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法免稅項目
Ⅰ 2021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重要知識點:零稅率
【導語】零稅率,顧名思義就是不用進行稅費繳納,對於進出口的產品,不僅不需要繳納稅費,還會退還以前繳納的稅款,它是初級會計的重要考點,對於2021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我們需要知道和掌握了高頻考點,才能更有效備考,也能更節約時間,當然這也和考生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雖然努力了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放棄了肯定是失敗的,下面就給大家帶來2021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重要知識點:零稅率,大家趕緊學起來。
【知識點】零稅率
提問內容:零稅率與免稅的區別
回復:
零稅率不同於免稅。以貨物為例,出口貨物免稅僅指在出口環節不徵收增值稅;零稅率是指對出口貨物除了在出口環節不征增值稅外,還要對該貨物在出口前已經繳納的增值稅進行退稅,使該出口貨物在出口時完全不含增值稅稅款,從而以無稅貨物進入國際市場。
【例-單項選擇題】根據增值稅法律制度的規定,納稅人提供的下列應稅服務,適用增值稅零稅率的是()。
A.國際運輸服務
B.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服務
C.存儲地點在境外的倉儲服務
D.標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動產租賃服務
【答案】A
【解析】(1)選項A:適用零稅率;(2)選項BCD:免徵增值稅。
以上就是2021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重要知識點:零稅率,也是客觀題的主要考點,當然會計科目也是必考考點,小編也給大家整理了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常見所有者權益類會計科目表等等,希望大家在備考的時候,也要重點掌握,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祝大家考試成功!
Ⅱ 初級經濟法企業所得稅不定項
應該是不同的概念:
.在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是按權責發生制計提的,不是實際繳納的內,應在次容月15日內繳納.分錄如下,
1.月底結轉所得稅時做: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2.結轉本年利潤做
借::本年利潤;
貸:所得稅費用
3.在次月15日內申報納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Ⅲ 初級經濟法稅法怎麼記
含稅來金額折算為不含稅源金額公式=含稅價/(1+稅率)
例如:含稅金額為1170,那麼折為不含稅為:1170/(1+17%)=1000
不含稅金額折算為含稅金額公式=不含稅價*(1+稅率)
例如:不含稅金額為1000,那麼折為含稅為:1000*(1+17%)=1170
其實兩者道理都是一樣的。
不懂再追問
Ⅳ 《初級經濟法》考點關稅納稅人和稅目有哪些內容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一、關稅納稅人
貿易性商品的納稅人是經營進出口貨物的收、發貨人。物品的納稅人包括:
1.入境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物品的持有人;
2.各種運輸工具上服務人員入境時攜帶自用物品的持有人;
3.饋贈物品以及其他方式入境個人物品的所有人;
4.進口個人郵件的收件人。
二、關稅課稅對象和稅目
征稅對象又叫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指稅法規定對什麼征稅,是征納稅雙方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客體或標的物,是區別一種稅與另一種稅的重要標志。
稅目即征稅對象的具體內容,是在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的征稅品種和項目。
課稅對象是一個稅種區別於另一種稅種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種稅都必須明確規定對什麼征稅,體現著稅收范圍的廣度。一般來說,不同的稅種有著不同的課稅對象,不同的課稅對象決定著稅種所應有的不同性質。國家為了籌措財政資金和調節經濟的需要,可以根據客觀經濟狀況選擇課稅對象。正確選擇課稅對象,是實現稅制優化的關鍵。
不同的稅種有不同的課稅對象,如消費稅是對消費品征稅,其征稅對象就是消費品(具體如煙、酒都是消費稅的征稅對象);房產稅是對房屋征稅,其征稅對象就是房屋;征稅對象是稅制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因為它規定了征稅與否的最基本界限,凡是列入某一稅種的征稅對象,就在這種稅的徵收范圍,就要征稅;而沒有列入征稅對象的,就不在這種稅的徵收范圍,就不征這種稅;征稅對象與稅目、計稅依據、稅源、稅本的關系。
規定稅目首先是為了明確具體的征稅范圍。同時,稅目也體現了不同的稅率。稅目的設計,有列舉法,即按照每一種商品或經營項目分別設計的稅目,如電視機、錄像機等,一種商品就是一個稅目;也有以概括法設計的、即按照商品類別或行業設計的稅目,如文化用品類、電子產品類、日常用化工類等,一個類別的商品是一個稅目。這兩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前者界限明確,便於掌握,但稅目過多,不便查找:後者稅目較少,查找方便,但稅目過粗,不便准確掌握,容易出現納稅稅收負擔不合理的情況:一般而言,現代稅收制度在稅目的設計上這兩種方法有機結合,使納稅人稅收負擔公平、又有利於稅收的征管。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Ⅳ 經濟法中免稅科目與不征稅科目有什麼區別
《企業所得稅法》的頒布,首次在我國法律上確立了「不征稅收入」概念,這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一大制度創新。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規定,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財政撥款是指政府在履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時,按照年度預算安排的資金撥款,比如對農業、教育、醫療、環保、科技等領域的資金投入,具體可表現為財政補助、專項財政補貼等,企業、事業單位等主體如果獲得相應的財政撥款,不管是從獲取目的,還是從資金性質等角度分析,該項收入都具有突出的公益性,雖然財政撥款也是一種收益,但按照可稅性原理,如果一項收益具有非盈利性或公益性,就不應該對其征稅,因此不應對財政撥款征稅。
行政事業性收費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有關規定,依照國務院規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務的過程中,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營利原則向特定服務對象收取的費用。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規定決定,為支持某項公共事業發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無償徵收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財政資金。一方面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或具有非營利性,或具有公益性及公平性,從而不具有可稅性;另一方面,兩者多屬於財政性資金,都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基於「征稅者不對自己征稅的原理」,兩者也具有不可稅性。
雖然免稅收入如國債利息收入,也不具有可稅性,但它在性質上屬於稅收優惠,是國家基於經濟效率、社會公平、政治穩定等政策性的考慮,運用稅收政策在稅收法律、行政法規中規定對特定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給予減除或減輕稅收負擔的一種措施,進一步說,它是一種稅式支出,即國家為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在稅法中對正常的稅制結構有目的地規定一些背離條款,造成對特定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的稅收優惠,並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以起到稅收激勵或照顧的作用。
不征稅收入與免稅收入的區別可簡要歸納為:不征稅收入本身不構成應稅收入,而免稅收入本身已構成應稅收入,但基於稅收優惠政策而予以免除,這可以說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區分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的理論意義所在。
Ⅵ 《初級經濟法》考點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有哪些內容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即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人總額,減除不征稅收人、免稅收人、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
(一)收人總額
企業收入總額是指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包括:銷售貨物收人,提供勞務收人,轉讓財產收人,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人,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人,接受捐贈收人以及其他收入。
(二)不征稅收人
1.財政撥款。
2.依法收取並納人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
3.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人。
(三)稅前扣除項目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人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四)扣除標准
1.工資、薪金支出。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2.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按標准扣除。未超過標準的按實際發生數額扣除,超過扣除標準的只能按標准扣除。
3.社會保險費。
4.借款費用。
5.利息費用。
6.匯兌損失。
7.公益性捐贈。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8.業務招待費。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人的的5‰。
9.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
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10.環境保護專項資金。
企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有關規定提取的用於環境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准予扣除。上述專項資金提取後改變用途的,不得扣除。
11.保險費。
企業參加財產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准予扣除。
12.租賃費。
13.勞動保護費。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准予扣除。
14.有關資產的費用。
企業轉讓各類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允許扣除。企業按規定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費,准予扣除。
15.總機構分攤的費用。
16.資產損失。
17.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其他項目。如會員費、合理的會議費、差旅費、違約金、訴訟費用等。
(五)不得扣除項目
1.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2.企業所得稅稅款。
3.稅收滯納金。
4.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5.超過規定標準的捐贈支出。
6.贊助支出。
7.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
8.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
9.與取得收人無關的其他支出。
(六)虧損彌補
企業某一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而且,企業在匯總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其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盈利。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Ⅶ 免稅收入與不征稅收入的區別是什麼
免稅收入與不征稅收入的區別如下:
1、從根本上來說,免稅收入是國家優惠政策,對於某些回該交稅的經營活動答准予其不交稅,有可能是鼓勵此項經濟活動;而不征稅收入是本身不需要交稅的活動;
2、不征稅收入是指從性質和根源上不屬於企業營利性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負有納稅義務並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組成部分的收入。比如一些政府撥款、行政事業性收費;
3、根據稅法的一些規定:免稅收入,本身已構成應稅收入但予以免除,屬於稅收優惠項目。具體包括以下4項: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收入,不包括非營利組織從事營利性活動取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