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華師在線經濟法評價王海打假現象

華師在線經濟法評價王海打假現象

發布時間: 2021-12-05 06:19:58

Ⅰ 如何評價王海現象

我看王海現象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這是王海手中的聖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
14年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確立懲罰性賠償條款。12年前,消費者王海用這一條款開始「職業打假」。今年,步王海的後塵的人仍不絕於世,相反有「星火燎原」之勢(如北京趙建磊、南京周斌等)。但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怎樣的基礎支持著這一工程。
一、經營者的角度:
市場上從古至今都存在著這樣一批人,他們完全繼承了商人唯利是圖的本來面貌,希望以低成本換取高利潤,盡管法律和道德對此都予以了嚴格的打擊,但這范圍和力度都極其有限,於是有的生產者、經營者終於終到了前台,生產、經營者走上了欺詐的道路。 但是,為什麼經營者欺詐的行為始終不絕於世呢?第一,如前所述,生產者、經營者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理性人,他們非常明白成本與收益的原理,而且是善於計算,在生意場上,作為高手的他們絕不會放棄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因而經過兩輪的計算,他們就下定了決心做一番「事業」。第一輪是,欺詐前後的成本與收益比較。由於欺詐發生時的商品是他們智慧的產物,自然也回報了主人,即高收益,這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輪是,欺詐雖說是違法,不道德的行為,而且欺詐一旦被發現、告發,金錢的損失不小,更為重要的是,生產者、經營者繼續生存和發展的資本——信譽,將一落千丈;但是,欺詐行為往往不會被發現,或者不被告發,因為消費者大多不是專家(此處專家包括像王海等職業打假者、產品專家),發現欺詐的可能性太低,所以生產者、經營者才敢以身試法。
二、從市場經濟秩序的角度:
面對「王海等職業打假者」現象,不少專家學者對此都予以了肯定的說法,認為王海是消費者,並應全部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雙倍賠償規定,其中主要的一個理由便是從市場經濟秩序的大局來考慮的:通過一個個王海的打假行為,給經營者造成一種虧本和精神上的壓力,使其對售假行為至少有所收斂。我相信這一理由是正確的,但不能成為支持其勝訴的有力證據。
因此,我看來,最為美好的解決途徑是行政管理部門積極引導「王海類」消費者,使其成為幫助行政管理部門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生力軍!

Ⅱ 如何看待王海等職業索賠人利用打假盈利的行為

職業打假人,對於很多公司的公關部、客服部門來說,是一個恐怖的存在,職業打假人比較難對付。
從廠家的角度,職業打假人的一些作為近似敲詐,令人不齒;但是從專業的角度,職業打假者提出的問題往往一針見血,正是廠家管理、生產、銷售等方面的軟肋所在。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食品企業公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職業打假人索賠,廠家或商家多少都會有點瑕疵,廠家只能吃啞巴虧。
能讓一些知名企業甘願吃啞巴虧,職業打假人確實有一些「高明」的手段。

Ⅲ 從經濟法角度,如何看待王海現象

誠實經營是永恆的主題

Ⅳ 論述題:你怎樣看待「王海式打假」現象

王海式」的打假,我們到底怎樣看?

記者歸納了近年來不鼓勵「王海式」打假一方的部分看法:

觀點一,從法理上說,「退一賠一」,適用對象必須是存在被欺詐事實的消費者。所謂「消費者」,必須「為生活需要」購買;而「存在被欺詐事實」,必須是被商家誘導產生了錯誤認識並因此而購買。知假買假索賠的「王海們」,缺乏這兩個必要條件。同時,從立法的本意來看,不鼓勵「王海」們打假,是為規范消費行為,反對惡意消費。

觀點二,監督,不等於索賠。「消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我國法律從未反對公民舉報打假線索,但也從不支持公民個體代替行政機關行使懲罰職能。

觀點三,與消費者的權益相比,在很多條件下,經營者的權益更需要保護。經營者的權益如果受到侵害,將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許多消費者對此事有些忿然。理由是,就算有千萬個理由不支持「王海式」打假,但不容置疑的是:其客觀效果確實使那些假冒偽劣的商家得到制裁,維護了更多消費者的利益,利大於弊。更何況是否真的有「弊」還有待商榷。

Ⅳ 關於王海打假的案例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討論

王海打假的案件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1、打假 的背景,包括賣假的社會風氣和我國《消法》的懲罰性賠償。
2、王海 打假的手段:(好事者——買假索賠——知假買假——公司化打假、維權——義務咨詢、公益訴訟。)
3、對王海現象進行評價,可以從王海現象對中國法律界的貢獻(如:以個人訴訟彌補我國的集體訴訟)和王海這種行為在道義上的兩面性進行評價。
4、王海現象的影響,包括對社會的影響和對其自身的影響。
-------------------------
以下是相關搜索,希望對你有用:

王海打假後院起火 昔日合作夥伴開打口水戰
http://news.QQ.com 2004年05月24日19:00 北京晨報 評論()

日前,王海的昔日合作夥伴,共同籌建國內著名維權網站「王海在線」的原《黑龍江日報》記者蕭芷茁突然表示要出書,披露王海與「王海在線」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至此,一場打假維權「窩里反」的口水戰展開。

如此同室操戈,讓人不禁要問:王海與「王海在線」到底發生了什麼,王海同網站具體經營人、現「王海在線」總經理蕭芷茁之間到底出了什麼矛盾?

導火線:「王海在線」被黑

公司方認為,這一事件是由王海一手導演。

「王海在線」是一專業維權網站,最初由王海與蕭芷茁等人籌建。三年來,該網站以專業維權指導、專業維權服務成為眾多維權網站中較為成熟和成功的網站。

最近,「王海在線」在網上發表聲明稱:2004年4月1日下午始,北京市王海在線資訊有限公司發現,原本指向本公司屬下王海在線網站的域名(www.wanghai.com)多次被惡意更改指向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網站。令人十分震驚和不可思議的是,這起非法關閉合法注冊公司經營性網站的嚴重違法侵權事件,竟然是由北京市王海在線資訊有限公司股東之一、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海先生一手策劃導演的。2004年4月2日,「王海在線」依據手中的合法有效的證據證明,成功取回了該域名的使用權,4月4日,該域名使用生效,王海在線網站得以重見天日。

4月29日,王海在北京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的網站發表聲明稱:王海在線公司系以欺詐手段騙取本人授權,王海在線公司沒有使用本人姓名和域名的合法根據。本人經與對方多次協商無果,已委託侯仰坤律師辦理撤銷相關授權,收回域名使用權等事宜。本人將隨時收回wanghai.com域名以及王海在線網站和公司名稱的使用權。

蕭芷茁:矛盾緣起「香武仕」

王海以此事為由頭,對「王海在線」表示不滿。

蕭芷茁稱,當時在籌建網路公司時,王海自己拿不出錢來組建網路公司,後來有人投資,王海以個人商標入股。在雙方簽署的《合作開辦網路公司合同》上確定,王海佔有20%的股份。2001年6月,「王海在線」投訴部正式成立,2001年8月,「王海在線」連續成功完成了幾例精彩案例:《「職業打假者」為何也委託「王海在線」索賠?》、《電腦投訴糾紛的啟示》、《假冒列印紙的索賠經歷》。終於,「王海在線」摸索出向全社會提供維權服務和維權指導的獨家有特色的經營模式。

蕭芷茁將雙方糾紛的起因歸於該網站有關「香武仕」事件的策劃。2002年中央電視台3·15晚會曝光了「假洋鬼子香武仕」,「王海在線」很快就接到了大批的消費者投訴和請求代理維權的電子信件。「王海在線」同律師聯合發起集體協商和集體維權的代理服務,幫助消費者討公道。同年3月末,「王海在線」專門在網站首頁建立了《香武仕集體維權》專題。同年4月2日,「香武仕」集體維權訴訟受理方式及受理程序上站。同年4月3日,王海打來電話表示不滿,「忠告」「王海在線」今後這種影響巨大、媒體關注的事件不要找別的律師,一律要他來接待記者。此後王海就提出了「網站超范圍經營」違反了他的「初衷」等,雙方開始了口水戰。

蕭芷茁:王海背後有鬼

王海另立公司,准備搶回「王海在線」域名。

蕭芷茁說,2002年12月後,王海背著「王海在線」,將已經作價投資入股、並授權給「王海在線」使用管理的wanghai.com域名,悄悄從萬網轉移到新網,准備搶回「王海在線」精心打造、日益升值的wanghai.com域名。

同時,王海的大海公司的網站成立,採用的是與wanghai.com域名極其相似的wanghai.net域名。此後,王海又多次向「王海在線」發來收回域名和名稱使用的「通知」。

蕭芷茁說,作為股東之一,就不得有同類經營。而王海先生在「王海在線」成立以後,又組建了大海公司網站,其行為已經違反了《公司法》有關規定,直接侵害了「王海在線」的利益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另外,雖然王海稱域名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將自己賣出去的東西收回去就得通過合法程序,強行要回去無異於強搶。而且,王海聲稱受騙是對「王海在線」的侵權。因此,如果事態發展而沒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渠道,他們將訴諸法律。

王海:「王海在線」侵權

該網站投資者未履約,因此無權使用本人姓名。

對於蕭芷茁的說法,王海表示了不同意見。王海說,自己確實於2000年12月7日與哈爾濱中泰公司簽訂過《合作開辦網路公司合同》,但是後經查明中泰公司並未履行該合同,因此王海在線公司無權使用王海在線公司名稱、王海在線網站名稱和wanghai.com域名。

王海提出,除了沒有實際出資外,他還發現王海在線公司擅自變更的營業范圍嚴重超出了合同的約定,合同約定的營業范圍為電子商務等,而且約定不得超出,但是王海在線公司的營業范圍已經無限擴大。

王海律師:王海有權收回域名

希望矛盾雙方能夠通過協商,平息恩怨。

昨天記者采訪王海時,王海正好在外地,就委託律師侯仰坤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侯仰坤說,wanghai.com域名歸王海所有,他有權收回這一域名。王海是以域名出資,當時出資時雙方有對這一無形資產使用范圍的約定。侯仰坤將雙方出現矛盾的原因歸納為兩點:一是王海在線股東擅自轉讓股份,而未告知佔20%股份的股東王海。另一個原因就是域名的經營范圍超出了合同的約定。

侯仰坤律師說,公司成立時蕭芷茁是王海這邊的人,現在卻與王海反目。王海想收回域名,蕭芷茁現在是想毀了這個域名。不過他還是希望雙方能協商平息這一持續了兩年最終被激化的矛盾,並稱收回域名後他們還會為對方設立免費公告等。

【背景鏈接】 「王海在線」的由來

1998年4月12日,王海到哈爾濱打假,當時的《黑龍江日報》記者蕭芷茁當晚在哈爾濱大酒家與王海相識。2000年9月20日,王海在南寧發生砸派出所事件,被警察送進當地精神病院觀察確診。蕭女士飛往南寧親自起草《王海先生向全國人民致歉書》,遏制了諸多負面報道。2002年11月1日,蕭芷茁正式到北京幫助王海把關和籌建「王海在線」。(來源:北京晨報)

王海打假 讓消法深入人心
--------------------------------------------------------------------------------

發表日期:2006年9月19日 出處:法院報 作者:唐 濤 【編輯錄入:xucan】

「經營者有欺詐行為要加倍賠償」,這項針對消費者的權利在1995年以前,恐怕只有少數通曉法律的人才會主張。就在這一年,經由一個叫王海的人而引發的索賠事件,讓更多的人如夢初醒般認識了實施已逾一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並牢牢記住了第49條的懲罰性條款。

1995年11月24日,北京建國門外大街賽特俱樂部。

一條「制止欺詐行為,落實加倍賠償座談會」的會標格外醒目。座談會的主辦方是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消費者報,參加會議的除部分在京商家外,還有全國工商總局、國家技術監督局、全國人大法工委等權威部門領導。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不久前因在京城「知假買假」而名聲大噪的王海,藉此討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普及工作。

這一天,來自山東的青年王海有了一個意外收獲:會議結束後,他頗有特色的打假行為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被與會者稱為「王海現象」。

11年過後,「王海現象」不再搶眼,但王海這個名字,卻被牢牢嵌入「普及消法先鋒隊」的名單中。

12副假耳機誰來埋單?

1995年初,陪人來京考試的王海在書店裡與「消法」不期而遇。

買回家隨手翻幾頁後,王海的目光被其中的第49條牢牢鎖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個性十足的王海對這條規定產生了興趣。

3月25日,抱著「試一試」想法的王海來到北京隆福大廈。在二樓電訊商場,王海盯住了一款標價85元一副的日本索尼耳機,細心的王海發現,這種索尼耳機的包裝上居然印著日本另外一家株式會社的名稱。他懷疑這是假貨。先是猶豫不決的王海最終還是掏了腰包,以170元的價錢購得兩副耳機。

買假耳機簡單,退假耳機就難上加難了。王海的第一站是北京市東城區消協,但尋找未果。北京市消協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告訴王海,找消協處理應先將商品送至技術監督局鑒定。

王海在技術監督局得到的答復是:耳機真偽,應送至索尼公司鑒定。

索尼公司駐京辦事處確認耳機是假貨,但表示,想從該辦事處獲得書面證明,則需要法院或者工商等部門介入。這讓王海很失望,思前想後,他決定再買10副耳機去工商局「拼」一次。

接到12副耳機的東城區工商局在一個月後找到王海:索賠屬民事糾紛,工商局無權干涉,只能調解。

隆福大廈表示,後10副耳機屬於「知假買假」,只退不賠。

「知假買假」起風波

民法關於「欺詐」這個概念有三個要件,一是主觀故意,二是實施了欺詐行為,三是造成了他人的錯誤判斷。

聯想到自己索賠遭拒的經歷,王海得出結論:索賠不順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策劃不周,讓人一看就是知假買假。既然是知假買假,那麼就不存在造成錯誤判斷一說了。商家不賠第二次買的10副耳機,也有一定道理。

可是,當他細看了消法第6條、第9條規定的「消費者有監督權」後,新的困惑又出現了:行使監督權的方式之一是舉報,消費者如果不去購買假冒偽劣商品,那怎麼舉報?

經過深思,王海給《中國消費者報》寫信,反映自己索賠遭拒的經歷。

1995年8月4日,《中國消費者報》在一版位置以《刁民?聰明的消費者?》為題,就王海索賠一事,進行專題討論。

稿件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時任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巡視員、消法起草人之一的民法專家何山明確表示:設立加倍賠償條款,就是讓消費者靠買假貨發財。隆福大廈無權管消費者出於什麼目的掏錢買貨,商場首先不能賣假貨。

當時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則認為:消費者第二次在隆福大廈購買10副耳機之前,就已知道此型號的耳機是假貨,並沒有陷入錯誤的判斷,隆福大廈不構成欺詐。如果讓隆福大廈加倍賠償,就會使消費者獲得不當利益。

正反兩方的爭論由此拉開序幕,至今未決。

12月5日,北京隆福大廈在拖延了8個月之後,同意加倍賠償10副假冒耳機。同時,隆福大廈決定,從12月初開始,凡顧客購買到假冒商品,經有關部門確認後,按消法給予加倍賠償並獎勵100元。

王海贏了。

「王海現象」就此紅遍中國。同年,因王海事件,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設立「消費者打假獎」。1995年12月15日基金會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王海除了領到5000元獎金外,又獲得「中國打假第一人」的美譽。

打假已誤入歧途?

□ 唐 濤

應該承認的是:市場經濟催生了王海;王海催生了民眾的打假意識。不可否認的是:不規則的市場經濟導致了「王海現象」;「王海現象」導致了團體和個人專事「經營式打假」的「後王海現象」。

今天,「制假販假」的丑惡現象仍無處不在:不能穿的衣服,不能吃的東西,不能住的房子,假冒偽劣商品幾乎存在於一切領域。當「假冒不的劣」這樣的名詞出現時,足可見我們對商品質量的要求已經退至何種境地。在此種境況下,我們感謝王海,感謝一個以弱敵強的抗爭所帶來的表率力量。我們中的多數人都曾以「怕麻煩」、「懶得爭」、「不值得」等借口對假貨沉默過。

1995年之後,我們記住了王海這個名字,也因此牢牢記住了消法第49條。一條法律在社會上能達到如此受關注的程度,實屬少見。

隨著打假的深入,王海在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業務自然以打假維權為主。曾經有一度,打假和王海這個詞語緊緊相連,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則退隱後台。王海之後,類似專事打假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輿論界對此爭論不已的話題便是「打假為生」是否符合法律及道德標准,十餘年過後,曾經的懷疑似乎被一一確認:王海涉嫌與制假企業合作、王海廣西發瘋事件、王海提倡打假產業化……一系列的消息全部指向這種特色打假的「七寸」。滲透著更多利益因素的打假行為,其動機與結果是否停留在單純的維權尺度內?這對於改善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起到何種作用?

成也王海,敗也王海。當然,錯,也不全在王海。當我們檢討十年打假歷程時,我們有理由相信:打擊假冒偽劣本不應以王海開始,更不應以王海終結。各方力量的協調,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執行和全民的意志才是治本之道。

2005年,王海在西安掀起「打假風暴」,宣稱西安力帆總經理楊奎是全國工程機械造假第一人。當年4月6日,楊奎將其告上法院,要求王海賠償經濟損失5萬元。圖為王海在案件開庭後離開法院。趙 彬/CFP

Ⅵ 如何看待王海打假行為

很支持他的行為,不要不要是方舟子那樣以追逐名利為目的的「打假」行為都支持。。。

Ⅶ 談談你對「打假大王」王海的看法

喚醒了人們對打假的認識,更加喚起人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這是值得學習的行為,這樣制假售假就不會囂張了。

開始的動機是好的,但發展到今天似乎帶有了功利性質,而且事實上在合法性上帶有爭議。

Ⅷ 如何評價「王海打假」現象

王海打假是時代進程的產物,是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覺醒,是社會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客觀反映,是社會法制意識觀念加強的表現。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一審事實不清 發布:2025-09-11 11:05:00 瀏覽:40
民事訴訟法第64和144條 發布:2025-09-11 11:03:44 瀏覽:885
勞動法規定加班時間不能多久 發布:2025-09-11 10:52:3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法261 發布:2025-09-11 10:40:11 瀏覽:253
法律法規效力級別 發布:2025-09-11 10:34:38 瀏覽:91
法院辦公系統 發布:2025-09-11 10:33:50 瀏覽:616
法律知識比賽團隊展示 發布:2025-09-11 10:29:15 瀏覽:853
免費的醫療事故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1 10:29:12 瀏覽:94
句容法院淘寶網 發布:2025-09-11 10:23:55 瀏覽:714
初一初二政治法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9-11 10:21:49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