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對探視天數
Ⅰ 新婚姻法規定離婚後孩子可以幾天看一次
你說的是探視權權,這個可以協商,一周一次半月,或幾天都可以,不影響對方或孩子的學習、生活即可。周末也可以接過去。最好辦理交接手續,以免有些事說不清,如果孩子發生意外,責任說不清,一個說沒送回來,一個說已送回家,等事情的發生就不好辦,都是盡心盡責。
Ⅱ 新婚姻法子女探視權是怎樣規定的呢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版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權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Ⅲ 最新婚姻法原諒權的探視權多久一次
離婚後探視權一般一個月四次,實際次數法律並沒有作統一規定,司法實踐中訴訟離婚的人民法院一般會判決一個月探視兩次到四次,雙方當事人也可以協議解決,約定探視的時間、次數、方式等問題,探視的次數依當事人的約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
Ⅳ 婚姻法是如何規定探視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十八條規定,「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根據此規定,享有探望權的主體是離婚後未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也就是即使父母對子女的探望有不利因素,也不能變更探望權主體。並且將子女規定為探望的對象,只能被動的接受探望。這在司法實際中出現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第四十八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4)新婚姻法對探視天數擴展閱讀:
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
1.探視權是指夫妻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按照離婚協議或法院判決,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時間,探望子女的權利。
2.探視權屬於身份權的范疇,是基於父母子女關系而享有的身份權。也是有子女的父或母,基於夫妻離婚而產生的一種身份權。它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
3.離婚後對不直接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來說,只是變更行使探視權的方式。
4.離婚後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是父母雙方應盡的法定義務,同時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對子女的探視也是應有的法定權利,這種權利和義務不能因離婚而消除。
參考資料:網路-《婚姻法》
Ⅳ 探視權是怎麼規定的,多久可以探視一次
探視時間在法律上並無規定,夫妻雙方協商確定即可。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到法院起訴要求探望權。
婚姻法上所規定的探望權是指父母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它是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的聯系、會面、交流等權利。具有權利主體的單一性、情感利益的特定性和精神利益非財產性三個基本特徵。
探望權是指父或母對與不在身邊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具有實施聯系、了解和增加感情因素的所享有的權利或者情感利益,婚姻法上所規定的探望權是指父母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它是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的聯系、會面、交流等權利。
上述規定的探望權人包括親生父母、養父母、盡了扶養義務 的繼父母,與未成年人之間基於親屬法律關系的(外)祖父母和成年兄、姐,不能成為探望權主體。探望權的內容是指權利人基於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情感利益,它包括看望、言語交流、短暫共同生活、遊玩、嘻笑等人之常情的感情因素。他們相互接觸,交流感情,從精神上、心理上盡量減輕因父母的離婚而帶給未成年子女的傷害,讓未成年子女能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地成長,該權利具有如下特徵:
(一)權利主體的單一性。
由於探望權的對象是與父或母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因此,探望權的主體只能是父或母單獨享有,而不是父母共同享有。這是由探望權的特定性所決定的,權利人不能允許他人使用其探望權,也不得轉讓、拋棄或繼承,探望權不可與權利人的人身分離。
(二)情感利益的特定性。
它是特定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如父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利益,或者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利益,而且這種情感具有人的倫理性。
(三)精神利益非財產性。
探望對未成年子女具有減輕傷害的功能,能滿足子女接受父母雙方關愛的需要,避免子女因缺乏父愛或母愛而變得自閉抑鬱,或者變成社會的問題少年。探望權具有這種從情感上得到支持、心理上得到滿足的精神利益的特徵,使探望權從父母照顧權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為親屬法上的一種特殊身份權。
現行婚姻法對探望權的規定的現實意義。
這一條三款肯定了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對子女享有的探望權;尊重當事人行使探望權的自主協商性;並規定了對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探望的中止及恢復。這是在以前的婚姻法中沒有的,筆者認為,它的成文規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1、符合父母子女身份和血緣關系。
夫妻關系與父母子女關系在法律性質上是不同的兩種關系。夫妻關系是男女雙方自願結成的婚姻關系,依照法律程序而成立,也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而解除;而父母子女關系是基於出生而形成的自然血親關系,不能通過法律程序人為地進行解除。因此,離婚只能解除夫妻關系而不能消除父母子女關系的身份和血緣關系。父母子女之情,屬於天理人倫,犢之心,渴望父母疼愛之意,人所共知。在法律上規定父母探視子女的權利,確屬必要。
2、易於離婚案件中子女撫養的調解解決。
以前,由於沒有探望權的規定,許多離婚雙方當事人怕孩子一旦隨對方生活,自己就再也看不見孩子了,所以堅決不肯放棄撫養權。而有了探望權規定後,「看孩子」有了保障,在離婚時處理子女撫養問題上就有了很大的商量餘地,從而有利於離婚案件的解決。
3、為探望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法律依據。
長期以來,在審判實踐中存在探望方面的糾紛,出現問題後,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法院在審理和執行上缺乏明文依據,致使許多這方面的糾紛處理得不及時、不到位,也容易導致矛盾激化。因此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探望權,填補了這一法律空白,同時也有利於社會安定。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一規定過於原則,應當具體化以便於操作。但筆者卻認為,作為基本法,特別是婚姻家庭方面的基本法,發條應以原則性規定為好,因為一是考慮到法律的穩定性,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時期,會不斷出現許多新事物、新情況,如果法律規定過於細化,則可能朝令夕改,令人心不穩;二是考慮婚姻家庭案件千差萬別,規定過於細化則可能機械而不合情理。特別關於探望權方面是初行規定,還需要在實踐中試行總結可操作經驗,因此,以規定原則為好,具體操作可由執法者不斷總結反饋,由最高院進行司法解釋。
Ⅵ 探視權有沒有法律規定時間
對時間沒有具體規定,但是法律保護不直接來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無權取消,但是有不利於子女的情況下取消探視權。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之後,不直接來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4條提供了法律救濟的途徑:「當事人就探望權問題單獨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5條更加具體規定為:「當事人在履行生效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的過程中,請求中止行使探望權的,人民法院在征詢雙方當事人意見後,認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權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後,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通知其恢復探望權的行使。」
《適用<婚姻法>的解釋(一)》第32條規定;「婚姻法第48條關於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1條規定:「夫妻離婚後,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孩子的監護權」
(6)新婚姻法對探視天數擴展閱讀
離婚後,其中一方可以直接撫養子女(雙方可以約定輪流撫養子女),則沒有撫養子女的一方具有探視子女的權利,並且一方要配合另一方行使探視權。針對探視權的時間規定,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次數限制,時間可以由當事人雙方共同協議,協議不成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雙方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協商子女的探視時間,在考慮到實際方便的情況下,次數都不會太頻繁。在雙方不能達成共同協議時,法院會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情況進行判決,一般每個月會有兩到三次的探視時間。當然,情況不同,法院的判決也會不同。
還有一種情況是,雙方已經達成共同協議或者法院已經對探視權進行判決後,另一方的探視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或子女在十周歲以下,明確表示不想被另一方探視。這種情況可以向人民法院另行起訴,由法院依法中止另一方的探視權,直到查清原因,沒有不利於子女的成長或者子女並不是出於自願不想被另一方探視,才能恢復探視權。
更何況,離婚中最受保護的是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另一方的探望從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心靈、精神上帶來撫慰,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取得全方面的發展。當然,這需要雙方當事人的配合,盡好自己責任與義務。如果是孩子不願被另一方探視,當事人應在中間調節,讓孩子能有正確的認識。
Ⅶ 法律上有規定探視權的次數,時間,方式嗎是如何規定的
行使看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裁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 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2條規定;
「婚姻法第48條關於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7)新婚姻法對探視天數擴展閱讀:
(1)探望權的權利主體為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而探望權的義務主體為離婚後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
(2)探望權是離婚後父親或母親對子女的一項法定權利。
將探望權作為一項權利在法律上加以規定,是因為這不僅是親屬法上的權利,更是一種基本人權,父母子女之間基於血統關系而形成的情感,不會因為父母離婚而變化。
離婚後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過探望子女,與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暫生活等多種形式行使探望權,從而達到繼續教育子女的目的,對子女的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探望權不應是「權利的最小化」,它不僅是權利,還必然成為「權利之外的東西」。
(3)探望權產生的時間是離婚後。離婚前,父母存在著有效的婚姻關系,與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形式探望權的問題還不存在。離婚後,由於父親或母親一方不能與孩子共同生活,因此產生了行使探望權的必要。
(4)探望權的行使必須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探望權實際是一種義務性的權利,它的行使應使子女完整地享受父母之愛,使孩子得到積極向上健康的教育。如果行使探望權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權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