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用觀察法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用觀察法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發布時間: 2021-12-02 15:33:21

❶ 心理學研究方法中,觀察實驗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具體如下

❷ 心理學研究中觀察法、實驗法、測驗法和調查法指的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對各種心理學研究方法進行分類。下例即為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種分類系統。資料搜集方法包括實驗法、度量法、調查法、觀察法和檔案法。實驗法通常是藉助於儀器裝置在實驗室中進行的。自然實驗是在自然的條件下觀察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系。調查法以向被試提問的方式收集資料,根據提問方式的不同,又分為口頭調查(訪談法)和書面調查(問卷法)。觀察法是通過對被試言行的觀察記錄來積累資料的。由於人有意識和自我意識,能認識自己,因而心理學還有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觀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採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心理和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據制定量表的單位和參照點的種類不同,分為名稱量表、順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種;測量法也稱心理測量,內容廣泛,形式上可分為言語測驗和操作測驗;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主要包括極限法、恆定刺激法和平均誤差法。檔案法是搜集有關被試的文獻資料(如日記、自傳等)的一種研究方法。從對無關變數的控制和對自變數的操縱程度來看,檔案法最低,實驗法最高。它們所收集到的關於心理事實的資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資料。在具體的研究課題中,各種資料都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才能表現其應有的科學價值。 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統計學和邏輯思維方法。心理統計法是數理統計在心理學中的具體應用,它包括描述統計和推理統計。描述統計提出概括性的數據,而推理統計則是在描述統計的基礎上推斷總體,即從樣本的數據去推斷總體的數據。邏輯思維方法是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類化和推理等。
心理學研究的其他方法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學研究中還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獻綜述法、個案研究、發展研究和模擬法等。 模擬法是根據某種近似的理論先設計出與心理活動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對模型的實驗和研究間接地對原型的性質和規律進行探索。在心理學研究中有多種模型,主要的為潛特徵結構模型、數學模型、理論模型和圖解模型等。

❸ 社會心理學實驗

米爾格拉姆的順從實驗也稱點擊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在1974年做過一個很著名的實驗:請一批實驗志願者在一群實驗組織者——心理學家們的監督下,考察一群被實驗對象的單詞記憶能力。每個實驗對象的身體被聯接到一根電擊棒上,電擊棒由志願者們操控,被實驗對象每次背錯一個單詞,志願者就要對他進行電擊一次,電壓強度逐次提高15伏,最高達到300伏。實驗過程中,很多被實驗對象在高壓電流的刺激下,反復掙扎,發出慘叫,請求停止試驗,當時情形如同夢魘,按照一般人的邏輯, 目睹被實驗對象的種種掙扎,很多志願者會一定會停止電擊,放棄實驗。但事實是,所有40名志願者中,只有很少的人停下來,其餘全部完成了實驗,也就是說,對被實驗對象都實施了電擊,最高達到450伏。

這當然不是真的,被實驗對象其實也是一組心理學家,而該實驗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如同表面上說是為了測試單詞記憶,而是為了了解人們在權威面前會怎樣表現。

其實實驗過程中,很多志願者目睹被實驗對象被電擊時的痛苦,都有過動搖猶豫,可是,當他們從一旁監督實驗、穿灰色制服的心理學家那裡得到了繼續實驗的暗示後,絕大部分人繼續狠狠地按下了電壓開關。

排除實驗中志願者的性別因素、志願者的暴力傾向等,實驗的最後揭示的,是根植於人們心中對權威深深的服從心理。Milgram 本來打算在美國完成這次實驗後,再把實驗復制到德國,想了解納粹統治期間,為什麼幾乎所有德國人都會加入到以集中營方式迫害上百萬無辜者的行動中去,但是,實驗的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

這引發了學術道德問題。但是社會心理學實驗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這方面。只要在實驗中盡可能的為被試著想,在事後保證告知其實驗真正目的就行了。欺瞞是會有的,但是不能以傷害被試為目的。

❹ 社會心理學實驗設計 除了從眾還可以做啥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1.責任分散效應 1964 年3 月13 日夜3 時20 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 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 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 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 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 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 位到窗前觀看,但 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 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 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 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 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 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 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 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 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 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 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 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 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 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 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 正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 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 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 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 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 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 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 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 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 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 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 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 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丅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員警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 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 員警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 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 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3、鳥籠效應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 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 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 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 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 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 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 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 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 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準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 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 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 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 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 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的領導體系。

5、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 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 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 聽!"相反的,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 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 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 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 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 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 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 測,其錯誤在於: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 一樣,以點代\面; 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 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 絕對化傾向。 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 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6、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 世紀20--30 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 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 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 年11 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 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 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 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 接影響。 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 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 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 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 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 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 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 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丅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 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 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7、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 中被廣泛探討。 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 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 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 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 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 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 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 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 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丅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 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8、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 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 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准確,或者說是具有 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 們證詞的准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 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 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 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像,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 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像里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 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 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網路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 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 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 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 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資料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 它有公認的正確答丅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 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 但是,目擊的事丅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 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丅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 1968 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 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 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丅師。 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 威性的謊言"暗示教丅師,從而調動了教丅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 8 個月後,再次智慧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 丅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 通過教丅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丅師所期望的進 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 古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 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丅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 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丅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 丅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 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丅師所期望的進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丅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丅師的言談、 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丅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丅師、對待自 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丅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 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丅 師敲響了警鍾。

10、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 游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 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 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 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丅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❺ 社會心理學中3種實驗法的異同

實驗法分為三種: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和現場實驗法。
(1)實驗室實驗法。其優點在於:首先,實驗者能夠控制實驗變數,通過這種控制,可以達到消除無關變數影響的目的;其次,實驗者可以隨機安排被試,使他們的特點在各種實驗條件下相等,從而暴露出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其缺點在於:首先,在實驗室條件下所得到的結果缺乏概括力,即外在效度較低;其次,實驗室條件與現實生活條件相去甚遠;再次,在實驗室環境中難以消除被試者的反應傾向性和實驗者對被試者的影響。
(2)自然實驗法。其優點在於:減少實驗室實驗法的人為性,有良好的內在效度和較高的外在效度。
其缺點在於:由於實驗控制不嚴,難免有其他因素加進來。另外,因為研究工作要跟隨事件發展的本來順序進行,因此花費時間較長。
(3)現場實驗法。其優點在於:由於被試者不知道自己當了被試者,所以他們不會產生反應偏向;又由於控制了自變數,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其缺點在於:對自變數控製程度較低,無關因素影響的可能性較大,難以保護被試者的權利和安全。

此外,實驗法常常與觀察法結合起來運用,例如,在實驗室實驗中,通常需要在實驗室對實驗對象進行細致觀察,以發現變數的變動情況;在自然試驗中,同樣也離不開觀察法,通常在這種實驗法中,研究者可以運用實地觀察法,也就是在現象或過程發生的具體場所和實際情況中,去觀察對象的行為和態度。

請參考

❻ 社會心理學觀察法分為一般觀察法和特殊觀察法兩種對嗎

是的。一般分為這兩種觀察法。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具體方法包括觀察法(一般觀察法,參與觀察法)、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法)以及檔案研究法。
由於受心理學和社會學和兩們學科的基本理論的影響,西方社會心理學界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強調社會心理學要研究人的行為,認為社
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或相互影響所產生的影響的行為的科學。這種觀點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在社會心理學中的體現。因為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研
究人的行為的科學。這類定義的特點是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等同起來。因此,反對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它縮小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另一類定義則強調社會心理學應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研究對象。這類定義是社會學基本觀點的產物。而不同意這類定義的人
認為,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強調人際關系、人際互動是必要的,但如果僅僅研究這些,則有可能導致它和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混淆。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際關系、人際
互動,是要探明這種關系和互動如何作用於人的主觀世界,引起人的什麼樣的社會心理活動。所以,社會心理學的這種研究與社會學的研究應該有所不同。

❼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法

蘇聯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有一些關於團體的早期實驗研究。Β.Μ.別赫捷列夫對醫學院和精神病院學生也做了團體實驗。例如,呈現幾套不同圖片,10秒鍾以後,讓被試再看圖片的細節,以確定圖片的異同,講出自己對圖片中所反映的事件的看法。又如,請被試對他人設計的紀念碑提出建議等。每個實驗都讓被試進行兩次。第1次實驗時,先記錄下每個人單獨情況下的反應,第2次實驗時,讓被試進行共同討論,並允許被試作補充或修改以前的反應。實驗者把被試前後兩次反應加以比較,發現團體的討論會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修正錯誤,從而使原來的指標普遍提高。
F.C.巴特利特於1932年出版《記憶》一書,對實驗社會心理學有所貢獻。巴特利特最有名的一個實驗是讓被試閱讀一篇由300字組成的民間故事,故事中有些陌生的觀點和不通順的地方,然後讓被試復述他們讀到的東西。結果發現,被試受自己的文化(圖式)的影響很大。巴特利特的工作不但使人們對記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堅持了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方向。30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涉及社會問題。心理學家對領導、輿論、謠言、種族關系和價值的沖突等問題給予重視並加以研究。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M.謝里夫和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謝里夫於1935年開始以似動錯覺為內容進行社會規范的研究,勒溫於1939年和他的助手們控制了3種形式的領導作用(專制的、民主的、放任的),形成了3種團體氣氛,觀察不同的團體氣氛對工作效率與生產質量的影響(見團體動力學)。

❽ 社會心理學實驗設計

原創么?如果不是原創可以改一下服從實驗或者從眾實驗啊,不怕時間長的話也可以做關於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原創的話。。。可以做一個關於偏見(label+stereotype)的實驗,大概就是一群被試者和一個/幾個測試者。測試者隨意告訴被試者他們其中的一個自私/算計/聰明/友善等(就是形容詞),觀察人群對這個人態度是否有改變,如何改變。就是不知道這個合不合道德倫理啊。。。

熱點內容
刑法前幾條 發布:2025-09-12 04:21:39 瀏覽:451
體育教研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2 04:10:21 瀏覽:11
奇法治病 發布:2025-09-12 04:09:49 瀏覽:402
刑法的感知 發布:2025-09-12 04:01:07 瀏覽:920
司法趙穎 發布:2025-09-12 03:52:22 瀏覽:75
上海政法學院教務處 發布:2025-09-12 03:41:33 瀏覽:999
青州法院招聘信息 發布:2025-09-12 03:32:31 瀏覽:662
戴雪英憲精義法治原則 發布:2025-09-12 03:28:19 瀏覽:785
王澤鑒勞動法 發布:2025-09-12 03:02:47 瀏覽:335
草案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2 02:58:28 瀏覽: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