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
① 什麼是國際經濟法它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有什麼關系
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概念和范圍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
廣義國際經濟法 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主張這種概念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他們打破了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強調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這派國際經濟法學者特別著重從各種有關法規的綜合的角度,研究實際的法律問題,對實際法律工作者來說,較切合實用。
按照廣泛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甚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外國人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②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貨物買賣、運輸、契約的法律,保險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關於國際貿易的國內法規,如關稅法規、內地稅法規、進出口管製法規、外匯管製法規以及關於質量和包裝標准等方面的法規等。④關於外國人投資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組織和清理、投資的待遇、保護和保證(見國際投資法),國有化和徵收,解決投資爭端的方法和適用的法律,等等。⑤關於國際貿易制度、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和國際機構投資制度的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機構法,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國際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的法律,國際商品協定等。這部分法律都是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制定的,構成國家之間的條約義務,屬國際公法的范圍,不直接涉及或約束個人。⑥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互助委員會,安第斯條約組織的法律。⑦國際稅法,包括課稅管轄權范圍,關於解決雙重課稅的法律(見國際稅法) 。
狹義國際經濟法 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這派學者比較注意國際經濟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根據狹窄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一國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國境外經濟領域的法律地位。②關於私人國外投資的法律制度。③國際機構投資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銀行和各區域開發銀行的組織機構法和關於其資金來源和經營的法律。④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金融和貨幣關系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關於國際貨幣制度的法律涉及的問題包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建立的關於國際貨幣體制的行為規則以及其實施和改革,區域性貨幣制度等。國際貿易法律制度包括《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體現的各項原則(如非歧視原則、多邊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關稅、禁止數量定額制、關於防止出口貿易中限制競爭的原則、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制度涉及的原則,關於保障措施和免除執行某項原則的制度等),國際商品(初級產品)協定、生產國協會、綜合商品方案問題 、調整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非對等性質的優惠原則、關於禁止商業上限制競爭的做法的國際行為准則、消除或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等。⑤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法,包括組織結構、決策程序和職能范圍等方面的問題。⑥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制度。⑦國際稅法,等等。
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
② 簡述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的聯系與區別
答:1、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聯系:將國際公法規范按是否調整經濟關系分為兩類版,其中用以調整國權際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屬於國際經濟法范疇。
2、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公法區別:
(1)權利與義務的主體不同。國際公法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國際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國際經濟組織、民間國際商務組織、國際商務仲裁機構以及不同國家的自然人和法人。
(2)調整對象不同。前者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等非經濟關系;後者則調整各類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
(3)法律淵源不同。前者主要是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後者除了調整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外,還包括國際慣例以及各國國內涉外經濟立法。
③ 國際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嗎
不是
法律部門,又稱為部門法,是運用特殊調整方法調整一定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版的總和。權
部門法所指的同類法律,不包括國際法,如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等,它僅指國內法。不包括已經失效的法,它僅指現行法;也不包括將要制定但尚未制定的法律,它僅指已經頒布生效的法律。
④ 簡述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的聯系
主流觀點:國際公法是調整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是最典型回的國際法國際私法有國答內法和國際法二說,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客體或事實涉及外國),最典型的國際私法是沖突法,還包括國際經濟法中的調整平等主體民事關系的國際條約、慣例(這些條約和某些慣例同時又是國際公法)根據Jessup的觀點,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既並列又交叉
⑤ 國際經濟法與相鄰部門法之間的區別
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存在許多本質的區別:(1)主體不同。國際經濟法主體包括自回然人、法人、國家及答國際經濟組織;而國際私法的主體基本上是自然人和法人,國家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以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從事跨越國境的商事活動時,才有可能成為國際私法關系的主體。(2)調整對象不同。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對象為自然人、法人、國家、國際經濟組織相互之間經濟關系,一般不涉及自然人才有的婚姻、撫養、繼承等法律關系;而國際私法主要調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外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以及國際民事訴訟的規范。(3)調整方式不同。國際經濟法的法律規范的性質是實體規范,可以直接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國際私法的法律規范性質基本上是沖突規則,它本身並不能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並解決當事人的爭議。(4)法律淵源不同。國際經濟法的主要淵源是國際經濟條約、國際商務慣例和各國國內法中涉外經濟法規。國際私法的主要淵源基本上是各國國內法中的沖突規范以及極少的旨在解決法律沖突的國際條約。
⑥ 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的關系
即不是獨立不同的,也不是同一學科不同叫法。而是中國法學,以至西方法學在這一領域的認識和學科劃分的不同階段和成果。
1、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
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
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2、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調整對象是國際商事關系,這種關系是各國商事組織在跨國經營中所形成的商事關系。
3、國際貿易法(international trade law)是調整不同國家之間商品交易關系及附屬於這種交易關系的其他關系,即國際商品貨物運輸、保險、支付與結算、調解與仲裁等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由於國際貿易法在國際貿易中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社會出版了多種"國際貿易法"相關圖書。
(6)國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特點
1、就國際經濟法的主體而言,除了包括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經濟實體。
2、就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而言,是廣義上的國際經濟關系。
3、國際經濟法的規范,是表現為一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立法,以及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中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通過以上對國際經濟法特徵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正是由於國際經濟法有其獨特的主體,調整對象和與此相適應的法律規范,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即獨立的司法體系。
⑦ 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基本內容
經濟法與民商法
經濟法與行政法
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
經濟法與民法的兩者都調整經濟關系,兩者的一些概念、原則、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區別在於① 民法與經濟法調整的內容不同。② 民法以個體權利為本位,在微觀經濟領域,經濟法以社會責任為本位,在宏觀經濟領域。③ 民法與經濟法的主體系列各不相同。
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必要時也採取行政手段。但經濟法與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①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 關系不同於行政法所調整的行政管理關系。②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行政法不同。③經濟管理法律關系追求的是一定經濟目的與經濟效益,行政法的目的在於使得控制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率。
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調整經濟關系,但二者也有著很大的區別:① 經濟法主要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關系,國際經濟法多是跨國的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② 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多為綜合方式,國際經濟法的則多為民事方式③ 經濟法的責任方式多種多樣,國際經濟法的責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責任方式。
要點精解
1、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比較鑒別的問題,其更多的關繫到經濟法是否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存在,1980年代中期,在法學界就曾經有過民法與經濟法的大討論。如今法學界一般認為經濟法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的范疇也從「大經濟法」理性回歸到我們今天對經濟法的理解上來。2、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有著其特殊的理念、本位、調整對象,調整方式以及基本原則等內容。社會本位就是其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基於國家、社會、個人的三元結構劃分,經濟法在社會層面擔負起了重任,與行政法和民商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的法律體系。3、經濟法以其新穎性和活力形成了這樣一種手段,這種手段可以用來突破法律部門之間舊有的疆界,並把從不同的傳統規范、尤其是從傳統的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各種原理重新組合一個整體。這也是其與其他部門法相比的一個重要特徵。
復習指導
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前幾年一直是考研命題中的熱點,一般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識點。比較困難的是一些比較邊緣的題目,例如:試論述消費者權益法是經濟法的一個部門。這就不僅要求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著比較好的把握,更是要對什麼是經濟法,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有何種聯系和區別都要有著熟練的運用。可見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掌握是應付此類綜合性較強的考題的關鍵。
⑧ 國際經濟法體系內部關系及其原因
國際經濟法是國際法中晚近發展起來的新學科。與傳統的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回相比,它答有在近二三十年來發展迅速的特點。國際經濟法在規范的總體規模上,有極為迅速的擴張,在法的功能的發揮上有很強的力度。在某種意義上,似乎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國際經濟法拉居國際公法與私法之間,對大量本來屬於兩法的規范大量地兼並、吸收,形成了比兩法更為廣闊壯觀的體系,更寬泛的包容度。然而,以上所說的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並列的國際經濟法體系,並不是世界各國公認的國際法律體系。從國際法的學術研究角度看,它也不是各國學術界公認的法學體系。它是我國國際法學界提出的關於國際經濟法體系的一種觀點。我國法學工作者所構築的國際經濟法體系與世界各國的體系相比,有其突出的特點。其涵蓋面最廣,體系最為龐大,並有理論支持這一體系的存在。這一體系的構築蘊含著大量法律文化信息.
⑨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鄰近部門法的關系,區別
1、經濟法與民法的兩者都調整經濟關系,兩者的一些概念、原則、制度、手段可以通用。區別在於① 民法與經濟法調整的內容不同。② 民法以個體權利為本位,在微觀經濟領域,經濟法以社會責任為本位,在宏觀經濟領域。③ 民法與經濟法的主體系列各不相同。
2、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必要時也採取行政手段。但經濟法與行政法又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①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 關系不同於行政法所調整的行政管理關系。②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行政法不同。③經濟管理法律關系追求的是一定經濟目的與經濟效益,行政法的目的在於使得控制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率。
3、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調整經濟關系,但二者也有著很大的區別:① 經濟法主要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關系,國際經濟法多是跨國的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② 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多為綜合方式,國際經濟法的則多為民事方式③ 經濟法的責任方式多種多樣,國際經濟法的責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責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