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
❶ 婚姻法屬於法律體系中哪個層次
婚姻法是屬於民法。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婚姻法不正是如此嗎?民法屬於基本法,婚姻法是特別法,可以算是基本法的子法。
至於法律體系四層次,請問你是從哪本書上看到的?是否是《法律層次論》?
❷ 簡述婚姻法與民法的關系
婚姻法是民法體系中的一個部門。
民法的許多原則都適用於婚姻關系,可以說民法是普通法,婚姻法為特別法。
❸ 婚姻法屬於民法一類的嗎、
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僅限於婚姻關系,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故婚姻法應該是獨立法,應該不屬於民法!
❹ 婚姻法屬於民法一類的嗎
是的。婚姻法屬於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范疇,總歸於民法。
❺ 婚姻法屬於民法中的哪些部分
屬於民法中的親屬法范疇
❻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民法提供了社會活動最普遍、最常用、最活躍的法律規范群體,它們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構成我國社會最一般的法律保障。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律,其內容博大精深,是萬法之基礎。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作為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成並維護社會的現代轉型,已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歸選擇。
「在全球現代化甚囂塵上的今天,無論我們給出什麼樣的理由來解釋中國人對民法典的想像和渴望,其本質仍然沒有逃離現代化編織的普遍主義的功利羅網。」囿於大陸法系的法治傳統,中國民法的現代化必然要以現代化、體系化的成文民法典為載體。
但「自從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各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面臨現代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傳統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正是如此。中國民法學者在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的步伐中,卻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特殊的來自民法現代性問題的羈絆,斬不斷、理還亂,使他們經常產生壯志難酬的感慨。
(6)婚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所謂民法的體系定位,是指人們對民法在國家整體的法律體系中應發揮作用的基本認識。關於民法的體系如何定位,最重要的是國家治理者對民法基本功能的看法,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制定工作。
關於民法的體系定位這個問題,法學界的認識存在不足。一些人學習的民法知識源於蘇聯法學,至今也沒有更新。蘇聯法學認為,民法在法律體系中處於部門法的地位,只能在指定的狹小范圍內發揮有限作用。
這種功能定位的原因是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的人、財、物、供、產、銷這些領域受計劃支配,民事權利主體被當作勞動力資源,主體意思自治的范圍受到限制,而且社會主要財產的支配和流通制度也不由民法規范,甚至婚姻法也不被當作民法。
在這種情況下,民法能夠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法學把民法定義為部門法。這種做法以及法學理論與市場經濟體製法學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經濟體製法學都是把民法定位為基本法。
蘇聯法學的這個民法觀,不但壓縮了民法的作用范圍,也損害了民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使得民法應有的基本內容無法充分展現,在社會需要民法的時候,民法也難以順利成長。關於民法體系定位的錯誤認識得不到糾正,民法典編纂工作、我國法律制度整體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阻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❼ 如何認識《婚姻法》的民事法律性質
婚姻法是一個以《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的有關規定為依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為主幹的,由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文件組成的法律規范體系。因此,我們應當正確理解《婚姻法》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之間的關系。[適用須知]1.在理解和適用《婚姻法》第一條的規定時,應當擴大視野,了解我國婚姻法(婚姻家庭法)的其他法律淵源。如憲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有關規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中的有關規定,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規中的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中的有關規定等。在特定的情況下,某些為法律所認可的、符合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道德的習慣,也可以作為婚姻法(婚姻家庭法)的淵源。《婚姻法》是我國婚姻法(婚姻家庭法)的主要淵源,但不是全部淵源。當然,有關婚姻家庭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層次,具有不同的效力,在適用范圍上也是有區別的。2.應當正確認識《婚姻法》的民事法性質;在維護婚姻家庭制度,保護公民婚姻家庭權益方面,不同部門的法律是相互分工、相互合作的。作為民事法的《婚姻法》,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調整作用,主要是通過規定婚姻家庭關系藉以發生和終止的法律事實及其法律效力,規定婚姻家庭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而實現的。如規定結婚、離婚的條件和程序,規定夫妻間、父母子女間、祖孫間、兄弟姊妹間的權利義務等。
❽ 財產關系在婚姻法和民法中的區別
1、主體不同
財產關系在婚姻法中調節的對象是夫妻雙方之間,其主體相對確定,而民法中財產關系調節的對象一般不確定。而民法中財產關系的相對人則是不確定的,去商廈買衣服相對人是商廈。
去飯店吃飯相對人是飯店。從婚姻法上分可以由夫妻共有財產關系、夫妻個人所有財產關系。民法上則有共同共有關系、按份共有關系等等,比婚姻法的財產關系要復雜得多。
2、調整關系不同
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以法定為原則,以約定為例外,即法定共同所有制,但可以約定個人所有制;民法中的其他財產關系一般以約定為主,即財產關系的內容主要以當事人約定為主。
婚姻家庭法中的財產關系產生、並依附於身份關系,而民法中的其他財產關系的當事人之間不必然存在身份關系。二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遵循民法建立相應財產關系的基本原則,本質上都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之上。
3、法定從屬不同
婚姻家庭法屬於民法一部分,區別於刑法、行政法,具備民法的基本特徵,私權自治。婚姻家庭法總的財產關系有其特殊性,特殊在與人身關系(尤其表現為身份關系)的附著性。
具體表現為,身份關系影響和決定財產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繼承法里的繼承。此外,夫妻財產公有制也是一個表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夫妻財產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財產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
❾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及其相關理論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上確認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與傳統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民法通則》上確認了民事行為這一概念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而民事行為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相當於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①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統轄著合同法、繼承法和婚姻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而且用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
②法律行為作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證了個人生活空間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涉使個人處理自己事務的理想成為可能。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經濟活動的運作不受政府的統制或者支配而是經由個人意思決定所體現的自由競爭。法律行為正是個人自由競爭時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論甚至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完善。從理論上來說它解決了意思自治 原則適用在婚姻法、繼承法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擺脫了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者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例。從立法上來說它使民法典總則得以完美的呈現沒有法律行為就沒有民法典總則這在民法學術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技術上講它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通過抽象性和概括性規定能力克服了羅馬法以來對設權行為的具體羅列方法在法學方法上具有簡化法律規定和協調體系化的價值。
④它擴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間。近現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為其根本原則的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得以真正貫徹而且有效地擴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間。特別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權法中生存。傳統的物權法除了所有人的處分自由之外是幾乎沒有個人的自由意思空間的但是法律行為的出現使傳統的債的履行行為成為了物權法上的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的物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