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蒙文

婚姻法蒙文

發布時間: 2021-11-27 11:40:35

Ⅰ 幫我把漢語翻譯成蒙文,謝謝

Ⅱ 請問在內蒙古通遼市領取的結婚證封皮上面有蒙文的字樣嗎

這個真木有。都是漢字。

Ⅲ 蒙古族有啥習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
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人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蒙古住蒙古包
喝的是牛奶或奶茶
穿的是用羊毛紡織的衣服,非常保溫
蒙古包內的傢具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魏這首千百年來吟頌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對廣闊無垠的草原產生無盡的暇思與嚮往。自古以來馬背上的民族在這塊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這里是他們縱橫馳騁的歷史舞台,他們不但譜寫出吒叱風雲震撼世界的傳奇歷史,也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蒙古民族便是這—文化的集大成者。
奶豆腐模具
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狩獵,飼養牛、馬、羊、駱駝。過著「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活。游牧經濟使人與草原之間通過牲畜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系,牲畜既是生產資料,也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由此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傳統飲食以紅食、白食為主,紅食指肉食,有羊、牛、馬肉及其它肉類。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歡吃的食品,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種,最有特色的是手把肉,在食用時,用蒙古刀割、刮、卡、挖、剔。肉香味美,鮮嫩異常,是蒙古族牧民餐中佳品。牛活在寒冷地帶的游牧民族為抵禦寒冷使身體保持足夠的熱量,需要攝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畜肉及其它動物肉食正好提供這種需要。白食則指奶食品,大體包括飲料、食品兩種。用奶製作的傳統食品主要有: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餑餑等。傳統飲料有奶茶、酸奶子和奶酒。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愛的不可缺少的飲料,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酸奶子則由於其富有營養和滋補作用成為牧民喜愛的飲料。蒙古族牧人為了抵禦風寒,自古就有飲酒的習俗,而奶酒最受牧民的喜愛。在奶酒中,最負盛名的是馬奶酒,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從部落聯盟開始就釀造馬奶酒。馬奶酒醇香濃烈,營養豐富,在牧民心中是一種聖潔的飲料。奶食品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上等的食品。在款待客人及逢年過節的喜慶宴會上,先端上各種奶食品請大家品嘗;在婚喪嫁娶各類儀式上,都要請老人端著鮮奶祝賀;在家人出門遠行時,要向其所走的方向拋灑聖潔的奶汁,祝福他一路平安。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游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獨創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牆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它隨著四季的變換,隨著蒙古牧民的遷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動,這里曾孕育出無數美妙的傳說和史詩。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脈,它給這片遼闊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游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獨創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牆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它隨著四季的變換,隨著蒙古牧民的遷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動,這里曾孕育出無數美妙的傳說和史詩。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脈,它給這片遼闊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勒勒車是蒙古族的主要運輸工具,它是適應草原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而創造出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勒勒車主要用來拉水、運送燃料,搬運蒙古包。每當牧民遷居或聚會時常常是幾十輛勒勒車首尾相連,彷彿一條游動的長龍,游弋於茫茫綠海中。在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區,駱駝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浩瀚的沙海漫無邊際,水草缺乏,沙底松軟,駱駝與牧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訪親問鄰、搬遷以及水、糧食、畜產品、日用品的運輸都要依靠它,因此駱駝也被牧民譽為「沙漠之舟」、「旱地之龍」。
蒙古民族以畜牧業經濟為基礎,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游牧經濟使人們與植物和牲畜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系,牲畜即是他們的生產資料,也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這種游牧生活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崇拜大自然、順應大自然、依賴大自然。因而,蒙占民族世代居住在這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Ⅳ 「武川縣民政局」蒙文是什麼還有:「婚姻登記專用章」蒙文是什麼

看圖學習,呵呵

Ⅳ 把漢語翻譯成蒙古文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手冊」
翻譯成蒙古文就是「���� ������� � �������� ������ �� ������� � ��������� �� ��� ������」
使用的是「賽音2008年版蒙古文輸入法」按先後循序一個字一個字怎麼打出來,起結果是「hotn balgasun n sagvgali arad o emnelhen n dagadhal o gar abvlga」。
希望你能喜歡!

Ⅵ 誰可以教我蒙語或者告訴我一些習俗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 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於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韃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
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將滿,輒為寇抄。」
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卜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並由此產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產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內,不許別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Ⅶ 蒙族資料

蒙族生活在聖龍北部的草原,也因此他們的生活是游牧為主,經濟上也是靠養牧交換而發展。而聖龍生活的地方有著多樣的選擇因此也就造成了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當聖龍進入君主制度的政權時蒙族才建立起部落聯盟。盡管蒙族人有著強悍和強大的騎兵卻因為部落聯盟過於鬆散而無法抵禦聖龍軍隊的進攻,也因為如此融入了聖龍版圖,也因為如此蒙族部落聯盟的領袖由原來不固定的部落首領當任變成了永久世襲。

在融入聖龍之後蒙族也很快的進入了君主制度的社會,從而使得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在和平安寧之中蒙族也感受到聖龍的繁華。在這段時間蒙族男女和聖龍男女間的婚姻也是幸福,畢竟聖龍大富人家的繁華是蒙族女子所羨慕的,而對於蒙族女子的能乾和忍耐力聖龍男子也是認可的。對於這點連聖龍的皇上也感覺滿意,因此每年總要挑選蒙族美麗的女子入宮,在和平安寧的時代蒙族的貴族也無反對。

隨著聖龍統治的久遠官員的腐敗也漸漸的產生了,對著異族美女的嚮往,聖龍的官員也慢慢的對蒙族加重了剝削,對於那些無力反抗的動不動就以他們子女為奴為婢或是作為側室。再加上皇上對於此事的不過問使得蒙族與聖龍的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聖龍十二世因為一件事情使得蒙族異常的憤怒。

那是秋天,蒙族有一個重大的節日,這個節日是蒙族選出族中最美麗的女子為來年的收成做祈禱,因此對這女子要求身體好,面容好更要能歌善舞。由於節日的重要因此蒙族的首領也請了聖龍的官員夜晚前來觀看活動,可這官員也許是過於喜歡迎合皇上,因此在看了這蒙族女子之後要求蒙族首領將此女獻與皇上。蒙族首領聽了又且能答應,這選出的女子對於蒙族來說是聖女,是來年美好收成的希望,如果獻於皇上那就是對本族的侮辱,因此憤然拒絕。而這聖龍的官員卻沒有絲毫的在意並且直接報與皇上,這聖龍十二世也真是糊塗,面對這民族問題總以為自己的軍隊多就能擁有一切,因此派了少量的軍隊前往蒙族要人。

可民族的尊嚴又且是軍隊所能強迫的,蒙族終於進行了反抗,並且聯合了冰雪一族共同抵抗,聖龍強大的軍隊在二百多年的和平中又有幾個真正的訓練過,平時只不過敫敫山賊,然後就是吃喝玩樂。再加上官員的腐敗任用的軍隊統領又有幾個是一步一步從士兵干起的。平時這些問題看不出來可到了戰場聖龍十二世才發現自己的軍隊是如此的不勘一擊,可屋漏又逢連陰雨北方戰事還沒解決南方的的少數民族又揭竿而起,在這風暴中聖龍十二世接受不了這打擊終於一命嗚呼。

可他突然的離去讓皇位空虛而引起了聖龍各皇子間的爭奪,聖龍在這內外交困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幸虧出了兩位賢人一文一武挽救了聖龍的危機,但是卻不得不讓蒙族,冰雪和緬族獨立為國

Ⅷ 蒙古族習俗的簡介少一點的

1、牧馬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

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2、祝壽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

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

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3、生兒育女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

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4、葬禮習俗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

出殯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將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隨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並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並投入焚燒。

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Ⅸ 內蒙離婚協議是蒙文還是中文樣子的

雙方為漢族,用漢語。如一方為蒙族,可用蒙漢語

Ⅹ 扎賚特旗民政局怎樣用蒙文寫

熱點內容
民法典對於中國的意義 發布:2025-09-13 11:21:59 瀏覽:743
司法鑒定賺錢嗎 發布:2025-09-13 11:11:37 瀏覽:398
對方侮辱我算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3 11:11:05 瀏覽:878
司法考試在職 發布:2025-09-13 10:59:11 瀏覽:863
規章誰批准 發布:2025-09-13 10:35:36 瀏覽:952
基層法院審判 發布:2025-09-13 10:34:57 瀏覽:986
簽勞動法永久合同後要辭工 發布:2025-09-13 10:22:53 瀏覽:603
竹簡版道德經 發布:2025-09-13 10:16:17 瀏覽:895
法律援助維民權耄耋 發布:2025-09-13 10:09:11 瀏覽:29
2012吉大在職法律碩士錄取 發布:2025-09-13 10:01:04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