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合同法

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1-03-15 11:16:15

Ⅰ 合同准據法,合同自體法他們之間有何聯系

准據法是指經沖突規范指定援用來具體確定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的特定的實體法。例如,對於「合同方式適用合同締結地法」這一沖突規范,如果合同的締結地是英國,准據法即為英國的實體法;如果合同締結地為中國,准據法即為中國的實體法。
(2)什麼是合同自體法:
合同自體法:是指國際民商事糾紛中的准據法的選擇依合同當事人明示所選擇的法律;當事人沒有明示選擇時,根據合同的條款、性質和案件的情況推斷當事人會意圖適用的法律;如果當事人意圖不明確,不能通過情況推斷的,合同由與其有最密切、最真實聯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說,合同自體法原則實際上是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則的優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補充。

Ⅱ 在我國,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哪些領域

最密切聯系原則在我國的適用

由於依據最密切聯系原則去選擇法律,能夠適應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和涉外民事關系復雜多變的客觀形勢的需要,可以避免由於某一種固定連接點指引准據法引起的不切合案件實際情況的情形出現,克服了傳統法律選擇方法的某些不足之處。因而該原則在我國國際私法立法和有關司法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體現。

在涉外民商事合同領域中的應用。我國在涉外民商事合同領域中採納了最密切聯系原則。最早的是1985年的涉外經濟合同,除此之外還有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通則》第145條,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海商法》第269條,199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航空器法》第188條,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第126條都有最密切聯系原則的內容。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涉外民商事合同領域最密切聯系原則的應用有這樣一些特點:體現了最密切聯系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的結合,作為意思自治原則的補充,採用了合同自體法理論。在合同中,首先適用意思自治原則,在當事人沒有做出選擇或沒能及時有效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的時候,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關於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問題上的應用。一是國籍法律沖突中的適用。對於國籍的積極沖突,《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19條規定:自然人具有兩個以上國籍的,適用有經常居所的國籍國法律;在所有國籍國均無經常居所的,適用與其有最密切聯系的國籍國法律。第39條規定:有價證券,適用有價證券權利實現地法律或者其他與該有價證券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二是住所的法律沖突中的適用。《民通意見》第183條規定:當事人住所不明或不確定的,以其經常居所地為住所。當事人有幾個住所的,以與產生糾紛的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住所為住所。三是外國法人的住所沖突中的適用。第185條規定:當事人有兩個以上營業所的,應以與產生糾紛的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營業所為准;當事人沒有營業所的,以其住所或者經常居住地為准。

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應用。《民法通則》第148條規定:扶養適用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民通意見》第189條規定:父母子女相互之間的扶養,夫妻相互之間的扶養以及其他有扶養關系的人之間的扶養,應當適用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在區際法律沖突問題中的應用。除合同領域外,區際法律沖突的有關規定也體現了最密切聯系原則。最新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6條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外國法律,該國不同區域實施不同法律的,適用與該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區域的法律。

Ⅲ 如何理解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是確定合同准據法的一項原則。合同雙方當事人有權選擇某一國的法律作為他們之間合同的准據法的准則。

《人民網》在《合同法》的立法經驗一文中。

第二條,《合同法》正確處理了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效率與公平、交易安全與交易便利等關系,確立了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基本原則。

合同自由是私法意思自治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也是市場經濟關系的本質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通過市場即交易活動使資源達到優化配置的經濟模式。

交易當事人只有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依自己的真實意願進行交易,才能真正達到「共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市場主體在交易中必須享有合同自由的權利。

合同自由要求當事人自主地依自己的意思訂立合同,是否訂立合同,與何人訂立合同,以何種形式訂立合同,如何確定合同的內容,訂立的合同是否變更或者解除,決定於當事人自己的意思,而不受任何外來的強力干涉。

《合同法》第4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同時,合同自由要求只有依自己真實意願訂立的合同才能發生預期的法律效力。依《合同法》規定,不是基於自己真實意願訂立的合同,無論屬於何種情形,違背真實意思的當事人均有權撤銷。

合同自由促使當事人主動、積極地進行有利於自己的交易,以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利益,從而形成自由競爭。合同自由原則是建立在交易雙方平等基礎上的,是以假定交易雙方是合理的「經濟人」,雙方經濟信息對稱為前提的。

然而,由於現實中的交易雙方並不都具有真正的平等地位,並非都是合理的經濟人,如果實行絕對的合同自由就會造成事實上不自由的結果,就難以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

因此,現代法無不在確認合同自由的同時對合同自由予以一定的限制。

(3)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合同法擴展閱讀:

《合同法》的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Ⅳ 國際私法的法律適用問題

(一)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國際私法上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一致,自由選擇支配合同的准據法的一項法律選擇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一項古老的原則,其本身具有確定性、一致性、可預見性及易於解決爭議的顯著優點,其在世界各國的立法和實踐中得到肯定,其已成為目前確定合同准據法最基本的首要的原則。
(二)最密切聯系原則
最密切聯系原則是指就某一合同法律關系在當事人沒有選擇應適用的法律或選擇無效的情況下,法律不具體規定應適用的准據法,而是由法院在與合同關系有聯系的國家中,選擇一個在本質上與該合同有重大聯系、利害關系最密切、選用這一法律最合理的國家的法律予以適用。 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意思自治原則的補充,是一種新的法律選擇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對合同以及與合同有關的各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尋找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其給予法官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提高了法律適用的靈活性、客觀性和合理性。
(三)合同自體法原則
合同自體法原則是當事人明示所選擇的法律,當事人沒有明示選擇時,根據合同的條款、性質和案件的情況推斷當事人會意圖適用什麼法律,如果當事人意圖不明確,不能通過情況推斷的,合同受與其有最密切、最真實聯系的法律支配。 從某種意義上講,合同自體法原則實際上是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它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則的優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補充。
(四)強制性規則必須適用原則
強制性規則,也稱為「直接適用的法律」,是指那些具有強制力的,可以撇開沖突規范援引而直接適用的法律規范。該原則在合同領域的反映尤為突出,它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相反,具有直接適用的效力,當事人不能通過協議選擇和減損,而是必須予以適用。

Ⅳ 淺談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幾個問題

一、我國涉外合同法律適用存在的問題
《合同法》頒布後,我國涉外合同的首要問題是法律適用原則如何具體運用。換句話說,就是原《解答》能否繼續適用以及不能適用時如何重新作出解釋。並且,對於原《解答》沒有涉及而現實存在的問題也可在新的司法解釋中作出明確規定,這個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
我國關於合同的成立,在《合同法》出台以前,依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而《解答》對「合同爭議」解釋為「凡是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成立的時間、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違約的責任,以及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發生的爭議,均應包括在內」;就是說,合同的成立應當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同時,《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規定:「訂立合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第7條規定:「當事人就合同條款以書面形式達成協議並簽字,即為合同成立。」第16條規定:「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依照這三條的規定,合同的成立應該以中國法律確定,涉外經濟合同法的規定在這里似乎發生了矛盾。
參看當年的實務是如何處理的:最高人民法院94年曾有一個案例,是日本與香港兩公司共同在中國設立企業的合資合同糾紛,雙方未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法院審理時,首先依據《涉外經濟合同法》第16條確認合同有效,是在未確定合同適用法律的情況下,直接依據中國法律確認合同的有效成立。因當時香港未收回,不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直接適用中國法律,而應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的法律適用。但法院顯然沒有考慮《解答》對「合同爭議」的理解,而是把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這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可能適用外國法的特殊性。
新《合同法》頒布後,依據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第44條第1款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按照原《解答》對合同爭議的解釋,依據特殊法律優於一般法律的原則,涉外合同的成立應該依據該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確定。但是,鑒於《解答》關於「合同爭議」對合同成立的解釋在實務中的矛盾,應該進一步明確涉外合同的成立應適用的法律。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默示的意思自治,到底它是不是當事人的選擇,是否應該受到尊重,它直接關繫到適用意思自治原則與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點。與此類似,有一個經常發生的問題是當事人對仲裁選擇的有效性。依據我國《仲裁法》第16條的規定「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項;(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實務中法院對這些內容的審查過於死板,限制了當事人對仲裁的選擇權,既有違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又不利於我國仲裁事業的發展。
還有一個問題是管轄權對選擇准據法的影響。另外,外國法的適用與查明也是很值得探討的。
二、原因分析
對於涉外合同立法與實務中存在的問題,要想很好的解決,首先應該對它作一個深入的分析。
1.如何確定合同的成立
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應適用合同締結地法,這是古老的「場所支配行為」原則的體現。第二種觀點認為,合同的成立適用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即合同准據法確定。第三種觀點認為,直接適用法院地法,有的還以合同准據法為輔。
筆者認為,合同是否成立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來確定,並且不得違反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這里要說明的是它並不是以統一論的觀點適用一個法律體系解決合同的全部問題,因為統一論解決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存在許多問題,現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排斥。依分割論,合同應適用的法律未必就是一個,當合同成立與合同准據法相同時,合同成立便適用合同准據法解決,當合同應適用的法律不止一個時,合同在不同方面就會適用不同的法律,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與合同准據法就可能不一致了。筆者的上述觀點主要基於如下原因。
第一,如果直接適用法院地法,因合同爭議可能在不同國家審判而適用不同的法律,這樣就會產生不同的審判結果,不符合審判一致性的原則。人們所擔心的問題是,合同成立適用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可能不符合法院地國家的強行法律規定。對於這個問題,因為各國法律都規定本國強制性法律和公共秩序不得違反,其違反不具有法律意義,這樣即使法院依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確認合同是成立的,法院仍然可以其違反了法院地國家的強行規定而確認合同無效,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這次《合同法》本身就將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作了劃分,成立的合同違反法律規定是不生效的,因此,法院地的強行法律規定是不能違反的,但它並不限制合同成立所適用的法律,而是違反法院地法時合同全部(或部分)無效。
第二,依照《合同法》規定,涉外合同的爭議應適用涉外合同本應適用的法律解決,涉外合同成立也可能發生爭議,應以合同成立的准據法解決該爭議。這樣既符合《合同法》的規定(前面有分析),也避免了《解答》對「合同爭議」的廣義理解與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訂立合同,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之間的矛盾。法院強行法律規定不容違反,這一點無需再強調,符合中國法律也是指強行法律規定,而非任意性規范。
第三,合同是否成立的問題,由假使合同已經成立,以此確定合同的准據法來解決。這種觀點創立於國外,但已被我國許多學者所接受。這與國際上1980年羅馬公約和1985年海牙公約規定中關於當事人選擇條款的有效性應以當事人選擇的法律確定具有相同的意義。確定合同的成立依據是合同成立的准據法,不能將一個涉外合同首先看作一個國內合同法意義上的合同,那樣就忽視了涉外合同的特殊性。
第四,如果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於合同的法律,那麼合同成立本來就應該滿足合同准據法的要件。雖然當事人選擇法律是狹義上的合同法律適用,僅限於確定合同准據法,即確定合同效力的法律適用,但是,當事人在選擇法律時,自然也應該考慮到自己簽訂的合同符合所選擇的法律的規定,否則當事人對選擇的法律就太不了解了。
如果當事人沒有選擇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於僅因合同成立發生的爭議,應該依據沖突規范確定合同成立的准據法,對於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應依據分割理論確定合同成立的法律,因為雙方當事人履行合同,本身就確認了合同的成立,只不過當事人並不是依據與合同履行適用相同的法律認定的。
第五,合同法律適用締結地法的觀點優點在於締結地法為當事人所熟悉,而且締結地法這一客觀標志容易確定。但是,適用它有一些弊端,合同的締結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並且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尤其對於隔地合同,其締結地難於確定,使合同的法律適用不具有確定性。
2.是否承認默示的法律選擇
默示的法律選擇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並未明文約定他們之間的合同適用哪國的法律,由法官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和案件事實推定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向。毫無疑問,明示的法律選擇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中總是得到肯定的,問題在於:默示的法律選擇在本質上是否確實是合同當事人法律選擇的合意?
有人認為,默示法律選擇並不由當事人作出,而是由受理案件的法官代替當事人作出。如果法官簡單、武斷,將會把缺乏根據,主要是他自己的主觀推斷強加給合同當事人;換句話說,即法官把他自己所作的「法律選擇」,硬說成是合同當事人的「默示的法律選擇」。

Ⅵ 我國法律對涉外合同當事人選擇處理合同爭議適用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6條第1款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明示方式選擇處理涉外合同爭議的法律可以選擇我國法律,也可以選擇外國法律。選擇需要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當事人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不得違反國家主權原則。不得故意藉助選擇法律方式規避我國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否則選擇無效。
就是說有約定從約定,主要體現民事活動的意思自治原則。我國法律允許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選擇合同的管轄及法律適用。也可以選擇仲裁。只要經過選擇的國家與合同爭議有實際聯系,且不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只有在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來確定。
無明確約定的從規定,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Ⅶ 我國涉外合同法律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有哪些特點

找的一個考題的答案,我也不太明白,你自己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到你。

論述題(15分)
1、什麼是意思自治原則?我國涉外合同法律對這一原則的適用有哪些特點。
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涉外合同應適用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現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確定涉外合同准據法的首要原則。(2分)依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法院審理涉外合同糾紛,應該適用合同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在當事人未作選擇或所作選擇無效的情況下,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國家的法律。(3分)這表明,在涉外合同領域,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也把意思自治原則作為確定涉外合同准據法的首要原則。但在這一原則的適用上卻又有一些特點:1)法律選擇的方式必須是明示的(2分)2)法律選擇的時間和范圍(2分)3)不適用意思自治的例外(4分)4)當事人選擇法律的適用范圍(2分)

還找到一些http://lib.hzu.e.cn/q.htm?170778

論涉外合同案件法律適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則內容摘要:
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是世界各國確定國際合同准據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法律也允許當事人在涉外合同領域根據自己的意志自主決定適用於他們之間合同的法律.但是,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在哪些情況下能夠得以適用、哪些情況下會受到限制以及受到哪些限制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審判實踐中尚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和解決.本文通過回顧意思自治原則的形成歷史、發展過程和理論學說,就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具體適用與限制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指出以選法自由和適當限制為主要內容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符合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的主觀願望,也符合國際民商事交往的客觀要求,並且有著不同於其他法律適用原則的特殊優點,因而對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的解決有著獨特的意義.同時,結合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中國的適用提出了幾點立法建議.

Ⅷ 合同准據法和合同自體法的聯系

您好,兩者都是涉外適用法律,但是兩者適用的標准不同。合同准據法是指在涉外合同關系中,經由沖突規范所指引的適用於涉外合同關系的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而合同自體法是指國際民商事糾紛中的准據法的選擇依合同當事人明示所選擇的法律;當事人沒有明示選擇時,根據合同的條款、性質和案件的情況推斷當事人會意圖適用的法律;如果當事人意圖不明確,不能通過情況推斷的,合同由與其有最密切、最真實聯系的法律支配。

可以說,合同自體法原則實際上是意思自治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的結合,即肯定意思自治原則的優先地位,又以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補充。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會計師行政法律風險防控 發布:2025-09-15 21:23:09 瀏覽:137
合同法及司法解釋pdf 發布:2025-09-15 21:15:18 瀏覽:339
民事訴訟法的舉證條款 發布:2025-09-15 21:06:09 瀏覽:625
婚姻法期貨 發布:2025-09-15 15:56:13 瀏覽:229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