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曠工規定2008年
A. 勞動法中關於曠工的規定
《勞動部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法律依據】
根據《勞動部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B. 勞動合同法曠工規定
這就要看你們企業之間的規章制度了!
如果是這樣規定的,並且該規章制度制定程序合法,就可以!
C. 2017年新勞動法規定曠工怎麼處理
一、對於礦工問題那不是勞動法規所能量化規定的,那是有企業的規章制度、員工手冊所規定的。
二、只要其中規定礦工一天就為嚴重違紀的,那麼單位就可以合法的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內容總則:
第一條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第三條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
第六條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並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D. 新《勞動合同法》08年開始執行是否意味著原《勞動法》失效
《勞動合同法》研討中心
——HRBAR
前言:
《勞動合同法》將在2008年01月01日開始施行,本法的頒布對我們工作產生的巨大影響在這里無需贅述。身為人力資源從業者的我們正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在正確理解本法的基礎上,掌握適當的應對操作辦法。由此我和樹青商量決定,我們員工關系版致力於「站在眾多BAR友的肩膀上」,從《勞動合同法》法律條款的理解、規章制度的建立、個案問題的處理這三個方面,梳理大家的問題、篩選大家的回復、匯總大家的智慧結晶,製作一個屬於我們HRBAR的「《勞動合同法》研討集錦」與大家分享,希望該成果能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准備實施辦法:將大家的相關問題及回復在此貼不斷補充更新,我們在大家的研討發言中總結出一個最適當的解釋或應對操作辦法,分門別類的為大家整理出來。
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夠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對已做出解釋的不同或補充意見),我們將通過不斷的改進為大家提供一個最好的《勞動合同法》的解讀版本。
在此感謝參與研討,貢獻智慧的BAR友們:(陸續更新中)
雲青、樹青、玉金、麗華、艷春、彬彬、佟磊、曉蓮、紅梅、敖慶、立新、建華、黃龍、媛媛、楊林
王京、劉偉、明陽、國輝、淑娟、石蕾、葉農
正文:(陸續更新中)
1 法律條款理解
1.1 總則
1.2 勞動合同的訂立
1.2.1 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比例可否單獨在《員工手冊》上體現?
可以在《員工手冊》上體現,但同時也要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否則勞動合同無效。
我的理解:一、按《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勞動合同中有9個必備條款,若某一條款描述有問題應該是部分無效。二、不知界時國家是否印發新的勞動合同書範本,不知有關休息休假的內容如何能在新範本的勞動合同書中詳盡規定?所以我認為這類約定更多的需要在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中約定,同時將規章制度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
1.2.2 今年下半年要簽訂的合同是不是要按新的勞動合同法簽訂?
應該按新的來做。這樣避免了明年1月1日起要大規模修改勞動合同的重復勞動。
我的理解不同:2007年下半年要簽訂的勞動合同無須按新的《勞動合同法》來修訂。理由一:新法還有很多需要從其規定的內容需要進一步完善;理由二:2008年1月1日後,原勞動合同與新法相悖的條款自然失效,根據界時新頒布的實施細則進行修訂才是避免了重復勞動。
1.2.3 如有員工在新法實施前已工作滿10年以上,但距退休還有15年,新法實施後,該員工是不是要簽無固定期限合同?
如果是新單位,並且是第一次簽合同,可以不簽,如果不是新單位,具備一個條件就應該簽。
我的理解不同:《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或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如果不是新單位,則在勞動者續訂勞動合同時而不是新法實施後即改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是新單位,則不是必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1.2.4 第八條:「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若我們公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聘用了未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員工,應當附有什麼連帶責任?(70% 嗎?)若是勞動者故意隱瞞這一事實,我們是否有權要求員工給予公司經濟賠償?
(1)《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一條所稱的連帶責任,主要是一種連帶性質的損害賠償責任,賠償范圍包括由於勞動者為正常辦理終止或解除手續(如未辦理交接工作)給原用人單位造成的全部損失。連帶責任在承擔上並無比例的限定,勞動者原單位可任意選擇勞動者或勞動者現單位承擔全部責任。
(2)若勞動者故意隱瞞這一事實,企業有權要求勞動者在企業為之承擔的責任范圍內進行賠償,並有權以勞動者欺詐為由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解除與該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提請注意的是,證明勞動者「故意隱瞞」須在錄用該勞動者的過程中留足書面證據,如要求勞動者提供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證明的通知單以及勞動者提供的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證明等。
1.3 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1.4 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1.4.1 禁止解除條件,比如說員工生病情況,職工有三期類的等等,如果在合同期滿的時候,職工得了這些病怎麼辦?
合同期滿的時候有此種情況要延續,職工享有這種權利,只要是在辦離職手續之前,就要給其醫療期,直到醫療期滿,才可以辦終止手續,此段時間發的醫療補助金等可以低於正常工資,但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
補充意見:進入醫療期的工資發生變動需要提前以書面形式約定。
1.4.2 懷孕期的女職工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的,是否可以和其解除合同?
如果懷孕期的女職工嚴重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比如制度中規定累計曠工超過30天可以解除勞動,那你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終止勞動關系。
1.5 特別規定
1.5.1 勞動派遣者轉換用工單位是否受競業禁止條款限制?
原解釋: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3條的規定,其應該受競業禁止條款限制,但限於高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
我的理解不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3條的描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但勞務派遣者的用人單位是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者與用工單位從《勞動合同法》中看不到需要約定競業限制的文字描述。
1.6 監督檢查
1.7 法律責任
1.7.1 企業解僱員工在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上的差異?
關於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從用人單位來講現在來看不到差異了,只要是企業解僱的,不管是定期還是無固定期限,只要是企業主動提出解除的都要給經濟補償。
我的理解不同:對於簽有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企業可以在勞動合同期滿時使員工提出不與企業續訂勞動合同。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則沒有這個機會。
1.8 附則
2 規章制度建立
2.1 制定企業規章制度的程序
2.1.1 盡量和工會、職工代表大會保持良好的溝通,未協商好之前寧可不出台敏感的規章制度。
2.1.2 把必要的規章制度的有關條文寫入勞動合同中,變成相應的合同條款。
2.1.3 規章制度的內容合法(不與法律、法規、規章及各地的政策規定相沖突);
2.1.4 制定與實施的程序合法;
2.1.5 履行了告知義務。
2.2 招聘入職環節應關注的點
2.2.1 員工背景調查
2.2.2 企業情況告知
2.2.3 薪酬職位承諾
2.2.4 勞動合同條款協商
2.2.5 擬聘用員工評價
2.2.6 員工申明
2.2.7 公司管理制度的告知
2.2.8 試用期與勞動合同期限的協商確定
2.2.9 勞動合同文本與各類協議的簽訂
2.2.10 勞動合同期限的設置
2.3 勞動合同管理中應關注的點
2.3.1 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進行變更
2.3.2 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變更,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
2.3.3 其他事項變更必須要履行協商程序。
2.4 請休假管理
2.5 獎懲管理
2.6 離職管理
2.6.1 為員工辦理北京戶口後,給其試用期,他提前三天就走了,企業是否可向其索取違約金?
用人單位不能以辦理戶口為由收取違約金,所以該員工無論是在試用期間辭職還是在轉正後辭職都沒有本質區別。
2.6.2 如何在規章制度方面有效約束為員工將用人單位當做辦理集體戶口的跳板?
暫時無適當可行的解決辦法。
2.7 違約金
2.7.1 為員工辦理北京戶口可不可以約定服務期違約金?
此問題在國有企業並股以前普遍存在,辦北京戶口的問題應該說沒有辦法約定,因公安部門已經准許其進京,故戶口一旦辦下來也不可退回去。此種情況下,關鍵是看以什麼名義引進該員工,如果是屬於高技術人才,公司可以直接與員工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不能夠到公司有競爭性的崗位去。但是至於服務期,只要沒有提供培訓,服務期是絕對約束不了的。
3 個案問題處理
3.1
4 《勞動合同法》施行前,企業應做的准備工作及注意事項
4.1 培訓:
4.1.1 高層管理者:人工成本合法;勞動關系合法;內部系統要求。
4.1.2 HR管理者:自我角色定位與扮演;應對新法的體系建設;策略實施;上下溝通引導。
4.1.3 中層管理者:針對新法公司內部應對程序的執行力與執行能力。
4.1.4 員工:正確理解新法;知情權;程序執行;反饋。
E. 新勞動法曠工規定
1、《勞動合同法》沒有自離規定,《勞動法》第25條、《勞動合同法》第39條、第40條規定用人單位可單方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行為如果符合此條第二款規定,單位就可以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為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給你解除勞動合同通知,如果只是口頭說你怎麼怎麼樣就算自離,一直沒有通知解除勞動合同,你們之間的勞動合同就是有效的。
2、關於曠工幾天的規定,《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
因曠工被除名的法律依據是:《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發[1982]59號)的規定,由用人單位提出與無正當理由曠工的職工終止勞動關系的一種處理方式。除名的條件是:
(1)職工經常曠工沒有正當理由;
(2)經批評教育無效;
(3)達到規定的曠工天數,即連續曠工時間超過15天,或者1年以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30天。
但是注意此規章已經於2008年1月15日,被國務院第516號令明文廢止。如企業現行規章制度中仍規定「除名」或「開除」等相關條款,顯然缺乏法律依據。
至於曠工幾天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單位可以制定單位內部管理制度,根據情況自己制定。
F. 根據《勞動法》曠工多少天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勞動法並沒有關於曠工多少天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在HR業界普遍使用的是連續曠工三天當員工自離,或視為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給予解除勞動合同,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根據1982年公布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職工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經批評教育無效,連續曠工時間超過15天,或者一年以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30天的,企業有權予以除名。但此條例已於2008年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6號: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901287.htm),被《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所代替。在這兩個法律里,並沒有明確規定員工曠工多少天企業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項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不含依據第三十九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即,用人單位依據第三十九條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不必支付經濟補償金。
由於法律只規定了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卻沒有規定勞動者曠工多少天,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所以,在現實操作中,單位往往把無故曠工一天定義為書面警告一次,勞動者連續獲得三次書面警告,或者在某個時段內(比如一個自然年度內)獲得三次書面警告的,定義為「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單位有權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而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這里就有兩個問題需要強調:
1、單位直接用曠工三天來解除勞動合同,是不合法的,但是,如果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里,有類似我上面論述的「三次書面警告」的規定,單位把曠工三天定義為「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而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不支付經濟補償金),這就是合法的了。
2、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必須是合法的。規章制度合法,應當符合三要素:實體合法、程序合法、公示(這里不展開說了)。
綜合上述兩點,結論是:如果用人單位沒有把勞動者曠工三天定義為「嚴重違反」,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不合法(不能同時符合三要素),那麼,單位以曠工三天為由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而不支付經濟補償金,就是不合法的。
G. 勞動合同法中對曠工的處罰辦法是如何規定的
你說的問題是礦工,公司法和勞工法沒有具體規定礦工是什麼?,只是勞動法會說明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需要遵守社么規定,礦工處罰是用人單位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按本單位實際情況來制定的,這是我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