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法社會學創始人有
① 法與經濟學創立者
Law and Economics(法與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和理論,而且主要是運用價格理論(或稱微觀經濟學),以及運用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及其他有關實證和規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過程、效果、效率及未來發展的學科。它是法學和經濟學科際整合的邊緣學科:一方面,它以人類社會的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故成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或法理學的一大流派;另一方面,由於它以經濟理論和方法為其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工具,故又是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Law and Economics也被譯成法律經濟學(economics of law),「在改革與發展的現階段,中國社會面臨的,越來越多地是法『與』經濟學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法律經濟學』的問題。從1978年至今,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發展了20多年,很多經濟學家都注意到,我們的關注重點應該從過去20年單純以效率為主,適當地轉移到兼顧社會公正與效率方面來。……所需要的是本來意義上的法律與經濟學,而不是西方學術傳統當下存在著的『法律經濟學』」——汪丁丁
法與經濟學的復興無疑是與40年代早期芝加哥大學著名經濟學家亨利·西蒙斯(Henry C.Simons)的啟蒙工作及其後艾倫·迪雷克托(Aaron Director)的努力分不開的。而其發展的真正起步標志是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法與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的創辦,它為這一領域嶄新工作的公之於世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這么說,它的創辦(1958)是法律經濟學運動的里程碑。納德·H·科斯(Ronald H Coase)在這本刊物上發表了著名的《社會成本問題》。
法與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已使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幾乎應用到了法律和法學的每一個領域:侵權法、契約法、財產法、產品責任法、犯罪及刑法、環境保護法、家庭婚姻法、憲法、公司法、商法、反托拉斯法、金融法、稅法、知識產權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理學、立法學、法律史學、法律實施理論、懲罰理論、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程序理論、原始法理論等,以至於我們已沒有理由懷疑其存在的意義。有關它在未來發展的前途,也許任何外界的評述都是一種推測,甚至是一種不恰當的設想。我們的任務是拭目以待並竭盡全力為它的興盛而工作。
② 誰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
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
配第的經濟著作包括《賦稅論》(1662年)、《獻給英明人士》(1691年)、《愛爾蘭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術》(1690年)、《貨幣略論》(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並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餘價值。
(2)西方經濟法社會學創始人有擴展閱讀: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流派:
1、英國流派
李嘉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位最傑出的代表,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個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理論體系。他更堅決和一貫地堅持以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原理。
2、法國流派
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國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指出了資本家的利潤是對工人的掠奪,這種掠奪使社會階級兩極分化。資本主義使用機器,導致工資下降,加深了無產階級的貧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③ 經濟學社會法律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約翰·羅格抄斯·康蒙斯(1862—1945年)是制襲度學派早期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法律學派的創始人。康蒙斯1862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荷蘭斯堡,早年就讀於奧伯林學院,並獲文學學士學位(1888)。1888年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受教於伊里,開始接觸法律和經濟學的關系問題。1889年為美國產業委員會研究移民問題,跑遍了美國的全部工會領導機構,這為他研究資本家和勞工組織對產量的限制創造了條件。1890—1932年,他先後任教於霍普金斯、印第安納、奧伯林、韋斯利、威斯康星等大學。從1905年起,主要從事立法實踐及相關的調查研究。此外,康蒙斯還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和美國金融協會會長。
④ 微觀經濟學的創立人是誰
丹尼爾·麥克法登——現代微觀經濟學創始人
丹尼爾·麥克法登是同時代中最全面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以幾種不同的風格撰寫理論文章,影響著經濟計量經濟學的發展。他致力於大范圍的經驗調查,這些調查涉及了生產關系、不確定狀態下的決策、發展計劃、福利經濟以及城市交通系統等領域。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精神實質:經濟學家的使命就是解釋現實經濟現象。我們授予他此項榮譽,不僅因為他在科學問題上的認真態度,而且也在於他著作中的細致與嚴謹。
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丹尼爾·麥克法登,1937年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市。1953年進入明尼蘇達大學,1956年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8年獲物理學碩士學位,1958~196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及斯坦福大學學習經濟學。1962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行為科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62~1963年在美國匹茨堡大學做博士後。1963~1977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系任教。1977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1986年成為其統計中心主任。1991年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和計量經濟學實驗室主任。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計量經濟學及經濟學理論方面:隱含變數模式、選擇模式及應用、大規模抽樣計量經濟學、抽樣理論、經濟生產理論以及消費理論。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有老齡化趨勢經濟學、儲蓄行為、人口統計學、住房流動性、健康和死亡比例研究、利用計量心理學數據進行的消費者需求分析以及計量經濟學模擬方法研究。2000年他以「對分析離散選擇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發展和貢獻」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麥克法登顯然又是經濟學家中的數學家。事實上,赫克曼有數學學位,而麥克法登有物理學位。他們的研究工作即使從數理統計的角度來看,也都有重大突破。
麥克法登教授曾任《統計物理雜志》主編、《計量經濟學》副主編、《美國經濟評論》及《數理經濟學》雜志等刊物的編委、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主席、美國經濟學會副主席。曾獲1975年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並獲1986年計量經濟學會費希爾勛章、1994年美國農業經濟學會最佳論文獎、2000年美國西北大學耐莫斯經濟學獎。2000年與赫克曼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學術貢獻
離散選擇分析
丹尼爾·麥克法登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他對與離散選擇分析(即在不限定決策變換中的選擇)有關的經濟理論和經濟計量方法的發展。
微觀數據經常反映離散選擇。在一個資料庫中,有關個人職業或居住地的信息反映出他們在有限的變動中所進行的選擇。經濟學理論中傳統的需求分析假定個人的選擇是由一個連續變數所代表的,並由此而認為它不適宜於進行離散選擇行為的分析。在麥克法登取得這一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貢獻之前,對此類選擇所進行的經驗性研究缺乏經濟理論的支持。在他所創立的新理論的基礎上,麥克法登發展了一系列可以用於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的微觀計量經濟學模型。
麥克法登的離散選擇理論來源於微觀經濟理論,根據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基本假設,個人選擇某一特定的可變換方案,力求達到個人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當研究者無法觀察影響個人選擇的所有因素時,他感知到通過具有相同觀察特徵的個人的隨機變數。在麥克法登的新理論中,他開發出微觀計量經濟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用於諸如預測將在總體中選擇不同變換方案的佔有份額。
有條件的邏吉特分析
麥克法登的開創性貢獻是他在1974年提出的有條件的邏吉特分析。為了描述這一模型,需要假設在總體中的每一個人面對某一數目(比如說J個)的變換方案,令X代表與每一變換方案相聯系的特徵,Z代表研究者在其數據中可以觀察到的個人特徵。比如說,在對旅行模式進行選擇的研究中,可變換方案可能是小汽車、公共汽車和地鐵,X可以包括有關時間和費用的信息,而Z有可能覆蓋有關年齡、收入和教育的數據。除X和Z之外的個人及可變換方案之間的差異,盡管是研究者所無法觀察到的,也決定著個人效用最大化選擇。此類特徵是由隨機的「誤差項」所代表的。麥克法登推測這些隨機誤差在總體中具有特定的統計分布(稱為極值分布)。
此類模型經常被應用到對城市旅行交通需求的研究之中,它們可以被應用於交通計劃之中,用於檢驗政策措施的效果以及其他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比如說,這些模型可以解釋價格變化、通過改進而獲得的可能性或者人口構成的變動是如何影響使用不同交通方式所佔比例的。這些模型在其他領域也具有應用意義,比如說對居住方式和居住地以及教育的選擇等。麥克法登還將他自己的模型應用到對許多社會問題的分析上,比如民用電力、電話服務和為老年人所提供的住所等。
有條件的邏吉特模型具有在兩個可變換方案(比如乘公共汽車或小汽車旅行)之間進行選擇之相對概率的特殊屬性,而對其他交通選擇方案的價格和質量不予考慮。這一屬性稱為非相關選擇方案(ILA),而這在有些應用中是不現實的。麥克法登不僅設計了確定ILA得到滿足的統計測試方法,而且還引入了更為一般的模型,比如歸巢式邏吉特模型。在此個人選擇被假設為可以在一個特定序列中進行排序的,比如說在研究有關居住地和居住類型問題時,某一個人被假設為首先選擇居住地段或位置,然後再選擇居住類型。
即便有了這些概括和抽象,這些模型仍然對有關總體中未觀察特徵的特定假設相當敏感。在過去十年中,麥克法登構建了模擬模型(採用模擬片段方法)用於對離散選擇模型的統計估測,並且容許比以前多得多的總體假設。計算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這些預測方法的實用性,其結果是,如今個人的離散選擇可以被描述得十分逼真,並且他們的決策可以被預測得更加精確。
著作點擊
麥克法登的主要著作有:
《謹慎選擇分析的替性估計和樣本設計》(1981);
《經濟選擇》(2000);
《觀察性研究:基於樣本的選擇》(2001);
《怎樣量化環境損壞或改善的經濟價值》(2002);
⑤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分別是誰呢,或集大成者
微觀經濟學創始人為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微觀經濟學創始人為法國的魁奈和英國的馬爾薩斯。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5)西方經濟法社會學創始人有擴展閱讀:
微觀經濟學發展的階段
(1)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2)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3)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4)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⑥ 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是誰
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創始人: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古典經濟學有四種不同的定義:
1、按馬克思的定義,古典經濟學是指在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代表著進步力量的政治經濟學,而那些為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代表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熱衷於對經濟體系的表面現象進行描繪的經濟理論則是庸俗經濟學。古典學派的用法本意是用來和庸俗經濟學相區別,說明庸俗經濟學的非科學性和辯護性。
2、按凱恩斯的定義,從斯密起到他自己之前的理論全部為古典經濟學;換言之,也就是將當代西方經濟學所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也劃歸古典經濟學派。凱恩斯這樣做是為了突出自己理論的創新性或革命性。
3、按照熊彼特的定義,斯密屬於重商主義,1790—1879年的經濟理論屬於古典經濟學。4、按照當今西方經濟學中廣為接受的觀點,古典經濟學是指從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開始到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出版之前這段時期的理論。
⑦ 6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什麼各自創始人是誰什麼是看得見的手和看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研究、解決、方法、假設、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不同。
各自的創始人是(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微觀經濟學是亞當斯密)。
(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是「看得見的手」;
(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是「看不見的手」。
擴展: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供參考。
⑧ 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是誰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⑨ 法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是誰
讓·巴蒂斯特·薩伊(1767—1832年)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1767年出生於法國里昂市的一個商人家庭,在日內瓦長大。早先曾當店鋪學徒,後隨其兄赴英國,在倫敦附近一家商業學校學習,畢業後回國。雖然他酷愛文學,但遵父命,不得已進入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任職。公司經理就是後來擔任財政部部長的格拉維爾。當時,格拉維爾將斯密的《國富論》推薦給薩伊,薩伊如獲至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革命初期大資產階級執政時,他曾熱烈擁護革命,1792年參加志願軍。但雅各賓派上台後,他就離開軍隊,跟隨大資產階級一道反對革命。1816年起,他在亞森尼學院講授政治經濟學,這是法國第一個政治經濟學講座。1830年,在法蘭西學院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1832年病逝。
⑩ 西方社會學史的創立時期
一般認為,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歐洲,它是當時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長期發展的產物。
作為綜合研究人類共同生活的條件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社會學的產生,是人類知識逐漸積累和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繼承和發展了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成果,特別是18世紀至19世紀30年代的科學成果。多數社會學者傾向於認為社會學的創始人是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中最早使用「社會學」這一術語,認為它是系統表述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社會學在孔德那裡,被看作是「社會物理學」,就其性質而言,和自然科學沒有區別,它可分為研究秩序結構的「社會靜力學」和研究進步過程的「社會動力學」;就其方法論而言,社會學又相當於生物學,二者的區別僅在於:生物學研究有機體的「組織和生命」,而社會學則研究社會的「秩序和進步」。孔德嘗試用實證方法對過去時代關於社會、人文、經濟和歷史的知識進行綜合。他反對一切空想的、批判的社會學說,而把重建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的希望寄託在工業社會自身的秩序上,並以此作為他的社會學所要完成的任務。 德國社會學具有注重歷史綜合和人文主義的特點。20世紀初,A.菲爾坎特繼承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思想,倡導「文化社會學」,主張對民族學、人類學和其他研究現代社會固有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各門學科的經驗資料進行理論分析,使社會學成為一門關於文化變遷的理論。 L.von維澤強調對德國的歷史社會學、社會地理學和民族社會學等進行「系統歸納」,目的是使社會學成為一門有別於歷史哲學和人類學的獨立學科。K.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觀點試圖從社會結構發展的規律和規范上研究人的思想、精神價值體系、政治觀點和群體組織的特點。30年代以前,德國的社會學有了很大發展,但A.希特勒上台後殘酷迫害猶太人和知識分子,致使大批社會學家被迫流亡國外,德國社會學一度陷於停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