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路定名法
① 社會網路關系
根據維基網路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路。
據一些不系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互聯網路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系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佔有
.................................................
.............................................
社會網路分析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經典譯叢)
作者:(美)約翰·斯科特 譯者:劉軍 --------------------------------------------------------------------------------
內容簡介
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路。如何研究關系?視角當然多種多樣,既可以像林語堂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對關系進行細致的刻畫,又可以像黃光國等社會心理學家那樣對人情、面子和關系網進行質的描述,更可以用社會網路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的表徵,從而揭示關系的結構,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社會網路分析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對各種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某種中層理論的構建和實證命題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
本書就像一本手冊,引導讀者進入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領域。它既適用於社會網路分析的初學者,也適用於對社會網路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
作者簡介
約翰·斯科特,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出版30餘部書,論文近130篇。主要出版物有《企業、階級和資本主義》,《誰支配英國》,《社會學理論》、《分層和權力》,《社會網路分析》,主編《牛津社會學詞典》。他是《社會學評論》雜志的編委,《英國社會學雜志》和《歐洲社會理論雜志》的編委會成員。最近的著述有《社會理論:社會學中的核心問題》,主編《當代50位重要社會學家》。
--------------------------------------------------------------------------------
目錄
1 網路和關系
關系和屬性
本書概要
2 社會網路分析的發展
社會計量分析和圖論
人際結構和派系
網路:全網與局部網
哈佛的突破
3 關系數據的處理
關系數據的整理
關系數據的存儲
關系數據的選擇
4 點、線和數據
社群圖的圖論
個體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區結構和密度
5 中心度和中心勢
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
中心勢和圖的中心
關於絕對密度的題外話
公司網路中的銀行中心性
6 成分、核與派系
成分、循環和結群
成分的輪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 位置、角色和聚類
點的結構對等性
聚類:聚集和分裂
塊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規則結構對等性
連鎖與參與
8 維度和展示
距離、空間和量綱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綱的方法
在網路可視化方面的一些進展
精英,社區和影響力
附錄 社會網路軟體包
參考文獻
術語(人名)英漢對照表
...........................................
② 網路社會的概念界定
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社會」,從卡斯特的《網路社會的崛起》開始,國內外有相當多的研究者對之進行了研究。但在我們所見的「網路社會」的許多相關文獻中,大多數研究者以一種「不證自明」的意思來引用「網路社會」,並將它作為各自所關注問題的語境或社會背景。當然也有少數研究者嘗試過對「網路社會」進行界定。遺憾的是,這些界定要麼比較含混,比如說「網路社會」是「通過網路(主要是互聯網)聯系在一起的各種關系聚合的社會系統」;要麼同一個文獻其指稱顯示相互矛盾和混淆,比如說隨著「社會生活的網路化發展,其結果就是現實中那種基於互聯網的所謂『網路社會』或『虛擬社會』的形成」,等等。
既然在現代社會中存在著兩種「網路社會」,即上述所說的「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和 「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那麼為了更好地探討和研究「網路社會」,將兩種「網路社會」進行各自的界定應當是必要的。馬克思在分析社會的本質時,提出了「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的理論命題。即社會是人們的相互交往的結果,是人們之間普遍聯系的表現,無論社會表現為何種形式,它的這種本質不會改變。網路社會在其本質屬性上並未超越這一理論認識。因此,我們對於兩種「網路社會」設法進行界定時,都應從「人們交互作用」作為基本理念。試圖在這種聯系、交往、作用之外,來尋求對「網路社會」的存在和本質的說明,這種做法只會帶來對「網路社會」的神秘理解。
「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的界定,首先在於它是現實的社會,屬於一種世界普遍交往的社會結構;同時它是充分將信息網路(當前是以Internet為代表)作為人類交往實踐活動的技術網路。在這樣的界定下,我們可以說,「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是在人類社會結構變遷過程中,一種作為人類交往實踐活動的新生社會關系網路與信息技術網路的社會共同體。從微觀來看,該「網路社會」是從原現實社會中分化出來的比特世界與原子世界分離與統一的新的現實社會。從宏觀視之,它是由人們的交往實踐主體與主體通過網路這一中介客體構成的一個相互交錯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統,是現代世界交往、互動聯系的媒介,是交往實踐全球化的共在結構。假如「社會」一詞指稱一段時期內人們所處的文明形態(如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那麼「網路社會」提法可能有些不妥,但作為對新時代社會鮮明特徵的概括,採用這一提法便於我們分析社會結構和理解社會變遷,因此也是未嘗不可的。
至於在目前國內學術界中,比「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研究更熱門的「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我們首先界定它是虛擬的社會,因為它存在於Internet通過網路技術等模擬現實情境所形成的一個溝通信息的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或「電子空間」(cyber space)。如今,這個空間已經成為一個非工具性的互動場所,成為人類交往的一種虛擬網路環境;而且就其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關系而言,它也是一種社會形式。因此,我們在目前可以定義為,「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是一個基於互聯網(Internet)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網路空間中人們的互動關系發生的社會形式。Internet表面上是無數電腦終端的連接,即形成電腦網路(computer network),但實質上它連接的是作為運用和生產信息的「人」。可見,Internet本身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存在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以及個人與群體的獨特互動關系。因此我們認為,可以把Internet及人其中發生的網路互動關系視為一種社會網路,是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另類空間」。從本質上看,該網路社會是一種數字化的社會結構、關系和資源整合環境,其關系網具有虛擬特徵,但最終網路社會是一種客觀現象。
這里分析「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與「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的概念的不同,並不意味著它們關系的對立或無關。這兩種「網路社會」不僅在誕生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支持方面是相同的,而且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現代「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的形成,有賴於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以網路技術為代表)把原子(atom)世界轉化成比特(bit)世界,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而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的基礎,則是計算機和聯結計算機的網路以及在該網路里產生的「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因此簡單地說,「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是「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的基礎,而又被包容在後者之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各種網路高度整合的一體化的社會,從這個視角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以Internet為主的信息網路與實體網路高度整合的結果,也是虛擬「網路社會」(Cyber society)和現實「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高度整合的結果。
③ 什麼是研究社會網路的提名法和定位法
針對社會支持網路的測度方法主要有提名法和定位法。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內從不容同的方面將社會支持分為不同的類型,目前共識度比較高的一種分類方法是將社會支持網路分為物質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種。有關社會支持網路的理論是在不斷完善中的,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相應的研究方法,有的簡明易操作,有的則全面實用,但是每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時要慎重的考慮其局限性,盡量選擇適合自身研究目的的方法。同時,針對社會支持網路的研究以國外較多,國內對社會支持網路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應用社會支持網路理論解決國內的實際問題時,要注意結合中國國情,適當的轉換。
④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網路要素:
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
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
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
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
③圖的矩陣表達
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⑤ 社會網路的定義
http://ke..com/view/1510410.htm
http://ke..com/view/3419198.htm
區別自己研究,都大學了。
⑥ 社會網路法ucinet 樣本量300夠不夠
看你做啥問題了,UCINET也就是個分析工具,數據量夠與否要根據問題而定。
如果你這個是隨機生成的網路,300玩玩夠了。如果是現實世界網路,300略少
⑦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 定 量分析方法 ,近年來,該方法在 職業流動 、 城市化對個體幸福的影響、世界政治和 經濟體系 、 國際貿易 等領域廣 泛應用,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 社會學家們利用它可以比較得心應手地來解釋一些社會學問題。 許多學科的專家如 經濟學 、 管理學 等領域的學者們在 新經濟 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許多挑戰時, 開始考慮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網路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種。
希望採納
⑧ 社會網路分析法的介紹
《社會網路分析法》是2007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斯科特。社會是一個內由容多種多樣的關系構成的巨大網路。如何研究關系?視角當然多種多樣,既可以像林語堂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對關系進行細致的刻畫,又可以像黃光國等社會心理學家那樣對人情、面子和關系網進行質的描述,更可以用社會網路分析法對關系進行量化的表徵,從而揭示關系的結構,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社會網路分析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對各種關系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從而為某種中層理論的構建和實證命題的檢驗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本書就像一本手冊,引導讀者進入社會網路分析的研究領域。它既適用於社會網路分析的初學者,也適用於對社會網路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⑨ 網路社會的名稱確定
為了區別Network society和Cyber society的同一個漢譯詞「網路社會」在漢語語境中的兩種不同所指,即區分作為信息化社會的共同的社會結構形態和基於互聯網技術架構的網路空間中的新的社會形式,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用「網路社會」來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賽博社會」(Cyber society的直譯)來指涉後者。但從目前的社會學相關文獻來看,關於「賽博社會」的稱謂的應用者很少,而且呈萎縮的趨勢。當然學術界也可以進一步商榷,另行確定Cyber society的一個漢語對應的合適的譯詞,從而與「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區分開。
對於「網路社會」名稱確定,我們在這里提出兩種不成熟的建議。一種是用「網路社會」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虛擬社會」(Virtual society)指涉後者(Cyber society),從而得以在漢語中明確區分。不過這樣的話,由於虛擬社會強調Cyber society 的互動環境和空間的技術因素,即網路空間是一個互聯網虛擬技術架構的抽象的電子空間,雖然它與Cyber society 並不矛盾,但畢竟不等同於Cyber society,這是該建議的缺點。另一種是用「網路化社會」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網路社會」指涉後者(Cyber society)。這種建議似乎符合當前關於「網路社會」研究的實際情況,其主要缺點,在於兩個漢語名稱在構成上過於接近,易於混淆。提出各種設想的目的,都是為了使兩種「網路社會」的所指在漢語和英語的用詞上得到統一,避免由於語言上的混亂和模糊處理導致不必要的誤解和紛爭。
除了漢語「網路社會」的語用誤讀導致諸多分歧和混亂之外,基於網路空間的所謂「網路社會」的英文選擇目前也很混亂。比如有的人用network society,也許這種用法意指computer network society,即「電腦網路」社會。但一般將network society理解為「日常現實空間中的社會形態」的「網路社會」,而不將它指稱「網路空間」(cyber space)的社會形式。另外,還有人用network community來指稱基於網路空間的「網路社會」的。「community」一般被譯作「共同體」或「社區」。但「community」和「society」是有區別的。「community」指由諸如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作為聯系紐帶的社會類型,而「society」則是以契約、交換和計算等理性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類型。
鑒於這些眾所周知的分歧,我們建議,在沒有找到更好的用詞之前,「網路社會」的英文表述,仍然沿用西方一般的用法,即用Network society作為現實社會一種新社會結構形態的「網路社會」,以Cyber society來指涉存在於電腦網路空間(cyber space)的「網路社會」,就如同本文在開始時提到的那樣。至於Virtual society(虛擬社會),則是描述「網路社會」的另一種提法,主要是為了強調該社會的互動環境和空間的「虛擬性」,它與Cyber society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