規定了勞動合同的雇傭人,即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勞動者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2、形式不同。法律對僱傭合同的形式沒有要求,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既可以是書面合同,也可以是口頭合同,是不要式合同。根據《勞動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我國的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是要式合同。3、二者受國家干預的程度不同。僱傭合同作為一種民事合同,以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條件的約定上有較大的自由。國家經常以強行法的形式規定勞動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干預勞動合同內容的確定,當事人的約定不能超出法律的規定。當然,勞動法的規定主要是半強行性規定,所謂半強行性規定,就是國家規定了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條件的最低標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條件可以高於國家規定的標准,但是不能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例如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也就是可以做出一些更有利於勞動者的約定。4、解決爭議的方式不同。僱傭合同作為一種民事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僱傭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應向雙方選定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因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當事人要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先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不能就是否仲裁和對仲裁機構進行選擇。5、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動合同是一類特別的僱傭合同,勞動法有特別規定的,應當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勞動法沒有規定的,應當適用民法的規定。但是,勞動法的制定是為了保護在經濟上居於弱者地位的勞動者,根據規范目的,勞動法的規定不能適用於民法上的僱傭合同。
(二)勞務合同與僱傭合同和勞動合同
通過定義可以看出,勞務合同與僱傭合同和勞動合同是具有關聯性的不同合同。不同點主要表現在:
1、主體不同。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的主體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僱傭合同的主體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單位或自然人。2、勞動的直接提供者不同。勞務合同的勞務提供者是以與自己有勞動關系的他人的勞動提供勞務,勞動合同和僱傭合同中的受僱人以自己的勞動向對方提供勞務。3、當事人數量不同。勞務合同涉及到三方當事人,僱傭合同和勞動合同只涉及到兩方當事人。
(三)「勞務合同」一詞在不同時候的意義。
「勞務合同」一詞在現實生活中的用法是相當混亂的,在不同的時候表達不同的意義。,「勞務合同」有時表示的是「勞動合同」,有時表示的是「僱傭合同」,有時表示的是以勞務為內容的合同。有人認為,「勞務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提供勞務,他方給付報酬的合同。」「由於勞動合同發端於勞務合同,勞動合同是從勞務合同中分離出來,因此二者之間有許多共同點。」
根據本文的相關論述可以知道,這里所說的「勞務合同」就是僱傭合同。王利明教授說,「在僱傭、勞務等合同中,債務人因病不能提供勞務,不論他患病是何原因所致,都應被免除實際履行責任,不能考慮造成履行不能應可歸責於誰」。在這里,患病者是債務人,是自然人,同時,把勞務合同和僱傭合同並列,因此,此處的「勞務合同」就是勞動合同。
因此,判斷一個合同到底是勞動合同、僱傭合同,還是勞務合同,一定要認清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切實保證合同當事人、尤其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伍』 自考 吉林大學法律本科 必修和選修課都有那些。

我所知道的自考是每年舉行2次,在4月份和10月份次。 法律(本科)
本專業設置科目15門和專畢業論文屬 1、毛澤東思想概論(2);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3);3、英語(二)(14);4、法律文書寫作(3);5、國際私法(4);6、國際經濟法概論(6);7、合同法(4);8、公司法(4);9、勞動法(4);10、環境與資源保護法(4);11、知識產權法(4);12、婚姻家庭法(一)(3);

外國法制史(4),中國法律思想史(4),西方法律思想史(4),金融法(一)(4),稅法(3),票據法(3);保險法(3),公證與律師制度(3),房地產法(3);以上9門選考3門.

建議報外國法制史, 中國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金融法 ,記憶的比較多,其他理解性內容較多。

英語是可以用3科代替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陸』 合同法中的善意與惡意是怎麼回事啊

按合同復法中解釋:善意一制般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或遺漏部份不重要的細節,但不影響主題意思,惡意指在知情情況下,故意、隱埋、欺瞞等會最終影響主題實施的一些重要細節,如價格、交付貨日期、貨款付費方式、違約責任等等一些方面,不過我國現一般工礦企業基本上在簽訂合同時基本上都是使用統一合同文本《工商管理機關統一監制的標准範本》,大致上不會錯都遠。

『柒』 我大一的,今年選修課我選了合同法,老師讓我們寫論文,可是我不知道論文的格式是啥樣,誰可以告訴我

就是想徵文一樣的

『捌』 選修課的合同法要寫一篇500到一千的論文 要求自己舉例 並說明自己的得與失並要求運用合同法解說

多少年了都 還在這呢……

『玖』 急求一篇有關合同法實務的論文,2000字左右

北交的?我也在寫啊

『拾』 我報了一門選修課,合同法,期末要交一篇論文,題目是《論社會保險法的某個問題》,3000字,請各位幫幫忙

參考論文:

論社會保險法的職工保險問題

社會保險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生活基本保障制度,使公民的基本權益,不是關於部分公民——「勞動者」或者參保人的權益。因此,根據社會保險參加人繳納保費的多少決定公民是否享有社會保險權益,或者說「多繳多享社保怠於」的說法是極端錯誤的,它剝奪了公民平等享有國家憲法權利和公共財政權益的資格。社會保險是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維護公民和社會穩定的法律制度,不是少數富有者憑借優厚的工資待遇多繳費多佔有國家公共財政的借口。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享有國家社會保險等額資金的權利。只要那些財富豐富的勞動者或者商人,可以通過參加商業保險的性質實現更多的養老、醫療等待遇!
《社會保險法(草案)》立法本意是對13億中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立法。但是法律草案第一條定位在維護「保險參加人」利益,而分則參保人員是「職工」,這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非職工」就成了社會保險「局外人」?如此「社會保險法」就成了「職工保險法」?這與立法的初衷相違背。要實現讓全體民眾享有改革發展成果的執政綱領方針,就要徹底改變社會保險制度圍繞著「職工」打轉的思維,要著眼於全體農村居民和城鎮非正常就業人員、流動人員等。一句話社會保險立法保護的對象是全體中國公民,不是部分勞動者!
2、社會保險的國家責任比例和社會統籌方式
毫不忌諱的說現有《社會保險法(草案)》的缺陷在於政府責任不到位、社會保險法律制度框架難以滿足13億民眾的社會保險需求。這與《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國家社會保險保障的基本權利規定不相適應,與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社會發展目標存在差距!
按照《社會保險法(草案)》沿用的傳統的社會保險資金統籌方式,單位和個人是社會保險資金的主要責任人,那麼13億民眾中大概只有2億左右的城鎮居民能夠享有社會保險權益,勞動部門的統計數據也是2億左右的參保人數。草案中沒有看到國家對公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責任。
舉個例子,按照現有2億參保人數的數據,每個人平均繳納保費2萬元,單位和國家交納6萬元,社會保險資金規模應當在16萬億規模才對。但是實際上社會保險資金遠遠沒有這么多!似乎是個任何單位繳納了社會保險費,而國家沒有承擔相應的部分。但實際上,一些地方農民工打工交了保費,返鄉時退保,地方政府把國家財政撥付的社保資金留下了!問題是社會保險資金嚴重不足,社會保險覆蓋人群偏低根源在哪?
13億民眾扣除約4億未成年人由家庭撫養,9億的城鄉居民需要社會保險覆蓋,而目前大約只有2億多人參加了社會保險(這其中還包括了公務員)。按照現有的社會保險統籌制度,大量的農民和失業、職業不穩定人員將難以享有社會保險,社會保險覆蓋每個公民的願望就是謊言!很顯然,現有的社會保險統籌體制存在根源性瑕疵,核心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社會保險責任沒有到位,以社會保險統籌參與者決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險本末倒置!要想實現社會保險覆蓋到每個公民最好的辦法就是國家對9億民眾的社會保險資金先到位,哪怕是每個公民國家每年投入500元保險資金,國家每年財政上也要流出4500億資金作為社會保險資金足額到位。
其實從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來說,無論是國家財富積累,還是個人和企業組織財富的積蓄、都是來源於勞動者的生產勞動實踐,只不過是由於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不同勞動者、企業、國家獲取的收入分配存在差別。人們通過生產勞動獲取報酬,然後用於消費,同時留下一部分積蓄用於養老、醫療、突發重大事件等應急需要。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生產生活過程。現在社會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只不過是由國家代替個人把一部分財富積累起來,為將來養老、醫療等作準備。因此我們說民眾的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不外乎兩種情形,一是每個人自我救助;二是國家出面建立全體民眾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又分為國家全部出資和國家、企業、個人聯合出資的方式。
3、儲蓄存款制度是社會保險制度的補充形式,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儲蓄財產安全和增值
在社會保險不到位的情況下,大量的中國民眾是以儲蓄存款方式實現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因而社會保障制度中儲蓄存款制度應作為13億中國民眾的社會保險方式之一!在社會保險難以有效覆蓋到絕大多數民眾的情況下,國家應當鼓勵和立法保障公民通過個人儲蓄存款來實現社會保險保障。比如,規定銀行為公民社會社會保險存款專門賬戶,社會保險存款實行高利息長期存款辦法,國家在給以配套資金,依此解決社會保險有效覆蓋問題。如果國家確實無法保障絕大多數民眾的社會保險保障問題,提高個人收入分配水平和建立個人儲蓄存款保障制度是解決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4、公務員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
現有的社會保險體制,國家公務員不需要繳納社會保險費,這是基於公共財政支付公務員工資和福利的現實。在高薪養廉的公務員工資報酬背景下,公務員的工資成了繼壟斷性行業企業工資後的有一個高工資群體,與廣大普通勞動者相比,公務員工資水平偏高。普通勞動者是以本地最低工資或者平均工資水平為計算依據繳納社會保險統籌資金,而公務員卻不繳納,也就是說在同樣收入水平情況下,一般勞動者需要繳納社會保險費,而公務員不繳納,這很不公平!違反《憲法》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同樣的報酬為何公務員與一般勞動者由此差距呢?而且公務員在住房等很多領域享有高於一般社會勞動者的特殊待遇。因此,在公務員工資水平與一般勞動者工資水平等同時,在社會保險統籌資金的問題上,勞動者應當享有與公務員同樣的待遇!
5、社會保險法應當召開立法聽證會
2005年《個人所得稅法》修訂聽證會開創了中國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的新時代。但個稅納稅人數不會超過3億,這與《社會保險法》涉及公民權益人數相差甚遠!以社會保險現有體制覆蓋人數和范圍的嚴重不足,如果廣泛的徵求全體人民意見,根本上改革社會保險統籌方式,社會保險覆蓋城鄉居民的目標就是空話,社會保險立法也就不完善!召開社會保險立法聽證會是提升集思廣益、提升立法質量、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創新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客觀要求!為此,就要高度重視來此不同方面、群體的意見和建議!既然人大已經敞開大門傾聽民意,何不立法聽證會?召開由不同階層公民廣泛參與的立法聽證會是解決社會保險立法分歧的最好辦法!
為了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實現全體公民人人現有社會保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筆者建議《社會保險法(草案)》應作實質性修改,突破現有保險體制的缺陷和障礙,確保國家社會保險責任的首先履行和兌現,實現人人享有國家社會保險權益。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五條 發布:2025-09-16 03:18:35 瀏覽:931
無准生證的女職工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454
山西省關於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6 03:10:13 瀏覽:942
關於社會道德的新聞 發布:2025-09-16 03:10:06 瀏覽:451
2071年7月28日社會與法 發布:2025-09-16 03:07:08 瀏覽:659
收據上蓋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03:06:26 瀏覽:118
關於全面依法治國內容 發布:2025-09-16 02:58:35 瀏覽:241
訴訟法七日內處罰決定書 發布:2025-09-16 02:58:34 瀏覽:464
安理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9-16 02:56:27 瀏覽:599
合同法調整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9-16 02:49:16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