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社會生活
⑴ 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活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
⑵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內涵及其對我們工作生活的指導意義
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核方法之一,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不僅能說明現在,而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有獨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分析法社會生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於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有廣泛而深刻的內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
⑶ 請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你的大學生活。
3 分鍾
問題;什麼是矛盾,怎麼認識矛盾,從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來事物的根本矛盾?不斷地聽說矛盾分析法,不停的知道毛爺爺教育我們要學會矛盾分析法,可怎麼才能正確的認識呢?
列寧說,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列寧對於對立統一法則所下的定義,說它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
可見,矛盾就是運動,是指事物的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事物的一對方面,或者多對方面,這些方面之間是對立的,斗爭的,又是統一的。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他們是相互轉化的。
表現為,在質量互變期間,沒有引起質變之前他們是暫時的統一,質變之後又是另一對矛盾的量變。量變是最明顯直接的斗爭,又是質變的統一。質變是最強烈的斗爭,又是新一對矛盾的統一。
接著這個話說,因為質量互變,所以事物的形式和內容也會隨著改變,內容就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形式是適合這個內容的發展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又是對立統一的,當新的內容產生時,他們就表現出來斗爭性,舊的形式被打破,新的形式產生時候,他們又表現出來統一性。
由此推出來的,辯證法的范疇中,原因結果,必然偶然,現象本質,可能現實都是對立統一的。
話說到這,可能我們還是不知道怎麼才能用矛盾分析法來分析事物,或者說為什麼要用這個分析法?
我們對矛盾的認識,我們的目的是認識事物的,認識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唯物性,反對唯心,我們要保持辯證觀,反對機械論和空洞脫離實際的理論觀點。說道這里,我想我更清楚了學習和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目的,我們是要研究事物本質自身中的矛盾的,因為辯證法的矛盾包含了唯物觀的認識,這就是世界觀。因為辯證法是講究對立統一的,所以這和形式邏輯又不同,這又是我們的方法論。
由此而知,當我們認識到研究對象的本質,自然是通過對現象中矛盾的運動來總和出來矛盾的本質。根據本質我們又來說明知道我們的實踐。
這里一個論題是,由於我們是通過諸多現象來認識本質的,這和別的流派認識論又有區別,我們是通過現象來認識本質,通過實踐來檢驗本質規律,而實踐又是獲得最新的現象,從而又是新的本質的認識。所以,辯證法的認識論是不能脫離實踐的。
⑷ 急求用矛盾分析法談談生活中的事兒 急求用矛盾分析法談談生活中的事兒
首先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分析社會現象,以達到
認識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的方法。它是
對社會現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對社會現象作矛盾分析的具體步驟是:首先把社會
現象看成是運動中多層次、多方面的矛盾統一體,考察
影響這種現象存在的諸多矛盾。其次,從這諸多矛盾中
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決定社會現象的本質,社會現象是以上諸多矛盾
的外部表現。再次分析矛盾發生變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
條件。同時注意矛盾發展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即主要
矛盾發展轉化的條件與時機。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它不僅能說明現在,而
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
問題的研究,有它獨到的作用。
現在我就自己的認識給你舉一個例子:就處世之道來說吧!
一則是;對事不對人
二則是:對人不對事
兩者就是對立統一的規律!
對事不對人,就是公事公辦的意思,那麼對人不對事這就是處理個人關系的常見情況了,若是你認識的人和你借錢你當然會考慮自身狀況然後再借,但不認識的人肯定不會借是嗎?
希望可以幫助你!祝福!
⑸ 舉實例說明:在生活中,如何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實際問題。
矛盾分析法是指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
進而解決矛盾的一種方法。
矛盾分析:要做到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矛盾出發去認識事物,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由於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多樣的,又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我們對事物矛盾的分析,不能套用統一的
模式或先驗的根據,只能遵循事物自身的邏輯和矛盾運動的法則。經驗主義者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推斷當前事物的矛盾及其性質;教條主義則把某些抽象的理論原則強加在現實事物中的具體矛盾上。這兩種態度都是主觀主義,脫離具體事物自身矛盾的客觀實際,因而不能正確認識事物。
⑹ 列舉自己的生活,學習中的矛盾,試運用矛盾分析法,論述如何處理上述矛盾
比如學習的矛盾(好—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自身實際出發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怎樣正確地應用矛盾分析法,一般說來,應注意:
1、堅持深入地觀察和認識問題,忌表面性
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時,不能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現象上,而應該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即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分析和把握各種矛盾的特點,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馬克思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可見,,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矛盾,不是單憑直覺就能達到。
相反,只有耐心、細致、艱苦地深入到事物內部去分析各種矛盾的各個部分,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上去分析,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
2、堅持全面地分析和認識問題,忌片面性
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全面地分析和認識事物統一體中的各種矛盾及其兩個方面的特點,既要了解正面的、肯定的因素,又要了解其反面的、否定的因素;既要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了解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而且還要了解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聯結、相互作用和互相轉化。只有這樣,才能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對事物的認識既是全面的,又能把握重點和主流,否則就會陷入片面性。
3、堅持從事物本身的矛盾出發去認識事物,忌主觀性
要做到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矛盾出發去認識事物,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由於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多樣的,又是千變萬化的,因此對事物矛盾的分析,不能套用統一的模式或先驗的根據,只能遵循事物自身的邏輯和矛盾運動的法則。
經驗主義者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推斷當前事物的矛盾及其性質;教條主義則把某些抽象的理論原則強加在現實事物中的具體矛盾上。這兩種態度都是主觀主義,脫離具體事物自身矛盾的客觀實際,因而不能正確認識事物。
(6)矛盾分析法社會生活擴展閱讀: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它不僅能說明現在,而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有它獨到的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矛盾,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⑺ 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很好的1個問題所以我門的品牌
⑻ 誰能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