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有關警察論文
㈠ 論文題目是論死刑存廢的法社會學思考,請問法社會學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鑒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沖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范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准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鑒定」,即一種判斷的標准。「這種鑒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㈡ 法律方面關於盜竊的論文
論 盜竊罪的疑難問題與研究
盜竊罪是一類較為常見的犯罪,它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公私財物的行為。
在盜竊犯罪案件中,對於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在司法實踐中的爭論不是很大,最重要的並且爭論較大的證明對象為犯罪的客觀方面。
一、盜竊案件的證明對象應圍繞其構成要件來確定是否構成,因此盜竊罪需要證實如下內容:
1、客觀方面,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證明盜竊犯罪事實的存在,主要包括:各類財物失竊;被盜丟失財物達到了法定的數額;財物是以秘密的方式被他人竊取而不是遺失或丟失。二是需要證明犯罪事實確實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為,這是盜竊犯罪案件最重要也是最難證明的取證內容。
2、主體方面,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符合盜竊罪的主體要求。
3、主觀方面,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主觀目的,而不是暫時使用他人財物。包括犯罪嫌疑人實際佔有、使用、出售、出租、出借贓款、贓物的證據,犯罪嫌疑人自己承認盜竊的犯罪事實。
4、客體方面,主要證明犯罪對象,即證明被害人對所盜財物擁有合法權利及該物價值、購買時間,證明被盜財物特徵等。
二、盜竊案件的常見證據的主要特點
1、需要有贓物可查。犯罪分子盜竊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某種財物,供其揮霍,一旦偷盜得手,犯罪分子就會對贓物採用各種方法進行處理。不管採取何種方式處理,都會暴露一些可疑跡象,為人們所知曉。
2、需要對盜竊的財物應進行評估,這是區分盜竊罪與一般盜竊行為的前提條件,對盜竊的財物品應聘請或者指派專門的機關或者人員進行評估。估價鑒定書是盜竊案件的最為常見的證據之一。
3、窩贓人、購臟人對贓物處置情況的供述、證言在盜竊案件的證明中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它對於偵破盜竊案件,甚至確人盜竊的犯罪分子有著重要的意義。
4、犯罪人作案後一般都會在現場遺留各種痕跡和物證。
5、由於盜竊犯罪常常秘密進行,除非被他人當場發現,抓獲犯罪分子,或者犯罪嫌疑人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盜竊案件往往缺乏直接證據,收集的證據多為間接證據。若全部據間接證據定案,應必須遵守相關的證據規則,如所有的證據應查證屬實,證據與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環環相扣的鎖鏈,並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等等。
㈢ 求一篇關於法律方面的論文,題目隨意,字數5000.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完善
1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證券監管機構監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徑,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國證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則。信息披露制度,也稱公示制度、公開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為保障投資者利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而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將其自身的財務變化、經營狀況等信息和資料向證券管理部門和證券交易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或公告,以便使投資者充分了解情況的制度。它既包括發行前的披露,也包括上市後的持續信息公開,它主要由招股說明書制度、定期報告制度和臨時報告制度組成。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了交易的安全,維護著投資者的信心,也維持了證券市場的穩定秩序。我國證券市場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步向規范化、法律化發展,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很多違規行為,散布虛假信息、隱匿真實信息或濫用信息操縱市場、欺詐投資者、轉嫁風險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證券市場的完善和有序化,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
1.1 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須准確、真實,不得虛假記載、誤導或欺詐,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為嚴重、危害性最大的也是信息披露失真這一問題,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嚴重失實,從招股說明書到臨時、定期報告,一直是謊話連篇。他們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肆無忌憚地在財務會計信息上弄虛作假,致使虛假信息泛濫成災。主要表現為這幾個方面:其一,證券發行中的虛假陳述,即證券發行人、承銷商等在發行申請書、招股說明書、募集辦法等文件中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其二,證券上市中的虛假陳述,即上市公司、中介服務機構在上市報告及相關文件中對諸如企業實力、經濟效益、營業收入、利潤水平等方面,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其三,證券交易中的虛假陳述,即上市公司、證券商、證券交易所、投資咨詢機構等在定期報告中作不實、誤導、有重大遺漏的記載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發生了數起這樣的案例,手段直露,膽大妄為。比如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銀廣廈,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登手段,虛構企業交易,虛增劇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1.78億元、2000年5.67億元。此外影響頗大的黎明股份、麥科特 、藍田股份等案件也屬此同類。
1.2 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應「依法充分公開內容完整的財務報告,充分公開實際發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圍內的事項」。事實上,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對於關聯交易等重大事項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藍田股份將公司股票公開發行前的總股本由8370萬股改為6696萬股,對公司國家股、法人股和內部職工股數額作了相應縮減,卻一直未公開披露這件縮減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項,後受中國證監會的嚴厲查處。棱光實業長期隱瞞對關聯企業的擔保事件,致使投資者損失嚴重。
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大量的信息披露不但加重報告成本,而且容易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這是上市公司不願作充分信息披露的客觀原因。所以,證券法律允許上市公司自行決定是否公開那些與商業秘密有關的重大事件,以便在保護公司利益的基礎上,保護股東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與此同時,法律也一再強調,上市公司必須披露那些不利於公司股票價格、但有利於投資者做出重新選擇的重大事件,比如上市公司涉及訴訟、仲裁事件,公司領導、高層管理人員違法受制裁的事件等等。
1.3 信息披露不及時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與其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息息相關的,信息往往起到價格信號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理解,在證券市場上,時間就是金錢。及時的信息披露,有助於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不及時的信息披露,卻為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時避險提供了條件,這對於普通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極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我國上市公司的違規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時並不少見:「漂河銀鴿」買入「銀廣夏」股票未及時披露時間、恆泰芒果對於公司涉訴事項未披露事件等。經注冊會計師簽證的會計報表應當在報表簽證後的兩天以內向社會公眾公布,但實際上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滿足了這一披露要求。因此由於這些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的現象,為廣大投資者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
1.4 信息披露不嚴肅
會計制度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但在現實中,一方面由於監督措施不力,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會計處理上「各盡所需」,另一方面,證券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指定報刊或網站上發布信息,但總是有個別的上市公司不分時間、場合隨意地披露。銀廣夏造假事件就是明顯的例證。有些上市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有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置之不理;有的在年報摘要中對注冊會計師說明段所涉及的問題「三緘其口」;但雖然是「合規」地省略了會計報表附註,其經營中一些不容忽略的重要信息也被「淡化」處理了。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受到嚴重損害。
2 造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原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嚴重侵害了中小股東、債權人、顧客以及雇員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投資決策帶來了嚴重誤導。同時也損害了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肅性,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破壞了社會經濟法制化的進程。並且破壞了市場游戲的規則。因此,我們必須找出問題的成因,探討出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2.1 造成我國目前信息披露現狀的動機和內部原因
2.1.1上市公司違反信息披露規則制度的動機
從公司層面上看,上市公司違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動機有三:
第一、是簡單地將上市等同於「圈錢」,有些企業把股份制等同於單純的集資手段,把上市募集的資金看作是「永遠不必還本的無息貸款」。為達到證券法對公司上市的資格要求,一些企業和中介機購、虛報資產、甚至偽造相關文件,以求上市「圈錢」。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作的種種承諾已成「南柯一夢」,投資者的錢早已「打水漂」了。
第二、是為配合莊家操縱股價,以便謀取暴利。「利」字當前,各種違規手段層出不窮,比如虛報利潤、虛增資產、修改財務報表,甚至聯合媒介傳播各種假消息。
第三、是為應付證券法律規定的各種信息披露制度,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弄虛作假,盡量使披露的信息符合法律對業績等情況的要求,以免被證監會、證交所「罰牌下場」。
2.1.2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現狀的內部原因
對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從公司內部原因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上市公司缺乏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對信息披露的影響已引起了會計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由於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引發的信息披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一股獨大」現狀難以保障公司信息披露兼顧各方向觀者利益,而是滿足、體現大股東的意志,監事會形同虛設。
其次,「內部人員控制」使得董事會職能失靈、上市公司與控股大股東之間不正常交易。也使信息披露極不規范,內部審計走形式,公司缺乏或不執行內部信息管理制度,公司內部也存在「信息不對稱性」。
最後,弱性效率的資本市場減弱了公司致力於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即所有公開可獲得信息不能立即地、無偏見地為所有投資者獲悉,或者是投資者沒有能對公開可能獲得的信息立即地、無偏見地做出反應,從而不能使股價做出正確反映,無法正確體現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好壞。
第二、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職責分配不分明、不能很好地相互制約、各司其職,從而使內部控制制度不能正常有序地進行。
第三、企業內部財務人員素質不高。由於近幾年會計制度規定和會計核算方法變化較大,使一些本來就一知半解的會計人員更難以勝任。有的會計人員往往不能有效地按國家財會法規、財經制度獨立地進行監督,喪失原則、知情不報,共同作弊。導致法制規范失效。而且有些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及其相關人保密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導致公司內幕信息隨意或提早泄漏。從而使公司和投資者利益受損,並且嚴重影響會計法製法規地發展,擾亂證券市場秩序。
2.2 造成我國目前信息披露現狀的外部原因
2.2.1外部監管體系不完善
從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管環境來說,會計信息失真與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是由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經營者與會計信息相關利益主體(證券監管主體、鑒證主體、投資者等)行為博弈的結果。主要體現在證券監管主體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鑒證主體會計師事務所缺乏審計的獨立性;監管者事實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2.2.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進,但到目前為止,信息披露制度還存在不少問題:會計准則和制度的制定仍沒突出市場經濟主體,尤其是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息要求;制度制定速度落後於經濟發展速度;對於一些重要信息(如表外業務、無形資產等)的處理和披露沒有做出規定或規定得不夠恰當;新舊法規以及各個法規之間存在著矛盾及不協調。如基本會計准則與具體會計准則之間,會計准則與稅收制度之間都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等等。
2.2.3中介機構管制力度不強
注冊會計師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沒有履行其應有的職責。由於競爭,有些注冊會計師為了眼前利益,在審計工作中為了維持與上市公司的良好關系,沒有保持其真正意義的獨立,在實踐中沒有很好地履行職責。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對虛假的會計信息不揭露,還通過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等手段,為作假者服務。這種做法客觀上助長了部分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
作為專業人士,會計師簽名的文件一旦在上市公告中出現,無疑增加了該信息的證明力和可信性。但是,由於當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監管制度還不完善,而且某些會計師的道德素質低、職業操守觀念差,出具虛假會計信息、誤導投資者的事件屢見不鮮,嚴重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比如「瓊民源」一案中的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和海南大正會計師事務所,是瓊民源中小股東所深惡痛絕的虛假信息披露的重要「幫凶」。
缺乏對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民事懲罰。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對違反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都有詳盡的規定,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輔之以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中關於民事責任的規定最為薄弱,即重在懲罰,而不是對投資者的賠償。在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實踐中,也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所謂處罰力度的加大,也只是體現在追究主要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上。在財產方面,處罰後果往往只是表現為對當事人的違法所得全部由國家沒收,而沒有對投資者的民事賠償。
3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對策
3.1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內部監管
上市公司內部監管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解決內部制衡問題,防止許可權失控和舞弊。健全內部監管制度首先要解決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管和控制,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其次,要完善公司的內部控制,經營者必須對下屬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控制。
3.1.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作為會計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保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那麼就要求企業產權制度的完善,使得所有權和治理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公司的治理機構能夠如期實現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和計劃,同時應對現行的業績評價方法予以修改,將治理人員的個人利益同公司股東的長期利益聯系起來,避免以基本工資和年度獎金為主的傳統薪酬制度下治理人員的短期化行為傾向。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並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步深化完善。其基本方法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有效的會計信息內部監控機制。
其次,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獨立的國有政權行使機構。
最後,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在上市公司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時,才能建立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內部控制的屏障。
3.1.2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應當是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各司其職、有序運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還必須對公司內部治理組織結構和制度設置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一,進一步發揮審計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從源頭上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二,完善董事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董事會的人員構成並強化董事會的責任,建立一種董事會與總經理相互制衡的機制;立法對董事的股份條件做明確的規定,使得股東不僅享有權益同時要真正負責起其應盡的義務。
第三,發揮監事會的作用。監事會必須有精通業務、會計、法律的人員並有權監督公司財務、業務狀況。
由於我國不合理的股權結構與國有股東所有者缺位已經對經營者極力不足,還有公司控制權市場以及經理人才市場不夠成熟等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委託代理機制基本上失效,失去約束的代理人選擇敗壞道德行為和進行虛假會計信息披露是其理性的選擇。
只有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地對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實現所有者、經營者和下屬之間的合理關系,互相督促,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3.1.3加強道德建設,提高信息披露誠信意識
在會計信息披露法制規范最完善的國家,也避免不了法制規范在某些方面存在模糊、籠統等問題。會計信息披露主體就可能利用法制規范漏洞,以非法的手段達到「合法」的目的,導致法制規范失效。因此,法制監管約束不到的地方,就需要藉助道德的力量。
社會整體道德的提高可以對企業的誠信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同時,要提高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素質,除了堅持對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考核外,還應建立有約束力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通過職業經理人市場對公司經營治理者道德水準的激勵和約束,長期堅持將會培養公司經營治理者老實守信的觀念,提高公司經營治理者的道德水平,最終使公司也守信,不再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
在加強社會和經營者道德建設的同時,建立上市公司誠信檔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市公司老實守信意識。將上市公司的問題和不真實信息公布出來,可以使企業自覺堅持老實守信,也可以方便監管工作的進行。
3.2 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
3.2.1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管體系
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體系,首先要強調政府的集中立法治理,將政府監管置於治理體系中的首要地位;其次要依靠自律機構完成一線監管活動,彌補因政府監管成本過高和政府失靈所造成的監管效率不足同時要注重法制,引入司法監督及媒體等社會監督力量。
在以上兩個方面為基礎指導思想的前提下,首先要發揮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的核心監管力量,對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內容進行監管和審核,及時發現和查處信息披露中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其次要發揮證券業協會和證券中介服務機構的自律監管和社會監管力量;同時要發揮媒體和投資者的社會監督和市場監督力量。一家優秀的媒體為了獲得市場的青睞,有動力來報道事實的真相,而這種事實真相的報道正是證券市場有效監管的另一種方式。而投資者則是會計信息的最終需求者,他們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因而他們對於信息披露的監管是自發且嚴格的。
與此同時,完善我國司法訴訟制度和證券法律法規的民事賠償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完善我國司法訴訟制度,通過民事訴訟來懲處會計造假、會計信息披露違規,對上市公司高管行為實施嚴刑峻法,才是比較有效和現實的監管方法。發展集團訴訟制度,將小股民的力量集中起來,同心協力共同向虛假信息披露者索賠。
3.2.2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
現今,信息披露違規行為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固然有巨大的利益誘惑,但更大程度上在於違規行為被監管者發現的概率較小。為提高違規者所支付的違規成本和違規行為查處的概率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違規者的違規期望收益可以做到。
首先,提高違規成本,可以完善《證券法》中的民事損害賠償制度。它通過責令違規者賠償受害投資者的損失不僅可以有效地剝奪違規者通過違規行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而且給違規者強行加上了一種經濟上的巨大負擔。同時可以建立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信用體系。這樣可以使嚴重違法的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從證券行業中徹底出局,另其喪失執業資格。
其次,提高發現違規行為的能力,可以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框架,並使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最後還可以建立信息披露的風險預警系統。當有著內部邏輯眾多的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情況時,發出不同程度的風險預報,並將之轉化為一般投資者能夠理解的信息。這將大大地提高及時發現違規的能力,並有效的保護投資者免受巨大的損失。
補充內容:
摘要: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著很多不規范的現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完整、不及時、不嚴肅等情況的事件頻頻發生,社會對此的反應也十分強烈。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地損害了我國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也使廣大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從而使社會對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完善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的現狀就變得刻不容緩。本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不規范的現象,深入地分析了問題的根源,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出發,探討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這些問題的成因,並提出一些規范與完善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證券市場
參考文獻
1.阮慧榮.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時代經貿,2007,11
2.楊文靜.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分析.科技信息,2007,12
3.歐群芳.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廣東:廣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4.段秀芝.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研究及對策探析.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5.李秀芳.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山西:山西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㈣ 關於犯罪社會學的論文
試論犯罪集團向黑社會集團發展的成因
㈤ 求一篇有關法社會學的結課論文,內容不限字體1500左右。謝各位大神!
法社會學題目太泛,可以具體到某一社會領域的具體方面。需要幫忙聯系我。
㈥ 從社會學的角度談談警民關系,四五百字左右
警民關系是人民警察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專門力量,同時又是和諧社會的主體之一。人民警察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即警民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眾多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警民關系因為涉及到社會治安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關系著黨委、政府的形象,因而顯得比較重要和敏感。從本質上看,及時研究這新時期造成警民關系不和諧的原因,採取相
應的對策,對於密切新時期警民關系,構建一個法治的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警民關系是當今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之一,是公安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是做好公安隊伍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根基。在當前社會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各類矛盾錯綜復雜,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交織凸顯,影響警民關系的不利因素增加。認真分析並逐步消除影響警民關系的不利因素,努力提高群眾對警察的滿意度,對加強公安隊伍建設、密切警民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大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㈦ 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一下警民關系,400左右
警民關系及其現狀
致力於和諧警民關系建設,首先必須明確什麼是警民關系,警民關系有什麼特點,當前,警民關系的現狀如何,
,一!對警民關系的理解及其特性的分析。警民關系,就是警愛民、民擁警,警民一家親。就是警察尊重人民,熱愛人民,保護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受人民監督;就是人民群眾關心警察,熱愛警察,理解警察,支持警察,積極參與、自覺接受警察管理。根據這一理概念,警民關系具有的特點是(一是警民互動性。警民關系不是單純的警察怎麼做,群眾無動於衷。而是,警察主動地、自覺地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去想事,從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出發去做事;人民群眾從社會治安穩定的大局出發,支持關心公安工作,對公安工作、公安隊伍建設進行監督。這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良性的互動對公安工作、對人民群眾都是互利共贏的。警民關系好,互動的結果就對公安工作、公安隊伍建設有利,就會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警民關系不好,互動的結果不僅對公安工作、公安隊伍建設有害,同時對政府形象、政府公信力都有莫大的損害。二是社會參與性。警民關系是警察公共關系的一種,而警察公共關系又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因而,警民關系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
1/23頁
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建立、鞏固、優化,都需要社會各部門、各階層共同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還需要各部門的大力配合與協同,才能確保警民關系的和諧健康發展。建立和諧的警民關系,需要社會各界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各部門協調有序的良性互動,公安機關作為職能部門,始終處於主導位臵,發揮引領作用。三是公安主動性。在警民關系建設中,公安機關、公安民警占為主導地位,具有引領、引導作用。警民關系建設,關鍵看警察怎麼做、有什麼作為。近幾年,公安機關開展了大走訪、大接訪、愛民月、警營開放日活動,建立了警務公開制度、述職述廉制度、人大代表報告工作制度,實施了農村,社區!警務戰略等,這些都適應了公安工作的群眾性特點和警民關系建設中公安主動性要求,在爭取主動上下功夫。公安機關在警民關系建設中負有主要責任,應在打好主動仗、發揮主要作用上下功夫。四是脆弱多變性。警民關系協調、密切等,是事實、是主流,但在某些地區、某些時候變得很脆弱多變,一件事可以影響全局,一個案件可以改變全局或者說是掩蓋真相,建立穩固的、緊密的警民關系,要做的事還很多。在警民關系建設上永遠沒有一勞永逸,我們必須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銳的警覺,始終把警民關系建設擺在全部公安工作的戰略首位,切實抓好。五是目標一致性。人民群眾期盼的是社會平安,家家安居,人人樂業;公安民警辛勤工作為的是「鞏
2/23頁
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社會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在共同目標、共同期盼下,通過共同的努力,建立「警愛民、民擁警,警民一家親」的新型警民關系,不僅是公安民警的殷切希望,更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現實保障和期盼。
,二!警民關系的現狀。我們要研究警民關系、建設良性互動的警民關系,就不得不就警民關系現狀到底是什麼水平、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等說個明白。通過多年的基層工作實踐,筆者認為(首先,警民關系的好與差,什麼是標准,總的說,可以用這樣幾個字來概括(即理解、包容、支持、友善。對公安工作、公安隊伍建設所遇到的難處能充分理解,對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公安隊伍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在期盼中能給予最大的包容,對改進公安工作、加強公安隊伍建設和公安機關開展的各項活動給予大力的支持,能以友善的態度對公安工作、公安隊伍建設進行自覺的監督,這樣的警民關系應該就是好的。按照這個標准評估,一是從當前看,警民關系較好,但地區差別、行業差別較大。一些經濟發展快、文明程度高、各種待遇好的地區,警察執法規范、沒有亂收亂罰,只搞服務,警民關系相對就好。二是從歷史上看,警民關系既不是最好的時期,也不是最差的時期,正是我們應著力做好引導和發展工作的時期。三是從現實看,警民關系對公安工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某種程度上講,警民關系就是黨群、政群關系的試金石。警民關系不僅
3/23頁
對公安工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黨群、政群關系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四是從公安工作自身看,建立和諧融洽的警民關系,是公安工作取得大發展的必由之路。離開了良好的警民關系,公安工作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做好公安工作就成為空中樓閣、天方夜譚。
二、從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自身,看影響警民關系建設的主要因素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影響警民關系的因素可能很多。我們在謀求警民關系新發展、達到新境界的同時,應對影響警民關系建設的內部因素進行研究,以期得到徹底的解決。
,一!從公安機關看。一是「履行第一職責、服務第一要務」的能力和水平,是影響警民關系的根本所在。群眾看公安,關鍵看破案。警察的戰鬥力差、破大案要案的
㈧ 求助 原創 文章 以一警察學院學生視角 寫一篇關於法學與經濟學或哲學或社會學的關系的文章,任選一 100分
關於提高城市巡警巡邏勤務效能的思考
建立城市人民警察巡邏體制,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安機關為適應社會治安形勢發展需要,變城市治安靜態管理為動態管理而推出的一項重大改革。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巡警這一新型警種在我國各大中城市的相繼建立,巡邏勤務作為這一警種加強社會面動態控制最重要、最基礎的警務方式,一直在警務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巡邏勤務制度客觀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完善這一勤務制度,提高巡警巡邏勤務的效能,已是擺在公安機關面前一項刻不容緩的大事。就此,筆者結合湖南省株洲市情況,對如何提高城市巡邏勤務效能進行了粗略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目前巡邏勤務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的靜態處警與靜態巡邏相結合的模式難以打破,巡警動態管理社會治安的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長期以來,巡警養成了坐在崗亭坐等指令開展巡邏的習慣,相當一部分巡警把崗亭當作他們在街面上的「辦公室」,坐守在亭內等著群眾上門報警求助,真正走出崗亭,開展主動巡邏打擊現行違法犯罪的為數不多。1996年底,地級城市開通110報警服務台以來,置身於街面的崗亭巡警擔負了一級處警任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崗亭沿襲了過去「坐等出警」的老做法,致使我市110處警一直處於靜態接受市局110處警指令的狀態。在一些城市實施了巡警處警改革以來,推行巡警在動態巡邏中接受110處警指令的新的巡邏勤務制度。然而,這種動態處警模式需要建立在強大的物質保障基礎之上,加之受到警力緊張等其他原因影響而績效不大。
(二)巡邏勤務過於形式化、簡單化,巡邏密度小,社會控制度較低。目前,由於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城市巡邏工作尚處於一種初始狀態,只是較機械地將一部分警力擺在街面上,採取以治安崗亭、社區警務站為依託的小區域,低密度的車巡、徒步巡邏方式,這種巡邏勤務不僅簡單,而且隨意性較大,並經常落實不到位。執行巡邏的警力有的只在重大節假日或專項行動期間才組織部分警力上街巡邏,巡邏工作變成了一項臨時性任務,或者說是形式化的工作。再者,相當一部分巡警沒有真正履行起巡邏職能,巡而不查,走馬觀花,甚至視巡邏工作等同於一般的「遛馬路」。這種工作效率較低的巡邏勤務常使人民群眾產生不安全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對公眾安全的不信任感。
(三)各自為戰的巡邏格局難以構成嚴密的巡邏網路,達不到全方位控制社會面的目的。就我市的巡邏現狀而言,基本上是圍繞原崗亭開展的小區域范圍巡邏,巡邏警力零星、分散,且各中隊、各轄區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因而巡警對犯罪的控制只是短時期內對某一塊區域的控制,難以構成嚴密的巡邏控制網路。這種缺乏整體效應的巡邏格局,導致了巡警巡邏覆蓋面不寬的局面,達不到全方位、全時空控制社會面的目的,無形之中就削弱了巡邏勤務本身的威懾力、延伸力和滲透力。
(四)缺乏一個多功能的高效指揮系統。巡邏指揮系統是巡邏體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其現代化程度決定著巡邏勤務效果的優劣。然而到目前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巡邏勤務的指揮系統,雖說建立了110報警指揮台,但是只是局限於對110處警指令的下達,不具備對巡邏勤務的整體指揮功能。
二、當前巡邏勤務存在種種不足的原因
一直以來,城市巡邏工作之所以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開展,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問題。
從主觀上分析,存在以下三點:一是少數領導對巡邏工作重視不夠,認為巡邏工作浪費警力、耗資大,是公安機關的額外負擔,因而在人、財、物上不願意給予傾斜政策;有的領導對巡邏體制這一新生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甚至對巡警應當擔負的職能也有所誤解,在「重打輕防」的意識支配下,片面強化巡警的辦案、打擊職能;有的領導在公安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將相當一部分時間、警力和精力放在依法創收上,以求得正常工作經費不足的彌補。因此,巡警既要擔負巡邏、110處警及防暴處突的任務,同時又要完成破案及打擊處理指標,這無疑造成了巡警超負荷工作的局面,同時也削弱了巡邏工作的力度。二是一部分巡邏民警的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巡邏工作是一項單一而又較為枯燥的工作,相對於刑偵、派出所工作而言,確實在短時間內難以體現實績。有的巡警由於自身的素質不高,缺乏事業心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總認為巡邏工作難出成績,干好乾壞都一個樣,因而工作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責任心不強。甚至有的抱著「臨時工」思想,認為在巡警崗位上工作了二三年以後,再重新分配到其它工作崗位上去,因而不安心本職工作。三是巡邏勤務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由於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科學的、嚴格的現代化巡警巡邏勤務制度,缺少應有的制度約束,目前這種初級巡邏勤務機制亟待健全和完善。
此外,從客觀上講,也有三個不利因素:一是警力嚴重不足。與我國其他中等城市一樣,我市共有專職巡警357人,佔全市全部警力的10%,與世界上特別是西方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這個比例是遠遠不夠的。在美國,巡邏是警察警務工作的核心
㈨ 我想從法社會學理論寫一篇論文由於不是法學專業的同學,有些費力,可以幫忙介紹一下思路要點嗎
可以從中國知網,中國論文網等搜一下,或是從網路上找一些資料。
先選好回題目答,然後根據題目從資料中把可用的信息篩選出來。選題很重要,不要選很大的題目,最好選擇小一點的題目,如果你的論文要求不高只需要4000字左右,你從資料中挑幾段一拼就行了!最後別忘了把資料來源寫清楚!
㈩ 求一篇與法社會學的論文,不要那些爛大街的,一百度就能找到的那些!
我
們2,給你,,
些的,。 , 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