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涉他合同
① 通過實例簡述《合同法》第64條,65條規定的兩種涉他合同
合同的做法,也被稱為是合同的事:在各方協議定義表達的意思,需要提供合同規定的標的物的合同成立或生效。實踐合同是合同,承諾相一致,其區別主要在於不同的法律後果。在諾成合同,如標的物的交付將不構成違約。在實踐中,合同,如果合同不交付標的物不能被設置或生效,就沒有違約,如情況下,要追究責任應該是締約過失責任。
實踐,達到雙方同意的合同,不僅,而且要交付標的物。例如:借,民間借貸,託管,存款合同是實踐。通常情況下,根據法律規定,被羈押時,合同的標的物交付,而個人借款和存款合同成立後,達到交付時一個理想的效果成立。
多數觀點認為,合同和實際意義諾合同之間的區別有二:一是,建立或在不同的時間和生效的兩個元素。我相信:有不同的做法對建立合同或進入時間的元素力量的承諾合同,是標準的設定「區別」一個部門不能作為後本部門的標准師有意義;其次,不同的各方義務的規定:諾成合同,交付標的物的一方履行合同義務,違反義務產生違約;並交付標的物或其他支付義務,完成支付並不在合同當事人就在實踐中合同義務,違反合同違反它不產生,或會構成締約過失。對合同義務的擴張和延伸其違約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區別的責任的承包期締約過失:一是締約過失違反法定義務的合同,以及合同違約,違反了協議的義務;其次,締約過失責任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和違約是無過錯責任,只要有違反存在,除了法律規定的少數例外,人們一般應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再次從方式來看,只有締約過失賠償和返還財產兩種方式的責任,而不是多元化為突破口的方式。如可以從上面的差別違反比締約過失更強責任保險的形式可以看出。應追究違反合同,當事人的責任「的標的物交付」的做法違反合同或締約過失責任呢?嘗試一個例子:B系列的朋友們,在7月11日雙方,由7月21日的2001年裝甲協議B借出10萬元,雙方於7月18日關系的惡化,不肯借錢給B鎧甲。在這種情況下,B可以「在訂立合同違背誠信各方的原則的行為」的追求鎧甲締約過失責任是基於合同法42條第3款。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是比較違反了輕型形式的責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與立法者締約過失責任合同成立的做法,以保護貸款人無償匹配的立法宗旨。但是,如果B拒絕借錢盔甲之前交付,裝甲基於合同法的追求乙締約過失責任,在這種情況下調查BB締約過失違反顯著更少的責任,更有利於保護裝甲,哪個並成立了實踐的利益違反合同的立法原意。規定,合同的標的物或者交付為了保護債權人和管理人的利益建立有效的元素,但是這個特殊的保護措施,以減少貸款和合同義務保管,也剝奪了獲得他們有效正確的補救,以優異的合意契約理論實踐合同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② 合同法問題
1.是諾成合同。
2.應當由甲方承擔。《合同法》第311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毀損、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售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故甲方有過錯,乙方免責。
3.甲方不能成立留置權。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在貨物運輸合同中,留置權是屬於承運人的,就像承攬合同中,留置權屬於承攬人的一樣。《合同法》第315條規定:「托運人或者收貨人不支付運費、保管費以及其他運輸費用的,承運人對相應的運輸貨物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甲方是托運人,沒有留置權。
其二,留置,是債權人對合法佔有的對方動產的扣留和拍賣。本案的甲方是以侵權的手段佔有乙方的汽車,不但不能成立留置權,還要承擔侵權責任。
4.正確。《合同法》第316條規定:「收貨人不明或者收貨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貨物的,依照本法第101條的規定,承運人可以提存貨物。」《合同法》第101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二)債權人下落不明;(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標的物不適於提存或者提存的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價款。」死牛不適於提存,乙方變賣屬於合法的自助出賣。
5.提存的費用由甲方負擔。《合同法》第103條規定:「標的物提存後,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標的物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提存費用由債權人負擔。」
6.提存的300元丟失,由提存機關(公證機關)承擔責任,因為其有過錯,所以不能依據《合同法》第103條的規定免責。
7.提存合同的性質是保管兼為他人利益(涉他合同)。
③ 涉他合同與合同相對性原則是什麼
涉他合同是為他人提供服務的一種合同,同時合同自當事人意見達成合意簽字確認就會生效,合同也有相應的的原則,那麼涉他合同與合同相對性原則是什麼?下面,小編將針對這個問題做出詳細解答。希望能夠解開大家的疑惑,接下來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涉他合同與合同相對性原則是什麼
傳統合同法理論認為,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基於信賴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它強調合同主體和效力的相對性,即只在特定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此特定當事人即為債權人和債務人,對任何第三人不產生拘束力。
傳統合同法理論認為,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基於信賴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它強調合同主體和效力的相對性,即只在特定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此特定當事人即為債權人和債務人,對任何第三人不產生拘束力。
涉他合同滿足了當事人特殊利益需要,有利於交易的便利和快捷,它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便利當事人。涉他合同涉及到三方當事人,若按一般合同訂立,通常至少應簽訂兩份合同。例如,為第三人利益而簽訂合同,一份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另一份是債權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合同有效成立後也要履行兩次,一次是債務人向債權人給付,另一次是債權人將其所獲的利益向第三人給付。而涉他合同僅需一個合同,即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合同;一次合同履行,即債務人直接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極大地便利了當事人,降低了交易成本。
其二,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如在第三人給付合同中,若第三人願意接受債權人和債務人在涉他合同中設定的義務,其是對自己私權的處分,屬於私人意思自治的范疇。法律不應予以強加干涉。
其三,現代交易強調快捷、便利,涉他合同極大地簡化了交易程序,有利於降低社會成本。
通過小編的整理大家可以知道;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基於信賴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這方面法律知識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相信大家從上文已經找到有關的答案了吧。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或者情況比較復雜,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④ 什麼樣的合同屬於涉他合同
論涉他合同
朱保東*
對於涉他合同的概念,有人將其翻譯為Contract Related with A Third Person(1)。依此英文翻譯,涉他合同即是與合同外的第三人相關聯的合同。涉他合同既包括合同效力的渉他性,又包括合同主體的渉他性。前者指合同為第三人設定了權利義務,典型者如保險合同,後者則僅指合同的履行中有第三人介入,第三人並未因介入合同而獲得獨立與合同當事人的新的權利義務,典型者如合同轉讓。因後者與當事人權利義務無渉,故學人鮮作專題研究,以致在探討涉他合同或者渉他契約時把後者直接從相關概念中剔除出來,而僅指前者。如台灣著名的民法學者鄭玉波先生即認為 「涉他契約為其內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包括兩種情形:其一,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使第三人向另一方為一定給付,此謂『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其二,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第三人為一定給付,此謂『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2)大陸學者尹田教授等人也采此一見解。為論述方便,下文所述若無特別說明均隨通說,特指合同效力的渉他性。本文將從涉他合同的歷史沿革並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總則和分則的規定來論述我國合同法關於涉他合同的立法規定及立法展望。
一、歷史沿革
台灣學者通常將涉他合同分為「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和 「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而大陸學者則將後者稱作利他合同或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給付請求權的合同。(3)而對前者大陸學者多以負擔合同言之。英國於1999年11月通過了合同第三人法案【contracts (Right of Third Psrties)Act】則可稱作利他合同概念法典化運動的產物了,其比中文利他合同概念更精準地表述出此類合同的法律特徵。國外關於利他合同立法和司法實踐活動相對較早。羅馬法即對合同相對性規則進行了突破,即「向第三人給付並不為債權人帶來利益……當締約人與履約人有利害關系時,更准確地說當向第三人給付是一種本來就應由締約人履行的給付,因而完全可以說後者實質上是在為自己締約時,為第三人的利益締約是有效的」(4)但羅馬法僅在少數例外情況下(如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為照顧被轉讓物的承租人而達成的協議;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受贈與人約定,由後者在一定時間後向某個第三人返還物品的協議等)才承認第三人有訴權(5)。作為繼受羅馬法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多在其民法典中對利他合同制度予以確認。《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規定:人們為自己與他人訂立契約或對他人贈與財產時,亦得為第三人的利益訂立條款,作為該契約或贈與的條件,如第三人聲明願享受此條款的利益時,為第三人訂立契約的人不得予以取消。德國民法改變了法國民法的作法,將第三人利益條款予以獨立化。《德國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產生的債的關系」中專設一節(第3節)詳細規定了「第三人履行給付的約定」,從而建立了完備的利他合同制度。該法第328條規定:「當事人得以契約訂立向第三人為給付,並使第三人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關於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國民法上甚有爭議,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承諾說,即當事人共同為要約,第三人對之為承諾;二是代理說,即依無權代理之關系,說明第三人取得權利的理由;三是傳來說,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約人權利的讓與;四是直接取得說,即第三人因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而直接取得權利。第三人為何直接取得權利,有謂為對於第三人的單獨行為;有謂合同行為;有謂為契約得為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人發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為契約說,為今日之通說。(6)此外《日本民法典》第537條、《瑞士債法典》第111、112條、《俄羅斯民法典》第140條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68至270條亦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在英國法中,並沒有承認利他合同的一般規則,但在司法實踐中,利他合同的效力受到廣泛的重視,並以判例的形式得到確認。在立法上,1996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法律委員會提出《合同法〈第三人保護〉》的議案草案,並於1999年在英國議會通過,利他合同獲得了立法上的依據。其理論依據為「法定允諾說」,即通過法律擬制來認可(被允諾人)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也享有訴權。
在美國法中,紐約上訴法院在1859年勞倫斯訴福克斯一案中即已承認第三人訴權,並在以後的波爾訴比爾、塞瓦訴蘭薩姆等案例中得到進一步確認。1932年的美國《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和1980年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對利他合同制度加以完善和發展,擴大了受益第三人的范圍,使利他合同得以在更廣的范圍上予以適用。(7)
可見,不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涉他合同的效力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二、我國合同法總則是否規定了涉他合同
新的合同法出台後,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的規定即是涉他合同立法條款。甚至一些參加合同法立法的學者亦持此見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總則)》的作者們認為「本條(第64條)規定的是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些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已有規定,但《民法通則》及被廢止的三個合同法均無規定,我們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加以確認。」且 「由於合同當事人已經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即第三人有直接向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8)然而依較權威理論,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的法律特徵有:(1)合同約定受領給付的第三人一般不受行為能力的限制;(2)合同使第三人對於債務人取得直接請求給付之債權;(3)債權人同時享有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之權利。(9)合同法第64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按其字面意思並采反對解釋,則第三人在債務人未向其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無權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而事實上該條說違約責任其實就是合同責任,而非僅指違約金責任,該條顯然不符合上述第二個特徵。故合同法第64條並不是涉他合同中的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 本條符合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的法律特徵。但因與國外或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有所區別。如法國民法典第1120條規定:「但當事人可以接受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的約束,如第三人拒絕為該行為時,約定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之人,應負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當事人就第三人接受合同條件作出擔保,稱為擔保允諾。台灣民法典規定的「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得對債務人產生「使第三人給付」之義務;而我國新合同法所規定的「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情形,對債務人不能產生前述相同之義務,而只能產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違約責任。可見,合同法第65條規定仍缺乏必要的渉他性,對第三人無任何法律拘束力。
合同法第73條、第74條分別規定了代位權、撤銷權的合同保全制度。因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債的保全也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10)。在本合同,主債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向次債務人行使求償,其間存在兩個合同關系,一是主債權人同次債權人的合同,二是次債權人同債務人的合同,就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主債權人法定的權利,就是代位權和撤消權去保護自己權利,這個法定的行為就是利他合同的根據,但沒有次債務人同債務人設立合同的行為,仍不能稱之為利他合同。況且債權人行使合同保全行為僅是其本合同權利的擴張而非增加,故並非涉他合同。
正如上文界定涉他和同概念時指出的那樣,合同轉讓也只是當事人的更替或增加,並不曾單向地為新介入合同的當事人增減權利義務,需要新介入者的同意,也不是通說意義上的涉他合同。
綜上,合同法總則並無涉他合同的規定。
⑤ 我國合同法分則規定了哪些涉他合同
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涉他合同主要包括:
1、買賣合同、公用電、水、氣、熱力合同及贈與合同。
2、借款合同。
3、房屋租賃合同。
4、融資租賃合同。
5、承攬合同和建設工程合同。
6、運輸合同。
⑥ 合同的類別都有哪些
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根據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的分擔方式,可把合同分為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雙務合同,是指當事人雙方相互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合同。如買賣、互易、租賃、承攬、運送、保險等合同為雙務合同。單務合同,是指當事人一方只享有權利,另一方只承擔義務的合同。如贈與、借用合同就是單務合同。
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根據當事人取得權利是否以償付為代價,可以將合同分為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有償合同,是指當事人一方只享有合同權利而不償付任何代價的合同。有些合同只能是有償的,如買賣、互易、租賃等合同;有些合同只能是無償的,如贈與等合同;有些合同既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由當事人協商確定,如委託、保管等合同。雙務合同都是有償合同,單務合同原則上為無償合同,但有的單務合同也可為有償合同,如有息貸款合同。
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根據合同的成立是否以交付標的物為要件,可將合同分為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諾成合同,又叫不要物合同,是指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實踐合同,又稱要物合同,是指除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
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根據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可將合同分為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和手續的合同。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不要求必須具備一定形式和手續的合同。
⑦ 結合生活現象或工作實際,列舉要式合同、從合同、有償合同、諾成性合同、雙務合同
要式合同是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必須具備一定形式的合同。如《合同法》規定建設工程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建設工程合同就屬於要式合同。
以合同相互間的主從關系為標准,合同分為主合同和從合同。例如,對於保證合同而言,設立主債務的合同就是主合同,保證合同是從合同。
有償合同很好理解。就是買賣,租賃,運輸,承攬等等(贈與合同,借用合同屬於無償合同。作下比較)
諾成合同,是指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告成立的合同,例如:委託合同,勘察,設計合同等。與之相對應的是 實踐合同( 例如:保管合同,定金合同)
雙務合同,是當事人之間互負義務的合同。例如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借款合同,加工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等等
涉他合同,又稱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是指:訂約當事人並非為了自己設定權利,而是為第三人的利益所訂立的合同。合同將對第三人發生效力。
繼續性合同是指債的關系的內容須繼續實現的合同。包括持續不斷的實現(如租賃)與間接循環的實現(如終身定期金)兩種。還有 供應水電氣合同。
⑧ 什麼樣的合同屬於涉他合同
涉他合同即是與合同外的第三人相關聯的合同。依此推論,則涉他合同既包括合同效力的渉他性,又包括合同主體的渉他性。前者指合同為第三人設定了權利義務,典型者如保險合同。後者則僅指合同的履行中有第三人介入,第三人並未因介入合同而獲得獨立與合同當事人的新的權利義務,典型者如合同轉讓。因後者與當事人權利義務無渉,故學人鮮作專題研究,以致眾多學者和習作人在探討涉他合同或者渉他契約時把後者直接從相關概念中剔除出來,而僅指前者。如台灣著名的民法學者鄭玉波先生即認為 「涉他契約為其內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包括兩種情形:其一,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使第三人向另一方為一定給付,此謂『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其二,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第三人為一定給付,此謂『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2)大陸學者尹田教授等人也采此一見解。即便是將涉他合同翻譯為Contract Related with A Third Person的冉昊亦采同樣觀念。為論述方便,下文所述若無特別說明均隨通說,特指合同效力的渉他性。本文將從涉他合同的歷史沿革並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總則和分則的規定來論述我國合同法關於涉他合同的立法規定及立法展望。
一、歷史沿革
台灣學者通常將涉他合同分為「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和 「向第三人給付之契約」。而大陸學者則將後者稱作利他合同或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為給付,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給付請求權的合同。(3)而對前者大陸學者多以負擔合同言之。英國於1999年11月通過了合同第三人法案【contracts (Right of Third Psrties)Act】則可稱作利他合同概念法典化運動的產物了,其比中文利他合同概念更精準地表述出此類合同的法律特徵。國外關於利他合同立法和司法實踐活動相對較早。羅馬法即對合同相對性規則進行了突破,即「向第三人給付並不為債權人帶來利益……當締約人與履約人有利害關系時,更准確地說當向第三人給付是一種本來就應由締約人履行的給付,因而完全可以說後者實質上是在為自己締約時,為第三人的利益締約是有效的」(4)但羅馬法僅在少數例外情況下(如買賣合同中買賣雙方為照顧被轉讓物的承租人而達成的協議;贈與合同中贈與人受贈與人約定,由後者在一定時間後向某個第三人返還物品的協議等)才承認第三人有訴權(5)。作為繼受羅馬法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多在其民法典中對利他合同制度予以確認。《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規定:人們為自己與他人訂立契約或對他人贈與財產時,亦得為第三人的利益訂立條款,作為該契約或贈與的條件,如第三人聲明願享受此條款的利益時,為第三人訂立契約的人不得予以取消。德國民法改變了法國民法的作法,將第三人利益條款予以獨立化。《德國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產生的債的關系」中專設一節(第3節)詳細規定了「第三人履行給付的約定」,從而建立了完備的利他合同制度。該法第328條規定:「當事人得以契約訂立向第三人為給付,並使第三人有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關於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國民法上甚有爭議,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承諾說,即當事人共同為要約,第三人對之為承諾;二是代理說,即依無權代理之關系,說明第三人取得權利的理由;三是傳來說,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約人權利的讓與;四是直接取得說,即第三人因當事人之間的契約而直接取得權利。第三人為何直接取得權利,有謂為對於第三人的單獨行為;有謂合同行為;有謂為契約得為對於當事人以外之人發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為契約說,為今日之通說。(6)此外《日本民法典》第537條、《瑞士債法典》第111、112條、《俄羅斯民法典》第140條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68至270條亦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在英國法中,並沒有承認利他合同的一般規則,但在司法實踐中,利他合同的效力受到廣泛的重視,並以判例的形式得到確認。在立法上,1996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法律委員會提出《合同法〈第三人保護〉》的議案草案,並於1999年在英國議會通過,利他合同獲得了立法上的依據。其理論依據為「法定允諾說」,即通過法律擬制來認可(被允諾人)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也享有訴權。
在美國法中,紐約上訴法院在1859年勞倫斯訴福克斯一案中即已承認第三人訴權,並在以後的波爾訴比爾、塞瓦訴蘭薩姆等案例中得到進一步確認。1932年的美國《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和1980年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對利他合同制度加以完善和發展,擴大了受益第三人的范圍,使利他合同得以在更廣的范圍上予以適用。(7)
可見,不論是在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涉他合同的效力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
二、我國合同法總則是否規定了涉他合同
新的合同法出台後,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的規定即是涉他合同立法條款。甚至一些參加合同法立法的學者亦持此見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總則)》的作者們認為「本條(第64條)規定的是為第三人利益合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些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已有規定,但《民法通則》及被廢止的三個合同法均無規定,我們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加以確認。」且 「由於合同當事人已經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即第三人有直接向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8)然而依較權威理論,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的法律特徵有:(1)合同約定受領給付的第三人一般不受行為能力的限制;(2)合同使第三人對於債務人取得直接請求給付之債權;(3)債權人同時享有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之權利。(9)合同法第64條:「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按其字面意思並采反對解釋,則第三人在債務人未向其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無權向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而事實上該條說違約責任其實就是合同責任,而非僅指違約金責任,該條顯然不符合上述第二個特徵。故合同法第64條並不是涉他合同中的向第三人給付之合同。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本條符合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的法律特徵。但因與國外或台灣地區的相關規定有所區別。如法國民法典第1120條規定:「但當事人可以接受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的約束,如第三人拒絕為該行為時,約定使第三人為一定行為之人,應負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當事人就第三人接受合同條件作出擔保,稱為擔保允諾。台灣民法典規定的「由第三人給付之契約」得對債務人產生「使第三人給付」之義務;而我國新合同法所規定的「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情形,對債務人不能產生前述相同之義務,而只能產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違約責任。可見,合同法第65條規定仍缺乏必要的渉他性,對第三人無任何法律拘束力。
合同法第73條、第74條分別規定了代位權、撤銷權的合同保全制度。因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債的保全也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10)。在本合同,主債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向次債務人行使求償,其間存在兩個合同關系,一是主債權人同次債權人的合同,二是次債權人同債務人的合同,就通過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主債權人法定的權利,就是代位權和撤消權去保護自己權利,這個法定的行為就是利他合同的根據,但沒有次債務人同債務人設立合同的行為,仍不能稱之為利他合同。況且債權人行使合同保全行為僅是其本合同權利的擴張而非增加,故並非涉他合同。
正如上文界定涉他和同概念時指出的那樣,合同轉讓也只是當事人的更替或增加,並不曾單向地為新介入合同的當事人增減權利義務,需要新介入者的同意,也不是通說意義上的涉他合同。
綜上,合同法總則並無涉他和同的規定。
三、我國合同法分則規定了哪些涉他合同
合同法分則究竟規定了哪些涉他的有名合同,筆者擬作簡要分析。
1、買賣合同、公用電、水、氣、熱力合同及贈與合同原則上均不存在渉他性,通常不可能成為涉他合同。然而依德國法中「附保護第三人的契約」理論,這些合同及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均可能是涉他合同。但就我國的合同法立法及其他相關立法,此類糾紛通常均是依侵權規則進行訴訟的。且由於僅侵權訴訟可得主張精神撫慰金,故選擇合同之訴不僅面臨立法瓶頸,而且從賠償的利益得失而言,也非上策。就此而言,涉他合同在這些合同領域勃興的可能性較小。
2、借款合同原則上也無渉他性,但與借款合同聯系最為緊密的擔保合同卻會給其增添幾分渉他性色彩。擔保合同設立的目的在第一債務人,也就是主債務人不承擔清償責任時,由擔保人來承擔,此合同的設立也是相對性原則的例外,但擔保人的擔保義務的產生顯然不是來源於主合同,而是從合同本身,故無論主合同還是擔保合同均不是涉他合同。
3、在房屋租賃合同中有 「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以致不少人誤以為租賃合同是涉他合同,因為該租賃合同為合同簽訂後的房屋購買人設定了不得擅自解除租賃合同的義務。這實際上是賦予租賃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物權效力,適應當今債權物權化的趨勢。那麼此租賃合同是否為利他合同的一種呢?筆者以為,此種合同雖然是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但不是利他合同,因為不破租賃義務的產生與其說是基於租賃合同,毋寧說是合同標的物房屋本身所負擔的權利瑕疵。這突出表現為租賃合同中僅房屋租賃合同有此種特別規則。
融資租賃合同依據合同法第237條、第239條的規定似乎是兩個合同的簡單拼湊,但依第240條的規定則融資租賃合同即只是一個合同,如此理論,則融資租賃合同僅是一個涉及三方當事人的單一合同,根本無渉他性可言。
4、承攬合同和建設工程合同都規定承攬人可將非主體工程交由第三人完成,只是後者強調必須徵得發包人的同意。合同法雖不曾明確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但卻明確了發包人的直接請求權,當屬涉他合同。
5、運輸合同中的非簽約承運人依合同法第313條規定顯然屬於涉他合同。我國合同法關於多式聯運合同規定似乎無渉他性,但很明顯多式聯運合同的收貨人可直接向最後的承運人主張權利。就此而言,多式聯運合同顯然是涉他合同。但由於合同法第321條的規定,這一結論似有進一步論證的必要。
6、技術合同涉及第三者主要情形似乎都可以依侵權規則處理,適用涉他合同的可能性較小,筆者認為技術合同不可能成為涉他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涉及的主要是代理的法律關系,原則上無涉他性。但合同法第402條、第403條則具有明顯的涉他性,系委託合同中典型的涉他和同。行紀合同中有爭議的可能是合同法第418條第一款的規定。因未經委託人同意,行紀人低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賣出或者高於委託人指定的價格買入且行紀人補償其差額的,該買賣合同對委託人發生效力。就此而言,行紀合同似乎系涉他和同。但因此處合同涉他性卻與上述合同的涉他性的方向相反,實則系買賣合同所發散的涉他性,而非行紀合同產生的涉他性,故行紀合同無涉他性。「因居間人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該合同的當事人平均負擔居間人的報酬」,據此居間合同的第三方支付居間人報酬的負擔即為居間合同的涉他效力,故提供媒介服務的居間合同系涉他和同。
(1) 參見冉昊《論涉他合同》,載於中國法學網www.iolaw.org.cn 「學者專欄」。
(2) 參見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P388,(台灣)三民書局1996年版。
(3) 參見周菊《試析第三人利益合同》,載於《廣東行政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P48。
(4)參見[意]彼德羅.彭梵得著,黃風譯《羅馬法教科書》P3,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 同(3)。
(6)參見史尚寬:《債法總論》P617,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參見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P155,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參見肖峋、魏耀榮、鄭淑娜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論(總則)》P237-239。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9)參見 尹田《論涉他契約——兼評我國新合同法第64條、第65條之規定》,載於《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P40-43。
(10) 參見王利明,《民商法研究》修訂版第三輯P411,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